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9645发布日期:2022-05-17 21:0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如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动吸尘器那样,夹着垃圾通路设置发光部和受光部而构成垃圾传感器,并根据该尘埃的量,通过发光元件以水平的方式在顶部盖上显示尘埃的量。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4-2791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顶部盖上除了上述发光元件以外还配置有操作部及其他的显示部,存在无法充分确保上述发光元件用的空间这一问题。
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检测灰尘的显示区域的电动吸尘器。
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具有吸引口,并具有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送风机;集尘装置,具有用于在内部堆积尘埃的集尘容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吸尘器主体进行拆装;风路构成部,具有与所述集尘容器连通的风路;以及尘埃检测部,检测从所述风路内通过的尘埃;所述吸尘器主体具备发光部,所述发光部以根据所述尘埃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发光的方式被控制;所述集尘容器具备引导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的导光部;所述导光部和所述发光部沿所述集尘容器的轴向相对而配置。
9.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导光部和发光部沿集尘容器的轴向相对而配置。因此,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能够将设置于吸尘器主体侧的发光部中产生的光在设置于集尘容器的导光部52d中沿轴向进行引导而发光。另外,发光部根据尘埃检测部对于从由风路构成部构成的风路内通过的尘埃的检测结果进行发光。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容易地确保用于检测灰尘的显示区域的电动吸尘器。
10.(发明效果)
1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容易地确保用于检测灰尘的显示区域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12.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13.图2是表示图1的电动吸尘器所具备的吸尘器主体的立体图。
14.图3是图2的吸尘器主体的剖视图。
15.图4是表示图2的吸尘器主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16.图5是表示图2的吸尘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17.图6是表示构成图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8.图7中的(a)、(b)分别是表示图6的集尘装置中使用的集尘容器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19.图8中的(a)是表示图6的集尘装置所具备的排出部的分解立体图,(b)是表示排出部的仰视图。
20.图9是表示具备清扫装置的吸入口件的立体图。
21.图10是表示图9的吸入口件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22.图11是表示图9的吸入口件的仰视图。
23.图12是表示将图9的吸入口件分离成吸入口主体和清扫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24.图13是表示具备图9的吸入口件、支架以及清扫用具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25.图14是表示将清扫用具安装在管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26.(符号说明)
27.1:电动吸尘器、10:吸尘器主体、12:主体壳、14:电动送风机、18:电池、18a:第一通电部、20:基板部、30:电池收纳部、30x:排气流入口、30y:排气排出口、32:基板收纳部、34:送风机收纳部、38:风路构成部、38b:风路、38y:吸引口、40:分隔壁、40a:第一间隔部、40b:第二间隔部、42:送风机壳、44a:发光部、46:尘埃检测部、50:集尘装置、52:集尘容器、52b:集尘部流入口、52d:导光部、52e:入射部、52f:出射部、52g:槽、52h:底部、54:结构件、56:集尘空间、60:竖立设置部、62:排出部、70:外筒部、70a:第一支柱部、70d:支撑部(内筒定位部)、72:内筒部、72a:第二支柱部、74:排出部过滤器、90:吸入口件、94:清扫装置、102:壳体、103:吸入口、105:刮片、110:支撑件、110a:支撑件底部、112:液体收纳部、114:挤出部、116:清扫件配置部、118:液体排出口、120:清扫片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详细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简要说明了电动吸尘器1的整体构成之后,进一步对主要部分详细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无特别说明,则上下方向、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等的位置关系以如图1所示将电动吸尘器1竖立设置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29.《关于电动吸尘器1的整体构成》
30.如图1至图5等所示,电动吸尘器1是具有棒状(立式)的外观的吸尘器。电动吸尘器1例如可以是充电式的,或者经由电源线从外部电源得到电力。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具备吸尘器主体10、集尘部50(集尘装置)、管部80(管部)、吸入口件90以及清扫用具130(参照图13和图14)。
31.吸尘器主体10是构成电动吸尘器1的主体,并发挥产生吸引力进行集尘的功能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吸尘器主体10在构成壳体的主体壳12的内部具备驱动电路及其他的部件等,该驱动电路驱动用于吸引空气产生气流的电动送风机14及其他的电子部件。
32.另外,吸尘器主体10具备把持部16。把持部16是供电动吸尘器1的使用者把持吸尘器主体10而设置的部分。即,电动吸尘器1构成为:使用者例如将大拇指以外的手指穿过由
把持部16构成的开口部分等,从而能够把持吸尘器主体10。吸尘器主体10在把持部16侧具有将从电动送风机14排出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15。另外,在吸尘器主体10的下端侧,设置有用于连接管部80或吸入口件90的吸引口38y。由于吸尘器主体10在电动吸尘器1中具备特征性的构成,因而之后对具体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33.集尘部50是收集由电动吸尘器1吸引的垃圾的部分。集尘部50设置为与吸尘器主体10连接。由于集尘部50在电动吸尘器1中具备特征性的构成,因而之后对具体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34.管部80是可拆装地连接吸尘器主体10与吸入口件90的筒状部件。管部80的一端侧形成为能够插入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上的吸引口38y的形状,另一端形成为能够与吸入口件90连接的形状。通过经由管部80将吸尘器主体10与吸入口件90连接,能够形成从吸入口件90至吸尘器主体10的一连串连通的路径(风路)。
35.吸入口件90与吸尘器主体10的吸引口38y直接连接、或者经由管部80间接连接。吸入口件90具有吸入口103和接头部104。吸入口103朝向底面开口。另外,接头部104能够与吸引口38y或管部80连接。关于吸入口件90,也在之后对特征性的部分详细进行说明。
36.清扫用具130具有拖布132和拖布收纳壳134。清扫用具130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于安装在管部80背面侧的拖布收纳壳134取放拖布132。电动吸尘器1除了在吸入口件90等中吸引清扫尘埃之外,还可以从拖布收纳壳134取出拖布132进行清扫。
37.电动吸尘器1大致上形成为上述构成。电动吸尘器1在集尘部50和吸入口件90等各部分具备特征性的结构。以下,对电动吸尘器1的各部的结构进一步详细进行说明。
38.《关于吸尘器主体10的构成》
39.以下,参照图1至图5等对吸尘器主体10详细进行说明。吸尘器主体10呈将电动送风机14、电池18、基板部20、发光装置44、尘埃检测部46等安装在主体壳12的内部的构成。
40.如图3所示,主体壳12是构成吸尘器主体10的外壳的中空壳。主体壳12具有电池收纳部30、基板收纳部32、送风机收纳部34、发光装置收纳部36(参照图2)以及风路构成部38。
41.电池收纳部30是收纳电池18的空间。电池收纳部30在将电动吸尘器1竖立设置的状态下,设置于主体壳12的上端侧的位置处。另外,电池收纳部30设置于在后方侧(背面侧)与把持部16邻接的位置处。电池收纳部30的上端侧设置有盖30a。电池收纳部30能够通过将盖30a打开或关闭(本实施方式中为拆装)而将上端侧的开口部打开或关闭。因此,电池收纳部30能够沿轴线方向(上下方向)取放电池18。
42.另外,电池收纳部30在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被分隔壁40分隔开。分隔壁40具有第一间隔部40a和第二间隔部40b。第一间隔部40a将电池收纳部30与基板收纳部32隔开。因此,第一间隔部40a作为将电池18和收纳于基板收纳部32中的基板部20隔开的壁面发挥功能。第一间隔部40a是在将电动吸尘器1竖立设置的状态下沿水平方向扩展的面。第一间隔部40a上设置有用于使电池18的第一通电部18a与基板部20侧的第二通电部20a能够连接的端子开口40c。
43.另外,第二间隔部40b将电池收纳部30与送风机收纳部34隔开。第二间隔部40b与第一间隔部40a连续地形成。第二间隔部40b是在将电动吸尘器1竖立设置的状态下,沿着与第一间隔部40a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扩展的面。因此,如图3所示,分隔壁40在剖视状态下形成为例如大致“l”字型。第二间隔部40b形成为从第一间隔部40a朝向下方延伸。第二间隔
部40b形成为超过位于电池收纳部30的下方的基板收纳部32,并到达送风机收纳部3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
44.电池收纳部30具有排气流入口30x和排气排出口30y,但该两者并非必需的构成。在设置排气流入口30x和排气排出口30y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排气口15。由此,能够使大量的空气流入电池收纳部30。排气流入口30x设置于分隔壁40的第二间隔部40b上。排气流入口30x以与送风机收纳部34连通的方式开口。因此,排气流入口30x能够使从电动送风机14排出的排气流入电池收纳部30。另外,排气排出口30y用于将从排气流入口30x流入电池收纳部30中的排气排出外部。排气排出口30y设置于构成电池收纳部30的侧面。
45.分隔壁40通过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构成而发挥如下作用:容许空气在送风机收纳部34与电池收纳部30之间流动,而切断空气在送风机收纳部34与基板收纳部32之间的流动。即,分隔壁40经由排气流入口30x容许空气在送风机收纳部34与电池收纳部30之间流动。另一方面,分隔壁40在第一间隔部40a上仅设置有用于使第一通电部18a与第二通电部20a连接所需最小限度的开口,通过使第一通电部18a与第二通电部20a连接而成为大致封闭的状态。
46.基板收纳部32是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收纳基板部20的部分。在基板收纳部32中,基板部20在电池18相对于电池收纳部30的拆装方向上与第一间隔部40a分离而配置。即,在将电动吸尘器1竖立设置的状态下,基板部20设置于与第一间隔部40a在电池18的拆装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处。基板部20具有与电池18的第一通电部18a电连接的第二通电部20a。第二通电部20a经由设置于第一间隔部40a上的端子开口40c露出于电池收纳部30侧。因此,通过相对于电池收纳部30放入或取出电池18,能够将电池18侧的第一通电部18a与基板部20侧的第二通电部20a连接或者解除连接。
47.送风机收纳部34在将电动吸尘器1竖立设置的状态下,相对于集尘部50位于上方侧。送风机收纳部34中收纳电动送风机14。电动送风机14通过从吸气侧朝向排气侧吸引空气而产生吸引力。电动送风机14在收纳于送风机壳42的状态下,以吸气侧朝向集尘部50侧(图示例中为下方侧)的姿势收纳于送风机收纳部34中。
48.如图5等所示,送风机壳42具有吸气侧构成部42a和排气侧构成部42b。送风机壳42的吸气侧构成部42a和排气侧构成部42b能够沿轴线方向连结和分离。即,通过将设置于吸气侧构成部42a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吸气侧连结部42x与设置于排气侧构成部42b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排气侧连结部42y连结或分离,能够组装成送风机壳42的状态、或者分离为吸气侧构成部42a和排气侧构成部42b。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侧连结部42y形成为爪状,吸气侧连结部42x为能够与构成排气侧连结部42y的爪状部卡合的孔或凹部。
49.吸气侧构成部42a是收纳内部收纳的电动送风机14的吸气侧的部分。吸气侧构成部42a上设置有用于伴随电动送风机14的驱动而吸入空气的送风吸气口42c。另外,吸气侧构成部42a上设置有支撑肋42e,该支撑肋42e竖立设置于送风吸气口42c的周围,隔着气密部件42f支撑电动送风机14。该支撑肋42e构成为环状,并且,通过与气密部件42f抵接而气密性地形成送风吸气口42c与电动送风机14的吸气侧之间的连通路。另外,排气侧构成部42b是收纳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侧的部分。排气侧构成部42b具有第三间隔部42g,该第三间隔部42g也可以与送风机壳42分开的部件,将基板部20与电动送风机14之间隔开,通过第三间隔部42g能够抑制排气风流入基板收纳部32。另外,如图5等所示,排气侧构成部42b的周
面上设置有用于伴随电动送风机14的驱动而排出空气的送风排气口42d。送风排气口42d设置于与设置于主体壳12上的排气口15在周向上错开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完全相反的位置)处。由此,充分确保从送风排气口42d到达排气口15为止的排气流路的长度,实现噪音的降低。
50.送风机收纳部34通过将收纳有电动送风机14的送风机壳42以吸气侧构成部42a朝向下方的姿势,从送风机收纳部34的下方侧的开口部分插入而被封闭。主体壳12中成为送风机收纳部34的下端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缺口34a。另外,吸气侧构成部42a的下端侧设置有集尘盒卡合部42z,该集尘盒卡合部42z设置为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将送风机壳42组装至送风机收纳部34中的状态下,集尘盒卡合部42z经由缺口朝向主体壳12的外侧突出。
51.如图2、图5等所示,发光装置收纳部36在主体壳12中设置于送风机收纳部34的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主体壳12的右侧方侧。如图4等所示,发光装置收纳部36是收纳发光装置44的部分。发光装置44具有例如led或灯泡等随着通电而发光的发光部44a。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部44a而设置有led。发光装置44以根据之后详细说明的尘埃检测部46的检测结果进行发光的方式由基板部20控制动作。例如,发光部44a以通过多种颜色的led根据尘埃的量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方式控制。发光装置44配置为:发光部44a的光轴朝向集尘部50侧,能够朝向沿着集尘部50的轴线方向的方向发光。发光装置44夹在安装于送风机收纳部34中的送风机壳42与主体壳12中构成发光装置收纳部36的部分之间。
52.如图3等所示,风路构成部38是构成与集尘部50连通的风路38b的部分。风路构成部38形成为在主体壳12的正面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即,主体壳12在背面侧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形成有电池收纳部30、基板收纳部32以及送风机收纳部34,而在正面侧设置有风路构成部38。风路构成部38形成为在集尘部50的正面侧沿着集尘部50在上下方向延伸。在风路构成部38中,在沿着集尘部50的外周面的面上设置有锁定卡合部38a。锁定卡合部38a形成为能够与设置于集尘部50侧的锁定部件58的卡合部58a卡合。
53.风路构成部38的内部设置有风路38b。风路38b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风路38b具有与集尘部50的集尘部流入口52b连接的风路排出口38x。风路排出口38x在送风机收纳部34的下方侧且与集尘部50的集尘部流入口52b对应的位置处开口。另外,风路38b具有作为用于连接管部80或吸入口件90的连接口发挥功能的吸引口38y。吸引口38y是作为经由管部80或吸入口件90吸引的空气的入口的部分。吸引口38y在风路构成部38的下端侧开口。另外,风路构成部38上设置有尘埃检测部46。尘埃检测部46具备检测从风路38b内通过的尘埃的传感器。尘埃检测部46与基板部20电连接,从而能够将尘埃的检测信号发送至基板部20。
54.《关于集尘部50的构成》
55.以下,参照图3、图6至图8等对集尘部50详细进行说明集尘部50可拆装地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上。集尘部50是所谓的旋风式的集尘装置。即,集尘部50能够在从设置于集尘容器52上的集尘部流入口52b导入空气而在集尘容器52内形成回旋气流后排出空气的过程中进行集尘。另外,集尘部50可以采用所谓的单级或多级的分离方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单级式的分离方式。
56.集尘部50具有集尘容器52和结构件54,并在它们之间形成集尘空间56。集尘部50能够将导入集尘空间56内的空气形成为在结构件54与集尘容器52之间回旋的回旋气流。集尘部50可拆装地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中送风机收纳部34的下方侧的位置处。具体而言,集
尘部50能够通过使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上端侧的被卡合部52a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送风机壳42侧的集尘盒卡合部42z卡合,并使设置于集尘容器52上的锁定部件58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的风路构成部38上的锁定卡合部38a卡合,从而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上。
57.具体而言,被卡合部52a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背面侧且集尘容器52的上端侧的位置处。被卡合部52a由能够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上的送风机壳42的凸状的集尘盒卡合部42z卡合的凹部或者孔(本实施方式中为孔)构成。另外,锁定部件58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正面侧且底面侧的位置处。锁定部件58具有卡合部58a和朝向下方侧对卡合部58a施力的弹簧58b。卡合部58a具有朝向集尘容器52的正面侧突出的爪部58c。卡合部58a通过逆着弹簧58b的作用力朝向上方侧推动卡合部58a而使爪部58c沿集尘容器52的轴线方向向上滑动,通过将作用于卡合部58a上的按压力解除而成为利用弹簧58b的作用力朝向下方对爪部58c施力的状态。
58.在将集尘部50安装至吸尘器主体10上时,首先在集尘部50的上端侧使被卡合部52a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送风机壳42侧的集尘盒卡合部42z卡合。然后,使集尘容器52的底侧靠近风路构成部38,将爪部58c推入设置于风路构成部38上的锁定卡合部38a。由此,集尘部50在上端侧和下端侧被固定在吸尘器主体10上,成为被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上的状态。另外,在从吸尘器主体10上拆除集尘部50时,首先,逆着弹簧58b的作用力向上推动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底面侧的卡合部58a。由此,爪部58c与锁定卡合部38a的卡合被解除。在该状态下,以使集尘容器52的底侧远离风路构成部38的方式使集尘部50移动,并使被卡合部52a脱离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送风机壳42侧的集尘盒卡合部42z。由此,能够从吸尘器主体10上拆除集尘部50。
59.集尘容器52是用于在内部堆积尘埃的容器。集尘容器52呈上端侧开口的筒体。集尘容器52除了上述被卡合部52a和锁定部件58以外,还具有集尘部流入口52b(流入口)、回旋抑制肋52c以及导光部52d。
60.集尘部流入口52b是作为用于使从吸引口38y吸引至风路38b内并从风路排出口38x排出的空气流入的入口的部分。集尘部流入口52b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轴线方向(上下方向)中间部中对应于风路排出口38x的位置上。因此,通过将集尘部5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上,能够使集尘部流入口52b与风路排出口38x连通。另外,集尘部流入口52b能够将从风路排出口38x排出的空气朝向集尘容器52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导入集尘空间56的内部。因此,从集尘部流入口52b导入集尘空间56内侧的空气形成沿着集尘容器52的内周面流动的回旋气流。
61.如图3等所示,回旋抑制肋52c是竖立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底部的肋。回旋抑制肋52c是以从集尘容器52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板状的肋,抑制底部堆积的尘埃回旋。如图7中的(b)所示,回旋抑制肋52c以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
62.如图2等所示,导光部52d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周面上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发光装置44(发光部44a)对应的位置处。导光部52d从集尘容器52的上端侧朝向下端侧设置。导光部52d是引导从发光部44a发出的光的部分,并被配置为沿着集尘容器52的轴向与发光部44a相对。导光部52d具有入射部52e和出射部52f。入射部52e是从发光部44a发出的光射入的部分。出射部52f是将从入射部52e射入的光射出外部的部分。出射部52f具有沿集
尘容器52的轴向排列的多个槽52g(例如截面三角形的槽),通过从构成该槽52g的斜面射出光,从而提高光的扩散效果。槽52g形成为沿集尘容器52的周向延伸,并且,例如也可以形成为随着远离入射部e而槽变深。槽52g在集尘容器52的轴向上每隔规定的间距而设置。导光部52d形成为随着沿集尘容器52的轴向远离入射部52e而厚度变薄,从而在集尘容器52的外表面侧构成倾斜面,该倾斜面相当于出射部52f。此外,并不限定于随着沿集尘容器52的轴向远离入射部52e而厚度变薄的构成,也可以是随着沿集尘容器52的轴向远离入射部52e而厚度均匀的构成。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与出射部52f相反侧的面上或者设置于导光部52d内的中空空间中配置反射板。由此,在导光部52d中,通过反射板反射朝向集尘容器52内侧的光,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光从出射部射出外部。
63.如图3和图6等所示,结构件54是配置于集尘容器52内部的部件。结构件54是在与集尘容器52之间构成供空气流入的集尘空间56的部件。结构件54竖立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轴心位置处。结构件54具有从集尘容器52的底部52h到达上端部的高度。结构件54具有竖立设置部60、排出部62以及接收部64。
64.竖立设置部60是从集尘容器52的底部52h沿集尘容器52的轴线方向竖立设置的部分。竖立设置部60配置于集尘容器52的轴心位置处。竖立设置部60具有竖立设置部主体66和集尘间隔部68。
65.竖立设置部主体66例如呈轴状或筒状(本实施方式中为筒状)。竖立设置部主体66比集尘容器52的内径细得多,且呈沿轴线方向大致直线地延伸的形状。竖立设置部主体66的高度比从集尘容器52的底部至集尘部流入口52b的设置位置的高度低。竖立设置部主体66以使下端部与集尘容器52的底部52h抵接的状态竖立设置。在竖立设置竖立设置部主体66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构成,例如在底部52h上设置竖立设置部主体66的下端部可插入的插入部,并将竖立设置部主体66插入该插入部中,等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竖立设置部主体66的竖立设置并未使用这样的插入部等。此外,也可以在插入部中设置气密部件,该情况下,竖立设置部主体66的下端部与气密部件抵接。
66.集尘间隔部68具有扩大部68a和延伸部68b。扩大部68a是以将竖立设置部主体66的上端侧的位置作为一端侧(基端侧),沿着与集尘容器5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延伸出的部分。延伸部68b是形成为在扩大部68a的另一端侧(前端侧)沿集尘容器5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部分。延伸部68b被设置为从竖立设置部60侧(竖立设置部主体66侧)的扩大部68a的另一端侧到达排出部62侧,并被设置为从扩大部68a的另一端侧朝向集尘容器52的底部52h延伸。
67.如图6等所示,排出部62是排出流入集尘空间56内部的空气的部分,可拆装地设置于集尘间隔部68上。排出部62设置在相对于竖立设置部60而远离底部52h侧的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部62设置于在轴线方向上方侧与竖立设置部60邻接的位置。如图8等所示,排出部62具有外筒部70、内筒部72以及排出部过滤器74(过滤器)。
68.外筒部70是呈圆筒状,在筒轴方向的中间部具有第一支柱部70a和第一开口部70b,并在筒轴方向下端侧具有外筒凸缘部70c和支撑部70d的部件。第一支柱部70a是沿筒轴方向延伸的柱状部分。第一支柱部70a在外筒部70的周向上每隔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一开口部70b是在外筒部70中在沿周向排列的第一支柱部70a、70a之间开口的部分。
69.外筒部70在筒轴方向下端侧具有朝向径向内外侧延伸形成的外筒凸缘部70c。外筒凸缘部70c中朝向外筒部70的径向内侧突出的部分上设置有支撑部70d。支撑部70d是在从外筒部70的内周面分离与内筒部72的厚度相当距离的位置处朝向筒轴方向上方侧突出设置的凸状部分。支撑部70d也可以在外筒部70的周向上每隔规定的间隔断续地形成,但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周向上连续地形成。由此,在支撑部70d与外筒部7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通过将内筒部72的下端部插入而能够对内筒部72进行定位的槽。
70.内筒部72是配置于外筒部70内侧的筒状部件。内筒部72是在筒轴方向的中间部具有第二支柱部72a和第二开口部72b,并在筒轴方向上端侧具有内筒凸缘部72c的部件。第二支柱部72a是沿筒轴方向延伸的柱状部分。第二支柱部72a在内筒部72的周向上每隔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二开口部72b是在内筒部72中在沿周向排列的第二支柱部72a、72a之间开口的部分。内筒凸缘部72c朝向内筒部72的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
71.内筒部72以使内筒凸缘部72c朝向上侧的姿势插入外筒部70的内侧。由此,内筒部72以下端部嵌入外筒部70中形成于支撑部70d与外筒部70的内周面之间的槽状部分中,被定位为轴心位置与外筒部70大致一致的状态被支撑。另外,内筒凸缘部72c成为与外筒部70的上端部抵接的状态。由此,内筒部72成为相对于外筒部70在筒轴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另外,内筒部72以第二支柱部72a与外筒部70的第一支柱部70a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因此,成为第二支柱部72a配置于与外筒部70的第一开口部70b的设置区域对应的范围内,第一支柱部70a配置于与内筒部72的第二开口部72b的设置区域对应的范围内的状态。此外,也可以是第一支柱部70a与第二支柱部72a在径向上重叠的构成。由此,与第一支柱部70a和第二支柱部72a重叠相应地,能够在排出部62中将开口部形成得较大,因而能够抑制压损。
72.排出部过滤器74用于捕捉经由排出部62从集尘空间56排出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排出部过滤器74呈形成有多个细孔的网状。排出部过滤器74呈沿着外筒部70和内筒部72弯曲的状态,配置于外筒部70与内筒部72之间,下端侧支撑在支撑部70d上。由此,能够捕捉从外筒部70的第一开口部70b和内筒部72的第二开口部72b通过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此外,着眼于支撑排出部过滤器74这一点,支撑部70d也可以设置于内筒部72(凸缘部72c或凸缘部72c的相反侧的端部)上。排出部62通过在将排出部过滤器74夹在上述外筒部70与内筒部72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粘接等将外筒部70与内筒部72一体化而形成。
73.接收部64设置在相对于上述排出部62而远离集尘容器52的底部侧的方向(上方侧)。接收部64与排出部62呈一体地设置,并设置于在上方侧与排出部62邻接的位置处。接收部64具有扩径部64a、中间部64b以及过滤器配置部64c。
74.扩径部64a是从排出部62侧朝向上方侧连续的部分。扩径部64a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侧而呈锥状扩大。另外,中间部64b是设置于在轴线方向上方侧与扩径部64a邻接的位置处的部分。中间部64b形成为沿集尘容器52的轴线方向延伸。在中间部64b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周槽64d。接收部64能够利用安装于中间部64b的周槽64d中的o型环64e将其与集尘容器5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密封。另外,过滤器配置部64c是从中间部64b朝向上方侧连续的部分。过滤器配置部64c的直径相比中间部64b进一步扩大,与集尘容器52的内径大致相同。因此,在过滤器配置部64c的外周面与集尘容器52的内周面之间几乎没有形成间隙。
75.另外,过滤器配置部64c在内周侧中构成与中间部64b的边界的部分上形成有台阶部64f。该台阶部64f上设置有配置气密部件64j的环状槽部,通过与第二过滤器64h的下端部抵接而提高气密性。在过滤器配置部64c的内侧,配置有第一过滤器64g和第二过滤器64h。第一过滤器64g例如是由无纺布或海绵等构成的过滤器。第一过滤器64g配置于台阶部64f上。另外,第二过滤器64h至少具有褶皱式的过滤器和包围该过滤器周围的框体64i。气密部件64j与该框体64i的下端部抵接。另外,构成第二过滤器64h的褶皱式过滤器配置于第一过滤器64g上,第一过滤器64g位于框体64i的内部,框体64i将第一过滤器64g的周围包围。另外,第二过滤器64h在框体64i的上表面上配置有气密部件64k,气密部件64k与吸气侧构成部42a抵接,从而提高气密性。此外,第二过滤器64h的褶皱式过滤器与第一过滤器64g分离,从而空气在该空间分散,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褶皱式过滤器的表面。由此,能够解决过滤器过早发生堵塞而使吸引力降低这一问题。
76.《关于吸入口件90的构成》
77.接着,参照图9至图11,以特征性部分为中心对吸入口件90详细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吸入口件90具备吸入口主体92和清扫装置94。吸入口件90能够相对于吸入口主体92在后方侧(电动吸尘器1的背面侧)拆装清扫装置94。吸入口件90能够在吸入口主体92与清扫装置94连接的状态以及从吸入口主体92拆除清扫装置94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下使用。
78.吸入口主体92是在壳体102上设置吸入口103、接头部104、旋转清扫件106以及清扫件驱动机构108而成的(参照图10、图12)。吸入口主体92在壳体102的底部具有吸入口103,并在壳体102的内部具备旋转清扫件106和清扫件驱动机构108等的部件。
79.壳体102是清扫时配置在地板上的部分,并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即清扫时用户进行动作的方向而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形状。壳体102的内部形成有以地板面侧作为开口端,用于从外部吸入空气和尘埃的吸入空间。壳体102的底面上设置有吸入口103。吸入口103形成为沿壳体102的宽度方向延伸。另外,壳体102在长边方向(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有朝向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102a。该突出部102a的前端也可以配置有可旋转的车轮。
80.接头部104以能够在规定的旋转范围(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内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02上。接头部104是连接上述管部80的端部的部分。接头部104呈筒状,内部空间与吸入空间连通。接头部104呈以直立姿势与壳体102侧嵌合的状态。
81.旋转清扫件106是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壳体102上的刷子。清扫件驱动机构108具备配置于壳体102内部的清扫件驱动装置108a和用于向旋转清扫件106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件108b。清扫件驱动装置108a由电动机构成。动力传递件108b由设置于构成清扫件驱动装置108a的电动机的输出轴和旋转清扫件106的端部上的带轮108c、108d以及架设在带轮108c、108d之间的环状带构成。
82.清扫装置94是使用形成为片状的清扫片120来擦拭清扫地板等的部分。清扫装置94相对于壳体102设置于后方侧(背面侧)。清扫装置94能够相对于壳体102进行拆装。清扫装置94具有支撑件110。支撑件110具有凹部107、刮片105、液体收纳部112、挤出部114、清扫件配置部116以及液体排出口118。
83.如图12所示,凹部107是在支撑件110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为凹状的部分。凹部107呈上述壳体102上设置的突出部102a能够嵌入的大小和形状。另外,凹部107中设置有连结件107a。连结件107a用于连结壳体102的突出部102a与凹部107。在本实
施方式中,连结件107a由磁铁和铁板构成,能够通过将突出部102a嵌入凹部107中,从而利用磁力吸附固定支撑件110和壳体102。连结件107a(磁铁和铁板)的一方固定于凹部107中,另一方固定于突出部102a的下部。此外,在突出部102a上配置有上述车轮的情况下,优选支撑件110配置于该车轮的前侧。
84.刮片105相对于吸入口103设置于后方侧(背面侧)。刮片105与吸入口103同样设置为沿壳体102的宽度方向延伸。液体收纳部112是收纳用于使清扫片120进行擦拭清扫的水或液状清洗剂等液体的容器状部分。挤出部114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件110上,产生用于将液体收纳部112中收纳的液体朝向液体排出口118挤出的压力。挤出部114能够像所谓的脚踏泵那样通过施加按压力而使容积减少从而对支撑件110产生压力,通过解除按压力而使容积恢复。挤出部114露出于顶面侧,使用者能够进行脚踏操作。具体而言,挤出部114具有操作部114b和波纹管状的泵部114c,其中,操作部114b经由铰链114a可摆动地连结在支撑件110上,泵部114c配置于操作部114b与支撑件110之间。挤出部114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14b进行脚踏操作等而对操作部114b施加按压力,从而对配置于操作部下方的泵部114c施加按压力。另外,当解除施加于操作部114b上的按压力时,泵部114c恢复为原来的容积,并且,操作部114b恢复为原来的姿势。
85.清扫件配置部116是配置清扫片120的部分。清扫件配置部116设置于支撑件110的底部(支撑件底部110a)。清扫件配置部116能够采用如下构成来固定清扫片120,例如,设置清扫片120能够插入的切口的构成、或者将清扫片120卷绕在支撑件110上并由支撑件110和朝向壳体102的后方侧突出的突出部102a夹持的构成、或者利用粘扣带安装清扫片120的构成。另外,液体排出口118设置为与液体收纳部112连通并在清扫件配置部116上开口。因此,通过在将清扫片120配置于清扫件配置部116的状态下对挤出部114进行操作,能够使收纳于液体收纳部112中的水或清洗剂等从液体排出口118排出而渗入清扫片120。由此,能够使用被水或清洗剂润湿的状态的清扫片120来擦拭清扫地板等。此外,通过在液体排出口118设置由玻璃纤维构成的片材,能够抑制液体收纳部112内的液体在未对挤出部114进行操作的状态下泄漏。另外,在将预先用液体润湿的清扫片120(例如湿片)安装于支撑件110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液体收纳部120内的液体,从而不需要液体收纳部112和挤出部114。
86.《关于清扫用具130》
87.如上所述,清扫用具130具有拖布132和拖布收纳壳134。如图13和图14所示,拖布收纳壳134通过上侧卡合结构136和下侧卡合结构138安装在管部80上。上侧卡合结构136的一方是设置于管部80上的卡合钩,另一方是设置于拖布收纳壳134上的卡合孔。下侧卡合结构138的一方是设置于拖布收纳壳134上的卡合钩,另一方是设置于管部80上的凹部。上侧卡合结构136和下侧卡合结构138分别使拖布收纳壳134的上侧和下侧卡合在管部80上。另外,在拖布收纳壳134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夹持拖布132的柄132a的保持部135。
88.另外,如图13所示,在设置电动吸尘器1的支架140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拖布收纳壳134可拆装地安装于支架140上、或者在支架140侧也设置相同的拖布收纳壳134。另外,在拖布收纳壳134可拆装地安装于支架140上时,可以取代管部80而将拖布收纳壳134可拆装地安装于支架140上竖立设置的支柱140a等上。
89.《关于通过电动吸尘器1的构成得到的效果等》
90.以下,按照本发明的各方式对通过上述电动吸尘器1的构成得到的效果等进行说
明。
91.[关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
[0092]
(1-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10、集尘装置50、风路构成部38以及尘埃检测部46,吸尘器主体10具有吸引口38y,并具有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送风机14,集尘装置50具有用于在内部堆积尘埃的集尘容器52,并可拆装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上,风路构成部38具有与集尘容器52连通的风路38b,尘埃检测部46检测从风路38b内通过的尘埃;吸尘器主体10具备以根据尘埃检测部46的检测结果发光的方式被控制的发光部44a;集尘容器52具备引导从发光部44a发出的光的导光部52d;导光部52d和发光部44a沿着集尘容器52的轴向相对而配置。
[0093]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中,导光部52d和发光部44a沿着集尘容器52的轴向相对而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中,能够将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发光部44a中产生的光在设置于集尘容器52的导光部52d中沿轴向进行引导而发光。另外,发光部44a根据尘埃检测部46对于从由风路构成部38构成的风路38b内通过的尘埃的检测结果而发光。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容易地确保用于检测尘埃的显示区域的电动吸尘器1。
[0094]
(1-2)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导光部52d具有来自发光部44a的光射入的入射部52e和将光射出外部的出射部52f,并沿集尘容器52的轴向延伸,而且厚度随着沿集尘容器52的轴向远离入射部52e而变小。
[0095]
根据该构成,随着导光部52d的厚度变薄,光全反射的频率变大,光容易从出射部52f射出。由此,能够提高使用者对导光部52d的发光状态的视认性,并且有望进一步提高设计性。
[0096]
(1-3)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出射部52f具有沿集尘容器52的轴向排列的多个槽52g。
[0097]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使导至导光部52d的光适度地散射,能够使光从集尘容器52的槽52g射出。由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视认性。
[0098]
(1-4)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吸尘器主体10具有收纳电动送风机14的送风机壳42和收纳送风机壳42的主体壳12,发光部44a被夹在送风机壳42与主体壳12之间。
[0099]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发光部44a牢固地保持在送风机壳42与主体壳12之间。
[0100]
[关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
[0101]
在此,在日本专利特开2013-85785号公报等的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其具备回旋室、集尘室以及排出管,所述回旋室使从流入口流入的含尘空气回旋,从含尘空气中分离垃圾,所述集尘室捕捉所述回旋室中分离出的垃圾,所述排出管设置为朝向所述回旋室的内部突出,并在朝向所述回旋室突出的前端部的端面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所述回旋室内的空气的排出口;其中,所述排出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面由规定的软质部件构成;所述软质部件形成所述排出管的所述前端部的外壁面。在该旋风分离装置中,软质部件通过嵌件成型被保持于规定的硬质树脂中。
[0102]
在如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13-85785号公报涉及的旋风分离装置那样,将软质部件嵌件成型于硬质树脂中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例如因为过滤器熔化而产生堵塞等的成型不
良所涉及的问题。
[0103]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排气部且不会产生成型不良的电动吸尘器。
[0104]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采用如下的构成。由此,能够得到以下所说明的效果。
[0105]
(2-1)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10和可拆装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上的集尘装置50,吸尘器主体10具有吸引口38y,并具备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送风机14;集尘装置50具有集尘容器52和结构件54,集尘容器52在内部堆积尘埃,从吸引口38y吸引的空气经由集尘部流入口52b流入集尘容器52的内部;结构件54配置于集尘容器52内,并在与集尘容器52之间构成供空气流入的集尘空间56;结构件54具有将流入集尘空间56内的空气排出的排出部62,排出部62具有外筒部70、内筒部72以及排出部过滤器74,外筒部70沿筒轴方向延伸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第一支柱部70a;内筒部72配置于外筒部70的内侧,沿筒轴方向延伸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第二支柱部72a;排出部过滤器74配置于外筒部70与内筒部72之间。
[0106]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中,配置于集尘容器52内的结构件54的排出部62呈具有外筒部70与内筒部72的双层结构,并在它们之间配置有排出部过滤器74。由于采用这样的构成,因此,与例如像现有技术那样通过嵌件成型等设置排出部过滤器74时相比,不会产生排出部过滤器74熔融而引起堵塞等的成型不良。另外,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排出部过滤器74夹在内筒部72和外筒部70之间而牢固地保持,因而能够抑制排出部过滤器74脱落。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因为成型不良或排出部过滤器74的保持不良等原因而导致排出部62产生不良的电动吸尘器1。
[0107]
(2-2)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外筒部70和内筒部7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支撑排出部过滤器74的支撑部70d。
[0108]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可靠在支撑配置于外筒部70与内筒部72之间的排出部过滤器74,从而能够抑制排出部过滤器74的配置不良和伴随于此的排出部过滤器74的脱落。
[0109]
(2-3)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有内筒定位部(支撑部70d),该内筒定位部以使内筒部72与外筒部70的间隔在结构件54的周向各部为规定大小的方式相对于外筒部70定位内筒部72。
[0110]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因为内筒部72与外筒部70的间隔产生偏差而产生排出部过滤器74的保持不良、或者伴随于此的电动吸尘器1的动作不良。
[0111]
(2-4)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第一支柱部70a和第二支柱部72a在结构件54的周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
[0112]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第一支柱部70a和第二支柱部72a的数量抑制为最小限度,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支柱部70a或者第二支柱部72a牢固地保持排出部过滤器74。
[0113]
(2-5)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被导入集尘空间56内的空气在结构件54与集尘容器52之间形成回旋气流。
[0114]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如上所述能够在内筒部72与外筒部70之间牢固地保持排出部过滤器74。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即使排出部过滤器74受到结构件54与集尘容器52之间产生的回旋气流引起的压力,也能够抑制排出部过滤器74的配置不良、或者
伴随于此的排出部过滤器74的脱落。
[0115]
(2-6)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结构件54具有从集尘容器52的底部52h侧沿集尘容器52的轴线方向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60、和在相对于竖立设置部60远离底部52h侧的方向上设置的排出部62,竖立设置部60具有竖立设置部主体、扩大部以及延伸部,其中,所述扩大部将竖立设置部主体侧作为一端侧沿着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形成为在扩大部的另一端侧沿轴线方向延伸,并从竖立设置部60侧到达排出部62侧。
[0116]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集尘容器52中收集的尘埃从底部52h侧吹起,到达排出部62侧并附着于排出部62上而发生堵塞。
[0117]
[关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
[0118]
在此,在日本专利特开2012-236094号公报中公开的清洁器中,电池组能够经由设置于主体壳的后部的电池取出口安装和拆除。在该清洁器中,电池组在从电池取出口插入并安装时,与主体壳内的电源电路电连接。具体而言,通过电池组的端子与电池安装部的端子的接触而进行通电。
[0119]
在此,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清洁器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将电池组收纳于电池安装部中时,电池安装中的冲击传递至配置端子的基板部,从而使基板部发生故障。
[0120]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电池的安装对基板部的冲击的电动吸尘器。
[0121]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采用如下的构成。由此,能够得到以下所说明的效果。
[0122]
(3-1)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有: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送风机14、具有第一通电部18a并能够拆装的电池18、具有与第一通电部18a电连接的第二通电部的基板部20、收纳电池18的电池收纳部30以及将电池收纳部30隔开的分隔壁40,分隔壁40具有设置于电池18与基板部20之间的第一间隔部40a,基板部20在电池18的拆装方向上与第一间隔部40a分离而配置。
[0123]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有隔开电池收纳部30的分隔壁40,并且,构成分隔壁40的第一间隔部40a配置于电池18与基板部20之间。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中,基板部20和第一间隔部40a在电池18的拆装方向上分离。因此,在将电池18导入电池收纳部30而使第一通电部18a与基板部20的第二通电部连接时,第一间隔部40a有效地发挥作用,以缓和从电池18侧作用于基板部20侧的冲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能够减轻伴随电池18的安装而作用于基板部20上的冲击。
[0124]
(3-2)上述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在基板部20与电动送风机14之间配置有隔开基板收纳部32的第三间隔部42g。
[0125]
在上述电动吸尘器1中,能够抑制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风流入基板收纳部32内。由此,能够抑制排气风中包含的尘埃附着于基板部20上而产生电路不良。
[0126]
(3-3)上述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电池收纳部30具有排气流入口30x和排气排出口30y,排气流入口30x设置于分隔壁40上,使从电动送风机14排出的排气流入电池收纳部30;排气排出口30y排出从排气流入口30x流入的排气。
[0127]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来自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从排气流入口30x导入电池收纳
部30,并从排气排出口30y排出。由此,能够对配置于电池收纳部30内的电池18进行空冷。
[0128]
(3-4)上述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有收纳电动送风机14的送风机收纳部34,分隔壁40具有设置于电池收纳部30与送风机收纳部34之间的第二间隔部40b,排气流入口30x设置于第二间隔部40b上。
[0129]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从设置于第二间隔部40b上的排气流入口30x导入电池收纳部30。由此,能够抑制来自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朝向基板部20侧,从而能够将来自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集中导入电池收纳部30中。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有效利用来自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更加可靠地冷却电池18。
[0130]
(3-5)上述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有收纳电动送风机14的送风机收纳部34和收纳基板部20的基板收纳部32;分隔壁40容许空气在送风机收纳部34与电池收纳部30之间流动,而切断空气在送风机收纳部34与基板收纳部32之间的流动。
[0131]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流入基板收纳部32侧,从而能够抑制基板部20暴露于可能含有尘埃的空气中。由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安装有细小部件等的基板部20上等的情况、以及由此导致的电动吸尘器1的动作不良。另外,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来自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集中导入电池收纳部30,从而能够积极地对电池18进行空冷。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电池18的温度上升。
[0132]
[关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
[0133]
在此,日本专利特开2010-131407号公报中公开的清扫装置具备手柄组件、清扫头、喷雾喷嘴、吸入喷嘴、垃圾收集组件以及吸入源,所述清扫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手柄组件上,并被构成为容纳用于从被清扫地板表面收集垃圾的可更换的清扫垫;喷雾喷嘴用于向被清扫面输出清洗液并由所述清扫头和所述手柄组件中的任一个保持;吸入喷嘴由所述清扫头和所述手柄组件中的任一个保持;垃圾收集组件由所述手柄组件和所述清扫头中的任一个保持,并与所述吸入喷嘴连通;吸入源与所述垃圾收集组件及所述吸入喷嘴连通,并由所述手柄组件和所述清扫头中的任一个保持。
[0134]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清扫装置中,由于喷雾喷嘴朝向吸入喷嘴的前侧喷出清洗液,因此,清洗液容易被吸引至吸入喷嘴,有时会使电气部件产生故障。
[0135]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体侵入内部的具有擦拭清扫功能的电动吸尘器。
[0136]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采用如下的构成。由此,能够得到以下所说明的效果。
[0137]
(4-1)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口件90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102和清扫装置94,壳体102具有用于吸入尘埃的吸入口103;清扫装置94在吸入口103的后侧可拆装地设置于壳体102上,清扫装置94具有能够安装和拆除形成为片状的清扫片120的支撑件110。
[0138]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清扫装置94安装于壳体102上,并将清扫片120安装于清扫装置94中,能够提供一边吸入尘埃一边利用清扫片120进行清扫的吸入口件90。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口件90相对于设有吸入口103的壳体102而在后方侧设有清扫装置94。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口件90即使在例如安装于清扫装置94中的清扫片120含有水分、或者为了利用清扫片120进行清扫而使用水、清洗剂等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分或液体侵入吸入口103。
[0139]
(4-2)上述吸入口件90的特征在于,支撑件110具备用于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部112、用于从液体收纳部112排出液体的液体排出口118、以及将液体经由液体排出口118挤出至液体收纳部112外部的挤出部114。
[0140]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供一种通过挤出部114使收纳于液体收纳部112中的液体从液体收纳部112排出,从而能够利用清扫件进行清扫的电动吸尘器1。
[0141]
(4-3)上述吸入口件90的特征在于,支撑件110具有沿着作为清扫对象的地板面扩展的支撑件底部110a,支撑件底部110a上设置有能够配置清扫片120的清扫件配置部116。
[0142]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清扫件配置部116上配置清扫片120并使吸入口件90移动,不仅能够实现尘埃的吸引清扫,还能够实现利用清扫片120的擦拭清扫。
[0143]
(4-4)上述吸入口件90的特征在于,支撑件110具有用于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部112和用于从液体收纳部112排出液体的液体排出口118;液体排出口118设置于清扫件配置部116上。
[0144]
根据上述构成,使液体收纳部112中准备的液体从液体排出口118向设置于清扫件配置部116中的清扫片120排出,从而能够在用液体润湿了清扫片120的状态下进行清扫。
[0145]
(4-5)上述吸入口件90的特征在于,在支撑件110的吸入口103侧设置有沿壳体10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刮片105。
[0146]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清扫中使用的水、液体等从支撑件110侧到达吸入口103侧而被吸入。
[0147]
(4-6)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口件90。
[0148]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上述吸入口件90,因此,能够一边吸入尘埃一边利用清扫片120进行清扫,同时能够抑制为了利用清扫片120清扫而使用的水、清洗剂等液体侵入吸入口103中。
[0149]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等示出的内容,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还可以根据其教导及精神得到其他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可以任意选择并组合构成。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与用于解决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记载的任意构成要素或将用于解决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记载的任意构成要素具体化的构成要素任意组合而构成。对此,有意在本技术的补正或分案申请等中获得专利权。
[015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51]
本发明能够适当地利用于全部电动吸尘器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