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25202发布日期:2021-09-29 04:43阅读:75来源:国知局
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2.市场上静音电水壶大都采用在内胆底部喷涂涂层来实现静音效果。但是,静音涂层在加热时会分解和脱落,并且分解和脱落的物质是否安全尚存在争议,会让消费者对安全性产生顾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容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静音涂层分解和脱落后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容器,包括内胆、壳体和加热组件,所述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用于对所述内胆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其中:
5.所述加热容器还包括搅动机构,所述内胆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搅动机构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柱,所述搅动机构与所述内胆的底部之间保持有设定的距离。
6.本技术提供的加热容器,可以利用液体中热流的冲击力推动搅动机构自动主动,从而通过搅动机构的转动改变液体翻滚的方向,实现了对液体流向的扰动,有效避免了液体在自由翻滚时产生的较大的噪音。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搅动机构包括内壳、外壳和导流板,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热流通道,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在所述热流通道中,且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热流通道的贯通方向之间呈预设的角度。
8.在液体加热时,导流板能够通过热流的作用带动搅动机构整体自动转动,从而实现了对液体中较大气泡的自动分裂以及水流的扰动,有效降低了液体受热时产生的噪音。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搅动机构包括内壳、外壳和导流罩,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热流通道,所述导流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固定相连;
10.所述导流罩的一端向所述搅动机构周向上的一侧凸出,所述导流罩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口,且所述导流罩的底部与所述热流通道连通。
11.导流罩内形成有内凹空间,当上升的热流通过通道冲击该内凹空间的内壁后,可以给导流罩推动力,使导流罩能够带动搅动机构整体以安装柱为中心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搅动机构实现对液体中较大气泡的自动分裂以及水流的扰动,有效降低了液体受热时产生的噪音。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导流罩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为弧形面,从而可以使导流罩的内表面在受到热流的冲击后,能够将大部分的热流的冲击力转换为对导流罩在搅动机构圆周方向上的推动力,从而可以使搅动机构的转动更为灵活,有利于提升对液体搅动及打击气泡的效果。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的径向宽度由下至上逐渐减小。
从而可以使较多的热流冲击至该导流板或导流罩上,以便于对导流板或导流罩提供的较大的冲击力,进而便于搅动机构的转动。同时,由于通道的宽度由下至上逐渐减小,可以使上升热流的流速加快,提升了对导流板或导流罩的推动效果。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加热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搅动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从而可以使内胆底部受热区域位于搅动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以便于上升的热流集中在外壳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热流的推力,以通过热流推力推动该搅动机构转动。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安装柱包括支撑段和定位段,所述支撑段固定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定位段固定于所述支撑段上远离所述加热组件的一端,所述定位段与所述支撑段之间形成有台阶面;
16.所述内壳中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转动孔,所述转动孔转动套设在所述定位段上,且所述连接板支撑在所述台阶面上。
17.该台阶面可以实现对搅动机构的支撑,使搅动机构的底部与内胆的底部之间保持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对内胆底部的液体均匀加热,同时也有利于在内胆的底部形成上升的热流,并通过热流冲击搅动机构转动。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螺钉和垫片,所述安装柱上设置有用于紧固所述螺钉的固定孔,所述垫片通过所述螺钉抵接在所述定位段的端面上。从而可以通过垫片防止搅动机构从安装柱上脱离。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垫片与台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板的厚度。使垫片与连接板之间保持有间隙,当液体内的热流冲击导流板或导流罩时,导流板或导流罩可以带动该搅动机构整体在该间隙内振动,从而可以便于搅动机构的转动,而不会使搅动机构与垫片等零部件之间干涉或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设定的距离为3mm~8mm。在该距离范围内,可以有利于对内胆底部的液体均匀加热,同时也有利于在内胆的底部形成上升的热流,并通过热流冲击搅动机构转动。
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搅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搅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中在a处的放大图。
26.附图标记:
[0027]1‑
壳体;
[0028]2‑
内胆;
[0029]3‑
搅动机构;
[0030]
31

内壳;
[0031]
311

连接板;
[0032]
312

转动孔;
[0033]
32

外壳;
[0034]
33

导流板;
[0035]
34

导流罩;
[0036]
341

内表面
[0037]
342

外表面;
[0038]
35

通道;
[0039]4‑
加热组件;
[0040]5‑
安装柱;
[0041]
51

定位段;
[0042]
52

支撑段;
[0043]
53

台阶面;
[0044]6‑
螺钉;
[0045]7‑
垫片;
[0046]8‑
间隙。
[0047]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9]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50]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5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容器,该加热容器可以电热水壶、养生壶等,本实施例中,该加热容器优选以电热水壶为例进行说明。
[0052]
该加热容器包括内胆2、壳体1和加热组件4,内胆2设置于壳体1中,加热组件4设置于壳体1的底部,且位于壳体1和内胆2之间,用于对内胆2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0053]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热组件4对内胆2中的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在液体中形成由下至上的热流,使液体中产生较大的气泡,同时也会使液体产生翻滚。当较大的气泡爆
破时,以及在液体受热翻滚的过程中,均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0054]
为了降低液体在受热时产生的噪音,本实施例中,加热容器还可以包括搅动机构3,内胆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5,搅动机构3转动安装于安装柱5,搅动机构3与内胆2的底部之间保持有设定的距离。
[0055]
在液体受热时,液体内上升的热流可以对搅动机构3造成冲击,使搅动机构3转动,搅动机构3通过自身的转动可以将较大的气泡撞击成较小的气泡,而较小的气泡的爆破声远小于较大的气泡的爆破声,同时,搅动机构3的转动可以改变液体翻滚的方向,实现了对液体流向的扰动,有效避免液体在自由翻滚时产生的较大的噪音。
[0056]
其中,通过使搅动机构3与内胆2的底部之间保持有距离,有利于对内胆2底部的液体均匀加热,同时也有利于在内胆2的底部形成上升的热流,并通过热流冲击搅动机构3转动。本实施例中,上述设定的距离可以为3mm~8mm,优选的是,该距离为4mm、5mm、6mm或7mm。
[0057]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搅动机构3包括内壳31、外壳32和导流板33,该内壳31和外壳32均可以为圆筒状结构,外壳32套设于内壳31之外,使内壳31和外壳32之间形成环形的热流通道35,该热流通道35在轴向上贯通,液体中的热流可以从该热流通道35中上升。
[0058]
导流板33可以为平板状结构,导流板33倾斜设置在热流通道35中,且导流板33与热流通道35的贯通方向之间呈预设的角度,从而可以使导流板33在搅动机构3轴向上的投影具有一定的面积,使液体中上升的热流能够在轴向上冲击导流板33,以通过推动导流板33带动搅动机构3整体转动,从而实现了在液体加热时,搅动机构3能够通过热流的作用自动转动,进而通过搅动机构3实现了液体中较大气泡的自动分裂以及水流的扰动,有效降低了液体受热时产生的噪音。
[0059]
其中,导流板33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导流板33在热流通道35中均匀分布,且各个导流板33的倾斜方向均一致,从而可以通过多个导流板33使搅动机构3更容易转动,提升了搅动机构3对噪音的消除效果。
[0060]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搅动机构3包括内壳31、外壳32和导流罩34,内壳31和外壳32之间形成热流通道35,该热流通道35在轴向上贯通,液体中的热流可以从该热流通道35中上升。
[0061]
导流罩34的两端分别与内壳31和外壳32固定相连,导流罩34的一端向搅动机构3周向上的一侧凸出,导流罩34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口,且导流罩34的底部与热流通道35连通。
[0062]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导流罩34为一种罩壳结构,导流罩34内具有一种内凹空间,当上升的热流通过通道35冲击该内凹空间的内壁后,可以给导流罩34推动力,使导流罩34能够带动搅动机构3整体以安装柱5为中心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搅动机构3实现对液体中较大气泡的自动分裂以及水流的扰动,有效降低了液体受热时产生的噪音。
[0063]
其中,该导流罩34的内表面341和/或外表面342可以为弧形面。通过使导流罩34的内表面341为弧形面,可以使导流罩34的内表面341在受到热流的冲击后,能够将大部分的热流的冲击力转换为对导流罩34在搅动机构3圆周方向上的推动力,从而可以使搅动机构3的转动更为灵活,有利于提升对液体搅动及打击气泡的效果。
[0064]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导流罩34可以为1/4球体,导流罩34的外表面342为弧形面,且向搅动机构3圆周方向上的一侧凸出,当导流罩34带动搅动机构3转动时,导流罩34
上凸出的外表面342可以与液体接触,液体可以被导流罩34的弧形的外表面342扰流,使液体能够在该弧形的外表面342上扩散,而减少液体的翻滚,从而有效降低了噪音。
[0065]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外壳32和内壳31之间的径向宽度由下至上逐渐减小。
[0066]
本实施例中,内壳31可以为直筒状结构,而外壳32可以圆台状结构,且外壳32的直径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增大,从而可以使外壳32与内壳31之间的径向距离尺寸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增大。通过使该搅动机构3中通道35底部的宽度尺寸较大,可以使较多的热流冲击至该导流板33或导流罩34上,以便于对导流板33或导流罩34提供的较大的冲击力,进而便于搅动机构3的转动。同时,由于通道35的宽度由下至上逐渐减小,可以使上升热流的流速加快,提升了对导流板33或导流罩34的推动效果。
[0067]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加热组件4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搅动机构3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从而可以使内胆2底部受热区域位于搅动机构3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以便于上升的热流集中在外壳32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热流的推力,以通过热流推力推动该搅动机构3转动。
[0068]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安装柱5包括支撑段52和定位段51,支撑段52固定于加热组件4,定位段51固定于支撑段52上远离加热组件4的一端,定位段51与支撑段52之间形成有台阶面53;内壳31中固定设置有连接板311,连接板311上设置有转动孔312,转动孔312转动套设在定位段51上,且连接板311支撑在台阶面53上。
[0069]
组装时,可以将转动孔312套设在定位段51上,使连接板311的底部搭接在台阶面53上,此时,该台阶面53可以实现对搅动机构3的支撑,使搅动机构3的底部与内胆2的底部之间保持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可以为3mm~8mm,从而有利于对内胆2底部的液体均匀加热,同时也有利于在内胆2的底部形成上升的热流,并通过热流冲击搅动机构3转动。
[0070]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加热容器还包括螺钉6和垫片7,安装柱5上设置有用于紧固螺钉6的固定孔,垫片7通过螺钉6抵接在定位段51的端面上。
[0071]
当搅动机构3中的内壳31套设于安装柱5后,可以加装垫片7,该垫片7的直径大于定位段51的直径,并通过将螺钉6将垫片7锁紧在定位段51上,从而可以通过垫片7防止搅动机构3从安装柱5上脱离。
[0072]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垫片7与台阶面53之间的距离大于连接板311的厚度。当搅动机构3组装至安装柱5上后,垫片7与连接板311之间保持有间隙8,当液体内的热流冲击导流板33或导流罩34时,导流板33或导流罩34可以带动该搅动机构3整体在该间隙8内振动,从而可以便于搅动机构3的转动,而不会使搅动机构3与垫片7等零部件之间干涉或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
[007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