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86556发布日期:2021-09-18 01:24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即热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2.开水机包括储液部件、出液部件以及加热部件,加热部件与出液部件和储液部件连通,储液部件内的液体进入加热部件内被加热,被加热后的液体能够进入出液部件,并从出液部件的出液口排出,供用户使用。该开水机的出液口只能排出开水,无法排出温水,从而导致该开水机的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具有至少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4.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出液部件,所述出液部件具有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储液部件;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连通所述储液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连通所述储液部件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和所述加热部件;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连接有阻挡部,所述操作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运动,以使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二开关配合,以开启所述第二开关,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一开关不配合,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关,且所述阻挡部开启所述第二进液口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配合,以开启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且所述阻挡部开启所述第二进液口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三状态,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一开关配合,以开启所述第一开关,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第二开关不配合,以关闭所述第二开关,且所述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二进液口。
5.本方案中,通过操作部件与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的配合以控制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的工作状态,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具有三种工作状态,并且由于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的设置,且通过阻挡部开启或封堵第二进液口,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在三种状态下能够提供三种不同温度的水,在第一状态能提供常温水,第二状态能提供温水,第三状态能提供沸水,即能为用户提供至少三种温度的水,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三种状态下均由第一出液口流出,能够简化管路设计。
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操作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转动。
7.本方案中,操作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与第二开关配合,使第二驱动部件处于工作状态,操作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能够与第一开关配合,使第一驱动部件处于工作状态,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或第二方向转动,操作部件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均配合,使第一驱
动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均处于工作状态,因此通过操作部件的转动能够方便地控制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方向相反。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液部件具有第一腔体,所述操作部件包括本体件和所述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和所述本体件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本体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之间,且所述操作部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阻挡部能够阻挡所述第二进液口的至少部分。
9.本方案中,阻挡部和本体件伸入第一腔体内,从而在操作部件转动的过程中,阻挡部和本体件能够在第一腔体中转动,使得阻挡部能够阻挡第二进液口的至少部分,通过阻挡第二进液口的大小,可以方便地控制第二出液管的常温水进入第一腔体的流量,从而使得第一腔体中液体的温度得到调节,并且当第二进液口被完全阻挡时,能够限制第二出液管中的水进入到第一腔体中,从而使得出液部件中可以流出沸水。因此,通过阻挡部和本体件实现水温的调节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的优点。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进液口为圆弧形结构,所述阻挡部为扇形结构。
11.本方案中,由于操作部件需要转动,因此操作部件的本体件具体为圆柱形结构,第二进液口设计为圆弧形结构,能够方便地沿本体件的外周进行设置,降低加工难度,阻挡部设计为扇形结构,能够很好的与本体件配合。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阻挡部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接于所述本体件外壁。
13.本方案中,该弹性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对阻挡部产生压力,使阻挡部紧密贴合在出液部件的内壁,当第二进液口被封堵时,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使阻挡部能够与第二进液口紧密配合,防止出液部件内的液体经该第二进液口倒流入第二出液管内,并能够防止操作部件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二出液管内的液体经第二进液口与阻挡部之间的缝隙进入出液部件内。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操作部件包括相连的旋钮和本体件,所述本体件设置有沿所述本体件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配合部和驱动部,沿所述操作部件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触点,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触点,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触点不配合,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二触点配合,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触点配合,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二触点配合,在所述第三状态,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触点不配合,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二触点配合。
15.本方案中,沿操作部件的本体件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配合部的设置使得操作部件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与第一开关的第一触点配合或不配合,从而方便地实现第一开关的开启或关闭;同样地,沿操作部件的本体件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驱动部的设置使得操作部件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与第二开关的第二触点配合或不配合,从而方便地实现第二开关的开启或关闭。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相对于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件的两端,沿所述本体件的周向,所述配合部和所述驱动部相对设置,且所述配合部的圆心角在45
°
到180
°
之间,所述驱动部的圆心角在180
°
到360
°
之间。
17.本方案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相对设置于操作部件的两端,同时配合部和驱动部也相对设置,因此在操作部件转动的过程中,配合部能够与第一开关配合,驱动部能够与
第二开关配合。同时,当配合部的圆心角在45
°
到180
°
之间时,能够使得该配合部与第一开关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均配合,当驱动部的圆心角在180
°
到360
°
之间且大于180
°
时,能够使得该驱动部与第二开关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均配合,并且在液体加热容器处于停机状态时,驱动部与第二开关不配合。
18.具体地,沿所述液体加热容器的高度方向,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配合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触点位于所述第一触点的下方。
19.本方案中,当驱动部位于配合部的下方,且第二触点位于第一触点的下方时,通过转动操作部件能够同时实现对驱动部和配合部状态的改变,并且在操作部件转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驱动部与第二触点的配合,还能够避免驱动部与第一触点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开关仅能够在配合部的驱动下开启,提高操作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限位箱,所述限位箱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和所述加热部件连通,且所述限位箱的顶部设置有液位开关,所述第二腔体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所述液位开关能够控制所述加热部件工作。
21.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液位开关,只有当液位开关开启时才能够启动加热部件,且由于液位开关设置于限位箱的顶部,因此,只有当限位箱内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该液位开关才能开启,而由于限位箱的第二腔体与第一驱动部件和加热部件连通,因此,当第二腔体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表示加热部件是充满水的状态,因此能够预防加热部件干烧的问题出现。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浮球,所述浮球连接有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与所述液位开关配合时,能够开启所述液位开关。
23.本方案中,第二腔体中液位上升时,浮球在液体浮力作用下上升,上升至预设高度时磁性件能够与液位开关配合,使液位开关开启;第二腔体中液位下降时,浮球在液体浮力作用下能够下降,磁性件与液位开关失去配合,使得液位开关关闭。因此,通过第二腔体中液位的变化能够方便的控制液位开关的开启与关闭,并且液位开关开启时,加热部件中是充满水的状态能够防止加热部件干烧。
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液体加热容器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打开上盖后的液体加热容器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1液体加热容器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图5为图3中液体加热容器的简化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停机状态;
30.图6为图1中去掉壳体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停机状态;
31.图7为图6中操作部件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停机状态;
32.图8为图1中去掉壳体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
第一状态;
33.图9为图3中液体加热容器简化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一状态;
34.图10为图8中操作部件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一状态;
35.图11为图1中去掉壳体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二状态;
36.图12为图3中液体加热容器简化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二状态;
37.图13为图11中操作部件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二状态;
38.图14为图1中去掉壳体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三状态;
39.图15为图3中液体加热容器简化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三状态;
40.图16为图14中操作部件结构示意图,其中,液体加热容器处于第三状态;
41.图17为图1中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电路原理图。
42.附图标记:
[0043]1‑
壳体;
[0044]2‑
储液部件;
[0045]3‑
加热部件;
[0046]
31

第三进液管;
[0047]4‑
出液部件;
[0048]
41

第一腔体;
[0049]
411

第一进液口;
[0050]
412

第二进液口;
[0051]
413

第一出液口;
[0052]5‑
第一驱动部件;
[0053]
51

第一开关;
[0054]
511

第一触点;
[0055]
512

第一温控器;
[0056]
513

第二温控器;
[0057]
52

第一进液管;
[0058]
53

第一出液管;
[0059]6‑
第二驱动部件;
[0060]
61

第二开关;
[0061]
611

第二触点;
[0062]
62

第二进液管;
[0063]
63

第二出液管;
[0064]7‑
操作部件;
[0065]
71

阻挡部;
[0066]
72

本体件;
[0067]
721

配合部;
[0068]
722

驱动部;
[0069]
723

容纳空间;
[0070]
73

弹性件;
[0071]
74

旋钮;
[0072]8‑
限位箱;
[0073]
81

第二腔体;
[0074]
82

液位开关;
[0075]
83

浮球;
[0076]
84

磁性件;
[0077]
85

挡板;
[0078]
86

第三腔体;
[0079]
861

回流管;
[0080]9‑
接水盘。
[0081]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83]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84]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85]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86]
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87]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可以为电水壶、电水杯、咖啡机、果汁机、开水机等,本文以液体加热容器为开水机为例进行描述。
[0088]
如图1

3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壳体1、储液部件2、加热部件3、第一驱动部件5、第二驱动部件6和出液部件4,其中,壳体1具有容纳腔,加热部件3、第一驱动部件5和第二驱动部件6均位于壳体1的容纳腔内,出液部件4具有第一出液口413、第一进液口411和第二进液口412,储液部件2位于壳体1的外侧,并通过第一进液管52与第一驱动部件5连接、第二进液管62与第二驱动部件6连接,且该第一驱动部件5与加热部件3连通,第二驱动部件6与出液部件4的第二进液口412连通,出液部件4的第一进液口411与加热部件3连通。
[0089]
其中,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操作部件7、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第一开关51用于控制第一驱动部件5和加热部件3,第二开关61用于控制第二驱动部件6。操作部件7连接有阻挡部71,并且操作部件7能够相对于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运动,使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
[0090]
在第一状态,如图8、图10所示,操作部件7与第二开关61配合,以开启第二开关61,操作部件7与第一开关51不配合,以关闭第一开关51,且阻挡部71开启第二进液口412的至少部分,此时第二驱动部件6处于工作状态,并驱动储液部件2中的液体通过第二出液管63由第二进液口412进入出液部件4中,并从第一出液口413流出供用户饮用,此时,液体加热容器能够供应常温水(水温与储液部件2中的液体温度相近)。
[0091]
在第二状态,如图11、图13所示,操作部件7与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均配合,以开启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且阻挡部71开启第二进液口412的至少部分,此时第一驱动部件5和第二驱动部件6均处于工作状态,储液部件2中的液体能够经第一进液管52进入第一驱动部件5,在第一驱动部件5驱动下经第一出液管53进入加热部件3,并在加热部件3内被加热,加热完成后由第一进液口411进入出液部件4中,储液部件2中的液体还能够经第二进液管62进入第二驱动部件6,并在第二驱动部件6的驱动下经第二出液管63由第二进液口412进入出液部件4中,被加热的液体和未被加热的液体在出液部件4内汇合,并能够经第一出液口413流出供用户饮用,此时,该液体加热容器能够供应温水。
[0092]
在第三状态,如图14、图16所示,操作部件7与第一开关51配合,以开启第一开关51,操作部件7与第二开关61不配合,以关闭第二开关61,阻挡部71封堵第二进液口412,此时,第一驱动部件5处于工作状态,储液部件2中的液体在第一驱动部件5的驱动下由第三进液管31进入加热部件3中,并在加热部件3内被加热,加热完成后由第一进液口411进入出液部件4中,并从第一出液口413流出供用户饮用,此时,加热部件3能够将液体加热至沸腾,因此,该液体加热容器能够供应开水。
[0093]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操作部件7与第一开关51、第二开关61的配合以控制第一驱动部件5和第二驱动部件6的工作状态,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具有三种工作状态,并且由于第一进液口411、第二进液口412和第一出液口413的设置,且通过阻挡部71开启或封堵第二进液口412,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在三种状态下能够提供三种不同温度的水,在第一状态能提供常温水,第二状态能提供温水,第三状态能提供沸水,即能为用户提供至少三种温度的水,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三种状态下均由第一出液口413流出,能够简化管路设计。
[0094]
如图1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第一出液口413的下方还设置有接水盘9,该接水盘9用于承接第一出液口413滴落的液体。
[0095]
具体地,如图2所示,操作部件7能够相对于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转动。
[0096]
本方案中,操作部件7沿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与第二开关61配合,使第二驱动部件6处于工作状态,操作部件7沿第二方向转动能够与第一开关51配合,使第一驱动部件5处于工作状态,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或第二方向转动,操作部件7与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均配合,使第一驱动部件5和第二驱动部件6均处于工作状态,因此通过操作部件7的转动能够方便地控制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方向相反。
[0097]
操作部件7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做直线运动,即上下按压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当按下第一开关51时,开启第一开关51,第一驱动部件5处于工作状
态,当按下第二开关61时,开启第二开关61,第二驱动部件6处于工作状态,同时按下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使第一驱动部件5和第二驱动部件6均处于工作状态,同样可以使液体加热容器具有三种工作状态。
[009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出液部件4具有第一腔体41,操作部件7包括本体件72和阻挡部71,阻挡部71和本体件72伸入第一腔体41内,本体件7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进液口411和第二进液口412之间,且操作部件7转动的过程中,阻挡部71能够阻挡第二进液口412的至少部分。
[0099]
本实施例中,阻挡部71和本体件72伸入第一腔体41内,从而在操作部件7转动的过程中,阻挡部71和本体件72能够在第一腔体41中转动,使得阻挡部71能够阻挡第二进液口412的至少部分,通过阻挡第二进液口412的大小,可以方便地控制第二出液管63的常温水进入第一腔体41的流量,从而使得第一腔体41中液体的温度得到调节,并且当第二进液口412被完全阻挡时,能够限制第二出液管63中的水进入到第一腔体41中,从而使得出液部件4中可以流出沸水。因此,通过阻挡部71和本体件72实现水温的调节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的优点。
[0100]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进液口412为圆弧形结构,阻挡部71为扇形结构。
[0101]
本实施例中,由于操作部件7需要转动,因此操作部件7的本体件72具体为圆柱形结构,第二进液口412设计为圆弧形结构,能够方便地沿本体件72的外周进行设置,降低加工难度,阻挡部71设计为扇形结构,能够很好的与本体件72配合。
[010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阻挡部71连接有弹性件73,弹性件73套接于本体件72的外壁,且该阻挡部71与出液部件4的顶壁压缩弹性件73。
[0103]
本实施例中,该弹性件7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73对阻挡部71产生压力,使阻挡部71紧密贴合在出液部件4的内壁,当第二进液口412被封堵时,在弹性件73的弹性力作用下,使阻挡部71能够与第二进液口412紧密配合,防止出液部件4内的液体经该第二进液口412倒流入第二出液管63内,并能够防止操作部件7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二出液管63内的液体经第二进液口412与阻挡部71之间的缝隙进入出液部件4内。
[010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图6操作部件7包括相连的旋钮74和本体件72,本体件72设置有沿本体件72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配合部721和驱动部722,沿操作部件7的转动方向,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间隔布置,且第一开关51包括第一触点511,第二开关61包括第二触点611。
[0105]
其中,在第一状态,如图8

10所示,配合部721与第一触点511不配合,驱动部722与第二触点611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开关51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关61处于开启状态,且阻挡部71开启至少部分第二进液口412。
[0106]
在第二状态,如图11

13所示,配合部721与第一触点511配合,驱动部722与第二触点611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开关51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关61处于开启状态,且阻挡部71开启至少部分第二进液口412。
[0107]
在第三状态,如图14

16所示,配合部721与第一触点511配合,驱动部722与第二触点611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开关51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开关61处于开启状态,且阻挡部71封堵第二进液口412。
[0108]
因此,本实施例中,沿操作部件7的本体件72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配合部721的设置
使得操作部件7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与第一开关51的第一触点511配合或不配合,从而方便地实现第一开关51的开启或关闭;同样地,沿操作部件7的本体件72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驱动部722的设置使得操作部件7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与第二开关61的第二触点611配合或不配合,从而方便地实现第二开关61的开启或关闭。
[0109]
具体地,如图6、图7所示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相对于设置于操作部件7的两端,沿本体件72的周向,配合部721和驱动部722相对设置,且配合部721的圆心角在45
°
到180
°
之间,驱动部722的圆心角在180
°
到360
°
之间且大于180
°

[0110]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51和第二开关61相对设置于操作部件7的两端,同时配合部721和驱动部722也相对设置,因此在操作部件7转动的过程中,配合部721能够与第一开关51配合,驱动部722能够与第二开关61配合。同时,当配合部721的圆心角在45
°
到180
°
之间时,能够使得该配合部721与第一开关51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均配合,当驱动部722的圆心角在180
°
到360
°
之间且大于180
°
时,能够使得该驱动部722与第二开关6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均配合,并且在液体加热容器处于停机状态时,驱动部722与第二开关61不配合。
[0111]
当然,该配合部721和驱动部722并非必须设置为沿本体件72的周向延伸的结构,该配合部721还可以设置为两个间隔设置的分体式结构,两个配合部721分别用于与第一开关51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配合;同样地,该驱动部722还可以设置为三个间隔设置的分体式结构,三个驱动部722分别用于与第二开关6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下配合。
[0112]
具体地,如图7所示,沿液体加热容器的高度方向,驱动部722位于配合部721的下方,第二触点611位于第一触点511的下方。
[0113]
本实施例中,当驱动部722位于配合部721的下方,且第二触点611位于第一触点511的下方时,通过转动操作部件7能够同时实现对驱动部722和配合部721状态的改变,并且在操作部件7转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驱动部722与第二触点611的配合,还能够避免驱动部722与第一触点511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开关51仅能够在配合部721的驱动下开启,提高操作部件7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114]
当然,驱动部722也可以位于配合部721的上方,第二触点611位于第一触点511的上方。
[0115]
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沿本体件72的径向,配合部721的尺寸大于驱动部722的尺寸,以使配合部721的下方形成容纳空间723,沿液体加热容器的高度方向,容纳空间723的尺寸l1大于第二开关61的尺寸l2。
[0116]
本实施例中,当l1>l2时,该容纳空间723设置能够用于避让第二开关61,从而在操作部件7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避免驱动部722与第二开关61干涉,使得操作部件7能够正常转动。同时,由于配合部721的尺寸大于驱动部722的尺寸,使得该配合部721能够与第一触点511配合。
[0117]
如图5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限位箱8,限位箱8具有第二腔体81,第二腔体81与第一驱动部件5和加热部件3连通,且限位箱8的顶部设置有液位开关82,第二腔体81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液位开关82能够控制加热部件3工作。
[0118]
如图3、图5所示,通过设置液位开关82,只有当液位开关82开启时才能够启动加热
部件3,且由于液位开关82设置于限位箱8的顶部,因此,只有当限位箱8内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该液位开关82才能开启,而由于限位箱8的第二腔体81与第一驱动部件5和加热部件3连通,因此,当第二腔体81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表示加热部件3是充满水的状态,因此能够预防加热部件3干烧的问题出现。
[0119]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腔体81内设置有浮球83,浮球83连接有磁性件84,当浮球83上的磁性件84与液位开关82配合时,能够开启液位开关82。
[0120]
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81中液位上升时,浮球83在液体浮力作用下上升,上升至预设高度时磁性件84能够与液位开关82配合,使液位开关82开启;第二腔体81中液位下降时,浮球83在液体浮力作用下能够下降,磁性件84与液位开关82失去配合,使得液位开关82关闭。因此,通过第二腔体81中液位的变化能够方便的控制液位开关82的开启与关闭,并且液位开关82开启时,加热部件3中是充满水的状态能够防止加热部件3干烧。
[012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限位箱8还包括第三腔体86,第二腔体81与第三腔体86通过挡板85隔离,当第二腔体81中的液位高度超过挡板85的高度时,第二腔体81中的液体能够进入第三腔体86,并且第三腔体86设有回流管861,使得第三腔体86中的液体通过回流管861能够进入储液部件2中,该挡板85的设置使得第二腔体81中的液位始终高于加热部件3中的液位,防止加热部件3干烧。同时,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挡板85的设置使得第二腔体81中的液位高于出液部件4的第一出液口413的液位,使第一出液口413能够顺利出水。
[0122]
另外,如图17所示,为了保证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还设计了第一温控器512和第二温控器513,其中,第一温控器512为自动突跳温控器,第二温控器513为手动复位突跳温控器,即第二温控器513必须人为干预才能恢复至工作状态,且第二温控器的突跳温度略高于第一温控器512。当加热部件3的温度超过第一突跳温度时,该第一温控器512会自动断开电路,防止加热部件3干烧。当加热部件3的温度超过第二突跳温度时,第二温控器513会自动断开电路,且断开后不会自动复位连接,必须人为地干预才能使加热部件3重新工作,此第二温控器513用于防止加热部件3中温度低于第一突跳温度后,但是安全隐患未消除的情况下,加热部件3重新开始工作并带来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
[012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