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3721发布日期:2021-10-09 02:4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是一种新型家用电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高温加热机器里面的热管来产生热气,然后用风机将高温空气吹到锅内加热食物,使热空气在封闭的空间内循环,利用食物本身的油脂煎炸食物,使食物脱水,表面变得金黄酥脆,达到煎炸的效果。
3.相关技术中,空气炸锅一般包括壳体与锅体,壳体内具有烹饪腔与加热元器件,锅体用于盛装食物,且锅体能够自由进出烹饪腔,通过加热元器件加热锅体的空气,再通过加热后的空气加热食物。并且锅体固定连接有把手,使用者通过握持把手使锅体进入烹饪腔。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锅体能够自由进出烹饪腔,当锅体在烹饪腔内加热时,可能会有孩子不小心抽出锅体,使得加热后的锅体容易烫伤孩子。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锅体加热时不易被抽出,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炸锅。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炸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具有烹饪腔的壳体以及能进出烹饪腔的锅体,所述锅体可拆卸连接有用于供使用者握持的把手;所述把手内部具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内盛装有冷却液体。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烹饪时,将把手从锅体上拆卸下来,使得孩子不容易将锅体从壳体内抽出,进而使孩子不容易被锅体烫伤,等锅体加热完后,再将把手与锅体连接,通过握持把手将锅体从烹饪腔中取出;另外,当把手与锅体连接时,锅体上的热量易传递给把手,使得把手较烫,在把手内盛装有冷却液体,通过冷却液体为把手进行冷却,使得把手不易发烫。
8.可选的,所述锅体开设有供所述把手嵌入的嵌装槽,所述锅体于所述嵌装槽内设置有可伸缩的弹性卡件,所述把手开设有供所述弹性卡件嵌入的卡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与锅体连接时,把手嵌入锅体的嵌装槽内,并且当把手嵌入嵌装槽内后,弹性卡件嵌入卡槽内,使把手与锅体连接更加牢固。
10.可选的,所述把手内部设置有防烫组件,所述防烫组件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传动连接的风扇,所述把手开设有供风扇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壳体倾斜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握持把手将锅体从壳体内抽出时,锅体内的食物被加热可能会有热油溅出,或者锅体内的热气朝使用者的方向逸出,设置防烫组件后,电机带动风扇转动,风扇将风向靠近壳体的方向吹去,将热油或者热气吹走,使热油或者热气不易碰到使用者。
12.可选的,所述把手于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包括竖直设于所述冷却腔内的套筒以及于所述套筒内滑移的挤压柱,所述套筒的上端与冷却腔的腔壁之
间具有进水通道,所述套筒的下端与冷却腔的腔壁之间具有出水通道,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套筒内,所述挤压柱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且挤压柱与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螺纹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机转动时,电机带动挤压柱在套筒内竖直移动,冷却腔内的水从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进入套筒,并在挤压柱的作用下又从进水通道和从出水通道流出,使套筒内的水与套筒外的水发生交换。
14.可选的,所述挤压柱包括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移动筒以及与移动筒连接的底盖,所述移动筒具有容水腔,且所述移动筒的上端面开设有与容水腔相连通的上开口,所述移动筒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容水腔相连通的下开口,所述底盖通过弹性件盖合于所述下开口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挤压柱向下移动时,底盖盖合于下开口处,使挤压柱将套筒内的水从套筒下端的出水通道推出,当挤压柱向上移动时,由于容水腔内水作用于底盖上,底盖通过弹性件与套筒分离,使挤压筒内的水从底盖与套筒之间的间隙中流出,使得挤压筒向上移动时不会带动套筒内的水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挤压筒在套筒内上下移动时会将套筒内的水从出水通道挤出,外面的水又从进水通道进入,使得套筒内的水与套筒外的水形成循环。
16.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与移动筒同轴设置的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移动筒连接,另一端与底盖连接,所述底盖开设有供电机的输出轴穿设的让位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挤压筒向上移动时,容水腔内的水作用于底盖,此时压缩弹簧被拉伸,底盖与套筒分离,使挤压筒内的水从底盖与套筒之间的间隙流出;当挤压筒向下移动时,套筒内的水作用于底盖,使压缩弹簧被压缩,底盖盖合于下开口处,套筒内的水被挤压筒从出水通道挤出。
18.可选的,所述锅体连接有挡件,所述挡件包括与锅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段以及用于盖合锅体上端面的覆盖段,所述连接段与覆盖段转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锅体从烹饪腔内取出时,将连接段与锅体连接,覆盖段盖合在锅体上,使锅体内的热油和热气不易溅出。
20.可选的,所述覆盖段包括与连接段连接的第一挡片以及与第一挡片转动连接的第二挡片,所述第一挡片开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二挡片开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气孔的直径。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挡片开设有第一透气孔,第二挡片开设有第二透气孔,当覆盖段盖合在锅体上端面时,锅体内的热气能够从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中透出,使锅体内的食物能散热;并且第二透气孔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气孔的直径,使得锅体内的热气主要从第二挡片散出,而第二挡片又远离连接段,说明从第二挡片散出的热气远离使用者,从而使得使用者不易被热气烫伤。
22.可选的,所述第一挡片转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具有阻挡所述第一透气孔的遮挡条,相邻两所述遮挡条之间具有与第一透气孔相连通的出气通道。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内的热气经过出气通道再从第一透气孔逸出,通过转动调节板,使遮挡条遮挡第一透气孔,从而改变第一透气孔的大小,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第一透气孔的大小,使锅体内的食物散热。
24.可选的,所述第二挡片设置有将锅体内的空气抽出的抽风机。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抽风机将锅体内的空气抽出,使得锅体内的热气能够快速抽出,从而使锅体内的食物快速冷却。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锅体烹饪时,将把手从锅体上拆卸下来,使得孩子不容易将锅体从壳体内抽出,进而使孩子不容易被锅体烫伤,等锅体加热完后,再将把手与锅体连接,通过握持把手将锅体从烹饪腔中取出;2.当握持把手将锅体从壳体内抽出时,锅体内的食物被加热可能会有热油溅出,或者锅体内的热气朝使用者的方向逸出,设置防烫组件后,电机带动风扇转动,风扇将风向靠近壳体的方向吹去,将热油或者热气吹走,使热油或者热气不易碰到使用者;3.当电机转动时,电机带动挤压柱在套筒内竖直移动,冷却腔内的水从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进入套筒,并在挤压柱的作用下又从进水通道和从出水通道流出,使套筒内的水与套筒外的水发生交换。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锅体与壳体的爆炸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嵌装槽于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嵌装槽于锅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把手与部分锅体的剖视图。
33.图7是图6中a的放大图。
3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密封盖与把手的爆炸图。
35.图9是图6中b的放大图。
3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挤压柱与套筒的爆炸图。
37.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筒与底盖的爆炸图。
38.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挡件覆盖在锅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挡件与锅体的爆炸图。
40.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板与第一挡片的爆炸图。
42.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挡片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烹饪腔;2、锅体;21、盛装槽;22、嵌装槽;221、上槽壁;222、下槽壁;223、弹簧槽;224、安装槽;24、滑槽;25、卡接槽;3、把手;31、嵌装块;311、进水口;312、密封盖;33、卡槽;34、安装块;35、冷却腔;36、容纳腔;37、出风口;4、弹性卡件;41、卡块;411、导向面;42、弹簧;43、滑杆;5、防烫组件;51、电机;52、风扇;53、上输出轴;54、下输出轴;6、导热组件;61、套筒;611、导向槽;612、支杆;62、挤压柱;621、移动筒;622、底盖;623、容水腔;624、螺母;625、上开口;626、下开口;627、连杆;628、让位孔;63、进水通道;64、出水通道;65、导向块;66、弹性件;7、挡件;71、连接段;72、覆盖段;73、卡接块;74、第一挡片;741、第一透气孔;742、限位块;75、第二挡片;751、第二透气孔;76、第一转轴;77、第二转
轴;78、调节板;781、连接柱;782、遮挡条;783、出气通道;784、固定柱;79、抽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结合附图1

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空气炸锅。
46.参照图1与图2,空气炸锅包括壳体1与锅体2,壳体1具有烹饪腔11与加热元器件,通过加热元器件为烹饪腔11内的空气加热,锅体2具有用于盛装食物的盛装槽21,并且锅体2能进出烹饪腔11。
47.参见图2与图3,锅体2可拆卸连接有把手3,使用者通过把手3将锅体2从壳体1的烹饪腔11中拿出。锅体2开设有嵌装槽22,把手3设置有嵌入嵌装槽22的嵌装块31,通过嵌装块31嵌入嵌装槽22内,使把手3与锅体2连接。
48.参见图4与图5,以锅体2的盛装槽21的槽口朝上的状态为例,嵌装槽22具有四个槽壁,位于最上方的槽壁命名为上槽壁221,位于最下方的槽壁命名为下槽壁222,位于最左边的槽壁命名为左槽壁,位于最右边的槽壁命名为右槽壁,限位槽23开设于任意一个槽壁上,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限位槽23开设于上槽壁221。
49.参见图6与图7,为使嵌装块31更易嵌入嵌装槽22内,下槽壁222设置有弹性卡件4。弹性卡件4包括卡块41与弹簧42,下槽壁222开设有弹簧槽223,弹簧42位于弹簧槽223内,且弹簧42的一端与弹簧槽223的槽壁连接,另一端与卡块41连接;并且部分卡块41位于弹簧槽223内,通过弹簧42的作用,使卡块41始终具有向弹簧槽223外移动的趋势,从而使得部分卡块41位于嵌装槽22内。嵌装块31有设有供卡块41嵌入的卡槽33,当嵌装块31嵌入嵌装槽22内后,卡块41嵌入卡槽33中。
50.卡块41远离嵌装槽22槽底的侧面设置有导向面411。当嵌装块31嵌入嵌装槽22内时,嵌装块31与导向面411相抵接并挤压卡块41,使卡块41挤压弹簧42,从而使卡块41向弹簧槽223内移动,卡块41给嵌装块31让位,使得嵌装块31更易嵌入嵌装槽22内;当嵌装块31嵌入嵌装槽22内后,卡块41在弹簧42的作用下嵌入卡槽33内,使嵌装块31不易从嵌装槽22内弹出。
51.嵌装块31背离卡槽33的侧面一体设置有安装块34,上槽壁221开设有供安装块34嵌入的安装槽224,当嵌装块31嵌入嵌装槽22内时,安装块34嵌入安装槽224内。
52.把手3安装时,先将嵌装块31带有安装块34的一端嵌入嵌装槽22内,并使安装块34嵌入安装槽224内,然后使嵌装块31背离安装块34的一端挤压卡块41,将卡块41挤入弹簧槽223内后,嵌装块31完全嵌入嵌装槽22内,最后卡块41在弹簧42的作用下嵌入卡槽33内,使嵌装块31于嵌装槽22内稳定。
53.参见图5与图7,为使嵌装块31易从嵌装槽22内取出,卡块41连接有滑杆43,滑杆43与卡块41通过螺纹连接,锅体2开设有供滑杆43滑移的滑槽24,滑槽24与弹簧槽223相连通,滑杆43于滑槽24内沿弹簧42的伸缩方向滑移。
54.当嵌装块31需要从嵌装槽22内取出时,向下拨动滑杆43,卡块41在滑杆43的带动下向弹簧槽223内移动,使卡块41从卡槽33内滑出,然后向靠近下槽壁222的方向移动嵌装块31,使安装块34从安装槽224内滑出,最后将嵌装块31从嵌装槽22内取出。
55.把手3内部具有冷却腔35,冷却腔35内盛装有冷却液体,冷却液体可以是水,也可
以是其他比热容较大的液体,本实施例中冷却液体为水。其中,把手3为塑料件,把手3由两部分熔融黏结而成,两部分把手3均有一半的冷却腔35,两个把手3粘结后形成完整的冷却腔35。
56.参见图6与图8,嵌装块31开设有与冷却腔35相连通的进水口311,通过进水口311给冷却腔35内填充冷却液体;嵌装块31设置有密封盖312,通过密封盖312将进水口311堵住,使冷却液体不易从进水口311漏出,且密封盖312与嵌装块31通过螺纹连接,使密封盖312可以从嵌装块31上拆卸下来。
57.参见图6与图9,把手3开设有容纳腔36,把手3于容纳腔36内置有防烫组件5,防烫组件5包括电机51与风扇52,电机51的输出轴与风扇52传动连接,使电机51带动风扇52转动。把手3开设有与容纳腔36相连通的出风口37,风扇52朝向出风口37,使风扇52的风通过出风口37吹出;并且出风口37朝壳体1倾斜设置,使得风扇52吹出的风吹向壳体1。
58.当锅体2从壳体1的烹饪腔11取出时,锅体2的热气向外逸出,此时开启风扇52,将从锅体2逸出的热气吹向壳体1,从而使得使用者不易被热气烫伤。
59.参见图6与图10,把手3于冷却腔35内设置有导热组件6,通过导热组件6使冷却腔35内的冷却液体在冷却腔35内流动。导热组件6包括竖直设置的套筒61与挤压柱62,套筒61通过支杆612与冷却腔35的腔壁连接,套筒61的两端均与冷却腔35的腔壁具有间隙。
60.以图6为例,套筒61的上端与冷却腔35的腔壁之间具有进水通道63,通过进水通道63使套筒61外的冷却液体进入套筒61内;套筒61的下端与冷却腔35的腔壁之间具有出水通道64,通过出水通道64使套筒61内的冷却液体出去。
61.参见图10与图11,挤压柱62包括移动筒621与底盖622,移动筒621与套筒61同轴设置,且移动筒621的外侧壁与套筒61的内侧壁相抵接,移动筒621具有上下贯通的容水腔623,移动筒621于容水腔623内设置有螺母624,螺母624与移动筒621同轴设置,且螺母624与移动筒621通过若干连杆627固定连接,若干连杆627围绕螺母624周向间隔设置。
62.本实施例中的电机51为双轴电机51,电机51具有上输出轴53和下输出轴54,上输出轴53与风扇52连接,下输出轴54穿设于冷却腔35内,且下输出轴54与套筒61同轴设置。螺母624套设于下输出轴54上,螺母624与下输出轴54通过螺纹连接。当电机51转动时,电机51带动上输出轴53和下输出轴54转动,上输出轴53带动风扇52转动,下输出轴54带动螺母624沿下输出轴54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移动筒621于套筒61内滑移。
63.为使移动筒621于套筒61内移动顺畅,移动筒621的外侧壁设置有导向块65,套筒61的内侧壁设置有供导向块65滑移的导向槽611,导向槽611的长度方向与套筒61的长度方向相同,当移动套在套筒61内移动时,导向块65在导向槽611内移动,使移动套不易随下输出轴54一同转动。
64.移动筒621的上端面开设有与容水腔623相连通的上开口625,移动筒621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容水腔623相连通的下开口626,底盖622盖合移动筒621的下开口626,且底盖622的外径小于套筒61的内径,使底盖622的外侧壁不与套筒61的内侧壁相抵接。
65.底盖622通过弹性件66与移动筒621相连接,弹性件66为压缩弹簧42,弹性件66与移动筒621同轴设置,弹性件66的一端与螺母62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盖622固定连接。其中,底盖622还开设有供下输出轴54穿设的让位孔628。
66.当电机51启动时,下输出轴54带动螺母624于套筒61内移动,从而使移动筒621于
套筒61内移动。其中,电机51通过控制终端的作用,使电机51每隔5秒反转一次,电机51转动5秒钟后,电机51能带动螺母624从套筒61的上端移动至套筒61的下端,从而使电机51带动移动筒621于套筒61内上下移动。当移动筒621于套筒61内向下移动时,移动筒621带动底盖622一同向下移动,使移动筒621和底盖622将套筒61内的冷却液体从出水通道64挤出;当移动筒621于套筒61内向上移动时,移动筒621带动底盖622一同向上移动,由于底盖622向上移动时受到套筒61内冷却液体的阻力,阻力作用于底盖622上时压缩弹簧42被拉伸,底盖622与移动筒621之间具有间隙,套筒61内的冷却液体从底盖622与移动筒621之间的间隙通过,使得移动筒621向上移动时不易带动套筒61内的冷却液体从进水通道63挤出,从而当移动筒621往复移动时,冷却腔35内的冷却液体从进水通道63进入套筒61内,套筒61内的冷却液体从出水通道64流出,使套筒61内的冷却液体与套筒61内的冷却液体流通,套筒61上端的冷却液体也与套筒61下端的冷却液体发生交换。
67.参见图12与图13,锅体2连接有挡件7,当锅体2从壳体1的烹饪腔11中抽出时,将挡件7与锅体2连接,通过挡件7挡住锅体2内的热气,使热气不易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68.挡件7包括连接段71与覆盖段72,连接段71与锅体2可拆卸连接,且连接段71与覆盖段72转动连接;覆盖段72盖合于锅体2的上端面,通过覆盖段72挡住锅体2散发的部分热气。
69.连接段71一体设置与卡接块73,锅体2连接有把手3的侧面开设有供卡接块73嵌入的卡接槽25。挡件7与锅体2连接时,卡接块73嵌入卡接槽25内。
70.覆盖段72包括第一挡片74与第二挡片75,第一挡片74与连接段71通过第一转轴76转动连接,使第一挡片74与连接段71能以第一转轴76为中心轴发生转动;第一挡片74与第二挡片75通过第二转轴77转动连接,使第一挡片74与第二挡片75能以第二转轴77为中心轴发生转动,在收纳时第一挡片74与第二挡片75可以翻转折叠,减少挡件7收纳时的占用空间。
71.参见图14,第一挡片74开设有若干第一透气孔741,第二挡片75开设有若干第二透气孔751,第一透气孔741与第二透气孔751的数量、形状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孔741与第二透气孔751均为圆孔。并且,第二透气孔751的直径大于第一透气孔741的直径,使覆盖段72盖在锅体2上时,锅体2内的热气大部分从第二挡片75散发出。
72.第二挡片75设置有抽风机79,当挡件7覆盖在锅体2上时,通过抽风机79将锅体2内的空气抽出,使锅体2内的热气散出更快。
73.参见图14与图15,第一挡片74转动连接有调节板78,调节板78包括连接柱781与若干遮挡条782,若干遮挡条782均与连接柱781固定连接,且若干遮挡条782呈扇形布置,使若干遮挡条782以连接柱781为轴心发生转动;并且相邻两个遮挡条782之间具有出气通道783。
74.连接柱781连接有固定柱784,固定柱784转动穿过第一挡片74与连接柱781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柱784与连接柱781分别位于第一挡片74的两端,通过固定柱784与连接柱781固定在第一挡片74上。
75.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挡片74的第一透气孔741也分为若干排,若干排第一透气孔741以连接柱781为圆心呈扇形分布,若干遮挡条782与若干排第一透气孔741相对应,且遮挡条782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透气孔741的宽度,使得若干遮挡条782能完全遮挡住第一透气
孔741;并且,相邻两排第一透气孔74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遮挡条782的宽度,使得遮挡条782位于两排第一透气孔741之间时第一透气孔741能全部被打开。
76.常态下,遮挡条782遮住第一透气孔741,当锅体2内的热气需要排出时,转动连接柱781,连接柱781带动遮挡条782转动,使出气通道783与第一透气孔741相连通,锅体2内的热气经过出气通道783后再由第一透气孔741排出。
77.参见图16,为使遮挡条782不易转动至第二挡片75下,第一挡片74于第一透气孔741的俩侧边缘处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42。
7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气炸锅的实施原理为:当锅体2内的食物加热完后,将把手3与锅体2连接,通过握持把手3将锅体2从壳体1中抽出,再将挡件7覆盖在锅体2上,使锅体2内的热气不易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7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