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及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1157发布日期:2021-03-23 10:5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茶壶及茶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茶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茶壶及茶具。



背景技术:

茶壶,是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鉴于市面上所有茶壶形式,有如下几种,固定式把手,指提梁壶把手不能左右放到,固定在竖直位置,避免烧水时把手过热;非固定把手,指提梁壶把手可以左右放到,便于取出壶盖漏或壶内物品。

但是,传统的茶壶把手无法同时满足烧水时避免把手过热,又能方便壶盖或壶内物品的取出,造成整体茶壶使用不方便,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壶及茶具,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茶壶把手使用不方便,用户体验不佳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茶壶,包括:茶壶主体、茶壶把手和磁吸构件;

所述茶壶把手包括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均与所述茶壶主体铰接,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上均设置有所述磁吸构件,所述磁吸构件配置为能够使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相互贴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内均设置有所述磁吸构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磁吸构件设置为磁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茶壶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铰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茶壶还包括茶漏;

所述茶壶主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茶漏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茶漏与所述茶壶主体连接,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体能够流入到所述茶漏中,以对放置于所述茶漏中的茶叶进行煮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茶壶还包括蒸茶框;

所述蒸茶框与所述茶漏可拆卸连接,所述蒸茶框配置为允许所述容置腔内的热蒸汽通行,以对放置于所述蒸茶框上的茶叶进行蒸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茶漏设置有用于使外部液体进入到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体流通管;

所述蒸茶框与所述液体流通管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液体流通管的顶部设置有进液孔,外部液体通过所述进液孔进入到所述茶漏内。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蒸茶框的顶部设置有茶框把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具,包括所述茶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茶壶,包括:茶壶主体、茶壶把手和磁吸构件;茶壶把手包括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均与茶壶主体铰接,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上均设置有磁吸构件,磁吸构件配置为能够使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相互贴合,以将两个茶壶把手固定于竖直位置。由于在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上均设置磁吸构件,在烧水时,利用磁吸构件使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相互贴合,将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固定在竖直位置,有效避免烧水时把手过热,在取出茶壶盖时,将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分开,使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分向两边,便于取出茶壶盖或壶内物品,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茶壶把手使用不方便,用户体验不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茶壶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茶壶带有茶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茶壶带有茶漏的结构剖视图。

图标:100-茶壶主体;110-第一固定块;120-第二固定块;200-茶壶把手;210-第一把手;211-第一固定槽;220-第二把手;221-第二固定槽;300-磁吸构件;400-茶漏;500-蒸茶框;510-茶框把手;600-液体流通管;610-进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图2所示,第一状态为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分开状态,第二状态为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贴合状态,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包括:茶壶主体100、茶壶把手200和磁吸构件300;茶壶把手200包括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均与茶壶主体100铰接,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上均设置有磁吸构件300,磁吸构件300配置为能够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相互贴合。

具体的,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分别设置在茶壶主体100上,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相对设置,且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均与茶壶主体100铰接,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能够相对于茶壶主体100转动,在未烧水时,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分开,分别靠在茶壶主体100上,为第一状态,有效避免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位于取出茶壶主体100内物品的移动路径,避免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妨碍取出茶壶主体100内物品。

在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上均设置磁吸构件300,当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转动竖直位置时,第一把手210上的磁吸构件300与第二把手220上的磁吸构件300相互产生磁力,相互吸引,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相互贴合,此时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处于竖直位置,为第二状态,在茶壶主体100烧水时,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处于竖直位置不会被加热,便于使用者利用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拿取茶壶主体100,使用更方便,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茶壶,包括:茶壶主体100、茶壶把手200和磁吸构件300;茶壶把手200包括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均与茶壶主体100铰接,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上均设置有磁吸构件300,磁吸构件300配置为能够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相互贴合,以将两个茶壶把手200固定于竖直位置。由于在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上均设置磁吸构件300,在烧水时,利用磁吸构件300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相互贴合,将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固定在竖直位置,有效避免烧水时把手过热,在取出茶壶盖时,将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分开,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分向两边,便于取出茶壶盖或壶内物品,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茶壶把手200使用不方便,用户体验不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固定磁吸构件30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茶壶中的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槽211和第二固定槽221,第一固定槽211和第二固定槽221内均设置有磁吸构件300。

具体的,在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上分别设置第一固定槽211和第二固定槽221,磁吸构件300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槽211和第二固定槽221中,第一固定槽211和第二固定槽221容置磁吸构件300,第一固定槽211内的磁吸构件300和第二固定槽221内的磁吸构件300靠近时产生磁力,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贴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磁吸构件300设置为磁铁。

具体的,磁吸构件300具体设置为磁铁,在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相互靠近时,两个磁吸构件300正负极相吸,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对齐相互支撑,树立处于竖直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茶壶主体100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10和第二固定块120,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块110和第二固定块120铰接。

具体的,在茶壶主体100上设置第一固定块110和第二固定块120,第一把手2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块110和第二固定块120铰接,第二把手2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块110和第二固定块120铰接,使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能够相对于茶壶主体100转动,以便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茶壶,通过第一固定块110和第二固定块120的设置,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分别与第一固定块110和第二固定块120铰接,便于第一把手210和第二把手220相对于茶壶主体100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图4所示,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茶壶还包括茶漏400;茶壶主体100内设置有容置腔,茶漏400设置于容置腔内,且茶漏400与茶壶主体100连接,容置腔内的液体能够流入到茶漏400中,以对放置于茶漏400中的茶叶进行煮茶。

具体的,茶壶主体100内具有能够储放液体的容置腔,茶漏400放置于容置腔内,茶漏400固定在容置腔内,在茶漏400中放置茶叶,容置腔内能够进入到茶漏400中,对放置于茶漏400中的茶叶进行煮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茶壶还包括蒸茶框500;蒸茶框500与茶漏400可拆卸连接,蒸茶框500配置为允许容置腔内的热蒸汽通行,以对放置于蒸茶框500上的茶叶进行蒸茶。

具体的,蒸茶框500放置在茶漏400中,茶叶放置在蒸茶框500中,容置腔内沸腾的液体产生的热蒸汽向上移动到茶叶上,对放置在蒸茶框500中的茶叶进行蒸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茶漏400设置有用于使外部液体进入到容置腔内的液体流通管600;蒸茶框500与液体流通管600抵接。

具体的,在茶漏400的底部设置液体流通管600,随着容置腔内的液体升高,液体流通管600内的液体升高,流入到茶漏400内,对茶漏400内的茶叶进行蒸茶,并且液体流通管600的顶部与蒸茶框500抵接,以支撑蒸茶框500。

另外,液体流通管600的管壁可设置为多孔结构,容置腔内的液体穿过液体流通管600的管壁直接进入到茶漏400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结构的液体流通管600。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液体流通管600的顶部设置有进液孔610,外部液体通过进液孔610进入到茶漏400内。

具体的,进液孔610位于液体流通管600的顶部,容置腔内的液体流入到液体流通管600内,并通过进液孔610流入到茶漏400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进液孔610的位置也可设置在与蒸茶框500底部的水平线以下的位置,在茶漏400进液过程中,避免液体进入到蒸茶框500中,避免在蒸茶过程中,液体与茶叶相混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蒸茶框500的顶部设置有茶框把手510。

具体的,在蒸茶框500上设置把手,把手与蒸茶框500铰接,方便将蒸茶框500从茶漏400中取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茶壶,通过蒸茶框500与茶漏400的配合,当需要蒸茶时,将蒸茶框500安装到茶漏400中,茶叶放置在蒸茶框500中,茶壶主体100内的热蒸汽作用在茶叶上,进行蒸茶,当需要煮茶时,将蒸茶框500从茶漏400中取出,茶叶放置在茶漏400中,茶壶主体100内的液体进入到茶漏400中,进行蒸茶,实现即可蒸茶又可煮茶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茶具,包括茶壶。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茶具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的茶壶的技术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