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刀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49086发布日期:2021-05-07 19:44阅读:70来源:国知局
消毒刀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是涉及一种消毒刀架。



背景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厨房的刀具经常是冲洗干净后下次直接使用,没有做任何消毒措施,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细菌,从而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消毒。常用的消毒方式是,采用开水浇在刀具上或者将刀具放在开水中。显然,这种方式较为复杂,且不够安全。

现有的消毒刀架各种各样,但基本都是底壳内部装有消毒元件,当刀具插入到消毒刀架内,消毒元件通电工作,给刀具消毒。

虽然现有的消毒刀架都可满足刀具的消毒功能,但是长期使用之后,消毒刀架刀具、筷子等上面的水滴到底壳上,由于没有有效的排水措施,使水渗入到底壳内部引发安全事故;同时水渍的堆积,一方面会随意流动到其他不易烘干的区域,时间长了容易滋生细菌,影响刀架内部的烘干杀菌环境,另一方面会加速底壳塑件的老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毒刀架,以解决水渍堆积渗入到壳体内部或流动到不易烘干区域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消毒刀架,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壳体和底盖;

所述壳体的背离所述底盖的侧面的边缘处设有凸出于所述侧面的挡水筋;

所述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流水孔,所述底盖上开设有第二流水孔,所述第一流水孔与所述第二流水孔之间通过导流件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件包括导水管和接水管;

所述导水管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导水管的上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流水孔连通,下端与所述接水管连接,所述接水管设置于所述底盖,且所述接水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流水孔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水管与所述壳体一体设置;

和/或,所述接水管与所述底盖一体设置。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盖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上底盖和下底盖,所述上底盖位于所述下底盖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接水管与所述下底盖一体设置,所述上底盖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接水管的通孔,所述接水管能够穿过所述通孔,以使所述导水管能够连接于所述接水管。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水管部分插设于所述接水管,以使所述导水管的底端与所述接水管的底端之间形成缓冲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水管与所述第一流水孔的连接区域设有圆角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盖上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流水孔,且每个所述第二流水孔的进口端设有倒角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盖上设有十字筋结构,且所述十字筋结构分割形成的四个象限中分别开设一个所述第二流水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围板和底板,所述围板围设于所述底板外围,且所述围板与所述底板围成一腔体;

所述第一流水孔开设于所述底板,所述导水管与所述底板一体设置。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水孔与所述第二流水孔上下对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消毒刀架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毒刀架,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壳体和底盖;壳体的背离底盖的侧面的边缘处设有凸出于侧面的挡水筋;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流水孔,底盖上开设有第二流水孔,第一流水孔与第二流水孔之间通过导流件连通。

当刀具、筷子等有水渍滴落到壳体上时,由于壳体的外缘周边设置了挡水筋,使水渍不会流到壳体缝隙中,只能通过第一流水孔进入到导流件内,由于导流件的两端贯通具有导流作用,水渍会通过导流件流到第二流水孔,进而从第二流水孔排出,防止了大量的水渍堆积渗入到壳体内部的带电元器件上,引起元器件失灵或短路,同时也防止了水渍流动到机器内部不易烘干的区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毒刀架,结构简单,排水效果明显,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不易滋生细菌同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毒刀架的整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毒刀架的导流件处的整体剖面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毒刀架的导流件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毒刀架的第二流水孔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消毒刀架的第二流水孔处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壳体;110-第一流水孔;120-挡水筋;130-导水管;200-底盖;210-上底盖;220-下底盖;221-第二流水孔;222-十字筋;223-接水管;224-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消毒刀架,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壳体100和底盖200;

壳体100的背离底盖200的侧面的边缘处设有凸出于侧面的挡水筋120;挡水筋120可以是壳体100的侧面边缘处向上翻边形成,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单独设立的挡水筋120;

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流水孔110,底盖200上开设有第二流水孔221,第一流水孔110与第二流水孔221之间通过导流件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导流件可以是导流软管、导流柱等,只要能满足使水通过第一流水孔110后经由导流件进入第二流水孔221且不会外漏即可。

本实施例中当刀具、筷子等有水渍滴落到壳体100上时,由于壳体100的外缘周边设置了挡水筋120,使水渍不会流到壳体100缝隙中,只能通过第一流水孔110进入到导流件内,由于导流件的两端贯通具有导流作用,水渍会通过导流件流到第二流水孔221,进而从第二流水孔221排出,防止了大量的水渍堆积渗入到壳体100内部的带电元器件上,引起元器件失灵或短路,同时也防止了水渍流动到机器内部不易烘干的区域。

本实施例提供的消毒刀架,结构简单,排水效果明显,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不易滋生细菌同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壳体100上也可以开设多个第一流水孔110,底盖200上也开设多个第二流水孔221,壳体100上的多个第一流水孔110与底盖200上的多个第二流水孔221通过多个导流件相互对应连通,在结构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此种设置会使排水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流件包括导水管130和接水管223;

导水管130设置于壳体100,导水管130的上端与壳体100连接并与第一流水孔110连通,下端与接水管223连接,接水管223设置于底盖200,且接水管223的下端与第二流水孔221连通。

本实施例中,导水管130与接水管223分成两部分,方便拆卸连接,导水管130的上端与壳体100上的第一流水孔110连接,使水渍能够通过第一流水孔110就入到导水管130内,进而进入到接水管223的上端,而接水管223的下端与底盖200上的第二流水孔221连接,使流入到接水管223内的水渍可以通过第二流水孔221排到外部,从而使水渍不能够进入到壳体100内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水管130与壳体100一体设置;

和/或,接水管223与底盖200一体设置。下面将具体阐述每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第一种实施方式,导水管130与壳体100一体设置,接水管223与底盖200一体设置,如此,由于导水管130与壳体100一体,接水管223与底盖200一体,在壳体100与底盖200打开时,导水管130与接水管223会随着壳体100与底盖200一同分离,使壳体100与底盖200方便拆卸。

本实施例第二种实施方式,导水管130与壳体100一体设置,接水管223与底盖200可拆卸连接,由于导水管130与壳体100一体,接水管223与底盖200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00与底盖200打开时,接水管223与底盖200分离,导水管130与接水管223会随着壳体100一同与底盖200分离,此种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第三种实施方式,导水管130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接水管223与底盖200一体设置,由于导水管130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接水管223与底盖200一体,在壳体100与底盖200打开时,导水管130与壳体100分离,导水管130与接水管223会随着底盖200一同与壳体100分离,此种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底盖200包括相互配合安装的上底盖210和下底盖220,上底盖210位于下底盖220与壳体100之间;

接水管223与下底盖220一体设置,上底盖210上设有用于避让接水管223的通孔,接水管223能够穿过通孔,以使导水管130能够连接于接水管223。

本实施例中上底盖210上的通孔穿过下底盖220上的接水管223且抵触连接,接水管223伸出上底盖210上的通孔,使导水管130能够连接于接水管223,水渍能够由导水管130进入到接水管223内,实现排水功能,同时上底盖210通孔套在接水管223上,对接水管223具有一定的稳固作用,防止接水管223变形而导致水渍流入壳体100内部带来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水管130部分插设于接水管223,以使导水管130的底端与接水管223的底端之间形成缓冲腔224。

本实施例中,导水管130与接水管223均为圆柱形,便于导水管130插入到接水管223内,导水管130的下端一部分插入到接水管223的上端,满足水渍能够从导水管130顺利流入到接水管223且不外漏即可,使导水管130的低端与接水管223的低端具有较大的缓冲腔224,当水流过大时,水流进入缓冲腔224内,由于缓冲腔224的内径比导水管130内径大,会对水流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水流不会回流,造成排水不畅。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水管130与第一流水孔110的连接区域设有圆角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流水孔110处设置成圆角结构,便于水渍快速流进到导水管130内,防止水渍滞留,带来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底盖200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流水孔221,且每个第二流水孔221的进口端设有倒角结构。

本实施例中开设多个第二流水孔221便于水渍快速排出,当水流过大时,也可以防止排水不畅,回流等问题;每个第二流水孔221在水流进入的进口端处设置倒角,使进口端横截面积大于出口端横截面积,在水流经由进口端至出口端排出时,一方面会扩大水流的流出面积,另一方面会有加速流出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底盖200上设有十字筋222结构,且十字筋222结构分割形成的四个象限中分别开设一个第二流水孔221。

本实施例中接水管223可以与十字筋222的四个象限中的其中一个第二流水孔221连通;也可以与十字筋222的四个象限中的相邻两个象限内的两个第二流水孔221连通;还可以与十字筋222的四个象限内四个第二流水孔221连通。以上三种方式均能防止水渍堆积,达到排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接水管223与十字筋222的四个象限内四个第二流水孔221连通,如此,接水管223底部相当于具有十字筋222结构,一方面接水管223内的水渍通过四个第二流水孔221排出,排水速度快,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十字筋222结构四个象限内的第二流水孔221较小,可防止蚊虫从消毒刀架的外部进入消毒刀架的内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壳体100包括围板和底板,围板围设于底板外围,且围板与底板围成一腔体;

第一流水孔110开设于底板,导水管130与底板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围板与底板围成一个腔体,使消毒刀架的功能器件能够安装到腔体内,同时底板上侧的水渍可以通过底板上的第一流水孔110进入到导水管130内,进而排出水渍,可防止水渍浸入到腔体内,并引起功能器件失灵或短路。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流水孔110与第二流水孔221上下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流水孔110可以与下方的一个第二流水孔221对应设置,也可以与下方的多个第二流水孔221对应设置;下面将具体阐述每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流水孔110与下方的一个第二流水孔221对应设置,第一流水孔110与第二流水孔221大小相同,此种设置便于水流的流出,同时制作方便,便于安装;

本实施例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一流水孔110与下方的两个第二流水孔221对应设置,第一流水孔110的大小相当于两个第二流水孔221的大小。此种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一流水孔110与下方的四个第二流水孔221对应设置,第一流水孔110的大小相当于四个第二流水孔221的大小。此种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