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拒油羽绒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29926发布日期:2021-07-13 15:0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拒油羽绒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水拒油羽绒被。



背景技术:

羽绒被由于主要填充物为羽绒,而羽绒的保暖性比棉花高,并且羽绒球状纤维上密布千万个三角形的细小气孔,能够随着气温变化而收缩膨胀,产生调温功能可吸收人体散发流动的热气,隔绝外界冷空气的入侵。

市面上的羽绒被,除了实现基础的保温功能外,没有针对性的考虑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特点,例如,在有婴儿和宠物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对羽绒被的防水性要求增加,以便于有效防止液体的泼溅,防止婴儿和宠物的尿液进入羽绒被内,避免羽绒填充物的污染。

同时,不断对羽绒被的保暖性能进行强化是企业和市场共同追求的目标,以便于降低制造成本和购买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拒油羽绒被,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羽绒被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成本高和价格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包括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拒油羽绒被,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包括上层防水拒油面料层和下层防水拒油面料层;所述上层防水拒油面料层和所述下层防水拒油面料层的四周通过防水拒油面料立衬进行缝合并对应连接;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还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的被尾平行的横向网状立衬、若干个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的侧边平行的竖向网状立衬和若干个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的侧边平行的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其中两条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相邻设置,且位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使用状态时对应的人体竖线中心线附近;所述横向网状立衬、所述竖向网状立衬和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将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分隔成若干个格子,所述格子内填充有羽绒。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相邻设置的两条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的间距为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宽度的0.05~0.2倍。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所述横向网状立衬、竖向网状立衬和/或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的高度为2.5~3cm。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其中两条竖向网状立衬相邻设置。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相邻设置的两条所述竖向网状立衬之间的间距为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宽度的0.05~0.2倍。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沿着被头至被尾方向,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中位于被头处的格子的面积最大。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所述横向网状立衬有5~7个。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所述竖向网状立衬有2~6个。

根据上述所述的防水拒油羽绒被,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有2~8个。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水拒油羽绒被,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拒油羽绒被采用防水拒油面料能够有效防止液体进入被体污染羽绒填充物,并且采用防水拒油面料形成的立衬进一步锁住了热量,起到传导热流的作用,从而提高防水拒油羽绒被的保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拒油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拒油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拒油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图3中附图标号说明

1横向网状立衬

2竖向网状立衬

3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拒油羽绒被,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包括上层防水拒油面料层和下层防水拒油面料层;

所述上层防水拒油面料层和所述下层防水拒油面料层的四周通过防水拒油面料立衬进行缝合并对应连接;

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还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的被尾平行的横向网状立衬1、若干个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的侧边平行的竖向网状立衬2和若干个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的侧边平行的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3;

其中,两条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3相邻设置,且位于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使用状态时对应的人体竖线中间线附近;

所述横向网状立衬1、所述竖向网状立衬2和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3将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分隔成若干个格子,所述格子内填充有羽绒。

本申请中,对于单人被来说,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使用状态时对应的人体竖线中间线为平行侧边的对称中心线;对于双人被来说,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使用状态时对应的人体竖线中间线有两条,分别对应平行侧边的两侧四分线。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相邻设置的两条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3的间距为为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宽度的0.05~0.2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网状立衬1、竖向网状立衬2和/或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3的高度为2.5~3cm。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其中两条所述竖向网状立衬2相邻设置。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相邻设置的两条所述竖向网状立衬2之间的间距为为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宽度的0.05~0.2倍。

在一个具体的方式中,沿着被头至被尾方向,所述防水拒油羽绒被位于被头处的格子的面积最大。较大的格子能够充入更多的羽绒,使得肩颈部区域有更好的保暖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网状立衬1有5~7个,在一个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网状立衬为6个。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网状立衬2设有2~6个,在一个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网状立衬为4个。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3设有2~8个,如为2个、4个、6个或8个。在一个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防水拒油面料立衬3为4个。

根据图3所示,根据大量实验得出,在进入被窝时,胸腔处的温度升温高于脚部,因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气压,贴近胸腔的部分为热气流,为高压;贴近脚部的地方为较低温的空气,为低压;高低压的压强差会形成热气体的对流,热气流通过加厚的立衬形成的通道时,便会出现伯努利定律中的效应:因为峡管效应的存在,通道中的流速大于大格体中的流速,会加速热气流通过管道流向脚部,加速被体的热循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拒油羽绒被采用防水拒油面料能够有效防止液体进入被体污染羽绒填充物,并且采用防水拒油面料形成的立衬进一步锁住了热量,起到传导热流的作用,从而提高防水拒油羽绒被的保暖效果。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