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供液装置。
背景技术:
即热水瓶(壶)是通过一个加热器能够实现快速加热部分水,以满足用户快速得到热水的一种加热工具。即热水壶一般有多种档位,目前的即热水壶在非沸腾档都只是将水加热到指定温度,这种情况下,水中的细菌及微生物不易被杀死。针对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温开水器,使开水流经冷却罐来冷却开水,但这种冷却方式热交换不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供液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液装置,包括:供液口;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和发热元件,进液口用于连接液源,发热元件用于加热流经的液体;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内的液体能够与第二流道内的液体热交换;第一流体通道,连接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供液口;第二流体通道,连接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第一流道的入口;第三流体通道,连接第一流道的出口和供液口;第一阀体,与第一流体通道连接,第一阀体用于控制第一流体通道的通断。
本实施例提出的供液装置包括供液口、发热组件、换热组件、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和第一阀体等。供液口用于提供液体。通过使第二流体通道连接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第一流道的入口,使第三流体通道连接第一流道的出口和供液口,使得发热组件中的发热元件对流经的液体进行加热后,能够经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进行热交换后,流向供液口,使得用户能够经供液口接到适合温度的液体,如水或其他饮品。实现了对液体先加热后冷却的效果,例如当用户需要喝温水时,通过发热元件先将流经进液口的常温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到沸腾,再对沸水通过换热组件进行冷却,将沸水冷却到用户需要的温度。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将液体加热至用户需要的温度相比,可有效减少水中细菌及微生物的含量,保证饮用安全性。而且,采用换热组件的第二流道内的制冷液对进入第一流道内的沸水进行冷却,由于制冷液能够在第二流道内流动,流入及流出第二流道,有利于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进行充分换热,保证换热效果。而且免除了相关技术中的冷却罐,还有利于减小供液装置的体积。
而在用户需要较高温度的液体,例如需要沸水时,通过采用第一流体通道连接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供液口,使得发热元件加热后的液体能够直接经第一流体通道进入供液口,从供液口排出。解决了被发热元件加热后的液体不得不流经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道和第三流体通道,由于流体通道较长,沸腾后的液体流经较长的流体通道后才能到达供液口,导致液体在流动过程中被冷却,供液口无法提供沸腾状态的液体的问题,可以为用户提供足够高温度的液体。
而且,通过使第一阀体与第一流体通道连接,使第一阀体能够控制第一流体通道的通断,也即控制发热组件的出液口是否能够与供液口连通。可根据用户所需的液体的温度,控制第一阀体的开启状态,从而实现供液装置输出合适温度的液体。例如,在用户需要沸水时,直接开启第一阀体,连通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供液口,此时,由于发热组件的出液口经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道和第三流体通道连通供液口的通道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液体会自然流向第一流体通道从而流向供液口,有利于为用户提供较高温度的液体。而在用户需要温水时,可以控制第一阀体关闭,此时,从发热组件的出液口流出的液体会经第二流体通道进入第一流道内,与第二流道内的液体进行换热后,经第三流体通道流向供液口,为用户提供合适温度的温开水。
经发热元件加热后的沸水,不与第二流道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而是仅通过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道和第三流体通道进行冷却降温,得到低于沸水温度,但依然较高的温度的温开水。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第一阀体和第二流道内的液体的供给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供液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阀体为二通阀。
在该设计中,第一阀体为二通阀,设置于第一流体通道。当第一阀体开启时,保持第一流体通道内的液体正常流出,当第一阀体关闭时,第一流体通道内的液体断流,以使通过第一阀体的启闭控制第一流体通道内液体的通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阀体设置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的连接处,第一阀体还用于控制第三流体通道的通断。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的交接处设置第一阀体,并使第一阀体除了能够控制第一流体通道的通断以外,还能够控制第三流体通道的通断,实现了一个阀体控制多个通道的通断,有利于减少阀体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而且,通过第一阀体实现对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的通断的控制,可避免被发热元件加热的液体误流到其他位置,保证供液口出液温度满足用户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阀体为三通阀。
在该设计中,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的交接处设置第一阀体,第一阀体为三通阀,三通阀可实现水流方向的改变,从而进入不同管路。例如,可通过第一阀体导通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第一流体通道,实现沸水或较高温度的液体直接经第一流体通道流向供液口,此时,第三流体通道不连通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第一流道。还可通过第一阀体导通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第一流道,使得被发热元件加热的液体经第二体通道进入第一流道换热后,从第三流体通道进入供液口,此时,第一流体通道不连通发热组件的出液口和供液口。通过采用三通阀控制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三体通道的通断,结构简单。而且,通过第一阀体实现对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的通断的控制,可避免被发热元件加热的液体误流到其他位置,保证供液口出液温度满足用户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流体通道导通,即发热组件的出液口能够与供液口连通;第三流体通道导通,即发热组件的出液口能够与第一流道的入口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第四流体通道和第五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连接液源和第二流道的入口。第五流体通道连接第二流道的出口和发热组件的进液口。
在该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第四流体通道和第五流体通道。其中第四流体通道能够连通液源和第二流道的入口,为第二流道内提供液体。第五流体通道能够连通第二流道的出口和发热组件的进液口,以使第二流道内的液体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换热后,能够流入发热组件内。由于第二流道内的液体能够与进入第一流道内的发热组件加热后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二流道内的液体具有一定热量,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次进入发热组件,有利于发热元件快速将具有一定热量液体加热至沸腾,极大地缩短了加热时间,有效保证从发热组件的出液口流出的即为沸腾状态的液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汇流通道。汇流通道具有第一汇流入口、第二汇流入口和汇流出口,第一汇流入口和第二汇流入口均与汇流出口连通;第六流体通道,连接液源和第一汇流入口;第二汇流入口与第二流道的出口连通,汇流出口与第五流体通道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汇流通道,使第一汇流入口和第二汇流入口分别与液源和第二流道的出口相连接,使液源流出的液体与第二流道流出的液体在汇流通道内汇流后,经汇流出口进入发热组件的进液口。由于第二流道内的液体能够与进入第一流道内的发热组件加热后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经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进入发热组件,有利于发热组件快速将液体进行加热至沸腾,缩短加热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阀体。第二阀体与第四流体通道连接,用于控制第四流体通道的通断。
在该设计中,在第四流体通道上设置第二阀体。可通过控制第二阀体的开启和关闭,控制液体是否能够流入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内的液体进行换热。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第二流道内的液体对第一流道内的液体进行冷却或不冷却,使第一流道内流出的液体的温度满足用户需要;另一方面使得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既可以是两个汇流入口汇流后的液体,也可以是单独从第一汇流入口流入的液体,从而满足发热组件的加热需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四流体通道和第六流体通道连接,第二阀体设置在第四流体通道和第六流体通道的连接处,第二阀体还用于控制第六流体通道的通断。
在该设计中,在第四流体通道和第六流体通道的交接处设置第二阀体,并使第二阀体除了能够控制第四流体通道的通断外,还能够控制第六流体通道的通断,实现了一个阀体控制多个通道的通断,有利于减少阀体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而且,通过控制第二阀体,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是否向第二流道内提供液体来实现对第一流道内的液体换热或不换热,使第一流道内流出的液体的温度满足用户需要;另一方面使得汇流出口流出的液体,既可以是两个汇流入口汇流后的液体,也可以是单独从一个汇流入口流入的液体,从而满足发热组件的加热需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三阀体。第三阀体与第六流体通道连接,用于控制第六流体通道的通断。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六流体通道上设置第三阀体。有利于控制第三阀体的开启,而实现液源向第一汇流入口提供液体,也有利于控制第三阀体关闭,而实现液源仅能进入第二流道,而后单独从汇流通道的汇流出口流出,使得换热后的液体单独进入发热组件的进液口,而无需与液源直接进入第一汇流入口的液体汇流。有利于适应发热组件不同的加热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集成水路组件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第一集成水路组件内集成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第二集成水路组件,第二集成水路组件内集成有第二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第五流体通道、汇流通道和第六流体通道;发热元件和换热组件设置于第一集成水路组件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之间。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供液装置包括第一集成水路组件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并使多个流体通道集成设置于第一集成水路组件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与相关技术中多条管路散乱分布,管路与管路之间需通过接头连接在一起相比,结构简单,整体性高,占用空间小,从而有利于减小供液装置的体积。具体可以使多条水流通道与不同的功能件相配合,以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水流通道,向不同的功能件提供液体,使水流通道的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具体地,可以使第一集成水路组件设置在第二集成水路组件的上方,使发热元件和换热组件位于两个集成水路组件之间,使第一集成水路组件集成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使第二集成水路组件集成有第二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第五流体通道、汇流通道和第六流体通道。从而在工供液装置供液的过程中,使得液体能够在第一集成水路和第二集成水路之间流通,以及在第一集成水路内部和第二集成水路内部流动,即可实现液体在多个流体通道和多个功能件之间的流动,实现汇流、换热、加热和出水等功能,极大地减小了供液装置的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泵体,与第四流体通道连接,用于向第二流道内泵送液体;和/或第二泵体,与第五流体通道连接,用于向发热组件的进液口泵送液体。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与第四流体通道相连接的第一水泵,以为第二通道内泵送液体,使得液体在第一水泵的作用力驱动下,从液源流向第二流道的入口,以使供水通道变得顺畅。通过设置于第五流体通道相连接的第二水泵,以为发热组件内泵送液体,使得液体在第二水泵的作用力驱动下,从第二流道的出口流向发热组件内,以使供水通道变得顺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连通器,连通器的第一端连接供液口,连通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流体通道;和/或水汽分离器,水汽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流体通道,水汽分离器的第二端连接供液口。
在该设计中,供液装置还包括连通器,连通器的两端分别与供液口和第一流体通道相连接。通过在供液口设置连通器,可以对供液口的液体进行缓存,可以使出液变得比较稳定,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的稳定性。尤其在液体的温度不够高,通过加大功率或减小液量让液体产生一定的过沸腾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液体和蒸汽,提高液量,由于供液口存在缓存作用,可以使出液更加稳定。
而通过设置水汽分离器,使水汽分离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和供液口相连接。在供液口设置水汽分离器,以使在供液口流出高温液体时,通过水汽分离器能够分离液体高温产生的蒸汽,避免高温蒸汽烫伤用户的现象产生,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前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爆炸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再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又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又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5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6中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供液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其中,图1至图1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供液口,110发热组件,111进液口,112出液口,113发热元件,120液源,130换热组件,131第一流道,132第二流道,210第一流体通道,220第二流体通道,230第三流体通道,240第四流体通道,250第五流体通道,260第六流体通道,270汇流通道,271第一汇流入口,272第二汇流入口,273汇流出口,310第一阀体,340第一泵体,350第二泵体,360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70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8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9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供液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7、图19所示,一种供液装置,包括供液口100、发热组件110、换热组件130、第一流体通道210、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三流体通道230和第一阀体310;发热组件110,发热组件110包括进液口111、出液口112和发热元件113,进液口111用于连接液源120,发热元件113用于加热流经的液体;换热组件130,换热组件130包括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互不连通。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能够与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热交换;第一流体通道210,连接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供液口100;第二流体通道220,连接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第一流道131的入口;第三流体通道230,连接第一流道131的出口和供液口100;第一阀体310,与第一流体通道210连接,第一阀体310用于控制第一流体通道210的通断。
通过使第二流体通道220连接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第一流道131的入口,使第三流体通道230连接第一流道131的出口和供液口100,使得发热组件110中的发热元件113对流经进液口111的液体进行加热后,能够经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内的制冷液进行热交换后,流向供液口100,使得用户能够经供液口100接到适合温度的液体,如水或其他饮品。实现了对液体先加热后冷却的效果,例如当用户需要喝温水时,通过发热元件113先将流经进液口111的常温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到沸腾,再对沸水通过换热组件130进行冷却,将沸水冷却到用户需要的温度。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将液体加热至用户需要的温度相比,可有效减少水中细菌及微生物的含量,保证饮用安全性。而且,采用换热组件130的第二流道132内的制冷液对进入第一流道131内的沸水进行冷却,由于制冷液能够在第二流道132内流动,流入及流出第二流道132,有利于与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进行充分换热,保证换热效果。而且免除了相关技术中的冷却罐,还有利于减小供液装置的体积。
而在用户需要较高温度的液体,例如需要沸水时,通过采用第一流体通道210连接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供液口100,使得发热元件113加热后的液体能够直接经第一流体通道210进入供液口100,从供液口100排出。解决了被发热元件113加热后的液体不得不流经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由于流体通道较长,沸腾后的液体流经较长的流体通道后才能到达供液口100,导致液体在流动过程中被冷却,供液口100无法提供沸腾状态的液体的问题,可以为用户提供足够高温度的液体。
而且,通过使第一阀体310与第一流体通道210连接,使第一阀体310能够控制第一流体通道210的通断,也即控制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是否能够与供液口100连通。可根据用户所需的液体的温度,控制第一阀体310的开启状态,从而实现供液装置输出合适温度的液体。例如,在用户需要沸水时,直接开启第一阀体310,连通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供液口100,此时,由于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经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和第三流体通道230连通供液口100的通道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液体会自然流向第一流体通道210从而流向供液口100,有利于为用户提供较高温度的液体。而在用户需要温水时,可以控制第一阀体310关闭,此时,从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流出的液体会经第二流体通道220进入第一流道131内,与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进行换热后,经第三流体通道230流向供液口100,为用户提供合适温度的温开水。
当然,还可以控制第一阀体310关闭,而不向第二流道132内提供液体,也即经发热元件113加热后的沸水,不与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而是仅通过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和第三流体通道230进行冷却降温,得到低于沸水温度,但依然较高的温度的温开水。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第一阀体310和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的供给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默认发热组件110具有发热腔,发热腔用于容纳液体,并具有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发热腔可由单独的发热壳体围合而成,也可由供液装置的外壳围合而成,还可由发热壳体与供液装置的外壳共同围合围成。发热元件113可伸入发热腔内,也可位于发热腔外部。发热元件113对流经进液口111和的液体进行加热,也即发热元件113对发热组件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也即发热元件113对发热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等。
进一步地,发热元件113为发热管或线圈或电热膜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会流向发热组件110,而发热单元会持续对流经进液口111的液体进行加热,确保流出发热组件110出液口112的液体已被煮沸。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与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发热组件110出液口112流出的沸腾液体进入第二流道132内后,与第一流道131内用于加热的水进行热交换,能够冷却已经被加热沸腾后的液体,一方面,降低了沸腾液体的温度,另一方面实现回收加热的能量。
具体地,液源120可以采用储液箱形式,在储液箱内存储液体,有利于根据需要向储液箱内注入水或者其他饮品,或者更换内部为不同的液体的储液箱,提高供液装置的多样性。当然,液源120也可以为能够供水的水龙头等,不限于具有存储作用的储液箱。
进一步地,第一阀门可以采用电磁阀。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了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阀体310为二通阀。具体地,第一阀体310设置于第一流体通道210。当第一阀体310开启时,保持第一流体通道210内的液体正常流出,当第一阀体310关闭时,第一流体通道210内的液体断流,以使通过第一阀体310的启闭控制第一流体通道210内液体的通断。具体地,当需要沸腾的液体或接近沸腾的液体时,将二通阀开启,加热后的液体由于向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盒第三流体通道230流动的阻力较大,会向阻力较小的第一流体通道210流动,从而实现沸腾的液体经第一流体通道210快速流至供液口100。而当需要温热液体时,二通阀关闭,液体会流入第一流道131进行热交换后,再流向供液口100,实现供液口100所流液体为温热液体。
进一步地,二通阀可以为二通电磁阀。
更进一步地,二通电磁阀通向供液口100一端为常闭端,需要沸腾液体时才开启这一端,由于此时换热组件130不参与换热工作,则向换热组件130的第二流道132泵送液体的泵体也不工作,通过这样的设计,二通电磁阀与泵体一定不会同时工作,从而可以减少电路模块中交流转直流的电源模块的大小。
实施例三:
与上述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如图9所示,第一阀体310设置在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的连接处,第一阀体310还用于控制第三流体通道230的通断。
具体到应用中,通过在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的交接处设置第一阀体310,并使第一阀体310除了能够控制第一流体通道210的通断以外,还能够控制第三流体通道230的通断,实现了一个阀体控制多个通道的通断,有利于减少阀体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而且,通过第一阀体310实现对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的通断的控制,可避免被发热元件113加热的液体误流到其他位置,保证供液口100出液温度满足用户需求。
第一阀体310为三通阀。
具体到应用中,如图9所示,在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的交接处设置第一阀体310,第一阀体310为三通阀,三通阀可实现水流方向的改变,从而进入不同管路。例如,可通过第一阀体310导通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第一流体通道210,实现沸水或较高温度的液体直接经第一流体通道210流向供液口100,此时,第二流体通道220不连通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第一流道131。还可通过第一阀体310导通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第一流道131,使得被发热元件113加热的液体经第二流体通道220进入第一流道131换热后,从第三流体通道230进入供液口100,此时,第一流体通道210不连通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和供液口100。通过采用三通阀控制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的通断,结构简单。而且,通过第一阀体310实现对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的通断的控制,可避免被发热元件113加热的液体误流到其他位置,保证供液口100出液温度满足用户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流体通道210导通,即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能够与供液口100连通;第三流体通道230导通,即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能够与第一流道131的入口连通。
具体地,第一阀体310可以为电磁三通阀。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限定供液装置还包括第四流体通道240和第五流体通道250,第四流体通道240连接液源120和第二流道132的入口。第五流体通道250连接第二流道132的出口和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
在该实施例中,第四流体通道240能够连通液源120和第二流道132的入口,为第二流道132内提供液体。第五流体通道250能够连通第二流道132的出口和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以使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与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换热后,能够流入发热组件110内。由于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能够与进入第一流道131内的发热组件110加热后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具有一定热量,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次进入发热组件110,有利于发热元件113快速将具有一定热量液体加热至沸腾,极大地缩短了加热时间,有效保证从发热组件110的出液口112流出的即为沸腾状态的液体。
具体地,当供液装置内存储液体为水时,通过使第二流道132内具有一定热量的液体流入发热组件110进行加热,相比直接从冷水加热成沸水而言,能够快速加热成为沸水,节省了大量时间。
实施例五: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供液装置还包括汇流通道270。汇流通道270具有第一汇流入口271、第二汇流入口272和汇流出口273,第一汇流入口271和第二汇流入口272均与汇流出口273连通;第六流体通道260连接液源120和第一汇流入口271;第二汇流入口272与第二流道132的出口连通,汇流出口273与第五流体通道250连通。
具体地,通过设置汇流通道270,使第一汇流入口271和第二汇流入口272分别与液源120和第二流道132的出口相连接,使液源120流出的液体与第二流道132流出的液体在汇流通道270内汇流后,经汇流出口273进入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由于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能够与进入第一流道131内的发热组件110加热后的高温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经汇流出口273流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而后再进入发热组件110,有利于发热组件110快速将液体进行加热至沸腾,缩短加热时间。
实施例六:
在上述实施例四或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阀体(图中未示出)。第二阀体与第四流体通道240连接,用于控制第四流体通道240的通断。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四流体通道240上设置第二阀体,可通过控制第二阀体的开启和关闭,控制液体是否能够流入第二流道132与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进行换热。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对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进行冷却或不冷却,使第一流道131内流出的液体的温度满足用户需要;另一方面使得汇流出口273流出的液体,既可以是两个汇流入口汇流后的液体,也可以是单独从第一汇流入口271流入的液体,从而满足发热组件110的加热需要。
进一步地,第二阀体可以为二通阀门。通过二通阀门的启闭控制第四流体通道240的通断。
更进一步地,二通阀门可以为电磁二通阀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四流体通道240和第六流体通道260连接,第二阀体设置在第四流体通道240和第六流体通道260的连接处,第二阀体还用于控制第六流体通道260的通断。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四流体通道240和第六流体通道260的交接处设置第二阀体,并使第二阀体除了能够控制第四流体通道240的通断外,还能够控制第六流体通道260的通断,实现了一个阀体控制多个通道的通断,有利于减少阀体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而且,通过控制第二阀体,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是否向第二流道132内提供液体来实现对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换热或不换热,使第一流道131内流出的液体的温度满足用户需要;另一方面使得汇流出口273流出的液体,既可以是两个汇流入口汇流后的液体,也可以是单独从一个汇流入口流入的液体,从而满足发热组件110的加热需要。
具体地,第二阀体可以为三通阀,三通阀可实现水流方向的改变,从而进入不同管路。通过三通阀的启闭,控制第四流体通道240和第六流体通道260的其中一条通道流通,其余一条通道断流。
进一步地,第二阀体可以为电磁三通阀。
实施例七:
在上述实施例六的基础上,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进一步限定了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三阀体(图中未示出)。第三阀体与第六流体通道260连接,用于控制第六流体通道260的通断。
具体地,通过在第六流体通道260上设置第三阀体。有利于控制第三阀体的开启,而实现液源120向第一汇流入口271提供液体,也有利于控制第三阀体关闭,而实现液源120仅能进入第二流道132,而后单独从汇流通道270的汇流出口273流出,使得换热后的液体单独进入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而无需与液源120直接进入第一汇流入口271的液体汇流。有利于适应发热组件110不同的加热需求。
实施例八: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1、图12、图15、图16、图17和图19所示,进一步限定了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6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60内集成有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内集成有第二流体通道220、第四流体通道240、第五流体通道250、汇流通道270和第六流体通道260;发热元件113和换热组件130设置于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6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之间。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11和图19所示,通过使供液装置包括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6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并使多个流体通道集成设置于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60和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与相关技术中多条管路散乱分布,管路与管路之间需通过接头连接在一起相比,结构简单,整体性高,占用空间小,从而有利于减小供液装置的体积。具体可以使多条水流通道与不同的功能件相配合,以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水流通道,向不同的功能件提供液体,使水流通道的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进一步地,可以使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60设置在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的上方,使发热元件113和换热组件130位于两个集成水路组件之间,使第一集成水路组件360集成有第一流体通道210和第三流体通道230,使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集成有第二流体通道220、第四流体通道240、第五流体通道250、汇流通道270和第六流体通道260。从而在工供液装置供液的过程中,使得液体能够在第一集成水路和第二集成水路之间流通,以及在第一集成水路内部和第二集成水路内部流动,即可实现液体在多个流体通道和多个功能件之间的流动,实现汇流、换热、加热和出水等功能,极大地减小了供液装置的体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集成水路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连接,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一端面和/或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凹陷部,多个凹陷部构造成多条水流通道。
进一步地,集成水路组件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围设在凹陷部的四周,并密封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进一步地,在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一端面设置第一安装槽,使至少部分密封件设于第一安装槽内。一方面为密封件提供了安装空间,方便密封件快速准确地安装到位;另一方面可以对密封件进行有效限位,避免密封件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发生窜动,影响密封效果。而且第一安装槽的存在还有利于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的一端面与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端面紧密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在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端面设置第一固定筋,通过使第一固定筋伸入第一安装槽来与第一安装槽内的密封件相连接。一方面第一固定筋和第一安装槽的配合,有利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快速找准位置组合在一起,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内,通过使第一固定筋伸入第一安装槽接触密封件,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固定筋与第二壳体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相对于后组装在一起的方式而言,力学性能较好,连接强度更高。
在具体应用中,密封件可以是密封胶或者密封圈。具体地,当密封件为密封胶时,密封胶可以是一种带粘性的,可固化的胶,其通过本身粘性贴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从而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密封连接,保证水流通道不会漏水,而且不会影响到按设计路径进行流动的水流通道。此外,密封圈也可以是硅胶密封圈,通过压紧来实现密封。
进一步地,当密封件为密封胶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采用易粘接的材料,比如ppo(即聚苯醚)材料或者pc(聚碳酸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材料。
具体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也可以通过螺纹件连接。无论是卡扣连接的方式,还是螺纹件连接的方式,均有利于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靠近压紧,从而有利于压紧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件,尤其在密封件为密封圈的情况下,提高密封件对水流通道的密封效果。具体地,螺纹件为螺钉或螺栓。
当然,也可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焊接连接,可以在提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牢固度的同时,提高对水流通道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高能摩擦焊或超声焊等方式连接,对水流通道的密封性较好,有利于形成密封的水流通道。
进一步地,供液装置还包括底座,第二集成水路组件370设置于底座380上。
实施例九: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图13、图14、图18和图19所示,进一步限定了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泵体340,与第四流体通道240连接,用于向第二流道132内泵送液体;和/或第二泵体350,与第五流体通道250连接,用于向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泵送液体。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7和图19所示,通过设置与第四流体通道240相连接的第一水泵,以为第二通道内泵送液体,使得液体在第一水泵的作用力驱动下,从液源120流向第二流道132的入口,以使供水通道变得顺畅。通过设置于第五流体通道250相连接的第二水泵,以为发热组件110内泵送液体,使得液体在第二水泵的作用力驱动下,从第二流道132的出口流向发热组件110内,以使供水通道变得顺畅。
实施例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供液装置还包括连通器,连通器的第一端连接供液口100,连通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流体通道210;和/或水汽分离器,水汽分离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流体通道210,水汽分离器的第二端连接供液口100。
具体地,连通器的两端分别与供液口100和第一流体通道210相连接。通过在供液口100设置连通器,可以对供液口100的液体进行缓存,可以使出液变得比较稳定,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的稳定性。尤其在液体的温度不够高,通过加大功率或减小液量让液体产生一定的过沸腾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液体和蒸汽,提高液量,由于供液口100存在缓存作用,可以使出液更加稳定。
而通过设置水汽分离器,使水汽分离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通道210和供液口100相连接。在供液口100设置水汽分离器,以使在供液口100流出高温液体时,通过水汽分离器能够分离液体高温产生的蒸汽,避免高温蒸汽烫伤用户的现象产生,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当供液装置内存储液体为水时,如果用户所需为沸水。通过设置在供液口100的连通器,对沸水产生一定的缓存作用,同时在用户接取沸水过程中,由于连通器的作用,沸水的流淌也变得比较稳定,避免出现流淌较快或者沸水喷出而造成烫伤用户的现象产生,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当供液装置内存储液体为水时,如果用户所需为沸水。由于加热沸水会产生一定的蒸汽,用户在接取沸水时,蒸汽会从供液口100逸出。通过在供液口100设置水汽分离器,以使在用户接取沸水时,由于水汽分离器的作用,将逸出的蒸汽分离,避免高温蒸汽烫伤用户的现象产生,从而保证了供液装置的安全性。
实施例十一: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7所示,在用户需要的液体温度较低,例如为55℃时,可以控制液源120不进入汇流通道270,而是进入换热组件130的第二流道132内,再由第二流道132的出口流入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发热组件110内部的发热元件113对液体进行加热后,沸腾的液体流入换热组件130的第一流道131内,液体在第一流道131内与第二流道132内待加热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后,沸腾的液体温度降低,最后流至供液口100,液体在流淌至供液口100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热量损失,使得最后流出供液口100的液体的温度为55℃。生成55℃液体的水流路径为:液源120→第二流道132→发热组件110→第一流道131→供液口100。
具体为:液源120→第四流体通道240→第二流道132→第五流体通道250→发热组件110→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第三流体通道230→供液口100。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8所示,在用户需要的液体温度较低,例如为65℃时,可以控制液源120提供的液体不仅经第一汇流入口271进入汇流通道270,还进入第二流道132与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换热后,经第二汇流入口272进入汇流通道270,在汇流通道270内汇流后从汇流出口273流出流向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发热组件110内部的发热元件113对液体进行加热后,沸腾的液体流入换热组件130的第二流道132内,液体在第二流道132内与第一流道131内待加热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沸腾的液体温度降低,最后流至供液口100,液体在流淌至供液口100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热量损失,使得最后流出供液口100的液体的温度为65℃。生成65℃液体的水流路径为:液源120→第二流道132→发热组件110→第一流道131→供液口100,以及液源120→发热组件110→第一流道131→供液口100。
具体为:液源120→第四流体通道240→第二流道132→汇流通道270→第五流体通道250→发热组件110→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第三流体通道230→供液口100;液源120→第六流体通道260→汇流通道270→第五流体通道250→发热组件110→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第三流体通道230→供液口100。
具体地,可将液源120提供的液体进行分流,一部分液体流入第二流道132内,另一部分液体直接流入第一汇流入口271,使得换热组件130的第二流道132内的液体减小一部分,从而使得第二流道132内用于热交换的热量减少,保证了在第一流道131出口流出的液体温度相比图1所示实施例第一流道131出口流出的液体的温度要高,得到温度为65℃的液体。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9所示,在用户需要的液体温度较高,例如为85℃时,液源120内的液体不经换热而进入发热组件110的进液口111,并不进入第二流道132,发热组件110内部的发热元件113对液体进行加热后,沸腾的液体流入换热组件130的第一流道131内,由于第二流道132内并不存在待加热液体,所以此时不进行热交换,第一流道131内的液体在不进行热交换的前提下,流至供液口100,液体在流淌至供液口100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热量损失,从而得到温度为85℃的液体。生成85℃液体的水流路径为:
液源120→发热组件110→第一流道131→供液口100。具体为:液源120→第六流体通道260→汇流通道270→第五流体通道250→发热组件110→第二流体通道220→第一流道131→第三流体通道230→供液口100。
在具体应用中,如图10所示,在用户需要的液体温度很高,例如为100℃时,开启第一阀体310,液源120内的液体直接经发热组件110进液口111流入,并不进入第二流道132和第一流道131内部,液源120不流经换热组件130说明此时不存在换热操作。液体进入发热组件110后,发热元件113对液体进行加热后,沸腾的液体直接经第一流体通道210流向供液口100,此时的液体没有经过换热操作也没有流经较长的流体通道,不存在热量交换和热量损失,而是在被加热至沸腾后直接流向供液口100,以得到温度为100℃的液体。生成85℃液体的水流路径为:液源120→发热组件110→供液口100。具体为液源120→第六流体通道260→汇流通道270→第五流体通道250→发热组件110→第一流体通道210→供液口100。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