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调节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6012发布日期:2021-03-12 10:48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调节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办公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方便调节的座椅。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可升降的办公座椅调节升降和倾仰的结构通常位于座椅底下,控制升降时往往要弯腰按住控制手柄使调节器解除锁定并对座椅解除外力或施加外力来控制座椅升降或倾仰,使用者为儿童时,由于其身材矮小,弯腰时可能会从座椅上滑下来而摔伤;使用者为不适宜弯腰的孕妇、老人或处于恢复期的病人时,就需要依靠他人帮忙才能对座椅进行调节,操作不便。为此,需要对现有座椅进行改进,使其便于使用者控制座椅升降或倾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座椅升降不方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调节的座椅,其通过在扶手处设置控制线以方便升降。

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方便调节的座椅,包括底座、与底座相连的扶手、椅背和支脚,所述椅背通过内置角度调节结构的调节器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底座与支脚之间设有通过第一控制线操控的气杆,所述角度调节结构通过第二控制线操控,所述扶手上设有第一线控把手和第二线控把手,第一控制线连接第一线控把手,第二控制线连接第二线控把手,当拉动第一线控把手和/或第二线控把手时,气杆伸缩带动底座升降和/或角度调节结构摆动带动椅背倾仰。

将传统位于底座下方的控制手柄替换为设置在扶手处的第一线控把手和第二线控把手,使用者无需弯腰就能调节座椅,使用十分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椅背的底部设有向所述底座的底部延伸的支撑托臂,支撑托臂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其第二端和第三端连接所述调节器,所述第二端通过作为转轴的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调节器上,所述第三端与所述角度调节结构连动,当拉动第二线控把手使角度调节结构摆动时,所述第三端和第一端绕第一连杆转动,实现椅背倾仰以及底座的倾仰。由于支撑托臂的第一端固定在底座上,当第三端连动角度调节结构移动时,与底座固定的第一端跟随移动,可带动椅背移动的同时带动底座移动,使底座的倾仰角发生改变,底座能够与人体更为贴合,体验更舒适。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套置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套筒以及与支撑托臂第三端相连的第二连杆,带多个限位缺口的限位片和用于限位第二控制线端部的连接件均与所述套筒一体成型,所述限位片上设有让位缺口,用于限位第二连杆,一设置在所述调节器内的挡片限位于所述限位缺口中以限定所述限位片的位置,当第二线控把手带动第二控制线移动时,所述连接件被第二控制线拉动而绕第一连杆转动,限位片跟随连接件摆动,使得第二连杆摆动同时挡片在限位缺口之间移动,进而实现椅背倾仰以及底座的倾仰。设置连接件便于通过拉动第二控制线施力操作,与套筒一体成型的限位片和连接件能够同步运动,拉动连接件即能驱动限位片移动,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器上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设置在所述限位槽中,并能沿限位槽移动。第二连杆为可移动式的结构,为调节椅背提供活动空间,避免硬性折断。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器上还设有穿设于所述限位片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设置在所述限位槽中。限位片一端被第一连杆限位,另一端处于自由状态,移动时不平稳,设置第三连杆可使限位片平稳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包括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所述第一线控把手设置第一扶手上,所述第二线控把手设置第二扶手上,所述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上分别设有一个把手基座,所述第一线控把手和第二线控把手分别枢接在把手基座上,所述第一线控把手和第二线控把手上分别设有连接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的限位端。把手基座为单独的部件,降低了扶手的成型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分别具有第一扶手外壳和第二扶手外壳,所述底座包括底座外壳,所述第一扶手外壳和第二扶手外壳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外壳平滑连接,一折弯状的座曲板将第一扶手外壳、第二扶手外壳和底座外壳围住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防止第一控制线和第二控制线外露而造成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座曲板上设有软质层,增加舒适感。

进一步地,所述椅背包括支撑框和连接在支撑框上的背曲板,所述支撑框与支撑托臂的连接处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金属件,所述背曲板上设有软质层,以增加舒适感。金属材质的连接板能够增加支撑框和支撑托臂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弹性,有效防止其硬性折断。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上部向前、向下折弯形成一头枕,所述头枕上设有头枕曲板,所述头枕曲板上设有软质层,所述头枕曲板上设有限位块和横向槽,以方便安装软质层。这一设置中,头枕结构为镂空式的结构,可减少座椅的厚重感并减轻重量。限位块还能起到增加头枕曲板强度的作用,防止头枕曲板过度变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将传统位于底座下方的控制手柄替换为设置在扶手处的第一线控把手和第二线控把手,使用者无需弯腰就能调节座椅,使用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装配结构示意图(省去调节器和支脚);

图3为底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调节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底座外壳;12-座曲板;2-第一扶手;21-第一线控把手;22-第一扶手外壳;3-椅背;31-支撑框;32-背曲板;33-连接板;34-头枕;341-头枕曲板;342-限位块;343-横向槽;4-支脚;5-调节器;51-第二控制线;52-第一连杆;53-套筒;54-第二连杆;55-限位片;56-连接件;57-挡片;58-限位槽;59-第三连杆;6-气杆;61-第一控制线;7-支撑托臂;71-第一端;72-第二端;73-第三端;8-第二扶手;81-第二线控把手;82-第二扶手外壳;9-把手基座;a-软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的方便调节的座椅,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底座1、与底座1相连的扶手、椅背3和支脚4,所述椅背3通过内置角度调节结构的调节器5与所述底座1相连,所述底座1与支脚4之间设有通过第一控制线61操控的气杆6,所述角度调节结构通过第二控制线51操控,所述扶手上设有第一线控把手21和第二线控把手81,第一控制线61连接第一线控把手21,第二控制线51连接第二线控把手81,当拉动第一线控把手21和/或第二线控把手81时,气杆6伸缩带动底座1升降和/或角度调节结构摆动带动椅背3和底座1倾仰。

将传统位于底座1下方的控制手柄替换为设置在扶手处的第一线控把手21和第二线控把手81,使用者无需弯腰就能调节座椅,使用十分方便。

所述椅背3的底部设有向所述底座1的底部延伸的支撑托臂7,支撑托臂7的第一端71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其第二端72和第三端73连接所述调节器5,所述第二端72通过作为转轴的第一连杆52设置在所述调节器5上,所述第三端73与所述角度调节结构连动,当拉动第二线控把手81使角度调节结构摆动时,所述第三端73和第一端71绕第一连杆52转动,与第三端73相连的椅背3随第三端73摆动,与第一端71相连的底座1随第一端71摆动,实现椅背3倾仰以及底座1的倾仰。由于支撑托臂7的第一端71固定在底座1上,当第三端73连动角度调节结构移动时,与底座1固定的第一端71跟随移动,可带动椅背3移动的同时带动底座1移动,使底座1的倾仰角发生改变,底座1能够与人体更为贴合,体验更舒适。

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套置在所述第一连杆52上的套筒53以及与支撑托臂7第三端73相连的第二连杆54,带多个限位缺口的限位片55和用于限位第二控制线51端部的连接件56均与所述套筒53一体成型,所述限位片55上设有让位缺口,用于限位第二连杆54,一设置在所述调节器5内的挡片57限位于所述限位缺口中以限定所述限位片55的位置,当第二线控把手81带动第二控制线51移动时,所述连接件56被第二控制线51拉动而绕第一连杆52转动,限位片55跟随连接件56摆动,使得第二连杆54摆动同时挡片57在限位缺口之间移动,进而实现椅背3倾仰以及底座1的倾仰。设置连接件56便于通过拉动第二控制线51施力操作,与套筒53一体成型的限位片55和连接件56能够同步运动,拉动连接件56即能驱动限位片55移动,操作方便。

所述调节器5上设有限位槽58,所述第二连杆54的端部设置在所述限位槽58中,并能沿限位槽58移动。第二连杆54为可移动式的结构,为调节椅背3提供活动空间,避免硬性折断。

所述调节器5上还设有穿设于所述限位片55的第三连杆59,所述第三连杆59的两端设置在所述限位槽58中。限位片55一端被第一连杆52限位,另一端处于自由状态,移动时不平稳,设置第三连杆59可使限位片55平稳移动。

所述扶手包括第一扶手2和第二扶手8,所述第一线控把手21设置第一扶手2上,所述第二线控把手81设置第二扶手8上,所述第一扶手2和第二扶手8上分别设有一个把手基座9,所述第一线控把手21和第二线控把手81分别枢接在把手基座9上,所述第一线控把手21和第二线控把手81上分别设有连接第一控制线61和第二控制线51的限位端。把手基座9为单独的部件,降低了扶手的成型难度。

所述第一扶手2和第二扶手8分别具有第一扶手外壳22和第二扶手外壳82,所述底座1包括底座外壳11,所述第一扶手外壳22和第二扶手外壳82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外壳11平滑连接,一折弯状的座曲板12将第一扶手外壳22、第二扶手外壳82和底座外壳11围住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控制线61和第二控制线51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防止第一控制线61和第二控制线51外露而造成损伤。

所述座曲板12上设有软质层a,增加舒适感。

所述椅背3包括支撑框31和连接在支撑框31上的背曲板32,所述支撑框31与支撑托臂7的连接处设有连接板33,所述连接板33为金属件,所述背曲板32上设有软质层a。金属材质的连接板33能够增加支撑框31和支撑托臂7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弹性,有效防止其硬性折断。

所述支撑框31上部向前、向下折弯形成头枕34,所述头枕34上设有头枕曲板341,所述头枕曲板341上设有软质层a,所述头枕曲板341上设有限位块342和横向槽343,以方便安装软质层a。这一设置中,头枕34结构为镂空式的结构,可减少座椅的厚重感并减轻重量。限位块342还能起到增加头枕曲板341强度的作用,防止头枕曲板341过度变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