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40518发布日期:2023-02-03 20:06阅读:45来源:国知局
支撑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婴幼儿载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带。


背景技术:

2.婴幼儿背带解放了看护者的双手,在保证婴幼儿自由活动的同时又能保证看护者与婴幼儿的亲密接触。因此,婴幼儿背带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人体工学,以减轻用户的负担,同时还要能够支撑婴幼儿的臀部、背部、颈部及头部等,避免婴幼儿躯体不自然的弯曲及承受不必要的压力,保证婴幼儿的舒适感和安全性,以保护婴幼儿柔弱的肌肉和骨骼。
3.然而,现有的婴幼儿背带,其形成的供婴幼儿乘坐的空间是固定的,但是对于不同体型及不同成长阶段的婴幼儿而言,其身高、体宽等均不同,因此需要的乘坐空间尤其是臀部及大腿部的空间不同,因此这种乘坐空间固定的婴幼儿背带对于很多婴幼儿来说舒适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提供一种支撑带,该支撑带所形成的乘坐空间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婴幼儿乘坐时的舒适度要求。
5.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带,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带还包括多组调节组件,多组所述调节组件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并包括至少一第一调节件和至少一第二调节件,至少一所述第一调节件和至少一所述第二调节件配合能调节所述支撑主体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带还包括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主体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至少一所述第一调节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至少一所述第二调节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的扣具,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的连接织带,所述连接织带的另一端能跨过所述支撑主体的表面穿设于所述扣具上,所述连接织带位于所述扣具和所述第二调节件之间的部分长度可调。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公连接部,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母连接部,所述公连接部和所述母连接部可拆卸地配合。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公连接部为钮扣,所述母连接部为能与所述钮扣扣接配合的扣孔。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有两组,其中一组所述调节组件的钮扣大于另一组所述调节组件的钮扣,其中一组所述调节组件的扣孔对应大于另一组所述调节组件的扣孔。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钮扣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所述第二调节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的扣环,所述扣环形成所述扣孔。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还包括第一扣接织带,所述第一扣接织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且另一端向所述第二支撑片延伸,所述钮扣设于所述第一扣接织带上;所述第二调节件还包括第二扣接织带,所述第二扣接织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且另一端向所述第一支撑片延伸,所述扣孔开设于所述第二扣接织带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调节组件的公连接部包括多个能与所述扣孔扣接配合的钮扣,多个所述钮扣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或者
13.每组所述调节组件的母连接部包括多个能与所述钮扣扣接配合的扣孔,多个所述扣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公连接件为第一按扣部,所述母连接件为能与所述第一按扣部扣接配合的第二按扣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还包括第三扣接织带,所述第三扣接织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且另一端向所述第二支撑片延伸,所述第一按扣部设于所述第三扣接织带上;所述第二调节件还包括第四扣接织带,所述第四扣接织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且另一端向所述第一支撑片延伸,所述第二按扣部设于所述第四扣接织带上。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调节组件的公连接部包括多个能与所述第二按扣部扣接配合的第一按扣部,多个所述第一按扣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或者
17.每组所述调节组件的母连接部包括多个能与所述第一按扣部扣接配合的第二按扣部,多个所述第二按扣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片的连接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可调,所述第二调节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片的连接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可调。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带还包括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链和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轨链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上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连接且所述第一滑动件能沿所述第一滑轨链滑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轨链和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轨链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连接且所述第二滑动件能沿所述第二滑轨链滑动。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主体由带有网孔的纺织物制成。
21.该支撑带中,通过连接于第一支撑片上的第一调节件与连接于第二支撑片上的第二调节件的配合,能调节连接于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之间的支撑主体的宽度,如此,当该支撑带应用于婴幼儿背带时,即可调节婴幼儿背带所形成的乘坐空间的宽度。同时,多组调节组件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调节不同调节组件的配合方式,即可调节婴幼儿背带所形成的乘坐空间的高度。由此,可以根据婴幼儿的体型及不同的生长阶段适应性调整乘坐空间的尺寸,从而满足婴幼儿乘坐婴幼儿背带时的舒适度要求。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和下方的连接织带均处于放松状态;
23.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和下方的
连接织带均处于拉紧状态;
24.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的连接织带处于拉紧状态,下方的连接织带处于放松状态;
25.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的连接织带处于放松状态,下方的连接织带处于拉紧状态;
26.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和下方的钮扣和扣孔均处于分离状态;
28.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的钮扣和扣孔处于扣接状态,下方的钮扣和扣孔处于分离状态;
29.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的钮扣和扣孔处于分离状态,下方的钮扣和扣孔处于扣接状态;
30.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出的婴幼儿背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方和下方的第一按扣部和第二按扣部均处于分离状态。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支撑带,100、第一支撑片,200、支撑主体,300、第二支撑片,400、调节组件,410、扣具,420、连接织带,410a、钮扣,420a、扣孔,411b、第三扣接织带,412b、第一按扣部,421b、第四扣接织带,422b、第二按扣部,20、腰带,30、肩带。
具体实施方式
33.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婴幼儿背带,包括支撑带10及与支撑带10连接的腰带20和肩带30。当该婴幼儿背带穿戴于使用者身上时,支撑带10与使用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婴幼儿躯体的乘坐空间。该婴幼儿背带的乘坐空间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体型及成长阶段的婴幼儿乘坐时的舒适度要求。
34.具体地,支撑带10包括第一支撑片100、支撑主体200、第二支撑片300和多组调节组件400,第一支撑片100和第二支撑片300分别固定于支撑主体200的两侧。其中,支撑带10可以是整体一体成型的一片式结构,也可以是由第一支撑片100、支撑主体200和第二支撑片300三个独立的部分拼接而成的结构。第一支撑片100、支撑主体200和第二支撑片300可采用相同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制成。支撑主体200可由柔性的、可变形的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支撑主体200例如为带有网孔的片状纺织物,具体材料可以是涤纶或晴纶等,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支撑主体200可以设有网孔,能增加整个婴幼儿背带的透气性,提高婴幼儿的乘坐舒适度。第一支撑片100和第二支撑片300较佳采用棉质材料制成,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且第一支撑片100和第二支撑片300的部分部位可填充eva等软质填充材料,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防撞缓冲作用,提高婴幼儿的乘坐舒适度。
35.第一支撑片100、支撑主体200和第二支撑片300的排布方向为第二方向,即图1至图5中所示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即图1至图5中所示的高度方向。多组调节组件400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400有两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组件400也可以多于两组。每个调节组件400均包括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上的第一调节件和连接于第二支撑片300上的第二调节件,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配合
能调节支撑主体200的宽度。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包括固定于第一支撑片100上的扣具410,第二调节件包括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片100上的连接织带420,连接织带420的另一端能跨过支撑主体200的表面穿设于扣具410上,连接织带420位于扣具410和第二调节件之间的部分长度可调。可选地,扣具410可以为日字扣、梯扣、插扣等。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知道,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并不影响本发明的精神。
37.如此,通过扣具410和连接织带420的配合,可以实现支撑带10所形成的乘坐空间的宽度的连续调整,同时,通过调节不同调节组件400中的扣具410和连接织带420的连接方式,又可以调节乘坐空间的高度,从而从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两个维度调整乘坐空间的尺寸,提高了婴幼儿乘坐的舒适度。
38.以下为在该实施例中,支撑带10及具有该支撑带10的婴幼儿背带的使用方式说明。可以理解,下文中的“面向”指婴幼儿的脸朝向使用者,婴幼儿与使用者面对面的乘坐方式,“背向”指婴幼儿的背部朝向使用者。婴幼儿和使用者的脸同时朝向行进方向前方的乘坐方式。
39.如图1所示,当月龄较大的婴幼儿(例如6个月至36个月的婴幼儿)面向使用者乘坐婴幼儿背带时,可将图1中上下两根连接织带420均调节至较为放松的状态,使得乘坐空间的宽度较宽,而且使得婴幼儿的臀部支撑位较低,即乘坐空间在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大,婴幼儿在乘坐过程中其躯干部能得到更为充分舒适的支撑。
40.如图2所示,当月龄较小的婴幼儿(例如3个月内的婴幼儿)面向使用者乘坐婴幼儿背带时,可将图2中上下两根连接织带420均调节至较为拉紧的状态,使得乘坐空间的宽度较窄,而且使得婴幼儿的臀部支撑位较高,即乘坐空间在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小,婴幼儿在乘坐过程中其躯干部能得到较贴合的包裹,而且婴幼儿的头部能不受阻碍地伸至支撑带10的上方。
41.如图3所示,当月龄较大的婴幼儿(例如6个月至36个月的婴幼儿)背向使用者乘坐婴幼儿背带时,可将图3中上方的连接织带420调节至较为拉紧的状态,将图3中下方的连接织带420调节至较为放松的状态,使得乘坐空间下方的宽度较宽,上方的宽度较窄,同时使得婴幼儿的臀部支撑位较低,即乘坐空间在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大,一方面便于婴幼儿的双手无阻碍地向前伸展,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提供婴幼儿充分的支撑。
42.如图4所示,当月龄适中的婴幼儿(例如4个月至5个月的婴幼儿)面向使用者乘坐婴幼儿背带时,可将图4中上方的连接织带420调节至较为放松的状态,将图4中下方的连接织带420调节至较为拉紧的状态,乘坐空间下方的宽度较窄,上方的宽度较宽,同时使得婴幼儿的臀部支撑位较高,即乘坐空间在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小。如此,婴幼儿的头部能不受阻碍地伸出支撑带10的上方,同时婴幼儿的躯干也能得到充分的支撑。
43.当然,上述使用案例仅作示例,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婴幼儿的体形、生长阶段及乘坐方式等灵活调节不同调节组件400中连接织带420与扣具410的连接状态,以为婴幼儿提供最合适的乘坐空间。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调节件可以包括公连接部,第二调节件可以包括母连接部,公连接部和母连接部可拆卸地配合。通过使不同调节组件400中的公连接部和母连接部处于配合或分离的状态,能实现调节乘坐空间的宽度尺寸和高度尺寸的效
果,且该设计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公连接部为钮扣410a。钮扣410a可直接连接(例如通过缝制的方式)于第一支撑片100上,也可以通过第一扣接织带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上,第一扣接织带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上、另一端向第二支撑片300延伸,钮扣410a设于第一扣接织带上。母连接部为能与钮扣410a扣接配合的扣孔420a,该扣孔420a可以由缝制于第二支撑片300上的布质扣孔420a形成,也可以设置第二扣接织带,第二扣接织带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片300上,另一端向第一支撑片100延伸,扣孔420a开设于第二扣接织带上。
46.进一步地,位于下方的调节组件400的钮扣410a可大于位于上方的调节组件400的钮扣410a。由于婴幼儿背带的支撑带10一般越靠下方的位置承受的压力越大,因此该设计能保证位于下方的钮扣410a与扣孔420a连接时,该连接结构具有较大的承压能力,保持支撑带10对婴幼儿具有足够的支撑力。
47.在该实施例中,具体使用时,当月龄较大的婴幼儿(例如6个月至36个月的婴幼儿)面向使用者乘坐婴幼儿背带时,可以将上下两个调节组件400的钮扣410a解开,如图6所示,使得乘坐空间的宽度较宽,而且使得婴幼儿的臀部支撑位较低,婴幼儿在乘坐过程中其躯干部能得到更为充分舒适的支撑。当月龄较大的婴幼儿(例如6个月至36个月的婴幼儿)背向使用者乘坐婴幼儿背带时,可使下方调节组件400的钮扣410a解开,上方调节组件400的钮扣410a与扣孔420a扣接,如图7所示,使得乘坐空间下方的宽度较宽,上方的宽度较窄,同时使得婴幼儿的臀部支撑位较低,一方面便于婴幼儿的双手无阻碍地向前伸展,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提供婴幼儿充分的支撑。当月龄适中的婴幼儿(例如4个月至5个月的婴幼儿)面向使用者乘坐婴幼儿背带时,可使上方调节组件400的钮扣410a解开,下方调节组件400的钮扣410a与扣孔420a扣接,如图8所示,使得乘坐空间下方的宽度较窄,上方的宽度较宽,同时使得婴幼儿的臀部支撑位较高,婴幼儿的头部能不受阻碍地伸出支撑带10的上方,同时婴幼儿的躯干也能得到充分的支撑。当然,上述使用方式仅为示例,具体使用时可根据婴幼儿的实际体型、生长阶段及乘坐方式进行调整。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调节组件400中的钮扣410a可以为多个,多个钮扣410a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例如,在设置第一扣接织带的情况下,多个钮扣410a沿第一扣接织带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扣孔420a能与任一个钮扣410a扣接配合。每组调节组件400中的扣孔420a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扣孔420a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例如,在设置第二扣接织带的情况下,多个扣孔420a沿第二扣接织带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钮扣410a能与任一个扣孔420a扣接配合。如此,通过钮扣410a与不同扣孔420a,或者扣孔420a与不同钮扣410a的扣接配合,可以实现对支撑主体200的多级调节,增大乘坐空间尺寸的调节范围和灵活性。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公连接部也可以为第一按扣部412b。第一按扣部412b可直接连接(例如通过缝制的方式)于第一支撑片100上,也可以通过第三扣接织带411b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上,第三扣接织带411b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上、另一端向第二支撑片300延伸,第一按扣部412b设于第三扣接织带411b上。相应地,母连接部也可以为能与第一按扣部412b扣接配合的第二按扣部422b,该第二按扣部422b可直接连接(例如通过缝制的方式)于第一支撑片100上,也可以通过第四扣接织带421b连接于第二支撑片300上,第四扣接织带421b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上、另一端向第二支撑片300延伸,
第二按扣部422b设于第一扣接织带上。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调节组件400中的第一按扣部412b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按扣部412b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例如,在设置第三扣接织带411b的情况下,多个第一按扣部412b沿第三扣接织带411b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按扣部422b能与任一个第一按扣部412b扣接配合。每组调节组件400中的第二按扣部422b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按扣部422b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例如,在设置第四扣接织带421b的情况下,多个第二按扣部422b沿第二扣接织带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按扣部412b能与任一个第二按扣部422b扣接配合。如此,通过第一按扣部412b与不同第二按扣部422b,或者第二按扣部422b与不同第一按扣部412b的扣接配合,可以实现对支撑主体200的多级调节,增大乘坐空间尺寸的调节范围和灵活性。
51.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公连接部和母连接部也可以为其他形式,例如公连接部可以为挂钩,母连接部可以为钩孔等,总之,只要能实现公连接部和母连接部之间的配合与分离即可。
52.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也可以为其他形式,例如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可以为两根通过束绳扣连接的绳子,通过调节束绳扣在绳子上的位置即可调节支撑主体200的宽度等,对此不作限制。
53.进一步地,第一调节件与第一支撑片100的连接位置在第一方向上可调,第二调节件与第二支撑片300的连接位置在第一方向上可调。如此,通过调节第一调节组件400和第二调节组件400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即可调节婴幼儿乘坐婴幼儿背带时的臀部高度,即调节乘坐空间的高度方向尺寸,从而只需少数几组(例如两组)调节组件400即可实现对乘坐空间高度方向尺寸的多级调整。
54.具体地,本技术的支撑带10可包括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链和第一滑动件,第一滑轨链固定于第一支撑片100上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滑动件与第一调节件连接且第一滑动件能沿第一滑轨链滑动。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轨链和第二滑动件,第二滑轨链固定于第二支撑片300上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滑动件与第二调节件连接且第二滑动件能沿第二滑轨链滑动。如此,通过第一滑动件与第一滑轨链、第二滑动件与第二滑轨链的滑动配合,即可实现对乘坐空间的高度方向尺寸的连续调整,即实现对婴幼儿乘坐婴幼儿背带时臀部高度的连续调整,该设置能极大提高婴幼儿背带及其支撑带10的调节灵活性,满足婴幼儿乘坐的舒适度要求。
55.具体地,第一滑轨链可以为带有多个齿孔的链条,第一滑动件可以为类似拉链头的结构,包括链头本体和拉袢。链头本体滑动设置于第一滑轨链上,拉袢枢接于链头本体与第一滑轨链相背的一面。拉链头本体面向拉袢的一面设有定位凸起,拉袢上设有可弹性形变的定位孔以及定位凸齿。当对拉袢施加一定外力使定位凸起插设入定位孔内时,定位凸齿插设入其中一个齿孔内,从而实现第一滑动件在第一滑轨链上的定位。第二滑轨链和第二滑动件的结构与第一滑轨链和第一滑动件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滑轨链和第一滑动件,以及第二滑轨链和第二滑动件的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只要能实现既能相对滑动又能相对定位的功能即可。
56.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片100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支撑片300具有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对设置,第一固定部覆盖于支撑主体200的部分表面且与支撑主体
200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调节件远离第二调节件的一端伸入第一容纳腔,以与第一固定部面向支撑主体200的一面连接。第二固定部覆盖于支撑主体200的部分表面且与支撑主体200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二调节件远离第一调节件的一端伸入第二容纳腔,以与第一固定部面向支撑主体200的一面连接。如此,第一调节件与第一固定部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调节件与第二固定部的连接处(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的织带车缝处)均分别隐藏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可以提高婴幼儿背带及其支撑带10的整体美观性。
57.上述婴幼儿背带及其支撑带10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8.该婴幼儿背带的支撑带10中,通过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上的第一调节件与连接于第二支撑片300上的第二调节件的配合,能调节连接于第一支撑片100和第二支撑片300之间的支撑主体200的宽度,如此,即可调节婴幼儿背带所形成的乘坐空间的宽度。同时,多组调节组件400沿着高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调节不同调节组件400的配合方式,即可调节婴幼儿背带所形成的乘坐空间的高度。由此,可以根据婴幼儿的体型及不同的生长阶段适应性调整乘坐空间的尺寸,从而满足婴幼儿乘坐婴幼儿背带时的舒适度要求。
59.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