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内胆的升降装置及其烹饪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22547发布日期:2021-12-29 10:20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内胆的升降装置及其烹饪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电器,特别涉及一种双内胆的升降装置及其烹饪电器。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烹饪电器,如降糖饭煲,用来烹饪糖量低的米饭。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1049078u于2019年9月20日公开了一种用于电饭煲煲胆的排水塞结构,具体公开了煲胆,煲胆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内安装有密封或导通排水孔的排水塞组件,所述排水塞组件包括排水座、压盖、密封圈以及复位弹簧,排水座活动安装在排水孔内,压盖与排水座上下连接,排水座的下端部延伸有弹簧承托环,复位弹簧套设在排水座上且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压抵在弹簧承托环和煲胆的外底面,密封圈套设在排水座的上端部,压盖通过复位弹簧将密封圈弹性压抵在煲胆的内底面,排水座的外周开设有排水通道,当排水座被驱动上升后,通过排水通道使排水孔与煲胆内腔导通。该结构内胆底部安装阀门,煮饭中实时把水排出内胆,达到米饭降糖目的,但仍然存在米容易随水流走,容易杜塞通道,不易于清洗,排不净水导致下层的饭口感不佳。
3.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6108616a于2016年8月31日公开了一种一种智能双层内胆电饭煲,具体公开了大身体壳、大身体盖壳、内锅体、发热盘组件、升降机构、内层胆、外层胆;所述内层胆设有若干过滤孔;所述大身体盖壳上设有排气孔;内锅体设于大身体壳内,内锅体底部内侧设有发热盘组件,发热盘组件支撑其顶部的外层胆,内层胆部分嵌套在外层胆内,内层胆的开口端面的翻边搭接在内锅体的开口边缘,内层胆四周与外层胆开口之间设有一密封圈套;发热盘组件与升降机构活动连接,由升降机构带动上下运动。该结构在煮饭过程中通过升降外胆方式,把米留在内胆,水留在外胆,达到米饭降糖的目的,但仍然存在结构不靠,同时内胆与外胆密封不可靠易漏气会导致安全事故等问题。
4.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米饭口感好,实现米水完全分离,大幅减少米饭中的糖分的双内胆的升降装置及其烹饪电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6.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双内胆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用于盛水的外胆以及用于盛米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位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传动杆、驱动件,与驱动件连接的传动组件以及升降组件,当驱动件驱动时,驱动传动组件带动传动杆从而使升降组件上升或下降,进而推动内胆相对于外胆作上升或下降运动。
7.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和传动齿轮,传动杆周向设置有齿部,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下盘,其中,主动齿轮与电机连接,传动齿轮分别与主动齿轮和传动杆的齿部啮合,升降下盘与传动杆的齿部啮合。
8.所述外胆底部设置有发热盘,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升降上盘,升降下盘和升降上
盘之间设置有若干条升降连杆,所述升降上盘上设置有顶杆。
9.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避空顶杆、升降上盘以及升降连杆运动的通孔,所述内胆上设置的第一凹槽,其中,顶杆一端顶设于第一凹槽上,另一端顶设于升降上盘上。
10.所述外胆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上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紧固螺栓和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栓内设置有与顶杆配合的轴向密封圈。
11.所述紧固螺栓与第二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紧固螺栓通过密封圈与第二凹槽的侧壁密封嵌接。
12.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固定架,所述传动杆一端设置有上定位环,另一端设置有下定位环,其中,传动杆通过上定位环和下定位环分别固定在固定架、底座上。
13.所述内胆底部和周圈有滤水孔,滤水孔的直径小于米的直径。
14.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烹饪电器,包括锅盖和锅盖盖合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内设置有上述双内胆的升降装置;所述锅体内设置有保温罩。
15.所述烹饪电器至少为电饭煲
16.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内胆的升降装置及其烹饪电器,底座上位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传动杆、驱动件,与驱动件连接的传动组件以及升降组件,当驱动件驱动时,驱动传动组件带动传动杆从而使升降组件上升或下降,进而推动内胆相对于外胆作上升或下降运动,煮饭时内胆放置在外胆中,当米煮在半熟状态时,升降机构升高内胆,实现米水完全分离,米留在内胆中,水流入外胆中,外胆中的水持续加热产生蒸汽,蒸汽蒸熟内胆中的米,把糖分留在外胆的水里,大幅减少米饭中的糖分,减少人体对糖分的摄入量,同时蒸出的米饭口感更佳,米汤容易收集,内胆和外胆容易清洗,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脱糖效果差,煮的米饭下部软烂口感差的缺陷。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和米饭口感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胆下降后的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胆上升后的剖视图。
19.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1.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22]1‑
底座,2

外胆,2.1

第二凹槽,3

内胆,3.1

第一凹槽,3.2

滤水孔,4

传动杆,4.1

齿部,5

传动组件,5.1

主动齿轮,5.2

动齿轮,6

升降组件,6.1

升降下盘,6.2

升降上盘,6.3

升降连杆,7

电机,8

发热盘,8.1

通孔,9

顶杆,10

紧固件,10.1

紧固螺栓,10.2

紧固螺母,11

轴向密封圈,12

密封圈,13

固定架,14

上定位环,15

下定位环,16

锅盖,17

锅体,18

保温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4]
参见图1

图4,本双内胆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1、用于盛水的外胆2以及用于盛米的内胆3,底座1上位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传动杆4、驱动件,与驱动件连接的传动组件5以及升降组件6,当驱动件驱动时,驱动传动组件5带动传动杆4从而使升降组件6上升或
下降,进而推动内胆3相对于外胆2作上升或下降运动。
[0025]
可以理解为,升降机构可以是任意能够驱动内胆3升降的升降机构,例如滚珠丝杆、气缸等。
[0026]
参见图1和图2,驱动件包括电机7,传动组件5包括主动齿轮5.1和传动齿轮5.2,传动杆4周向设置有齿部4.1,升降组件6包括升降下盘6.1,其中,主动齿轮5.1与电机7连接,传动齿轮5.2分别与主动齿轮5.1和传动杆4的齿部4.1啮合,升降下盘6.1与传动杆4的齿部4.1啮合。
[0027]
参见图1和图2,外胆2底部设置有发热盘8,升降组件6还包括升降上盘6.2,升降下盘6.1和升降上盘6.2之间设置有若干条升降连杆6.3,升降上盘6.2上设置有顶杆9。具体地,升降下盘6.1和升降上盘6.2之间通过若干条升降连杆6.3相互传动连接,顶杆9的推力稳定,有利于内胆3平稳的升降,并且其成本低,体积小,结构紧凑。
[0028]
参见图4,发热盘8上设置有避空顶杆9、升降上盘6.2以及升降连杆6.3运动的通孔8.1,内胆3上设置的第一凹槽3.1,其中,顶杆9一端顶设于第一凹槽3.1上,另一端顶设于升降上盘6.2上。
[0029]
参见图2和图4,具体地,当电机7驱动时,驱动主动齿轮5.1转动,从而带动传动齿轮5.2转动,传动齿轮5.2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杆4转动,内胆3上升时,升降上盘6.2向上运动、且通过升降连杆6.3推动升降上盘6.2上升,升降上盘6.2上升同时推动顶杆9,从而使内胆3上升,实现米水完全分离,米留在内胆3中,水流入外胆2中。
[0030]
参见图4,外胆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1,第二凹槽2.1上设置有紧固件10,紧固件10包括紧固螺栓10.1和紧固螺母10.2,紧固螺栓10.1内设置有与顶杆9配合的轴向密封圈11。具体地,有效保证外胆2与内胆3之间的密封性,防止了顶杆9运动的同时内胆3的水流至发热盘8或内部部件内,避免漏水的情况发生,以保证整机使用的可靠性。
[0031]
参见图4,紧固螺栓10.1与第二凹槽2.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2,紧固螺栓10.1通过密封圈12与第二凹槽2.1的侧壁密封嵌接。具体地,其结构简单,可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密封性,避免漏水情况的发生。
[0032]
参见图1和图2,底座1上设置有固定架13,传动杆4一端设置有上定位环14,另一端设置有下定位环15,其中,传动杆4通过上定位环14和下定位环15分别固定在固定架13、底座1上。具体地,其结构简单,装配过程便捷,从而有效提升了安装的效率,进而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0033]
参见图1,内胆3底部和周圈有滤水孔3.2,滤水孔3.2的直径小于米的直径,以使使得米不会漏出,而杜塞通道。
[0034]
一种烹饪电器,包括锅盖16和锅盖16盖合的锅体17,锅体17内设置有上述双内胆的升降装置;锅体17内设置有保温罩18。
[0035]
烹饪电器至少为电饭煲。
[0036]
具体地,煮饭时,煮饭时内胆3放置在外胆2中,先将内胆3降至最低处,然后往内胆3加入适量的米和水,将锅盖16扣合在锅体17上,电饭煲通电后,外胆2通过发热盘8加热,待将米烹煮一定时间后,米煮在半熟状态时,升降机构将内胆3向上顶起,由于内胆3底部和周圈有滤水孔3.2,水会透过滤水孔3.2流至外胆2中,而米会留在内胆3中,外胆2中的水通过发热盘8持续加热产生蒸汽,蒸汽蒸熟内胆3中的米,把糖分留在外胆2的水里,大幅减少米
饭中的糖分,减少人体对糖分的摄入量,同时蒸出的米饭口感更佳,米汤容易收集,内胆3和外胆2容易清洗,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脱糖效果差,煮的米饭下部软烂口感差的缺陷。其具有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和米饭口感好等特点。
[0037]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