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63237发布日期:2021-05-14 14:5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压差空间的建筑或设施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


背景技术:

2.为满足一定的需求,常常需要人为的对相邻的空间制造压差效果,这种压差可以是正压 (内压大于外压),也可以是负压(内压小于外压)。比如大型气模结构的体育场馆、游乐设施采用的是正压,使气模结构得以支撑;用于传染病的核酸采集室采用的是正压,防止外部污染空气进入;用于传染病的核酸检测室、实验室等采用的是负压,防止内部污染空气流出。压差空间的技术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3.为保证相邻空间之间的压差效果,单个空间的密封性尤为重要,而空间的密封性主要在于门的设计。具有压差空间的设施常用的门有旋转门、两道或多道的密封门、双层拉链软门、或者连续供气空间的缝状门。旋转门和多道密封门一般用于固定或半固定场所的设施上,不仅体积大、重量重,安装运输不方便,而且造价高、连接处需要做密封处理。双层拉链门,一般用于小型的临时空间和设施,占用一定的空间,进门不便捷。缝状门多用于连续供气的动态压差空间,具有漏气量大,耗能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该项技术中的门便于运输安装,具有造价低、密封性好等特点。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包括门框和外门,外门由前门和后门对称叠合而成,前门与地面的角度为70

90度,后门以地面垂线为对称线与前门对称叠合。外门未叠合部分的边缘及叠合部分的上端边缘固定于门框上,门框和外门均由软质材料制成。
7.进一步的,所述门框是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一种。
8.进一步的,所述门框的上端连接一扇门帘,门帘为软质材料。
9.进一步的,所述门帘位于压强大的门的一侧,门帘的宽度大于两扇门叠合部分的宽度,形状为方形、倒梯形中的一种。
10.进一步的,所述门帘的下端有一个柱形通孔,通孔内放置沙袋。
11.进一步的,所述前门和后门的下端叠合长度为20

50厘米,上端叠合长度为50

120厘米。
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采用轻质软材料便于运输安装。外门两侧的压差作用,以及门帘下端增加的重物使门帘与外门之间更加贴合,提高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13.图1本实用新型的外侧示意图;
14.图2本实用新型的内侧示意图;
15.图3本实用新型外门叠合示意图;
16.图4是图2中a的侧面示意图;
17.图5本实用新型应用效果图;
18.图6本实用新型应用效果图;
19.图7本实用新型应用效果图。
20.图中1

门框,2

前门,3

叠合区,4

后门,5

门帘,6

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2.实施例:图1到图4所示,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包括门框1、前门2、后门4,前门2和后门4对称叠合而成,前门2与地面的角度为75度,后门4以地面垂线为对称线与前门2对称叠合。前门2与后门4未叠合部分的边缘及叠合区3的上端边缘固定于门框1上,门框1、前门2、后门4均由软质材料制成。
23.进一步的,所述门框1是圆形。
24.进一步的,所述门框1的上端连接一扇门帘5,门帘5为透明软质pvc材料。透明软材料便于人员观察到对面是否来人,并且不易碰伤。
25.进一步的,所述前门2和后门4的内侧压强高于前门2和前门4的外侧压强。门帘5位于前门2和后门4的内侧,由于相邻空间的压差作用,门帘5与前门2和后门4更加贴合。门帘5的形状为方形,宽度大于前门2和后门4叠合部分的宽度,可以更好的覆盖进出门产生的空隙。
26.进一步的,所述门帘5的下端有一个柱形通孔6,通孔6内放置沙袋。沙袋可以增加门帘5的重量,通过重力的作用使门帘5与前门2和后门4更加贴合,进而增强门所在区域的密封性。
27.进一步的,所述前门和后门的下端叠合长度为15厘米,上端叠合长度为100厘米。
28.进出方法:进门人员进门时,用手扒开前门2,从前门2和后门4的叠合区3的空隙中进入,并推开门帘5进入门的内侧,由于前门2和后门4内部的压强高于前门2和后门4的外部,当进门人员进入后,门帘5迅速贴在前门2和后门4上,保证了门的密封性。出门人员出门时,掀开门帘5,扒开后门4,从后门4和前门2的叠合区3的空隙中出门。当出门人员出门后,门帘5迅速贴在前门2和后门4上,保证了门的密封性。
29.所述一种应用于压差空间的叠合门可应用于环形充气通道游乐设备(图5),膜结构设备 (图6),密封性实验室(图7)等具有压差环境的设施。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文中提到的“前”、“后”、“内”、“外”、“上”、“下”等方位术语只是对实施情况的一种具体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和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