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主动换气功能的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3671发布日期:2021-12-04 10:2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主动换气功能的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主动换气功能的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普通的蒸汽烤箱、蒸烤一体机其腔体气密性无法根据烘焙需求进行调节,而在特定的烘焙菜单下,用户需要在不影响腔体温度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对腔体内蒸汽量排出的速度。传统蒸汽烤箱及蒸烤一体机无法实现该功能,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主动换气功能的烹饪设备,可形成腔体进气及排气的循环交换路径,实现腔体的主动、快速换气以及平衡腔内气压,有助于提升烹饪食物的出品品质,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
4.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带主动换气功能的烹饪设备,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带主动换气功能的烹饪设备,包括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和门体,所述腔体具有进气孔和排气孔,其中还包括换气结构,所述门体设有进气通道,所述换气结构包括风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进气管,所述风道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的进风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连通大气,出风端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腔体的排气孔相连通,所述排气口连通大气,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腔体的进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道或所述第二风道。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风道还具有冷风出口,所述冷风出口位于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进口之间,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冷风出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风出口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第二进口。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风出口延伸至所述第二风道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方向上,且所述冷风出口靠近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布置。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左右并排间隔布置,所述进气管的进气段穿过所述冷风出口后伸入到所述第二风道里面,所述进气段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低于所述进气段的入口。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方,所述进气管的进气段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冷风出口后伸入到所述第二风道里面,所述进气段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进口低于所述进气段的入口。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段的入口靠近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布置,和/或所述进气段的入口朝向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进气段的入口处设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处的空气导流至所述进气段内。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气结构还包括排气分流管,所述排气分流管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位于所述冷风出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且排气分流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口或者穿过所述第二进口后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气口相连通,在所述排气分流管上设有若干用于朝向所述排气口方向出气的分流孔。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孔设置于所述排气分流管背离所述第一风机的一侧,且所述分流孔的出气方向为朝斜下方倾斜。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腔体的顶部并靠近于所述门体,所述排气孔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后侧壁上端。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设备,其通过借助换气结构使得烹饪设备具有腔体进气及排气的循环交换路径,实现腔体的主动、快速换气以及平衡腔体内气压,达到烹饪设备在蒸模式完成后开门少蒸汽的目的,同时有助于提升烹饪设备烘焙的出品品质,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和公司产品竞争力;
18.2、通过在门体增设供空气通过并连通第风道的进气通道,使得空气流经进气通道可对门体进行降温,避免门体的温升过高。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烹饪设备的剖视图,图中设备处于换气状态;
21.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中空心闭合箭头为进气路径,30度角箭头为排气路径;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排气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烹饪设备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25.实施例1
26.参见图1

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主动换气功能的烹饪设备,其中烹饪设备为蒸箱、蒸烤一体机、烤蒸一体机、蒸烤箱、微蒸箱、微蒸烤一体机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以烹饪设备为蒸烤箱为例,包括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1、门体2 和换气结构,腔体1具有进气孔11和排气孔12。门体2可活动地设置于腔体1 的开口处并用于开关腔体1的开口,在门体2上设有供空气通过的进气通道21。换气结构包括风道3、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和进气管6,其中风道3具有第一风道31和第二风道32,第一风道31的进风端311通过进气通道21连通大气,出风端312连通第一风机4的进风口41;第二风道32具有第一进口(图中未示出)、第二进口(图中未示出)和排气口321,第一进口连通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42,第二进口通过第二风机5与腔体1的排气孔12相连通,排气口321连通大气,进气管6的一端连通腔体1的进气孔11,另一端连通第一风道31或第二风道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4优选为安装于腔体1顶部外侧的贯流风机,第二风机5优选为安装于腔体1顶部外侧的涡轮风机。
27.当进气管6从第一风道31引气源时,烹饪设备的进气路径为:大气

门体 2的进气通道21

第一风道31

进气管6

腔体1的进气孔11

腔体1内部。参见图2

3,当进气管6从第二风道32引气源时,烹饪设备的进气路径为:大气

门体2的进气通道21

第一风道31

第一风机4

第二风道32

进气管6
ꢀ→
腔体1的进气孔11

腔体1内部。参见图2

3,烹饪设备的排气路径为:腔体1内部

腔体1的排气孔12

第二风机5

第二风道32

大气。当设备需要换气时,无蒸汽的空气通过腔体1的进气孔11进入腔体1内部,带水汽的湿热气体则通过排气路径抽出腔体1外,实现腔体1的主动换气,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风机4工作且其出风口42连通第二风道32,使得第一风机4在将空气输送至腔体1内的同时,还可以将湿热气体吹送至第二风道32的排气口321,加快排气速度。
28.可见,本实施例的烹饪设备,其通过借助换气结构使得烹饪设备具有腔体进气及排气的循环交换路径,实现腔体1的主动、快速换气以及平衡腔体1内气压,达到烹饪设备在蒸模式完成后开门少蒸汽的目的,同时有助于提升烹饪设备烘焙的出品品质,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和公司产品竞争力。另外,通过在门体2增设供空气通过并连通第风道31的进气通道21,使得空气流经进气通道 21可对门体2进行降温,避免门体2的温升过高。
29.参见图3,优选地,进气孔11设置于腔体1的顶部并靠近于门体2,排气孔12设置于腔体1的后侧壁上端,这样,由于蒸汽大多集中与腔体1的顶部,无蒸汽的空气通过位于腔体1顶部前端的进气孔11进入腔体1内部,带水汽的湿热气体位于腔体1后侧壁上端的排气孔12排走,利于腔体1顶部的彻底换气。
30.参见图2

3,优选地,门体2内部设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进气通道21,该进气通道21的下端贯穿门体2的底部、上端贯穿门体2背面对应第一风道31 的进风端311的位置处,这样,进气通道21的入口位于门体2的底部、出口位于门体2背面并朝向第一风道31的进风端311,利于增大空气与门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显著提升对门体2的降温效果。
31.参见图3,优选地,第二风道32还具有冷风出口,冷风出口位于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之间并位于第一风机4的出气方向上,这样,便于第一风机4将冷空气吹送至冷风出口,同时在烹饪设备主动换气时,第二进口位置处的气体相对湿度低,可避免水汽循环进入腔体1内部。进气管6的进风段61通过冷风出口与第二风道32相连通,且进气管6的出风段连通腔体1的进气孔11,这样,一来实现了进气管6通过从第二风道32取气源;二来当设备需要换气时,可避免水汽循环进入腔体1内部;三来设备在纯蒸模式下,需要相对减少蒸汽的排出,此时第二风机5不工作,那么位于腔体1顶部的进气孔11将改变其功能,变为排气孔,此时,可以避免蒸汽进入第一风机4的内部而造成部件生锈腐蚀,寿命缩短,利于延长第一风机4的使用寿命,或者避免因赋予第一风机4的防锈防水汽功能,造成成本增加。
32.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风道31与第二风道32上下并排布置,第二风道 32设置于第一风道31的上方。进气管6的进气段61由下往上依次穿过第一风道31和冷风出口后伸入到第二风道32里面,进气段61的入口位于第一风机4 的出风方向上,第二进口低于进气段61的入口。由此,设备在换气过程中,便于第一风机4将其出风口42处的空气吹送至进气管6的进气段61内部,同时可避免排放至第二进口处的湿热气体通过进气管6重新流进腔体1内部,保证换气效率和换气效果。
33.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6由竖向布置的进气段61、横向布置的连接段62和竖向布置的出风段(图中未示出)构成,进气段61由下往上依次穿过第一风道31和冷风出口
后伸入到第二风道32里面,并且进气段61的入口靠近于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布置,以方便进气的同时,保证从进气管6流进腔体1 内部的空气不含蒸汽。连接段62设置于腔体1顶部与风道3之间,且连接段62 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气段61和出风段,出风段连通腔体1的进气孔11。
34.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一风机4将其出风口42处的无蒸汽空气吹送至进气管6的进气段61入口,可以将进气段61的入口设计为朝向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和/或在进气段61的入口处设有导风部,该导风部用于将第一风机4 的出风口42处的空气导流至进气段61内,有效保证腔体1的进气效果。
35.参见图3

4,进一步地,换气结构还包括排气分流管7,排气分流管7设置于第二风道32并位于冷风出口与第二风道32的排气口321之间,且排气分流管7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通第二进口或者穿过第二进口后与第二风机5的出气口52相连通,在排气分流管7上设有若干用于朝向排气口321方向出气的分流孔71,这样,通过将排气分流管7设置于第二风道32内部并位于冷风出口与排气口321之间,不仅可以实现将蒸汽和气体在水平方向进行分流,有利于提升设备的排气效果,还可以避免排气分流管7处的湿热气体进入到第一风机4 以及进气管6内部。
36.优选地,分流孔71设置于排气分流管7背离第一风机4的一侧,且分流孔 71的出气方向为朝斜下方倾斜,这样,可避免腔体1外排的蒸汽在第二风道32 内扩散,并被吸入进气管6,同时排气分流管7位于第一风机4的出气方向上,在第一风机4的作用下,外排的湿热气体很容易被风流吹出第二风道32的排气口321。更优选地,若干分流孔71沿排气分流管7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这样,有利于排气分流管7均匀出气,进而利于第二风道32的排气口321在水平方向均匀性排气。
37.参见图1

2,进一步地,换气结构还包括气管8,第二风机5具有进气口51 和出气口52,第二风机5的进气口51通过气管8连通腔体1的排气孔12,图2 中隐去了进气口51与排气孔12之间的部分气管8。第二风机5的出气口52通过气管8与排气分流管7相连通,图1中隐去了出气口52与排气分流管7之间的部分气管8。
38.实施例2
3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第一风道31与第二风道32的排布方式不同。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风道31与第二风道32左右并排间隔布置,这样,当进气管6的进气段61由下至上穿过冷风出口并伸入到第二风道32 里面时,进气管6的进气段61无需贯穿第一风道31,不仅可以避免进气管6 与第一风道31的配合处发生漏气,还可以省去进气管6与第一风道31的配合处的密封结构。其它部位均与实施例1相同。
40.可见,通过将第一风道31与第二风道32设计为左右并排间隔布置,可避免进气管6贯穿第一风道31,保证第一风道31气密性的同时,可省去进气管6 与第一风道31的配合处的密封结构,使得成本更低。
41.实施例3
4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第二风道32的结构有所不同。具体地,将第二风道32的冷风出口的上端面设计为高于第二进口,这样,无需将进气管 6的进气段61伸入到第二风道32内部,也可以实现可靠地将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42处的空气吹送至进气管6内部,同时也可以避免排放至第二进口处的湿热气体重新进入到腔体1内部。其余部分与实施
例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43.实施例4
44.参见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3的不同点在于,第二风道32的结构有所不同。具体地,将第二风道32的冷风出口322一体成型向上延伸至第二风道 32内部以形成柱状结构,并且冷风出口322的上端部位于第一风机4的出风方向上并靠近于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42布置,而第二风道32的第二进口低于冷风出口322的上端部。对应的,可缩短进气管6的进气段61,只需将进气段61 插设于冷风出口322内部即可,无需将进气管6的进气段61向上伸入到第二风道32内部,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45.可见,通过第二风道32的冷风出口322向上延伸至第二风道32内部,并且将冷风出口322的上端部设计为位于第一风机4的出风方向上并靠近于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42,不仅可以实现可靠地将第一风机4的出风口42处的空气吹送至进气管6内部,还可以避免排放至第二进口处的湿热气体重新进入到腔体1内部。
4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