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及健身镜搭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64382发布日期:2021-07-30 13:11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及健身镜搭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及健身镜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堆积如山的工作导致都市中忙碌的上班族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苦于闲暇时间少,多数上班族没有时间或精力前往户外,甚至是健身房中锻炼身体。因此,在家中根据应用程序的网上课程指导进行锻炼的方式逐渐受到人们青睐。

在根据网课指导进行锻炼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教练指导,动作往往不规范或采用了错误的姿势,不仅健身效果差,而且容易拉伤,最终导致用户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起到健身效果而放弃锻炼。为了解决该问题,市面上陆续出现智能健身镜,用于指导家中锻炼的用户的锻炼姿势。

专利cn204889399u公开了一种智能健身镜子,其利用体感摄像头采集区域内的实时图像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并对比实时图像信号和标准图像信号,根据比对结果在显示屏上给出提示,用于辅助用户进行健身,使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相对专业的健身指导,进而提高健身效果,增强用户体验。

专利cn110123091a公开了一种智能健身镜,通过在镜面反射层上设置显示屏,在打开显示屏后,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显示屏中的图像,还能看到镜面反射层对周围环境反射的实际图像,使得用户在锻炼过程中能够对照显示屏中的健身视频做健身动作的同时在镜面反射层中看到自己的动作,进而检验自己的动作与健身视频中的动作是否一致,进而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健身训练,提高健身运动的效果。

现有的智能健身镜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户完全正对健身镜方能准确地比对用户的实际动作和标准动作,从而在存在差异时给出提示。然而,在健身过程中随着姿势的不断变化,用户容易逐渐与镜面产生一定角度而不自知,造成健身镜反复提示用户姿势出现问题,而如果将姿势的差异阈值调大,则在完全正对时失去了及时校正用户姿势的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设计了一种在健身过程中能够调整健身镜角度的智能健身镜搭载系统。然而,现有的健身镜体积较大,长时间悬挂于移动搭载机构上将占用健身房的大量空间。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快拆式的连接机构以实现健身镜与搭载系统的便捷、快速拆装,便于健身镜的收纳保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利用该快拆式卡接机构能够实现健身镜快速地卡入至移动搭载机构上,或者从移动搭载机构上取下,可拆式机构能够更加容易、快速地在卡接状态和解锁状态间切换,简化了健身镜的拆装、提高了健身镜的拆装效率,便于健身镜收纳保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该快拆式卡接机构的健身镜搭载装置,该健身镜搭载装置通过快拆式卡接机构能够实现健身镜与移动搭载机构的快速拆装,提高了健身镜的拆装效率,便于健身镜收纳保存;同时,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健身镜搭载装置能够在用户的朝向与健身镜的朝向存在夹角时,携带健身镜沿弧形轨道移动以调整健身镜至正对用户的位置,从而解决用户在健身过程中容易逐渐与镜面产生一定角度而不自知的问题,显著增加了健身姿态校正的准确性,提高了健身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卡接单元,所述卡接单元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上连接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远离第二弹簧的一端为卡接端,所述卡接端上设置有推动面;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卡接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卡接状态下,卡接端的推动面朝向卡入方向,卡接端未设置有推动面的侧面用于卡接健身镜,在所述解锁状态下,卡接端的推动面背向卡入方向。

为了使得健身镜能够随着使用者的朝向而调整角度,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智能健身镜搭载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用户的人体或脸部特征,判断用户是否面向健身镜,当检查到用户的朝向与健身镜的朝向存在夹角时,控制健身镜的搭载机构移动,以调整健身镜至正对用户的位置,从而解决用户在健身过程中容易逐渐与镜面产生一定角度而不自知的问题。

然而,健身镜体积较大,长时间悬挂于移动搭载机构上占用健身房的空间,因而,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以可拆卸地连接健身镜和移动搭载机构,使得在需要健身时,能迅速将健身镜卡入移动搭载机构上,而在健身完毕后,能轻松将健身镜取下,达到快速、轻松拆装健身镜的目的。

具体地,卡接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卡接单元,至少两个卡接单元可以沿悬挂柱的周向均匀分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只需在卡接状态下能够将健身镜的卡块卡接于卡接腔中即可,优选地,至少两个卡接单元沿悬挂柱的周向均匀布置。在部分实施例中,卡接单元的数量为4~8个,优选为4个。

卡接单元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中设置有凹槽,凹槽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弹簧和卡接件,卡接件为柱状或杆状结构,卡接件的固定端与第二弹簧卡接,卡接件的卡接端始终位于卡接腔内。卡接端上设置的推动面用于在健身镜的卡块向上或向下移动时,从卡块对推动面施加的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中分解出向凹槽内移动的分力,以推动卡接件克服第二弹簧的作用力向凹槽内部移动,从而允许卡块通过卡接件。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面可以是曲面,即锥面,也可以是平面,即斜面,优选地,推动面为锥面,沿固定端至卡接端的方向,卡接件的直径逐渐减小,且从卡接端的横截面上看推动面为弧线。卡接端未设置有推动面的一面为承载面,当卡块放置在卡接端的承载面上时,卡块的重力作用于承载面上不会产生将卡接件推向凹槽内的分力,承载面为平面,从卡接端的横截面上看该承载面为直线。

上述结构允许快拆式卡接机构包括卡接状态和解锁状态。在卡接状态下,卡接端的推动面朝向卡入方向,例如悬挂柱底端开口。当卡块从悬挂柱的底端开口插入时,健身镜上的卡接装置例如卡块作用于推动面,推动各卡接单元的卡接件朝向凹槽内移动,卡块位于卡接件上方后,卡接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力下复位,挤压尺寸小于卡块的连接杆,此时卡块整体位于卡接件上方,卡接件的卡接端上未设置有推动面的承载面与卡块的下表面接触,该承载面不受卡块推动,从而将卡块限位于卡接腔内,实现健身镜搭载于移动搭载机构上。需要解锁时,通过旋转各卡接件,以将卡接机构转变为解锁状态。在解锁状态下,推动面背向卡接腔的底部开口,推动面代替承载面接触卡块的下表面,当用户向下拉拽卡块时,卡块推动各卡接件朝向凹槽内移动,卡块完全经过卡接件后,健身镜从移动搭载机构上取下,之后卡接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力下复位,再次旋转各卡接件以调整卡接机构至卡接状态。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为:卡接件的卡接端始终位于卡接腔内,通过旋转卡接件以使得卡接端与健身镜卡块之间的接触面在推动面和承载面间切换,当卡块接触推动面时,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卡接件压入凹槽内,卡块能够更加容易地经过卡接件,当卡块接触承载面时,即使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卡块仍无法将卡接件压入凹槽内,从而将卡块锁定在卡接腔内部。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便于用户快速且稳定地将健身镜卡接至悬挂柱中,而在改变卡接机构至解锁状态时,能够快速将卡接在悬挂柱中的健身镜拖拽出,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在不需要悬挂健身镜时,从搭载系统上取下健身镜进行收纳,有效地保护了健身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筒的外部套设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内部设置有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轴驱动第一套筒旋转,以使卡接机构在所述卡接状态和解锁状态间切换。第二套筒用于安装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为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第三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连接第一套筒,以使得第三驱动装置能够通过驱动轴带动第一套筒旋转,进而带动卡接件旋转,实现卡接机构状态转换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端上设置有滚珠槽,滚珠槽内设置有若干滚珠。优选地,滚珠槽设置在卡接端的承载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滚珠的数量为3~8个。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了上述任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的健身镜搭载装置,包括弧形轨道和移动搭载机构,所述移动搭载机构能够沿弧形轨道移动,移动搭载机构上设置有悬挂柱,所述悬挂柱的底部设置有卡接腔,所述卡接腔的外壁上安装有前述任一种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的各卡接单元的卡接件活动贯穿悬挂柱的外壁并延伸至卡接腔内。

本技术方案中,弧形轨道提供了移动搭载机构的移动路径,进而定义了移动搭载机构上搭载的健身镜的移动轨迹。所述弧形轨道可以可拆卸地安装于天花板或者房间的吊顶板上。所述弧形轨道的圆心角可根据产品型号而设置,优选地,所述弧形轨道的圆心角为15~60°。

作为弧形轨道的一种优选结构,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弧形轨道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的底面为承载移动搭载机构的滑动面,底面上开设有沿弧形轨道沿伸的间隙。优选地,所述间隙与弧形轨道沿伸方向的中轴线共线。移动搭载机构上包括悬挂柱,所述悬挂柱可以位于移动搭载机构的上方或者下方,悬挂柱的底端穿过间隙后,延伸至弧形轨道的下方,悬挂柱底端用于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健身镜,从而允许移动搭载机构搭载健身镜沿弧形轨道移动,以调整健身镜的朝向。

该健身镜搭载装置在使用时,可以利用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实现实时控制。其中,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人体特征。优选地,采集模块采用摄像头。采集模块采集的人体特征可以是人体的身体特征,例如人脸的面部特征,即人脸识别,人体手部、肩膀、腿部等部位的特征,也可以是人体穿戴物的特征,例如手环、运动手表、护膝的特征。

控制模块与采集模块相匹配,在接收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人体特征的图像、视频或信号后,根据人体特征判断人体是否面向健身镜。人体特征是否面向健身镜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可以认定人脸正对健身镜时为人体面向健身镜,可以是身体主要部位正对健身镜,还可以是身体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健身镜镜面的法线重合。并基于上述设置方式,设置采集单元和控制模块。

锻炼时,使用者位于健身镜前方的瑜伽垫上,运行健身镜上的应用程序后,根据应用程序播放的健身视频做健身动作。在锻炼过程中,采集模块实时采集使用者的姿态图片、视频或信号,判断使用者在运动姿势变化的过程中是否面向健身镜,若是,则保持当前移动搭载机构在弧形轨道中的位置,若否,则控制模块控制移动搭载机构沿弧形轨道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随着弧形轨道的弯曲而改变健身镜的朝向,直至人体再次面向健身镜,或者移动搭载机构移动至弧形轨道的端部极限。

通过上述设置,在锻炼过程中,随着使用者姿势的变化,在人体与镜面逐渐产生一定角度的过程中,移动搭载机构能够实时改变其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从而带动其搭载的健身镜移动,确保人体在健身镜上的投影为人体在健身镜上的正投影,即人体始终面向健身镜,以使得锻炼过程中健身镜能够设置更小的姿势差异阈值,增加健身镜校正健身姿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健身效果,增强健身体验;此外,在锻炼时,使用者能够实时观察到移动搭载机构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进而直观地了解到自身在锻炼过程中的朝向是否发生偏移,进而逐渐调整身体朝向以促使移动搭载机构回复至弧形轨道中心处,起到逐渐改变锻炼习惯、纠正健身姿势错误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健身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移动搭载机构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沿弧形轨道移动的相匹配的滑块,通过滑块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健身镜。作为移动搭载机构的一种优选结构,将移动搭载机构设置为能够沿弧形轨道滑动的轨道车。具体地,所述移动搭载机构包括移动架,所述移动架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移动架下方安装有第一轮轴和悬挂柱,所述第一轮轴的两端连接有滚轮,所述第一轮轴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带动滚轮沿弧形轨道移动。

移动架上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可以是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轮轴通过齿轮传动,以使得第二驱动装置能够带动第一轮轴转动,进而驱动移动架沿弧形轨道移动。第二驱动装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当第二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移动架的前轮轴或后轮轴转动,通过不同的转动方向,带动移动架分别向弧形轨道的两个端部移动;当第二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第二驱动装置分别驱动移动架的前轮轴和后轮轴转动以带动移动架向弧形轨道的两个端部移动。本技术方案中,移动架上设置有能够允许移动架移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转向装置,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轮轴和滚轮之间通过球铰或铰链连接,使得滚轮能够相对于第一轮轴产生偏转以通过弧形轨道的弯曲段。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轮轴与移动架铰链连接,例如通过销轴连接移动架和第一轮轴上的销孔,以使得第一轮轴能够相对于移动架偏转一定角度,进而通过弧形轨道的弯曲段。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两端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活动插入至吊顶板的安装槽中,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弧形轨道,安装板能够围绕旋转轴进行翻转,以将弧形轨道翻转至吊顶板的上方或者下方。健身时,安装板上安装有弧形轨道的安装面竖直向下,弧形轨道位于吊顶板的下方,使用者能够使用健身镜健身。健身完毕,通过翻转安装板,以使得安装面竖直向上,弧形轨道位于吊顶板上方,不仅能够保持健身房整洁,而且避免悬挂的弧形轨道脱落,提高了安全性的同时保护了弧形轨道。

进一步地,所述吊顶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通过齿轮与旋转轴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便于用户快速且稳定地将健身镜卡接至悬挂柱中,而在改变卡接机构至解锁状态时,能够快速将卡接在悬挂柱中的健身镜拖拽出,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在不需要悬挂健身镜时,从搭载系统上取下健身镜进行收纳,有效地保护了健身镜;

2、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锻炼过程中,随着使用者姿势的变化,在人体与镜面逐渐产生一定角度的过程中,移动搭载机构能够实时改变其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从而带动其搭载的健身镜移动,确保人体在健身镜上的投影为人体在健身镜上的正投影,即人体始终面向健身镜,以使得锻炼过程中健身镜能够设置更小的姿势差异阈值,增加健身镜校正健身姿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健身效果,增强健身体验;

3、本实用新型使得使用者在锻炼时,能够实时观察到移动搭载机构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进而直观地了解到自身在锻炼过程中的朝向是否发生偏移,进而逐渐调整身体朝向以促使移动搭载机构回复至弧形轨道中心处,起到逐渐改变锻炼习惯、纠正健身姿势错误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健身效果;

4、本实用新型使得健身完毕后,能够通过翻转安装板使得安装面竖直向上,弧形轨道位于吊顶板上方,不仅能够保持健身房整洁,而且避免悬挂的弧形轨道脱落,提高了安全性的同时保护了弧形轨道。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锻炼时弧形轨道与瑜伽垫的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位于弧形轨道内的移动搭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卡接机构在卡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卡接机构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卡接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卡接机构在卡接状态下时卡接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搭载装置搭载健身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搭载装置未搭载健身镜,且收入吊顶板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移动搭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弧形轨道,11-滑动面,12-坡面,13-排渣口,14-集渣槽,15-减速片,2-安装板,21-旋转轴,3-吊顶板,31-安装槽,4-第一驱动装置,61-卡接腔,62-卡接件,621-滚珠槽,622-滚珠,623-限位板,63-第二弹簧,64-凹槽,65-第一套筒,66-第二套筒,67-驱动轴,68-第三驱动装置,69-推动面,71-移动架,72-第二驱动装置,73-第一轮轴,74-滚轮,75-悬挂柱,8-健身镜,81-连接杆,82-卡块,9-瑜伽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3至图6所示的一种快拆式卡接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卡接单元,所述卡接单元包括第一套筒65,所述第一套筒65上设置有凹槽64,所述凹槽64内设置有第二弹簧63,所述第二弹簧63上连接有卡接件62,所述卡接件62远离第二弹簧63的一端为卡接端,所述卡接端上设置有推动面69;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卡接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卡接状态下,卡接端的推动面69朝向卡入方向,卡接端未设置有推动面的侧面用于卡接健身镜8,在所述解锁状态下,卡接端的推动面69背向卡入方向。

在部分实施例中,卡接单元的数量为4~8个,优选为4个。更优选地,4个卡接单元沿悬挂柱的周向均匀布置,其卡接件的分布如图6所示。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面可以是曲面,即锥面,也可以是平面,即斜面,优选地,推动面为锥面,沿固定端至卡接端的方向,卡接件的直径逐渐减小,且从卡接端的横截面上看推动面为弧线。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为:卡接件的卡接端始终位于卡接腔内,通过旋转卡接件以使得卡接端与健身镜卡块之间的接触面在推动面和承载面间切换,当卡块接触推动面时,如图4所示,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卡接件压入凹槽内,卡块能够更加容易地经过卡接件,当卡块接触承载面时,如图3所示,即使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卡块仍无法将卡接件压入凹槽内,从而将卡块锁定在卡接腔内部。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便于用户快速且稳定地将健身镜卡接至悬挂柱中,而在改变卡接机构至解锁状态时,能够快速将卡接在悬挂柱中的健身镜拖拽出,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在不需要悬挂健身镜时,从搭载系统上取下健身镜进行收纳,有效地保护了健身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套筒65的外部套设有第二套筒66,所述第二套筒66内部设置有第三驱动装置68,所述第三驱动装置68通过驱动轴67驱动第一套筒65旋转,以使卡接机构在所述卡接状态和解锁状态间切换。第三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连接第一套筒,以使得第三驱动装置能够通过驱动轴带动第一套筒旋转,进而带动卡接件旋转,实现卡接机构状态转换的控制。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装置68为伺服电机。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卡接端上设置有滚珠槽621,滚珠槽621内设置有若干滚珠622。

在部分实施例中,滚珠通过限位板限位于滚珠槽内,滚珠仅一部分超过限位板,使得卡块卡接在卡接腔中时,卡块的下表面于滚珠的表面贴合,将卡块与卡接端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有利于卡接机构由卡接状态向解锁状态切换。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滚珠622的数量为3~8个。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健身镜搭载装置,包括弧形轨道1和移动搭载机构,所述移动搭载机构能够沿弧形轨道1移动,移动搭载机构上设置有悬挂柱75,所述悬挂柱75的底部设置有卡接腔61,所述卡接腔的外壁上安装有上述实施例公开的任一种卡接机构,所述卡接机构的各卡接单元的卡接件62活动贯穿悬挂柱75的外壁并延伸至卡接腔61内。

如图3和图4所示,卡接机构安装在悬挂柱的底部,悬挂柱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卡接健身镜的卡接腔,卡接单元的第一套筒固定在悬挂柱的外部,第一套筒的凹槽的开口端朝向悬挂柱,卡接件活动插入至卡接腔内部,并在卡接状态和解锁状态下始终位于卡接腔中。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弧形轨道的圆心角为15~60°。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弧形轨道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的底面为承载移动搭载机构的滑动面,底面上开设有沿弧形轨道沿伸的间隙。优选地,所述间隙与弧形轨道沿伸方向的中轴线共线。移动搭载机构上包括悬挂柱,所述悬挂柱可以位于移动搭载机构的上方或者下方,悬挂柱的底端穿过间隙后,延伸至弧形轨道的下方,悬挂柱底端用于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健身镜,从而允许移动搭载机构搭载健身镜沿弧形轨道移动,以调整健身镜的朝向。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健身镜搭载装置在使用时,可以利用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实现实时控制。其中,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人体特征。优选地,采集模块采用摄像头。采集模块采集的人体特征可以是人体的身体特征,例如人脸的面部特征,即人脸识别,人体手部、肩膀、腿部等部位的特征,也可以是人体穿戴物的特征,例如手环、运动手表、护膝的特征。

控制模块与采集模块相匹配,在接收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人体特征的图像、视频或信号后,根据人体特征判断人体是否面向健身镜。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采集的人脸与预设的正投影的人脸的重合度高于阈值,则判定人脸朝向健身镜,并进一步判断为人体面向健身镜;如果采集的人脸与预设的正投影的人脸的重合度低于阈值,则判定人脸未朝向健身镜,此时控制模块基于重合度计算出所需沿轨道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并控制移动搭载机构沿弧形轨道移动,直至重合度高于阈值,或者移动搭载机构已经移至轨道端部附近,无法继续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采集模块接收到的发送信号的穿戴设备的个数大于阈值,则判定人体整体面向健身镜,如果采集模块接收到的发送信号的穿戴设备的个数小于阈值,则判定人体整体未面向健身镜,并基于个数与角度的对应关系,调整移动搭载机构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

在部分实施例中,当弧形轨道内部靠近端部处设置有触发单元,当触发单元检测到移动搭载机构后,向控制模块发送报警信号,控制模块接收报警信号后报警或是在健身镜上显示当前移动搭载机构以靠近端部,提醒使用者调整朝向。

锻炼时,使用者位于健身镜前方的瑜伽垫上,运行健身镜上的应用程序后,根据应用程序播放的健身视频做健身动作。在锻炼过程中,采集模块实时采集使用者的姿态图片、视频或信号,判断使用者在运动姿势变化的过程中是否面向健身镜,若是,则保持当前移动搭载机构在弧形轨道中的位置,若否,则控制模块控制移动搭载机构沿弧形轨道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随着弧形轨道的弯曲而改变健身镜的朝向,直至人体再次面向健身镜,或者移动搭载机构移动至弧形轨道的端部极限。

通过上述设置,在锻炼过程中,随着使用者姿势的变化,在人体与镜面逐渐产生一定角度的过程中,移动搭载机构能够实时改变其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从而带动其搭载的健身镜移动,确保人体在健身镜上的投影为人体在健身镜上的正投影,即人体始终面向健身镜,以使得锻炼过程中健身镜能够设置更小的姿势差异阈值,增加健身镜校正健身姿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健身效果,增强健身体验;此外,在锻炼时,使用者能够实时观察到移动搭载机构在弧形轨道上的位置,进而直观地了解到自身在锻炼过程中的朝向是否发生偏移,进而逐渐调整身体朝向以促使移动搭载机构回复至弧形轨道中心处,起到逐渐改变锻炼习惯、纠正健身姿势错误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健身效果。

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移动搭载机构包括移动架71,所述移动架71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72,所述移动架71下方安装有第一轮轴73和悬挂柱75,所述第一轮轴73的两端连接有滚轮74,所述第一轮轴73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72的驱动下转动,带动滚轮74沿弧形轨道1移动。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轮轴和滚轮之间通过球铰或铰链连接,使得滚轮能够相对于第一轮轴产生偏转以通过弧形轨道的弯曲段。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轮轴与移动架铰链连接,例如通过销轴连接移动架和第一轮轴上的销孔,以使得第一轮轴能够相对于移动架偏转一定角度,进而通过弧形轨道的弯曲段。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还包括安装板2,所述安装板2的两端设置有旋转轴21,所述旋转轴21活动插入至吊顶板3的安装槽31中,所述安装板2用于安装弧形轨道1,安装板2能够围绕旋转轴21进行翻转,以将弧形轨道1翻转至吊顶板3的上方或者下方。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吊顶板3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4,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的输出端通过齿轮与旋转轴21传动连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弧形轨道、移动搭载机构、滑轨、滑块同步翻转,需要健身时,翻转弧形轨道至吊顶板下方后安装健身镜即可。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可为设置有转轴的吊顶板。

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例如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