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6875发布日期:2021-08-03 13:2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环境治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化系统。



背景技术:

窗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居家产品,具有遮光、保护隐私的功能,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窗帘是由布、麻、纱、铝片、木片、金属材料等制作的,具有遮阳隔热和调节室内光线的功能。布帘按材质分有棉纱布、涤纶布、涤棉混纺、棉麻混纺、无纺布等,不同的材质、纹理、颜色、图案等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布帘,配合不同风格的室内设计窗帘,窗帘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和电动。手动窗帘包括:手动开合帘、手动拉珠卷帘、手动丝柔垂帘、手动斑马帘、手动木百叶、手动罗马帘、手动风琴帘等等。电动窗帘包括:电动开合帘、电动卷帘、电动丝柔百叶、电动天棚帘、电动斑马帘、电动木百叶、电动罗马帘、电动风琴帘等等。随着窗帘的发展,它已成为居室不可缺少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室内装饰品。

现有的电动窗帘一般都是采用上下收放窗帘的模式,无法实现智能调光,不能最大限度的将窗帘调整至舒适的透光状态。例如,在夜晚睡觉时,为了保持适合睡眠的环境,人们会拉上窗帘隔绝窗外的光线;在白天光线较强时,为了保持室内光线强度适合,一般也会拉上窗帘减弱室外照进室内的光线,减少强光对人眼的刺激,针对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智能的窗帘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根据室内光线强度的实际情况控制智能窗帘的开合程度和透光量,为用户创造舒适的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化系统,能够根据光照强度,智能控制窗帘的透光量,用户可通过手机与云服务器以及微处理器进行交互,自主设定窗帘的透光量,也可以通过云服务器的大数据自动设定窗帘的透光量,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舒适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化系统,包括云服务器、微处理器、控制终端、一个或多个照度传感器和一个或多个窗帘机构,所述微处理器设有通讯模块,所述微处理器通过通讯模块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通信,所述控制终端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所述照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窗帘机构的房间中,所述照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并控制所述窗帘机构。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窗帘机构包括前帘机构和后帘机构,所述前帘机构和所述后帘机构并排设置。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帘机构包括第一上轨、前帘步进电机、前窗帘和第一下轨,所述第一上轨呈盒状且固定设置,所述前帘步进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轨的侧壁上,所述前窗帘悬垂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轨的下方,所述第一下轨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窗帘的下端,所述前窗帘的上端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轨内部。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帘机构包括第二上轨、后帘步进电机、后窗帘和第二下轨,所述第二上轨呈盒状且固定设置,所述第二上轨与所述第一上轨邻接,所述后帘步进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上轨的侧壁上,所述后窗帘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上轨内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上轨下方侧壁外部,所述后窗帘下部呈u型,所述第二下轨悬挂在所述后窗帘下部的u型弯中。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帘步进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一上轨内部,所述前窗帘的上端缠绕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前帘步进电机配置有前帘步进电机驱动器,所述前帘步进电机驱动器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和所述前帘步进电机。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帘步进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贯穿所述第二上轨内部,所述后窗帘的上端缠绕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后帘步进电机配置有后帘步进电机驱动器,所述后帘步进电机驱动器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和所述后帘步进电机。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下轨包括有销轴和圆辊,所述圆辊与所述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圆辊长度与所述后窗帘宽度一致,所述圆辊与所述后窗帘接触连接,所述圆辊端部设置有挡边。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窗帘为柔性布材料,所述后窗帘为隔断百叶帘。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所述微处理器为armcortex-m系列单片机。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通讯模块为4g通信模块,所述控制终端为智能手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化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化系统,能够根据光照强度,智能控制窗帘的透光量,用户可通过手机与云服务器以及微处理器进行交互,自主设定窗帘的透光量,也可以通过云服务器的大数据自动设定窗帘的透光量,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化系统,通过前帘机构和后帘机构的相互配合,前帘机构用于调整遮光面积,后帘机构用于调整透光量,实现多种透光量的调节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化系统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化系统的窗帘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化系统的窗帘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上轨,2-前帘步进电机,3-前窗帘,4-第一下轨,5-第二上轨,6-后帘步进电机,7-后窗帘,8-遮光部,9-透光部,10-第二下轨,11-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窗帘孔,14-销轴,15-圆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具体情况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化系统的控制原理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化系统,包括云服务器、微处理器、控制终端、一个或多个照度传感器和一个或多个窗帘机构,微处理器设有通讯模块,微处理器通过通讯模块与云服务器进行通信,控制终端与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照度传感器设置在窗帘机构的房间中,照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并控制窗帘机构。

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化系统的窗帘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化系统的窗帘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窗帘机构包括前帘机构和后帘机构,前帘机构和后帘机构并排设置。通过前帘机构和后帘机构的相互配合,前帘机构用于调整遮光面积,后帘机构用于调整透光量,实现多种透光量的调节方式。

如图4所示,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前帘机构包括第一上轨1、前帘步进电机2、前窗帘3和第一下轨4,第一上轨1呈盒状且固定设置,前帘步进电机2固定设置在第一上轨1的侧壁上,前窗帘3悬垂设置在第一上轨1的下方,第一下轨4固定连接在前窗帘3的下端,前窗帘3的上端设置在第一上轨1内部。

如图5所示,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后帘机构包括第二上轨5、后帘步进电机6、后窗帘7和第二下轨10,第二上轨5呈盒状且固定设置,第二上轨5与第一上轨1邻接,后帘步进电机6固定设置在第二上轨5的侧壁上,后窗帘7的一端设置在第二上轨5内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上轨5下方侧壁外部,后窗帘7下部呈u型,第二下轨10悬挂在后窗帘7下部的u型弯中。

第一上轨1和第二上轨5的下方侧壁上均开设有长条状的窗帘孔13,分别用于前窗帘3和后窗帘7从中穿过。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前帘步进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11,第一转轴11贯穿第一上轨1内部,前窗帘3的上端缠绕在第一转轴11上,前帘步进电机2配置有前帘步进电机2驱动器,前帘步进电机2驱动器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微处理器和前帘步进电机2。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后帘步进电机6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转轴12,第二转轴12贯穿第二上轨5内部,后窗帘7的上端缠绕在第二转轴12上,后帘步进电机6配置有后帘步进电机6驱动器,后帘步进电机6驱动器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微处理器和后帘步进电机6。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第二下轨10包括有销轴14和圆辊15,圆辊15与销轴14转动连接,圆辊15长度与后窗帘7宽度一致,圆辊15与后窗帘7接触连接,圆辊15端部设置有挡边。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前窗帘3为柔性布材料,后窗帘7为隔断百叶帘。后窗帘7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遮光部8和透光部9,遮光部8为不透明,透光部9为透明,在后窗帘7收放过程中,后窗帘前沿和后沿的遮光部8和透光部9逐渐重合或逐渐错开,以此实现透光量的调节。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微处理器为armcortex-m系列单片机。

在上述的智能化系统中,作为优选方案,通讯模块为4g通信模块,控制终端为智能手机。

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光照强度,智能控制窗帘的透光量,用户可通过手机与云服务器以及微处理器进行交互,自主设定窗帘的透光量,也可以通过云服务器的大数据自动设定窗帘的透光量,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舒适度。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