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离器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烹饪器具的内锅中放入分离器,利用分离器将汤中的油分离出来。但使用分离器时,一部分油会粘附在分离器的壁上,难以进入分离器内进行过滤。这样,导致烹饪结束后,部分油仍会混到汤中,减弱了滤油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分离器,用于烹饪器具,包括:本体,设有第一腔室和导流通道,第一腔室与导流通道相连通;第一疏油部,第一疏油部覆盖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壁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离器包括本体和第一疏油部。其中,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入分离器内后,混合液体在第一腔室内实现分层,密度较小的液体上浮,密度较大的液体下沉。由于第一腔室与导流通道相连通,故而下层密度较大的液体会流向导流通道,而后流出分离器。而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存在第一腔室内,以实现对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疏油部覆盖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壁面,使得容置有分离器的烹饪器具工作时,烹饪器具内的液体(如,汤汁)中的油不会粘附在分离器的外壁上。也就是说,第一疏油部为能够疏离汤汁中的油脂的保护层,使得油脂与分离器的外壁面相分离,进而有效防止汤汁中的油附着在分离器的外壁面,可保证尽可能多的油被分离器分离出来,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滤油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疏油部覆盖本体的至少部分外壁面。即,该设置在有效利用本体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疏油部和本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在保证分离器滤油的高效性的同时,减少了第一疏油部的材料投入,可有效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分离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分离器还包括:第二疏油部,第二疏油部覆盖导流通道的至少部分内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离器还包括第二疏油部,并使第二疏油部覆盖导流通道的至少部分内壁面。这样,油不会粘附在导流通道的内壁面上。也就是说,第二疏油部为能够疏离汤汁中的油脂的保护层,使得油脂与导流通道的内壁面相分离,避免因油附着在导流通道的内壁面而堵塞导流通道的情况发生,可保证导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同时,由于设置了第二疏油部,故而使得导流通道不易附着油污,这样,降低了后续清洗、清洁分离器的难度,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体被构造为疏油本体,第一疏油部和第二疏油部中的至少一者与疏油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被构造为疏油本体,第一疏油部与疏油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或第二疏油部与疏油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或第一疏油部、第二疏油部及疏油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和/或第二疏油部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和/或第二疏油部的装配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
另外,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和/或第二疏油部一体式连接可保证分离器的尺寸精度要求,有利于提升分离器与容器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如,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为疏油材料一体制成,又如,疏油本体与第二疏油部为疏油材料一体制成,再如,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及第二疏油部为疏油材料一体制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过液通道和第二过液通道,第一过液通道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过液通道连通;沿分离器的高度方向,第一过液通道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通道的高度;第一疏油部覆盖本体的整个外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入分离器内后,混合液体在第一腔室内实现分层,密度较小的液体上浮,密度较大的液体下沉。然后,下层密度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通道流入导流通道内,达到第二过液通道的高度后再从第二过液通道流出。因而,剩余位于第二过液通道高度以下的密度小的液体留存在第一腔室内,密度大的液体流出,实现液体的分离。
更进一步地说,通过设置第一腔室和导流通道,可以对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例如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对肉汤中的油水进行分离。这样可以在混合液体中分离出特定的成分,实现分离器的分离效果。
并且,通过使第一过液通道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通道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使第一腔室内能够留存一定量的混合液体,以便于对混合液体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层,提高混合液体的分离效果,而且可以保证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一过液通道流经导流通道后流出。
进一步地,第一疏油部覆盖本体的整个外壁面,这样,无论汤汁与分离器的何处外壁面相接触,均可实现汤汁中的油脂与分离器的外壁面相分离的目的。该设置可有效防止汤汁中的油附着在分离器的外壁面,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滤油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通道还包括进液通道,进液通道与第一腔室连通;其中,沿分离器的高度方向,进液通道的高度高于第二过液通道的高度,第二疏油部覆盖导流通道的所有表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离器还包括进液通道,进液通道与第一腔室连通。这样便于混合液体通过进液通道进入第一腔室内,以便于混合液体在第一腔室内进行分层。另外,由于第二过液通道的高度低于进液通道的高度,故而可以防止进液通道处出现反流的现象,便于保证分离器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分离器的分离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液通道可以为允许液体流过的过液口,第二过液通道可以为允许液体流出分离器的出液口,进液通道可以为允许液体流入第一腔室的进液口。
进一步地,第二疏油部覆盖导流通道的所有表面,导流通道的所有表面指的是导流通道中汤汁流过的表面,这样,无论汤汁与导流通道的何处壁面相接触,均可实现汤汁中的油脂与导流通道的壁面相分离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液通道的截面积大于等于0.78mm2,且小于等于20mm2。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进液通道的截面积的取值范围,使得进液通道的截面积大于等于0.78mm2,且小于等于20mm2。这样,可在保证进液通道的进液流量的同时,便于第二疏油部地涂覆,可操作性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过液通道的截面积大于等于0.78mm2,且小于等于114mm2。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二过液通道的截面积的取值范围,使得第二过液通道的截面积大于等于0.78mm2,且小于等于114mm2。这样,可在保证第二过液通道的过液流量的同时,便于第二疏油部地涂覆,可操作性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体包括:盖体,位于本体内,盖体将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出第一腔室和导流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包括盖体,利用盖体将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出第一腔室和导流通道,该结构设置合理利用了本体的现有结构,减少了分离器的改造材料的投入,进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分离器,因此具有上述分离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容器,设有第二腔室,分离器容置于第二腔室内,导流通道与第二腔室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容器,导流通道与第二腔室连通,故而将分离器至于容器内后,加热时,容器内产生气压,把汤汁和上部低密度液体通过导流通道的进液通道,喷入分离器中。分离器设有第一过液通道和第二过液通道,且沿本体的高度方向,第一过液通道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通道的高度,故而分离器中液体先通过第一过液通道,再通过第二过液通道而后流出分离器。该设置可保证液体下方高密度的汤汁先流出,上方低密度的油不流出。
当液体的液面高于第二过液通道的高度,分离器中的液体才会流出,而且是底部的高密度液体先流出。直到液体的液面不高于第二过液通道,分离器中的高密度的液体不再流出去,达到分离不同密度液体的目的。
具体地,容器包括以下任一种:锅体、杯体、煲体、壶体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支撑件,设于容器,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限定分离器相对于容器的位移。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支撑件,由于设置了支撑件,故而将分离器至于容器内后,利用支撑件将分离器与容器装配在一起,以使分离器稳固且牢靠地与容器装配在一起。避免分离器相对于容器移位的情况发生,且可避免因分离器无法与容器稳定装配进而导致分离器掉落至容器底部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为后续分离器对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保证了分离器与容器的配合尺寸,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设于容器,第一支撑部朝向容器的中部方向凸出,其中,本体的开口端搭接于第一支撑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且第一支撑部朝向容器的中部方向凸出。这样,当将分离器至于容器内后,本体的开口端搭接于第一支撑部,即,第一支撑部对分离器在容器的高度方向上进行限位,以避免因分离器移位进而导致分离器掉落至容器底部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支撑件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设于容器,本体的开口端位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件还包括第二支撑部,并使本体的开口端位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这样,增多了支撑件对分离器的限位角度,可有效避免因分离器移位进而导致分离器掉落至容器底部的情况发生,提升了分离器与烹饪器具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器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器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器的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器的第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200分离器,210本体,212壳体,214盖体,220第一腔室,230导流通道,232第一过液通道,234第二过液通道,236进液通道,240第一疏油部,300容器,320支撑件,322第一支撑部,324第二支撑部,330把手,332定位孔,340弹性固定柱,342柱体,344弹片,350汤汁,360油,400上盖,500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分离器200和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离器200包括本体210和第一疏油部240。其中,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入分离器200内后,混合液体在第一腔室220内实现分层,密度较小的液体上浮,密度较大的液体下沉。由于第一腔室220与导流通道230相连通,故而下层密度较大的液体会流向导流通道230,而后流出分离器200。而密度较小的液体会留存在第一腔室220内,以实现对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疏油部240覆盖本体210的至少部分外壁面,使得容置有分离器200的烹饪器具100工作时,烹饪器具100内的液体如,汤汁中的油不会粘附在分离器200的外壁上。也就是说,第一疏油部240为能够疏离汤汁中的油脂的保护层,使得油脂与分离器200的外壁面相分离,进而有效防止汤汁中的油附着在分离器200的外壁面,可保证尽可能多的油被分离器200分离出来,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滤油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疏油部240覆盖本体210的至少部分外壁面。即,该设置在有效利用本体210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疏油部240和本体210的配合结构,使得在保证分离器200滤油的高效性的同时,减少了第一疏油部240的材料投入,可有效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具体地,第一疏油部240涂覆在本体210的外壁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疏油部240覆盖本体210的部分外壁面,分离器200置于烹饪器具100的容器300内时,本体210与容器300的装配连接处未设置有第一疏油部240。该设置可避免因第一疏油部240被刮掉后而影响产品外观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疏油部240覆盖本体210的全部外壁面。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分离器200还包括第二疏油部,并使第二疏油部覆盖导流通道230的至少部分内壁面。这样,油不会粘附在导流通道230的内壁面上。也就是说,第二疏油部为能够疏离汤汁中的油脂的保护层,使得油脂与导流通道230的内壁面相分离,避免因油附着在导流通道230的内壁面而堵塞导流通道230的情况发生,可保证导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同时,由于设置了第二疏油部,故而使得导流通道230不易附着油污,这样,降低了后续清洗、清洁分离器200的难度,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本体210被构造为疏油本体,第一疏油部240与疏油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或第二疏油部与疏油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或第一疏油部240、第二疏油部及疏油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240和/或第二疏油部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240和/或第二疏油部的装配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
另外,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240和/或第二疏油部一体式连接可保证分离器200的尺寸精度要求,有利于提升分离器200与容器300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如,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240为疏油材料一体制成,又如,疏油本体与第二疏油部为疏油材料一体制成,再如,疏油本体与第一疏油部240及第二疏油部为疏油材料一体制成。
实施例4: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入分离器200内后,混合液体在第一腔室220内实现分层,密度较小的液体上浮,密度较大的液体下沉。然后,下层密度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通道232流入导流通道230内,达到第二过液通道234的高度后再从第二过液通道234流出。因而,剩余位于第二过液通道234高度以下的密度小的液体留存在第一腔室220内,密度大的液体流出,实现液体的分离。
更进一步地说,通过设置第一腔室220和导流通道230,可以对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例如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对肉汤中的油水进行分离。这样可以在混合液体中分离出特定的成分,实现分离器200的分离效果。
并且,通过使第一过液通道232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通道234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使第一腔室220内能够留存一定量的混合液体,以便于对混合液体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层,提高混合液体的分离效果,而且可以保证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一过液通道232流经导流通道230后流出。
进一步地,第一疏油部240覆盖本体210的整个外壁面,这样,无论汤汁与分离器200的何处外壁面相接触,均可实现汤汁中的油脂与分离器200的外壁面相分离的目的。该设置可有效防止汤汁中的油附着在分离器200的外壁面,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滤油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分离器200还包括进液通道236,进液通道236与第一腔室220连通。这样便于混合液体通过进液通道236进入第一腔室220内,以便于混合液体在第一腔室220内进行分层。另外,由于第二过液通道234的高度低于进液通道236的高度,故而可以防止进液通道236处出现反流的现象,便于保证分离器200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分离器200的分离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液通道232可以为允许液体流过的过液口,第二过液通道234可以为允许液体流出分离器200的出液口,进液通道236可以为允许液体流入第一腔室220的进液口。
进一步地,第二疏油部覆盖导流通道230的所有表面,导流通道230的所有表面指的是导流通道230中汤汁流过的表面,这样,无论汤汁与导流通道230的何处壁面相接触,均可实现汤汁中的油脂与导流通道230的壁面相分离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230包括第一过液通道232、第二过液通道234和进液通道236。由于第二过液通道234的内壁面和进液通道236的内壁面易粘附油污,且难以清洗,故而第二疏油部覆盖第二过液通道234和进液通道236的全部内壁面,可保证导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且可降低后续清洗、清洁分离器200的难度。同时,该设置在保证产品清洗难度低及导流的有效性的同时,减少了第二疏油部的材料投入,可有效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疏油部覆盖导流通道230的全部内壁面。
进一步地,进液通道236的截面积大于等于0.78mm2,且小于等于20mm2。这样,可在保证进液通道236的进液流量的同时,便于第二疏油部地涂覆,可操作性强。
具体地,进液通道236的截面积为1mm2、5mm2、10mm2和15mm2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进液通道236的截面为圆形、三角形、矩形及多边形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第二过液通道234的截面积大于等于0.78mm2,且小于等于114mm2。这样,可在保证第二过液通道234的过液流量的同时,便于第二疏油部地涂覆,可操作性强。
具体地,第二过液通道234的截面积为1mm2、10mm2、30mm2、50mm2和80mm2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第二过液通道234的截面为圆形、三角形、矩形及多边形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实施例5: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本体210包括壳体212和盖体214。通过合理设置本体210的结构,利用盖体214将壳体212的内部空间分隔出第一腔室220和导流通道230,该结构设置合理利用了壳体212的现有结构,减少了分离器200的改造材料的投入,进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具体地,第一疏油部240覆盖本体210的整个或局部外壁面,第一疏油部240的设置位置还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本体210的整个或局部内壁面、支撑件320的整个或局部外壁面、把手的整个或局部外壁面。
具体地,盖体214与本体210的底部对应的整个或局部内壁面覆盖有第二疏油部,本体210的底部与盖体214对应的整个或局部内壁面覆盖有第二疏油部。第二疏油部的设置位置还包括:盖体214的整个或局部外壁面,和/或本体210的整个或局部内壁面。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分离器2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分离器200,因此,具有上述分离器2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容器300,导流通道230与第二腔室连通,故而将分离器200至于容器300内后,加热时,容器300内产生气压,把汤汁和上部低密度液体通过导流通道230的进液通道236,喷入分离器200中。分离器200设有第一过液通道232和第二过液通道234,且沿本体210的高度方向,第一过液通道232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通道234的高度,故而分离器200中液体先通过第一过液通道232,再通过第二过液通道234而后流出分离器200。该设置可保证液体下方高密度的汤汁先流出,上方低密度的油不流出。
当液体的液面高于第二过液通道234的高度,分离器200中的液体才会流出,而且是底部的高密度液体先流出。直到液体的液面不高于第二过液通道234,分离器200中的高密度的液体不再流出去,达到分离不同密度液体的目的。
具体地,容器300包括以下任一种:锅体500、杯体、煲体、壶体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支撑件320,由于设置了支撑件320,故而将分离器200至于容器300内后,利用支撑件320将分离器200与容器300装配在一起,以使分离器200稳固且牢靠地与容器300装配在一起。避免分离器200相对于容器300移位的情况发生,且可避免因分离器200无法与容器300稳定装配进而导致分离器200掉落至容器300底部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为后续分离器200对具有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保证了分离器200与容器300的配合尺寸,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支撑件3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件320沿容器300的周向间隔布置。该设置增大了支撑件320与分离器20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以在多个方向上对分离器200进行支撑、固定,可保证分离器200与容器300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20与容器300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支撑件320与容器300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支撑件320与容器300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支撑件320与容器300一体式连接可保证烹饪器具100的尺寸精度要求,有利于提升分离器200与容器300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20与容器300可拆装连接。即,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将支撑件320与容器300分离,或是将支撑件320与容器300装配在一起。该设置拆装工序简单,且有利于支撑件320与容器300的清洁及后续的维修、维护。如,支撑件320与容器300相卡接;再如,支撑件320与容器300焊接连接;再如,支撑件320与容器300螺接;再如,支撑件320与容器300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其中,紧固件包括以下任一种:螺栓、螺钉和铆钉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20与分离器200一体式连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20与分离器200可拆装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支撑件320包括第一支撑部322,且第一支撑部322朝向容器300的中部方向凸出。这样,当将分离器200至于容器300内后,本体210的开口端(更具体地,壳体212的开口端)搭接于第一支撑部322,即,第一支撑部322对分离器200在容器300的高度方向上进行限位,以避免因分离器200移位进而导致分离器200掉落至容器300底部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当将分离器200至于容器300内后,分离器200的壳体212的开口端搭接于第一支撑部322,第一支撑部322位于壳体212的开口端和壳体212的侧壁之间,该设置增大了分离器200与容器30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可提升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支撑件320还包括第二支撑部324,并使壳体212的开口端位于第一支撑部322和第二支撑部324之间,这样,增多了支撑件320对分离器200的限位角度,可有效避免因分离器200移位进而导致分离器200掉落至容器300底部的情况发生,提升了分离器200与烹饪器具100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22自容器300的内壁面向容器300的中部方向凸出,容器300的一部分朝向容器300的中部凹陷以形成第二支撑部324。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容器300的一部分朝向容器300的中部凹陷以形成第一支撑部322,容器300的一部分朝向容器300的中部凹陷以形成第二支撑部324。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22自容器300的内壁面向容器300的中部方向凸出,第二支撑部324自容器300的内壁面向容器300的中部方向凸出。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容器300的一部分朝向容器300的中部凹陷以形成第一支撑部322,第二支撑部324自容器300的内壁面向容器300的中部方向凸出。
具体实施例:
烹饪器具100包括上盖400,上盖400设置在锅体500上。锅体500,锅体500承载上盖400和容器300(如,内锅)。内锅承载分离器200。内锅设有第一支撑部322和第二支撑部324。分离器200包括把手330、盖体214、进液通道236(如,进水口)、第二过液通道234(如,出水孔)、第一过液通道232(如,出水口)、第一疏油部240(如,第一疏油层)、定位孔332、壳体212。
分离器200通过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固定在内锅上。盖体214设置有弹性固定柱340,弹性固定柱340插接在定位孔332内,实现盖体214的固定。盖体214与壳体212设置有间隙,形成出水口。分离器200底部设置出水孔。出水口与出水孔形成导流通道230,出水孔高于出水口,分离器200中液体先通过出水口,再通过出水孔。保证液体下方高密度的汤汁350先流出,上方低密度的油360不流出。分离器200侧壁上方设置进水口,内锅中的汤汁350和油360沸腾时可通过进水口进入分离器200。
分离器200至少外侧设置第一疏油层,第一疏油层可防止锅内油360粘附在分离器200外侧,保证尽可能多的油360进入分离器200中,提升滤油360效果。
分离器200的壳体212的开口端与内锅上的第一支撑部322和第二支撑部324配合固定。取放分离器200时易与内锅刮擦,因此,分离器200位于第一支撑部322和第二支撑部324之间的部分不设置第一疏油层,防止第一疏油层刮掉后外观难看。油360通过进水口进入分离器200,出水孔与汤汁350液面上油360接触,进水口和出水孔侧壁易粘附油污,且难以清洗,因此,进水口和出水孔侧壁需设置疏油层。为保证进水口和出水孔侧壁可喷涂上疏油层,进水口的直径设置在1mm至5mm范围内,出水孔的直径设置在1mm至12mm范围内。分离器200内壁直接接触滤下来的油360,需设置疏油层。盖体214的内外壁均需设置疏油层。用户会使用金属件夹持把手330来取放分离器200,因此,把手330易刮擦,把手330不设置疏油层。
滤油360过程:
如图4所示,锅内汤汁350沸腾前,分离器200内没有流入汤汁350。
如图5所示,锅内汤汁350沸腾,汤汁350和上层密度小的油360通过进水口进入分离器200,油360在上方、汤汁350在下方。
如图6所示,停止加热,停止沸腾,分离器200内密度较大的汤汁350处于下层,通过出水口、出水孔流到内锅中,由于出水孔高于出水口,当分离器200中液面与出水孔高度相同时,汤汁350不在流出,油360被流在了分离器200中。
如图7所示,烹饪结束,下层汤汁350流出,油360被流在了分离器200中,实现了对汤汁350除油360的目的。
其中,如图2、图3和图6所示,箭头指示了液体的流动方向。
具体地,弹性固定柱340包括柱体342和弹片344,弹片344围设于柱体342的周侧,且弹片344与柱体342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