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0943发布日期:2021-08-10 14:05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升降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立柱。



背景技术:

升降立柱可广泛用于家用或医用场所等中的桌子、椅子、病床等,目前,现有的升降立柱的升降柱体底部通常使用螺钉锁在底座上,该种连接结构具有如下缺点:在升降立柱的升降柱体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升降柱体容易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晃动,导致升降立柱所支撑的结构一起发生晃动,支撑不稳定,用户的使用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升降立柱,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升降立柱,包括升降柱体和安装在升降柱体下部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内部的支撑件,升降柱体的下部伸入底座内并固定在支撑件上,支撑件包括设于升降柱体底部的安装板以及固定在升降柱体外侧壁上以防止升降柱体晃动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底部固定在安装板的顶面。

在上述一种升降立柱中,第一加强筋包括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环绕升降柱体的周向设置,任意两个相邻支撑板之间的间距相等。

在上述一种升降立柱中,底座包括底板和安装在底板上的上壳体,上壳体盖合在底板上以形成容纳支撑件的容纳腔,支撑板安装在底板上。

在上述一种升降立柱中,上壳体上设有供升降柱体穿过的通孔,底座还包括安装在上壳体上部的防尘盖板,防尘盖板盖合在通孔上,并通过锁紧件与支撑板和底板锁紧,以将上壳体压紧在底板上。

在上述一种升降立柱中,防尘盖板的下部伸入容纳腔内并与第一加强筋的顶部相抵。

在上述一种升降立柱中,防尘盖板包括分别位于升降柱体两侧的第一防尘盖板和第二防尘盖板,第一防尘盖板和第二防尘盖板与升降柱体的外壁相抵。

在上述一种升降立柱中,防尘盖板的底面上设有用于安装锁紧件的安装柱和多个防止安装柱晃动的第二加强筋,多个第二加强筋在防尘盖板的底面纵横交错设置。

在上述一种升降立柱中,底座还包括安装在底板上的防磨支脚,底板向容纳腔凹陷以形成容纳防磨支脚的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升降柱体的下部伸入支撑组件的底座内并与支撑件连接,支撑件通过安装板固定在底座内,以防止安装板和固定在安装板上的升降柱体发生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移动,支撑件通过第一加强筋对升降柱体的外侧壁形成支撑和限位,增大升降柱体下部与支撑组件之间的重合度,对于升降柱体的支撑效果更好,防止升降柱体发生水平方向上的晃动,使得升降立柱对于所支撑结构的支撑稳定性更好,用户的使用体验好。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升一种降立柱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升降立柱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升一种降立柱的爆炸图;

图5为防尘盖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升降柱体;2、底座;21、底板;211、安装槽;22、上壳体;221、通孔;23、容纳腔;24、防尘盖板;241、安装柱;242、第二加强筋;25、防磨支脚;26、锁紧件;3、支撑件;31、安装板;32、第一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升降立柱,包括升降柱体和安装在升降柱体下部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内部的支撑件,升降柱体的下部伸入底座内并固定在支撑件上,支撑件包括设于升降柱体底部的安装板以及固定在升降柱体外侧壁上以防止立柱晃动的第一加强筋,加强筋的底部固定在安装板的顶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升降柱体的下部伸入支撑组件的底座内并与支撑件连接,支撑件通过安装板固定在底座内,以防止安装板和固定在安装板上的升降柱体发生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移动,支撑件通过第一加强筋对升降柱体的外侧壁形成支撑和限位,增大升降柱体下部与支撑组件之间的重合度,对于升降柱体的支撑效果更好,防止升降柱体发生水平方向上的晃动,使得升降立柱对于所支撑结构的支撑稳定性更好,用户的使用体验好。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一种升降立柱,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升降柱体1和安装在升降柱体1下部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底座2和安装在底座2内部的支撑件3,升降柱体1的下部伸入底座2内并固定在支撑件3上,支撑件3包括设于升降柱体1底部的安装板31以及固定在升降柱体1外侧壁上的第一加强筋32,安装板31固定在底座2内,以防止安装板31发生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移动,第一加强筋32的侧面固定在升降柱体1外侧壁上,第一加强筋32的底面固定在安装板31的顶面,使得第一加强筋32对升降柱体1的外侧壁形成支撑和限位,防止升降柱体1发生水平方向上的晃动。

本实用新型将升降柱体1的下部伸入支撑组件的底座2内并与支撑件3连接,支撑件3通过安装板31固定在底座2内,以防止安装板31和固定在安装板31上的升降柱体1发生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安装板31与底座2的连接也可为升降柱体两侧提供预紧力,以达到减小升降柱体1晃动的目的。支撑件3通过第一加强筋32对升降柱体1的外侧壁形成支撑和限位,增大升降柱体1下部与支撑组件之间的重合度,对于升降柱体1的支撑效果更好,防止升降柱体1发生水平方向上的晃动,使得升降立柱对于所支撑结构的支撑稳定性更好,用户的使用体验好。

第一加强筋32包括至少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环绕升降柱体1的周向设置,以对升降柱体1进行周向上的限位,任意两个相邻支撑板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保证升降柱体1周侧的受力相同,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优选的是支撑板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板对称设于升降柱体1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的底座2包括底板21和安装在底板21上的上壳体22,上壳体22盖合在底板21上以形成容纳支撑件3的容纳腔23,支撑板安装在底板21上,可拆卸式的上壳体22和底板21便于升降柱体1和底座2之间的安装、拆卸和维修。上壳体22上设有供升降柱体1穿过的通孔221,底座2还包括安装在上壳体22上部的防尘盖板24,防尘盖板24盖合在通孔221上,并通过锁紧件26与支撑板和底板21锁紧,防尘盖板24和底板21共同夹紧上壳体22,以将上壳体22压紧在底板21上,实现上壳体22和底板21之间的固定,同时防尘盖板24可对通孔221进行封闭,防止高处滴落的水和灰尘通过通孔221进入底座2内,保证底座2内的干燥和清洁。

本实施例中的防尘盖板24包括分别位于升降柱体1两侧的第一防尘盖板和第二防尘盖板,第一防尘盖板和第二防尘盖板与升降柱体1的外壁相抵,以对升降柱体1进行限位,增强底座2对于升降柱体1在水平方向上的支撑,防止升降柱体1晃动。在防尘盖板24的底面上设有安装柱241,锁紧件26依次穿过底板21、安装板31,并穿入安装柱241中与安装柱241锁紧,以实现三者的锁紧固定,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防尘盖板24的底面上还设有多个防止安装柱241晃动的第二加强筋242,多个第二加强筋242在防尘盖板24的底面纵横交错设置,提高安装柱241与防尘盖板24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增强防尘盖板24的强度。防尘盖板24下部的第二加强筋242伸入容纳腔23内并与第一加强筋32的顶部相抵,使得防尘盖板24也可通过压紧第一加强筋32对升降柱体1进行限位,使得升降柱体1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底座2还包括安装在底板21上的防磨支脚25,防止底座2对地面造成磨损,防磨支脚25可以为底部为橡胶材质的支撑柱,也可以为滚轮等结构。优选的是,底板21向容纳腔23凹陷以形成容纳防磨支脚25的安装槽211,使得防磨支脚25的上部隐藏在安装槽211内,更加美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