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烫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2303发布日期:2021-12-01 10:0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烫锅的制作方法
一种防烫锅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锅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烫锅。


背景技术:

2.现有锅具一般用于煎、炸、煮、炒、火锅等多种烹饪方式,锅具一般包括锅体和设于锅体上的把手,采用锅具进行烹饪时锅体会被加热至很高的温度,由于把手与锅体连接接触,因此锅体的温度会传递给把手,导致把手温度升高,用户此时通过把手拿取锅具很容易被把手烫伤,由此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隔热效果更佳的防烫锅,可以避免用户被烫伤,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防烫锅,包括锅体以及设于所述锅体上的把手,所述把手上过盈套装有隔热套,所述防烫锅还包括多个用于隔开所述隔热套内侧面与所述把手外表面的隔热筋,多个所述隔热筋将所述隔热套与所述把手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多个隔热腔。
6.进一步的,所述隔热筋包括第一隔热筋和/或第二隔热筋,所述第一隔热筋与所述隔热套一体加工成型,所述第二隔热筋与所述把手一体加工成型。
7.更进一步的,所述隔热筋包括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所述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错开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套的内侧面包括内周面和设于所述内周面一端的端面,所述隔热筋包括沿着所述隔热套套装方向延伸的条形筋,所述条形筋设于所述内周面与所述把手之间。
9.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套上设有与所述隔热腔连通的散热通孔。
10.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套设有插口和围绕所述插口设置的隔热挡板,所述隔热挡板凸设在所述隔热套外表面上,所述隔热挡板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散热间隙。
11.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间隙为0.5mm~15mm。
12.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挡板的高度为2mm~30mm。
13.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套的外表面设有防滑凸起。
14.更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凸起包括上防滑凸筋和下防滑凸筋,多个所述上防滑凸筋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热套的上表面,多个所述下防滑凸筋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热套的下表面,所述上防滑凸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防滑凸筋的延伸方向垂直。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中隔热套过盈套装在把手上,无需销钉固定,由此拆装方便,方便用户清洁维护;另外,隔热套的材质能够有效阻止热量的传递,因此能大大减少把手温度传递至用户手部,由此有效避免了用户被烫伤;其次,隔热筋的设计也可以减少把手与隔热套的接
触面积,以此进一步减少了把手热量的直接传递;最后,隔热腔的设计可使热量经空气传递至隔热套上,在经空气传递时能够增加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由此进一步降低了把手热量的间接传递,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大大减少把手热量的传递,隔热效果更佳,防止了用户被烫伤,能够方便用户使用且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17.隔热筋包括第一隔热筋和/或第二隔热筋,第一隔热筋与隔热套一体加工成型,第二隔热筋与所述把手一体加工成型。如此设计,能够在隔热套或把手加工成型时一体加工出隔热筋,避免后期单独组装隔热筋而致使组装效率降低的问题。
18.隔热筋包括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错开设置。如此设计,能够避免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对位设置时套装需要对位的问题,由此降低了隔热套的套装难度。
19.隔热套的内侧面包括内周面和设于内周面一端的端面,隔热筋包括沿着隔热套套装方向延伸的条形筋,条形筋设于内周面与把手之间。如此设计,能够使隔热套的套装更加省力。
20.隔热套上设有与隔热腔连通的散热通孔。如此设计,能够使把手的热量以及隔热腔内的热量通过散热通孔散发出去,以此进一步降低把手的温度。
21.隔热套设有插口和围绕插口设置的隔热挡板,隔热挡板凸设在隔热套外表面上,隔热挡板与锅体之间设有散热间隙。隔热挡板可阻挡用户手指触摸到温度较高的锅体,达到保护用户的效果;而散热间隙的设计可增大锅体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快锅体的温度散发,减少锅体传递至把手上的热量。
22.散热间隙为0.5mm~15mm。如此设计,既能进一步减少锅体传递至把手上的热量,又能避免散热间隙过大而降低防烫锅的外观以及易夹杂异物。
23.隔热挡板的高度为2mm~30mm。如此设计,既能避免手部触摸到锅体,又能降低隔热挡板的用料成本。
24.隔热套的外表面设有防滑凸起。如此设计,能够有效防止手部发生打滑而导致锅具掉落。
25.防滑凸起包括上防滑凸筋和下防滑凸筋,多个上防滑凸筋平行间隔设置在隔热套的上表面,多个下防滑凸筋平行间隔设置在隔热套的下表面,上防滑凸筋的延伸方向与下防滑凸筋的延伸方向垂直。如此设计,能够在多个方向提供防滑效果,提高了安全性及用户体验。
26.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防烫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防烫锅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防烫锅的剖视图;
31.图4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隔热套的结构示意图一;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隔热套的结构示意图二。
34.附图标记:
35.100、锅体;200、把手;300、隔热套;310、散热通孔;320、隔热挡板;330、上防滑凸筋;340、下防滑凸筋;400、第一隔热筋;410、条形筋;420、竖向筋;500、散热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烫锅,包括锅体以及设于所述锅体上的把手,所述把手上过盈套装有隔热套,所述防烫锅还包括多个用于隔开所述隔热套内侧面与所述把手外表面的隔热筋,多个所述隔热筋将所述隔热套与所述把手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多个隔热腔。
37.本实用新型中隔热套过盈套装在把手上,无需销钉固定,由此拆装方便,方便用户清洁维护;另外,隔热套的材质能够有效阻止热量的传递,因此能大大减少把手温度传递至用户手部,由此有效避免了用户被烫伤;其次,隔热筋的设计也可以减少把手与隔热套的接触面积,以此进一步减少了把手热量的直接传递;最后,隔热腔的设计可使热量经空气传递至隔热套上,在经空气传递时能够增加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由此进一步降低了把手热量的间接传递,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大大减少把手热量的传递,隔热效果更佳,防止了用户被烫伤,能够方便用户使用且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8.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9.实施例一
40.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烫锅可为蒸锅或炖锅或汤锅,防烫锅包括锅体100以及对称设于锅体100两侧的把手200,把手200上过盈套装有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隔热套300,例如硅胶,隔热套300的壁厚为0.5mm~6mm,硬度范围为30度至70度之间,以保证隔热套300的基本强度及手感。本实施例中隔热套300采用过盈套装的固定在把手200上,无需销钉固定,由此拆装方便,方便用户清洁维护。防烫锅还包括多个用于隔开隔热套内侧面与把手外表面的隔热筋,多个隔热筋将隔热套300与把手200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多个隔热腔。本实施例中隔热套300的材质能够有效阻止热量的传递,因此能大大减少把手温度传递至用户手部,由此有效避免了用户被烫伤;另外,隔热筋的设计也可以减少把手200与隔热套300的接触面积,以此进一步减少了把手热量的直接传递;最后,隔热腔的设计可使热量经空气传递至隔热套300上,在经空气传递时能够增加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由此进一步降低了把手热量的间接传递,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案能够大大减少把手热量的传递,隔热效果更佳,防止了用户被烫伤,能够方便用户使用且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1.具体的,为了提升防烫锅的组装效率,本实施例中的隔热筋包括第一隔热筋400,第一隔热筋400凸设在隔热套300的内侧面并与隔热套300一体加工成型,第一隔热筋400与把手的外表面相抵,以使隔热套300过盈套装在把手200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隔热套300加工时一体加工出第一隔热筋400,可以避免后期单独组装第一隔热筋400而致使组装效率降低的问题。
42.为了使隔热套300的套装更加省力,本实施例中隔热套的内侧面包括内周面和设
于内周面一端的端面,第一隔热筋400包括多个沿着隔热套套装方向延伸的条形筋410,内周面包括上内侧面、下内侧面、以及连接上内侧面和下内侧面的两个连接面,上内侧面、下内侧面和两个连接面分别设有条形筋410,多个条形筋410周向间隔设于内周面与把手200之间,相邻两个条形筋410之间的部分形成隔热腔;另外,第一隔热筋400还包括凸设于端面的竖向筋420,竖向筋420连接上内侧面和下内侧面的两个条形筋410形成u型筋,u型筋套装在把手200上。
43.为了进一步提升把手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隔热套300上设有与隔热腔连通的散热通孔310,如此设计,能够使把手的热量以及隔热腔内的热量通过散热通孔310散发出去,以此进一步降低把手200的温度。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散热通孔310设于隔热套位于把手下方的底壁上,以起到隐藏散热通孔310的目的,提升防烫锅的外观,散热通孔310为沿着条形筋410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以此进一步增大把手200的散热效果。
44.为了避免用户握持隔热套300时手部接触锅体100而烫伤,本实施例中隔热套300设有插口和围绕插口设置的隔热挡板320,隔热挡板320凸设在隔热套300外表面上,隔热挡板320与锅体100之间设有散热间隙500,如此一来,隔热挡板320可阻挡用户手指触摸到温度较高的锅体,达到保护用户的效果;而散热间隙500的设计可增大锅体100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快锅体100的温度散发,减少锅体100传递至把手200上的热量。
45.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散热间隙500的大小h为0.5mm~15mm。当h小于0.5mm时,散热效果不佳;当h大于15mm时,易夹杂异物,同时也降低了防烫锅的外观。为此,本实施例中h优选为8mm,如此设计,既能进一步减少锅体传递至把手上的热量,又能避免散热间隙过大而降低防烫锅的外观以及易夹杂异物。当然,可选的,h还可为但不限于0.5mm、1mm、2mm、3mm、4mm、5mm、6mm、7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
46.另外,本实施例还对隔热挡板320的高度作了进一步限定,即隔热挡板320的高度为2mm~30mm,当隔热挡板320的高度低于2mm时,不易加工成型,且提高了用户手部接触锅体的风险;当隔热挡板320的高度大于30mm时,增加了隔热挡板320的用料成本。为此,本实施例中隔热挡板320的高度优选为20mm,如此设计,既能避免手部触摸到锅体,又能降低隔热挡板320的用料成本。当然,可选的,隔热挡板320的高度还可为但不限于2mm、5mm、7mm、9mm、10mm、12mm、15mm、17mm、29mm、22mm、23mm、25mm、27mm、29mm、30mm。
47.最后,为了有效防止手部发生打滑而导致锅具掉落,本实施例中隔热套300的外表面设有高度为0.3mm~3mm的防滑凸起。防滑凸起包括上防滑凸筋330和下防滑凸筋340,多个上防滑凸筋330平行间隔设置在隔热套300的上表面,多个下防滑凸筋340平行间隔设置在隔热套300的下表面,上防滑凸筋330的延伸方向与下防滑凸筋340的延伸方向垂直。如此设计,能够在多个方向提供防滑效果,提高了安全性及用户体验。
4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防滑凸起还可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包,凸包设于隔热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49.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筋还可包括多个交叉设置的条形筋。
50.实施例二
51.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筋包括第二隔热筋,第二隔热筋与把手一体加工成型,如此设计,能够在把手加工成型时一体加工出第二隔热筋,避免后期
单独组装第二隔热筋而致使组装效率降低的问题。第二隔热筋的分布方式以及形状参考第一隔热筋设置,在此不再详述。其中第二隔热筋与隔热套的内侧面相抵,以实现隔热套的过盈套装。
52.实施例三
53.与实施例一至二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筋包括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第一隔热筋与隔热套一体加工成型,第二隔热筋与把手一体加工成型,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错开设置,即第二隔热筋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隔热筋之间。如此设计,能够避免第一隔热筋和第二隔热筋对位设置时套装需要对位的问题,由此降低了隔热套的套装难度。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