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3208发布日期:2021-09-25 12:0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一种清洗机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洗机。


背景技术:

2.清洗机是自动清洗碗、筷、盘、碟、刀、叉等餐具的设备。目前,市场上的嵌入式或柜式清洗机主要是通过一个直流或交流洗涤泵,将清洗用水分两路或三路喷入清洗组件,将清洗用水分成多路会降低清洗组件处的水压,因此,这种设计方式会削弱下清洗组件的喷射强度并降低流量,同时会产生喷射不稳定的现象。此外,洗涤泵的入水口与水杯之间、洗涤泵出水口与清洗组件入水口之间均设置较长的管道,使得洗涤污垢在这些管道中残留,易使得清洗机产生异味。另外,洗碗机的发热组件往往设置在水杯底部。发热组件设置在水杯底部的方式,洗碗机在清洗过程中,污垢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向下沉,容易在发热组件表面聚集而结垢,使得发热组件热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一个电机驱动两个水泵的具有强喷射强度的清洗机。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清洗机,包括:
5.清洗腔体;第一清洗组件和第二清洗组件,所述第一清洗组件和第二清洗组件设置在所述清洗腔体内部;洗涤泵,包括第一泵壳;设置在所述第一泵壳中的第一叶轮;第二泵壳;设置在所述第二泵壳中的第二叶轮;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运行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泵壳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清洗组件的第一出水部,所述第二泵壳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二清洗组件的第二出水部。水杯,所述水杯与所述清洗腔体连通,用于承接清洗用水;所述清洗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杯侧面的加热组件。
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泵上还设置有第三出水部。
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的两侧,所述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水平布置。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的两侧,所述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水部和所述第三出水部至少之一的中轴线水平或大致水平设置。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水杯与所述第一泵壳和第二泵壳连通。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水杯包括第一水杯和第二水杯,所述第一、第二水杯与所述清洗腔体连通,用于承接清洗用水,所述第一水杯与所述第一泵壳连通,所述第二水
杯与所述第二泵壳连通。优选地,第一水杯与第一泵壳一体成型,第一水杯与第一泵壳通过共用的侧壁连接,所述侧壁上设置有连通口用于连通第一水杯与第一泵壳的腔体,能够省去第一水杯与第一泵壳进水口之间的管道设置,减少污垢的残留。优选地,第二水杯与第二泵壳一体成型,第二水杯与第二泵壳通过共用的侧壁连接,所述侧壁上设置有连通口用于连通第二水杯与第二泵壳的腔体,能够省去第二水杯与第二泵壳进水口之间的管道设置,减少污垢的残留。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杯水平面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水杯水平面横截面积。
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部的水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出水部与第三出水部水流量之和。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使用一个电机驱动两个水泵,能够在节约成本与减轻重量的前提下,提高第一出水部与第二出水部处的水压,从而提高清洗组件的喷射强度并能够提高喷射稳定性,此外,在水杯侧壁上设置加热组件,减少加热组件污垢的沉积,提高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提高洗碗机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清洗机的立体结构主视方向的剖面图;
17.图2是图1所示的清洗机水泵附近结构的侧视图;
18.图3是图1所示的清洗机水泵附近另一种结构的侧视图;
19.图4是图1中的清洗机安装板的底视图。
20.图中:1

清洗腔体,11

出水区,111

第一出水区,112

第二出水区,113
‑ꢀ
筛网,12

安装板,13

碗篮;
[0021]2‑
清洗组件,21

底清洗组件,22

中清洗组件,23

顶清洗组件;
[0022]3‑
水杯,31

第一水杯,311

加热组件,312

入水口,32

第二水杯;
[0023]4‑
洗涤泵,41

第一泵壳,410

第一出水部,42

第二泵,420

第二出水部, 421

第三出水部;
[0024]5‑
电机;
[0025]6‑
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
本技术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8]
请参见图1、图2和图4,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清洗机包括:清洗腔体1、设置在清洗腔体1底部的出水区11、设置在清洗腔体1内部的清洗组件2、设置在清洗腔体1外部并用于承接清洗用水的水杯3、与清洗组件2连接且能够将水杯3内的清洗用水导入至洗涤泵4内,并由洗涤泵将清洗用水泵入清洗组件2中,具体的:清洗腔体1底部安装有安装板12,出水区11在安装板12上,出水区11下方安装有水杯3,从而使循环使用过的清洗用水从清洗腔体1中流入至水杯3内。
[0029]
清洗组件2可以设置为两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清洗组件2包括设置在清洗腔体1内部的第一清洗组件与第二清洗组件,第一清洗组件包括设置在清洗腔体1底清洗组件21,该底清洗组件21可以为喷淋臂、喷淋管,第二清洗组件包括设置在清洗腔体1顶部的顶清洗组件23与位于清洗腔体1 中部的中清洗组件22,顶清洗组件23和中清洗组件22可以为喷淋臂、喷淋管。碗篮13通过固定件安装在清洗腔体1内壁上,可以采用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碗篮13设置在清洗腔体1内壁上的方法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碗篮1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顶清洗组件23与中清洗组件22 之间,中清洗组件22与底清洗组件21之间。
[0030]
洗涤泵4设置有第一泵壳41、设置在第一泵壳41中的第一叶轮;第二泵壳42、设置在第二泵壳42中的第二叶轮、和驱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运行的电机5,洗涤泵4设置在清洗腔体1外壁的底部。第一泵壳41上设置有连接第一清洗组件的第一出水部410,第二泵壳42上设置有连接第二清洗组件的第二出水部420,在电机5的驱动下,洗涤泵4将第一泵壳41和第二泵壳42内清洗用水分别通过第一出水部410和第二出水部420输送到第一清洗和第二清洗组件中,其中,第二出水部420通过开关阀(未图示)连接顶清洗组件23与中清洗组件22。为了使整个结构更为紧凑,第一泵壳41和第二泵壳42分别设置在电机5的两侧,电机5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输出轴(未图示)和第二输出轴(未图示),第一叶轮安装在第一输出轴(未图示)上,第二叶轮安装在第二输出轴(未图示)上。第一输出轴(未图示)与第二输出轴(未图示)水平布置。
[0031]
请参见图1、图3与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泵壳42上还设置有第三出水部421,第一出水部410连接底清洗组件21,第二出水部420连接顶清洗组件23,第三出水部421连接中清洗组件22。为了能够给每一个清洗组件2提供更大的动力,以保持喷射强度与喷射稳定性,优选设置有第三出水部421的设计。
[0032]
为了减少出水部与清洗组件之间的距离,减少清洗用水在流通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和污垢在管道上的残留,第一出水部410的中轴线竖直或大致竖直设置,能够直接与清洗腔体底部的清洗组件直接连接。具体的,第一出水部 410竖直向上延伸入清洗腔体1内,与底清洗组件21直接对接。第二出水部 420通过连接管6连通顶清洗组件23;第三出水部421通过连接管6连通中清洗组件22。连接管6是并列设置在清洗腔体1外壁上的两根水管,用于连通顶清洗组件23、中清洗组件22与洗涤泵4。连接管6的数量根据清洗组件 2与出水部的数量设置,或者通过使用开关阀(未图示)实现一个出水部与两个清洗组件的连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泵41上还设置有第四出水部,清洗腔体1侧壁上还设置有侧清洗组件,第四出水部与侧清洗组件连接。前述第二出水部420、第三出水部421和第四出水部轴线均可水平设置,或者大致水平设置。
[0033]
本实施例中,第一泵壳41截面为圆形,第一出水部410的轴线沿第一泵壳41的径向
延伸,第二出水部420的轴线与第一出水部410的轴线垂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出水部410的轴线与第一泵壳41泵壳相切或大致相切设置。具体的,第一出水部410与第一泵壳41均为圆柱体,第一泵壳41在垂直于纵轴线的截面为圆形截面,第一出水部410的轴线与第一泵壳41的圆形截面相切,当第一出水部410的轴线与第一泵壳41的圆形截面相切设置时,能够得到洗涤泵4最大的离心力,所获得的水压最大。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出水部410与第二出水部420同时设置成轴线分别与第一泵壳 41和第二泵壳42相切或大致相切,或者,将第二出水部420设置成其轴线与第二泵壳42相切或大致相切但第一出水部410的轴线不与第一泵壳41相切或大致相切。
[0034]
在底清洗组件21对清洗机的清洁功能贡献最大的清洗机中,最优设计是给底清洗组件21连接能够提供最大动力的洗涤泵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部410的水流量大于第二出水部420的水流量,第一出水部410的直径大于第二出水部420的直径。清洗机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向洗涤泵提供清洗用水的水杯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杯31与第一泵壳41连通,第二水杯32与第二泵壳4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杯31与第一泵壳41、第二水杯 32与第二泵壳42,可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水杯31与第一泵壳41一体成型,第一水杯31与第一泵壳41通过进水口(未图示)连通;第二水杯32与第二泵壳42一体成型,第二水杯32与第二泵壳4通过进水口 (未图示)连通,此种连接方式可减少水杯与泵壳之间的对接管道,有效降低洗涤系统污垢残留,减少异味。第一水杯31上设置有入水口312,用于连接清洗机外部的水龙头,将清洗用水通入至清洗机内部;第二水杯32上设置有排水口(未图示),用于将清洗机结束清洗后的清洗用水排出清洗机。第一水杯31与第二水杯32都通过出水区11与清洗腔体1连通,从而承接清洗腔体1内循环的清洗用水。安装板12上设置有出水通孔的区域是出水区11。清洗腔体1上与第一水杯31对接的区域设置是第一出水区111,清洗腔体1 上与第二水杯32对接的区域设置是第二出水区112。第一水杯31、第二水杯 32于清洗腔体1底壁一侧设置有开口,第一水杯31、第二水杯32通过该开口与出水区11连通。由于第一出水部410的流量大于第二出水部420的水流量,在相同时间内,第一水杯31应该承接更大体积的清洗用水,因此,第一出水区111的面积大于第二出水区112且第一水杯31的体积大于第二水杯 32的体积,第一水杯41的水平面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水杯42的水平面横截面积。第一出水区111中还设置有筛网113,用于过滤清洗用水中的固体垃圾。本实施例中,第一水杯31与第二水杯32为两个独立设置的水杯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水杯31与第二水杯32也可以相互连通一体设置,具体可以根据清洗腔体1内部构造及空间来选择。第一水杯31中设置有加热组件311,用于加热清洗用水,使得洗碗的效率更高。在一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311为加热盘,设置在第一水杯31侧壁。当然,加热盘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水杯32上,或者在第一水杯31与第二水杯32上同时设置。
[0035]
当清洗机工作时,干净的清洗用水从入水口312通入第一水杯31内,并被安装在第一水杯31侧壁的加热组件311加热。具有一定温度的清洗用水被第一泵壳41导入至底清洗组件21中,进行一次洗涤后,清洗用水在重力作用下落在安装板12上,并经由第一出水区111与第二出水区112进入到第一水杯31与第二水杯32中,清洗用水继续被加热组件311加热,并经由第一出水部410、第二出水部420与第三出水部421被洗涤泵导入至底清洗组件 21、中清洗组件22与顶清洗组件23中。进行第二次清洗后,清洗用水再次回落至第一水杯31与第二水杯32中,如此循环往复,完成清洗工作。清洗工作完成后,清洗用水从排水口排出
清洗机。
[0036]
综上,本技术使用一个电机驱动两个叶轮,能够在节约成本与减轻重量的前提下,提高出水部处的水压,从而提高清洗组件2的喷射强度并能够提高喷射稳定性。此外,第一出水部410竖直延伸至清洗腔体1内部与底清洗组件21直接对接,能够提供给底清洗组件21更大的动力,进而提高底清洗组件21的喷射强度与喷射稳定性。由于底清洗组件21对清洗机的清洁能力作用很大,因此增强底清洗组件21的喷射能力,能够增强清洗机的清洗能力。
[0037]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洗涤泵组件可设置在清洗腔体1外侧面,其中电机的两个输出轴为竖直设置。
[0038]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