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05498发布日期:2021-09-29 02:3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电热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热杯。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电水壶、养生壶等液体加热容器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电水壶等壶类产品的壶体相对较大,故而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给对于热水量需求不大的情况带来的一定的不便;为解决该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体积相对较小的电热杯产品。以电热水杯为例,电热水杯是近年来一种常用的盛水加热容器,由于体积小巧、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已成为人们外出或者旅行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家用电器。
3.现有的电热杯通常包括杯身和杯盖,杯身底部设有加热装置如电加热盘,使用时,可将加热装置接通电源,为杯身中的水或含有食材的浆液进行加热。但是现有的电热杯中的加热装置存在电热效率低,或只能对杯身底部进行加热导致底部剧烈加热和局部过热、加热的均匀性欠佳的问题。此外,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热杯大都只有加热功能,而不具有搅拌功能,产品结构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杯,具有电热效率高、加热均匀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搅拌功能,缓解了现有的同类产品功能或结构单一的问题,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热杯,包括杯身组件,所述杯身组件包括:
7.外壳;
8.杯身,所述外壳与所述杯身连接,所述外壳设置在所述杯身的外侧部,并与所述杯身的外侧部形成容纳腔;
9.电热膜,所述电热膜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电热膜覆盖于所述杯身的至少部分外侧壁和所述杯身的至少部分外底壁;
10.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安装于所述容纳腔,至少部分所述搅拌机构延伸至所述杯身的内部。
11.本技术的电热杯通过在杯身的外侧壁和外底壁设置电热膜,尤其是在杯身的外侧壁设置电热膜,由于杯身的侧壁的受热面积远大于杯身底壁的受热面积,因此可以使加热面积增大,进而提高了加热效率,缩短了加热时间,能够避免底部剧烈加热和局部过热导致的加热不均匀的问题,能使得电热杯加热更均匀,减少或避免糊底的现象;同时,该电热杯通过搅拌机构的设置,使得电热杯集合了搅拌和加热功能,功能更多样化,方便消费者更灵
活的选择,灵活性好、实用性强。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热膜包括石墨烯红外电热膜。
13.采用石墨烯制成的红外加热膜,不仅安全性好、加热均匀、能量利用率高,而且通过远红外加热的方式能提高食物比如银耳多糖的溶出速率,可以大大缩短加热时间,提高食物的品质;同时,杯身侧壁的面积大于杯身底壁的加热面积,避免了底部剧烈加热和局部过热,减少或避免了食材沉淀导致的易糊底的现象,可实现更均匀的加热。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杯身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电热膜设有电极,所述电极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搅拌机构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15.这样,可以减少插拔引线,减少了线路的布置,容易组装,简化了组装难度。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所述电路板设有电机安装部,所述搅拌电机连接于所述电机安装部;
17.所述搅拌电机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有搅拌桨,所述搅拌桨与所述搅拌轴可拆卸连接,所述搅拌桨和至少部分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杯身的内部。由此,可以提高搅拌效果,可以使不同食材之间更混合的更充分,还可以适应不同的搅拌需求或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杯身组件还包括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19.所述检测机构可以在电热杯工作过程中对相关要素进行检测,以使得电热杯的品质得以提升。其中的相关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浓度、重力等。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检测机构包括重力传感器,所述电路板设有第一检测安装部,所述重力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安装部。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所述电路板设有第二检测安装部,所述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检测安装部,至少部分所述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延伸至所述杯身的内部。由此,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杯身组件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容纳腔,且所述固定架设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杯身的底壁之间,所述固定架与所述搅拌机构连接。
23.通过固定架可以起到对电路板起到隔热的作用,防止过多的热量传递至电路板;并且,该固定架分别与搅拌电机、重力传感器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连接,可以将搅拌电机、重力传感器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分隔开,进而对搅拌电机、重力传感器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起到固定和/或限位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结构的牢固可靠性,也保护了各部件,避免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杯身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安装于所述杯身的底壁与所述搅拌机构之间。通过密封件的设置可以提高电热杯的密封性,避免漏液,更安全可靠。
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热杯还包括杯盖和电源线组件;
26.其中所述杯盖盖设于所杯身组件的开口端,所述电源线组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且所述电源线组件与所述杯身组件可拆卸连接。
2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
申请。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热杯立体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热杯爆炸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热杯中的杯身组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杯身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杯身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杯身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杯身组件中搅拌机构、检测机构和电路板组装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杯身组件中搅拌机构和检测机构爆炸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杯身组件中电路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杯身组件中电路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热杯用于煮制银耳汤的流程图;
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热杯用于煮制银耳汤的原理示意图。
40.附图标记:
[0041]1‑
杯身组件;
[0042]
10

外壳;
[0043]
11

杯身;
[0044]
12

容纳腔;
[0045]
13

电热膜;
[0046]
14搅拌机构;141

搅拌电机;142

搅拌轴;143

搅拌桨;
[0047]
15

电路板;151

电机安装部;152

第一检测安装部;153

第二检测安装部;154

电子元件;155

插座;
[0048]
16

检测机构;161

重力传感器;162

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3

浓度检测电极;
[0049]
17

固定架;
[0050]
18

密封件;181

第一密封件;182

第二密封件;
[0051]2‑
杯盖;
[0052]3‑
电源线组件。
[0053]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55]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56]
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内”、“外”“顶”、“底”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57]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如背景技术所言,现有技术中的电热杯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例如现有的电热杯的加热均匀性欠佳、容易出现糊底的现象,加热效率较低、加热时间较长,或者现有的电热杯大都不具有搅拌功能,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受。
[0058]
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完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热杯,以期实现快速加热、缩短加热时间,加热均匀、减少或避免糊底的现象的效果,并具有搅拌功能,集合了加热和搅拌功能,便于消费者更灵活的选择。
[0059]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至图12对本技术的电热杯做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60]
请参阅附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热杯,包括杯盖2、杯身组件1和电源线组件3。其中杯身组件1的顶端具有开口端,杯盖2可适配的盖设在杯身组件1的开口端,且杯身组件1具有用于盛放或容纳水、食材的食物盛放腔,电源线组件3可以与杯身组件1的下端连接,通过电源线组件3与外部电源电连接,进而实现对杯身组件1内的液体或食材加热。
[0061]
为了提高加热效率、改善加热效果、使电热杯多功能化,本技术实施例对于杯身组件1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具体地,请参阅图3至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热杯中的杯身组件1包括:
[0062]
外壳10;
[0063]
杯身11,外壳10与杯身11连接,外壳10设置在杯身11的外侧部,并与杯身11的外侧部形成容纳腔12;
[0064]
电热膜13,电热膜13位于容纳腔12内,且电热膜13覆盖于杯身11的至少部分外侧壁和杯身11的至少部分外底壁;
[0065]
搅拌机构14,搅拌机构14安装于容纳腔12,至少部分搅拌机构14延伸至杯身11的内部。
[0066]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热杯包括杯身组件1,且该杯身组件1包括外壳10、杯身11、电热膜13和搅拌机构14,其中杯身11的外径小于外壳10的内径,外壳10与杯身11套接,并且外壳10与杯身11的外侧部可以围构形成容纳腔12,杯身11的内侧部(或称内部)可用于盛放或容纳液体和食材。杯身11具有侧壁和底壁,电热膜13位于上述容纳腔12内,且电热膜13覆设在杯身11的至少部分外侧壁和杯身11的至少部分外底壁上,也即在一些情况下,部分杯身11的外侧壁和部分或全部杯身11的外底壁可以设有电热膜13,或者在另一些情况下,整个杯身11的外侧壁和部分或全部杯身11的外底壁可以设有电热膜13。在上述容纳腔12内还安装有搅拌机构14,为了便于对杯身内的食材进行搅拌,需要使至少部分搅拌机构14延伸至杯身11内部,其余部分搅拌机构14可位于杯身11底壁的下方。
[0067]
由此,该电热杯通过在杯身11的外侧壁和外底壁设置电热膜13,尤其是在杯身11的外侧壁设置电热膜13,由于杯身11的侧壁的受热面积远大于杯身11底壁的受热面积,因此可以使加热面积增大,进而提高了加热效率,缩短了加热时间,能够避免底部剧烈加热和局部过热导致的加热不均匀的问题,能使得电热杯加热更均匀,减少或避免糊底的现象;同时,该电热杯通过搅拌机构14的设置,使得电热杯集合了搅拌和加热功能,功能更多样化,方便消费者更灵活的选择,灵活性好、实用性强。
[0068]
具体地,上述容纳腔12中,覆设于杯身11外侧壁的电热膜13与外壳1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覆设于杯身11外底壁的电热膜13与外壳10的内底壁之间的间隙。上述覆设于杯身11外侧壁的电热膜13与外壳10的内侧壁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该间隙可以若干毫米,这样可以用于隔热,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对于电热膜工作的影响。上述覆设于杯身11外底壁的电热膜13与外壳10的内底壁之间具有较大距离,这样可以用于安装搅拌机构14、电路板15等部件。
[0069]
具体地,上述杯身11的外侧壁和外底壁均可设有电热膜13,且电热膜13的具体设置尺寸或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杯身11的外侧壁的50%以上均设有电热膜13,进一步,可以使杯身11的外侧壁的80%以上均设有电热膜13,由此可以增加受热面积,提高加热速率。可以使杯身11的外底壁的50%以下设有电热膜13,或者可以使杯身11的外底壁的40%以下设有电热膜13,由此方便搅拌机构、检测机构等的安装。
[0070]
可以理解,上述外壳10与杯身11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连接,例如采用卡接、铆接、螺接等多种连接方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制,在此也不再详细描述。
[0071]
为了进一步提高加热速率、改善加热效果,具体地,如图4或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热膜13包括石墨烯红外电热膜,也可称石墨烯远红外电加热膜。
[0072]
本技术实施例的电热膜13可以为由石墨烯制成的红外加热膜,利用石墨烯制成的红外加热膜在通电过程中产生远红外线,直接透过高透明的玻璃杯身,直接对杯身内的液体和食材进行均匀加热,不仅安全性好、加热均匀、能量利用率高,而且通过远红外加热的方式能提高食物比如银耳多糖的溶出速率,可以大大缩短加热时间,提高食物的品质或口感;同时,杯身侧壁的面积大于杯身底壁的加热面积,避免了底部剧烈加热和局部过热,减
少或避免了食材沉淀导致的易糊底的现象,可实现更均匀的加热。
[007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石墨烯红外电热膜的厚度可以为微米级,如可以为3微米至10微米,进一步可以为4微米至8微米,进一步可以为5微米左右。
[0074]
上述石墨烯红外电热膜,利用石墨烯的高导电、导热性能且在发热过程中产生的远红外线热能,通过控制波长在8至12微米的远红外线以平面方式均匀地辐射出来,可使有效电热能总转换率达99%以上,同时加上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的超导性,保证了发热性能稳定,提高了加热的均匀。相较于常规的常规金属丝发热膜或其他电热膜,当出现故障或破损就无法继续使用的情况,由于石墨烯发热膜的整体发热性,使得所采用石墨烯红外电热膜即使部分破损或被剪裁掉一部分,只要还留有能让正负极连接起来的部分就仍能继续发热,具有使用安全性好、寿命长等特点。
[0075]
在一些实施例中,杯身11的材质可以为玻璃。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杯身11的材质可以为高硼硅玻璃。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的材质可以为塑胶。这样,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结实耐用。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杯身11和外壳10的材质并不限于此,而是还可以采用其他本领域熟知的各种常用的材料,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0076]
为了使电热杯的功能更多样化,更方便用户的使用,或便于用户对煮制的食材的品质的控制,该电热杯还可以设有电路板、检测机构等部件。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杯身组件1还包括电路板15和检测机构16,电路板15和检测机构16均位于容纳腔12,且检测机构16与电路板15连接,搅拌机构14与电路板15连接。
[0077]
在一些情况下,上述电热杯可用于煲汤。如图4至图7所示,通过在电路板15上设置有搅拌机构14和检测机构16,利用搅拌机构14可扰动食材,实现对杯身11内的食材的搅拌功能,利用检测机构16可用于检测食材的温度、浓度或重量等检测要素,方便用户更准确的判断所煮制的汤料的品质,可确保汤质,提升口感。
[0078]
如图10所示,上述电路板15可以为电源控制装配印刷电路板,也称为电源控制pcba,在该电路板15上还可以设有各种电子元件154(如ic,可控硅,电阻,电容等),本技术实施例对于电路板上的各种电子元件154的类型或设置不作限定,可参照相关领域中电路板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可以省略对电路板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0079]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热膜13设有用于通电的电极,电极包括正极和负极,电热膜13的电极与电路板15电连接。由此,通过将外部电源与电路板15连通,可以使电热膜13通电发热,并将热量传导至杯身11内部的汤料,实现对汤料的均匀加热。
[0080]
如图3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机构14和检测机构16间隔的设置于电路板15上,且检测机构16和搅拌机构14分别与电路板15连接。
[0081]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机构14包括搅拌电机141,电路板15设有电机安装部151,搅拌电机141连接于电机安装部151;搅拌电机141设有搅拌轴142,搅拌轴142上设有搅拌桨143,搅拌桨143与搅拌轴142可拆卸连接,搅拌桨143和至少部分搅拌轴142位于杯身11的内部。
[0082]
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搅拌电机141与电路板15上的电机安装部151焊接,通过在电路板15上焊接搅拌电机141,可减少插拔引线,减少了线路的布置,容易组装,简化了组装难度。该搅拌电机141可以设有搅拌轴142,且至少部分搅拌轴142位于杯身11的内部,在
杯身11内部的搅拌轴142上可拆卸连接有搅拌桨143,由此可以提高搅拌效果,可以使不同食材之间更混合的更充分。而且,为了适应不同的搅拌需求或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该搅拌轴142与搅拌桨143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即二者为可分离式的结构。这样,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搅拌桨143取下来,仅利用搅拌轴142进行搅拌,或在另一些情况下可以利用搅拌桨143进行搅拌,灵活性好,更方便使用。
[0083]
上述搅拌电机141可以采用扭力较大的减速电机,为搅拌提供动力;同时,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电流与扭力是正比关系,为烹饪的算法提供检测手段和数据支撑。
[0084]
如图3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机构16包括重力传感器161,还可以包括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其中,重力传感器161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可以分别位于搅拌电机141的两侧;电路板15设有第一检测安装部152和第二检测安装部153,重力传感器161可连接于第一检测安装部152,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可连接于第二检测安装部153,至少部分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延伸至杯身11的内部。
[0085]
应理解,上述检测机构16可以在电热杯工作过程中对相关要素进行检测,以使得电热杯的品质得以提升。其中的相关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浓度、重力等。检测机构16的具体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检测机构16包括重力传感器161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为例对检测机构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该检测机构的具体类型并不限于此。
[0086]
上述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可以为浓度检测元件,用于对汤料的浓度进行检测,或者也可以为温度检测元件,用于对汤料的温度就那些检测;或者也可以为温度和浓度检测元件,可以实现对汤料的温度和浓度的检测。
[0087]
本技术实施例中,重力传感器161可以与电路板15上的第一检测安装部152焊接,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可以与电路板15上的第二检测安装部153焊接,通过在电路板15上分别焊接搅拌电机141以及重力传感器161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可减少插拔引线,减少了线路的布置,容易组装,简化了组装难度。
[0088]
上述检测机构16中,重力传感器161的感应区域可直接贴合设置在杯身11底部,用于检测液体和食材的重量,并按相应的配方进行烹饪;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中的两极可以延伸至杯身11内部,直接感应液体或汤料的浓度,同时可实时监测液体或汤料的温度。
[0089]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为浓度和温度检测元件,其同时具有浓度检测功能和温度检测功能,其设有浓度检测电极163,且浓度检测电极163延伸至杯身11的内部,可与汤料进行接触检测,利用侵入式检测的方式能够实时进行浓度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0090]
为了方便对上述检测机构16、搅拌机构14等进行固定或限位,提高结构的稳固、可靠性,该杯身组件1中还可以设有固定架17。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杯身组件1还包括固定架17,固定架17位于容纳腔12,且固定架17设于电路板15与杯身11的底壁之间,固定架17分别与搅拌机构14和检测机构16连接。
[0091]
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路板15的上方设置固定架17,一方面,该固定架17可以起到对电路板15即电源控制pcba起到隔热的作用,防止过多的热量传递至控制电源控制pcba;另一方面,该固定架17分别与搅拌电机141、重力传感器161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
连接,可以将搅拌电机141、重力传感器161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分隔开,进而对搅拌电机141、重力传感器161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起到固定和/或限位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结构的牢固可靠性,也保护了各部件,避免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0092]
为了提高电热杯的密封性,避免漏液等的现象,提高电热杯的安全性,该电热杯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件18。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杯身11的底壁具有至少一个开口,杯身组件1还包括至少一个密封件18,其中一个密封件18可安装于杯身11的底壁与搅拌机构14之间。
[0093]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18包括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第一密封件181安装于杯身11的底壁与搅拌电机141或搅拌轴142之间,以实现对搅拌电机141或搅拌轴142和杯身11底壁之间的密封,使得电热杯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避免漏液的现象。其中的第一密封件181可以为标准的油封或密封圈。
[0094]
进一步,上述第二密封件182可以安装于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与杯身11的底壁之间,以实现对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与杯身11底壁之间的密封,使得电热杯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避免漏液的现象。其中的第二密封件182可以为密封圈。
[0095]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15上还焊接有插座155。通过在电路板15上分别焊接有插座155,以及焊接搅拌电机141、重力传感器161和浓度和/或温度检测元件162,可减少插拔引线,减少了线路的布置,容易组装,简化了组装难度。
[0096]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线组件3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且电源线组件3与杯身组件中1的插座155可拆卸连接。当加热完毕后,可使电热杯的杯身组件1与电源线组件3分离,可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0097]
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于电源线组件3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与杯身组件1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只要不对本技术的目的产生限制即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0098]
在一些实施例中,杯盖2与杯身组件1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连接,如可以通过铰接、卡接、螺接等方式装配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在保障杯盖2与杯身11配合牢固的同时,还能够保障两者的密封性,优选地,杯盖2与杯身11螺纹配合。
[0099]
下面以该电热杯用于烹饪银耳汤为例,对该电热杯的应用进行说明,但应理解的是,该电热杯的用途并不限于此。
[0100]
如图11和图12所示,采用该电热杯进行煮制银耳汤时,包括:
[0101]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并根据所述食材从初始温度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所用的第一加热时长确定所述食材的制汤容量依照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0102]
q=cm(t1

t0);m=yuit1/c(t1

t0)。
[0103]
同时,从第一加热温度加热至第二预设加热温度,并按第二预设温度的相应时长进行加热,并且按所述食格的制汤容量进行公式计算得到:
[0104]
q=cm(t2

t1);m=yuit2/c(t2

t1)。
[0105]
其中,m为所述食材的制汤容量;y为加热部件的热效率系数;c为液体比热容;u和i分别为检测到的加热部件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t1为第一加热时长;t2为第二加热时长;加热部件的加热电能w电=uit1;t1为第一预设温度;t2为第二预设温度;t0为初始温度。
[0106]
为了确保配方的准确性,需要借助重力传感器对配方进行实施:杯身内无液体时,算法会自动清零,显示为0;向内加入食材(干银耳m0),点击确认后,算法会精确算出需要添
加水量(m1)并显示需要加入的水量,加入液体(水m1)的过程中,会采用倒计法提示添加水量的多少。当水量(m1)加入完成后,算法会算出烹饪的汤量,并如实显示汤量m=m0+m1,而银耳汤的制作配方是m0:m1=1:70。
[0107]
根据烹饪的经验和营养研究的数据来看,为了确保银耳最理想的“出胶”需要进行分段加热,并且采用不同的时长。
[0108]
如图12所示,如下是烹饪的核心:泡发条件:30

45℃以上温度泡发银耳在40min后达到最大值;炖煮参数:100℃40min+95℃50min银耳汤中银耳多糖含量达到最大值;通过溶胶浓度,出胶粘度的搅拌或透光度几种检测方法判定汤质。
[0109]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仅以时间进行汤质的判定是不可靠的,因此还可采用如下所示的监测和判定手段;例如可采用浓度计检测银耳出胶溶质定义汤质:银耳“出胶”越多,浓度越高,反之,银耳“出胶”越少,浓度越低;或者可以采用搅拌扭力检测银耳出胶的阻力定义汤质:银耳“出胶”越多,搅拌力越大,电机电流越大,浓度越高,反之,银耳“出胶”越少,搅拌力越小,电机电流越小,浓度越低。
[0110]
经过对比:红外加热90min银耳汤炖煮效果与底部发热盘加热120min效果基本相同,时间缩短30min,极大的提高了加热效率。
[0111]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