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1652发布日期:2021-11-25 10:31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侧进风空气炸锅一般只有炸锅功能,当用户需要蒸制食物时,需要利用单独的蒸锅进行烹饪。
3.上述结构导致用户需要配置两种不同功能的烹饪器具,一方面增加厨房占用空间,另一方面增加购置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功能单一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座体;锅体,具有烹饪腔;热风发生装置,具有热风出风口,热风发生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座体上,热风发生装置包括使热风出风口与烹饪腔连通的连通位置以及使热风出风口与烹饪腔互不连通的封闭位置。
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用户需要炸制食物时,使热风发生装置移动至连通位置,此时热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热风能够通过热风出风口吹至烹饪腔内,从而实现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烘烤加热。当用户需要蒸制食物时,使热风发生装置移动至封闭位置,降低烹饪腔内产生的蒸汽通过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发生装置内的几率,保证热风发生装置的使用寿命。因此,上述烹饪器具既能实现烘烤功能又能实现蒸制功能,一机多用,一方面减小厨房占用空间,另一方面降低购置成本,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7.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壳,设置于座体与锅体的上方,导风壳内具有风道,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连通位置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通过风道与烹饪腔连通。上述结构使得热风发生装置的体积可以设置的尽量小,同时保证热风能够顺利送入内侧的烹饪腔内。
8.进一步地,导风壳包括导风上板以及导风下板,导风上板与导风下板之间形成风道,其中,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的上口壁位于导风下板的上表面的下方。上述结构使得热风出风口隐藏于导风下板之下,从而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发生装置内的几率。或者,热风出风口的下口壁位于导风上板的下表面的上方。上述结构使得热风出风口隐藏于导风上板之上,从而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发生装置内的几率。
9.进一步地,热风发生装置具有出风面,热风出风口设置于出风面上,其中,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且热风出风口的上口壁位于导风下板的上表面的下方的情况下,导风下板与出风面的位于热风出风口上方的部分贴合;上述结构降低蒸汽由导风下板与出风面之间的间隙向下进入热风出风口的几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
发生装置内的几率。或者,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且热风出风口的下口壁位于导风上板的下表面的上方的情况下,导风上板与出风面的位于热风出风口下方的部分贴合。上述结构降低蒸汽由导风上板与出风面之间的间隙向上进入热风出风口的几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发生装置内的几率。
10.进一步地,热风发生装置具有出风面,热风出风口设置于出风面上,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且热风出风口的上口壁位于导风下板的上表面的下方的情况下,导风下板的上表面高于或平齐于出风面的上边沿,且导风下板的上表面与出风面的上边沿之间的距离l1在0mm至30mm之间。如果导风下板的上表面低于出风面的上边沿,则蒸汽在流动的过程中容易被出风面止挡,导致蒸汽容易沿着出风面向下流动至热风出风口处;而如果上述距离l1过大,则导致座体的容纳空间需要增大,从而影响座体的高度,不利于烹饪器具的小型化设计。
11.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盖设于座体与锅体上,盖体与座体之间形成与导风壳的风道的出风口相对的进风口,导风壳伸入进风口内,导风壳的周向外壁上设置有挡风凸缘,挡风凸缘的端面与进风口的口壁抵接。在需要烘烤食物时,挡风凸缘能够止挡热风,降低热风由导风壳与进风口的口壁之间的缝隙进入盖体内部或者进入座体内部的几率,保证盖体以及座体的使用寿命。在需要蒸制食物时,挡风凸缘能够止挡蒸汽,降低蒸汽由导风壳与进风口的口壁之间的缝隙进入盖体内部或者进入座体内部的几率,保证盖体以及座体的使用寿命。
12.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包括盖体本体以及盖体导风板,盖体本体盖设于座体与锅体上,盖体导风板设置于盖体本体的底部并位于导风壳的风道的出风口处,盖体导风板在锅体的由外至内的方向下逐渐向下倾斜。上述结构使得由风道排出的热风能够被均匀地导向烹饪腔的前、中、后侧,从而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更加均匀,改善烘烤效果。
13.进一步地,热风发生装置包括热风发生装置本体以及连接轴,座体上设置有与连接轴配合的第一安装位以及第二安装位,在连接轴位于第一安装位时,热风发生装置位于连通位置,在连接轴位于第二安装位时,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上述结构简单,使得热风发生装置能够保持在连通位置或封闭位置,保证烹饪时的可靠性。
14.进一步地,座体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长孔,长孔的上部的孔壁上设置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具有卡槽以及与卡槽连通的开口,长孔的底壁与卡槽中的一个位置处形成第一安装位,长孔的底壁与卡槽中的另一个位置处形成第二安装位,连接轴穿设于长孔内。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用户切换。
15.进一步地,长孔包括长孔本体以及设置于长孔本体的上部并位于相对的两侧的避让槽,卡接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倒钩,各避让槽的槽顶壁上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倒钩,两个倒钩之间形成卡槽,两个倒钩的钩部之间形成开口。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连接轴卡入卡槽内,从而便于用户操作,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16.进一步地,各倒钩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操作柱。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用户切换热风发生装置的位置,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17.进一步地,操作柱的长度l2在2mm至30mm之间。如果长度l2过小,则导致用户不易抓取;而如果操作柱的长度过长,一方面浪费物料、不易加工;另一方面导致操作柱容易损坏。
18.进一步地,倒钩的宽度l3小于等于避让槽的宽度l4。上述结构使得倒钩的钩部能够全部进入避让槽内,保证开口宽度足够大,使得连接轴能够顺利由卡槽内脱出。
19.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壳,设置于座体与锅体的上方,导风壳内具有风道,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连通位置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通过风道与烹饪腔连通,长孔的长度l5大于等于风道的高度l6;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在连接轴位于第二安装位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位于风道的风道壁的下方,从而进一步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发生装置内的几率。和/或,连接轴穿出于长孔的长度l7在2mm至30mm之间。上述结构方便用户捏住连接轴,便于热风发生装置的位置的切换,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20.进一步地,座体的底壁上设置有漏水孔;上述结构使得进入座体内的少量的水蒸汽在冷凝成水滴后能够快速由漏水孔排出,避免座体内积水。和/或,热风发生装置包括:蜗壳、设置于蜗壳内的风机、设置于蜗壳的出风口处的隔热筒以及穿设于隔热筒内的加热装置,热风出风口位于加热装置的穿出于隔热筒的部分上。风机将产生的风吹向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风由热风出风口吹出,以加热烹饪腔内的食物。隔热筒能够尽量减小加热装置传递至蜗壳上的热量,保证蜗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热风发生装置位于连通位置时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时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示出了图3的烹饪器具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5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热风发生装置位于连通位置时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27.图6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时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28.图7示出了图6的烹饪器具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8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热风发生装置与导风壳配合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9示出了图8的热风发生装置的蜗壳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0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座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1示出了图10的座体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以及
33.图1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导风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5.1、烹饪腔;2、风道;10、座体;11、长孔;111、长孔本体;112、避让槽;12、卡接结构;121、卡槽;122、开口;123、倒钩;124、操作柱;13、漏水孔;20、锅体;30、热风发生装置;31、蜗壳;32、风机;33、隔热筒;34、加热装置;341、热风出风口;342、出风面;35、热风发生装置本体;36、连接轴;361、配合斜面;40、导风壳;41、导风上板;42、导风下板;43、挡风凸缘;50、盖体;60、盖体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7.如图1至图6所示,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包括:座体10、锅体20以及热风发生装置30。其中,锅体20具有烹饪腔1。热风发生装置30具有热风出风口341,热风发生装置30可移动地设置于座体10上,热风发生装置30包括使热风出风口341与烹饪腔1连通的连通位置以及使热风出风口341与烹饪腔1互不连通的封闭位置。
38.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当用户需要炸制食物时,使热风发生装置30移动至连通位置,此时热风发生装置30产生的热风能够通过热风出风口341吹至烹饪腔1内,从而实现对烹饪腔1内的食物进行烘烤加热。当用户需要蒸制食物时,使热风发生装置30移动至封闭位置,降低烹饪腔1内产生的蒸汽通过热风出风口341进入热风发生装置30内的几率,保证热风发生装置30的使用寿命。因此,上述烹饪器具既能实现烘烤功能又能实现蒸制功能,一机多用,一方面减小厨房占用空间,另一方面降低购置成本,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39.如图1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导风壳40,导风壳40设置于座体10与锅体20的上方,导风壳40内具有风道2,在热风发生装置30位于连通位置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341通过风道2与烹饪腔1连通。上述结构使得热风发生装置30的体积可以设置的尽量小,同时保证热风能够顺利送入内侧的烹饪腔1内。
40.如图1至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风壳40包括导风上板41以及导风下板42,导风上板41与导风下板42之间形成风道2,在热风发生装置3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341的上口壁位于导风下板42的上表面的下方。上述结构使得热风出风口341隐藏于导风下板42之下,从而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341进入热风发生装置30内的几率。
41.如图1、图2、图4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热风发生装置30具有出风面342,热风出风口341设置于出风面342上,在热风发生装置3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导风下板42与出风面342的位于热风出风口341上方的部分贴合。上述结构降低蒸汽由导风下板42与出风面342之间的间隙向下进入热风出风口341的几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341进入热风发生装置30内的几率。
42.优选地,在实施例一中,导风下板42包括下板底壁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板底壁的靠近热风发生装置30的边沿处并向下延伸的延伸边,在热风发生装置3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延伸边与出风面342的位于热风出风口341上方的部分贴合。上述结构能够增加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蒸汽由导风下板42与出风面342之间的间隙向下进入热风出风口341的几率。
43.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在热风发生装置3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导风下板42的上表面高于或平齐于出风面342的上边沿,且导风下板42的上表面与出风面342的上边沿之间的距离l1在0mm至30mm之间。如果导风下板42的上表面低于出风面342的上边沿,则蒸汽在流动的过程中容易被出风面342止挡,导致蒸汽容易沿着出风面342向下流动至热风出风口341处;而如果上述距离l1过大,则导致座体10的容纳空间需要增大,从而影响座体10的高度,不利于烹饪器具的小型化设计。
44.如图2、图4和图12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50,盖体50盖设于座体10与锅体20上,盖体50与座体10之间形成与导风壳40的风道2的出风口相对的进风口,导
风壳40伸入进风口内,导风壳40的周向外壁上设置有挡风凸缘43,挡风凸缘43的端面与进风口的口壁抵接。在需要烘烤食物时,挡风凸缘43能够止挡热风,降低热风由导风壳40与进风口的口壁之间的缝隙进入盖体50内部或者进入座体10内部的几率,保证盖体50以及座体10的使用寿命。在需要蒸制食物时,挡风凸缘43能够止挡蒸汽,降低蒸汽由导风壳40与进风口的口壁之间的缝隙进入盖体50内部或者进入座体10内部的几率,保证盖体50以及座体10的使用寿命。
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热风发生装置30整体在连通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移动,盖体50不必设置为多个,即,不必既配置烘烤盖又配置蒸锅盖,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节省厨房空间。
46.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盖体50包括盖体本体以及盖体导风板60,盖体本体盖设于座体10与锅体20上,盖体导风板60设置于盖体本体的底部并位于导风壳40的风道2的出风口处,盖体导风板60在锅体20的由外至内的方向下逐渐向下倾斜。上述结构使得由风道2排出的热风能够被均匀地导向烹饪腔的前、中、后侧,从而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更加均匀,改善烘烤效果。
47.如图1、图3、图5、图6、图8至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热风发生装置30包括热风发生装置本体35以及连接轴36,座体10上设置有与连接轴36配合的第一安装位以及第二安装位,在连接轴36位于第一安装位时,热风发生装置30位于连通位置,在连接轴36位于第二安装位时,热风发生装置30位于封闭位置。上述结构简单,使得热风发生装置30能够保持在连通位置或封闭位置,保证烹饪时的可靠性。
48.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座体10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长孔11,长孔11的上部的孔壁上设置有卡接结构12,卡接结构12具有卡槽121以及与卡槽121连通的开口122,卡槽121内形成第一安装位,长孔11的底壁处形成第二安装位,连接轴36穿设于长孔11内。具体地,当需要进行烘烤烹饪时,将连接轴36上移,连接轴36通过开口122卡入卡槽121内,使得热风发生装置30保持在连通位置。当需要进行蒸制时,将连接轴36向下移出卡槽121,当连接轴36与长孔11的底壁抵接时,则热风发生装置30移动至封闭位置。由于长孔11的底壁处支撑连接轴36,因此使得热风发生装置30能够保持在封闭位置。
49.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长孔11包括长孔本体111以及设置于长孔本体111的上部并位于相对的两侧的避让槽112,卡接结构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倒钩123,各避让槽112的槽顶壁上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倒钩123,两个倒钩123之间形成卡槽121,两个倒钩123的钩部之间形成开口122。具体地,在连接轴36向上移动至与两个倒钩123的钩部抵接时,两个倒钩123逐渐朝向各自对应的避让槽112内移动,使得开口122扩张。当连接轴36由开口122进入卡槽121后,两个倒钩123在自身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倒钩123的钩部的平面支撑连接轴36,使得热风发生装置30能够保持在连通位置。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连接轴36卡入卡槽121内,从而便于用户操作,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50.优选地,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连接轴36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倒钩123的钩部的斜面配合的配合斜面361,上述结构一方面使得连接轴36更容易卡入卡槽121内;另一方面能够减小连接轴36与倒钩123的钩部的斜面抵接时斜面所受到的应力,保证倒钩123的使用寿命。
51.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各倒钩123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操作柱124。具体地,
当连接轴36需要移动至第二安装位时,用户可以抓住操作柱124并向两侧掰动操作柱124,使得倒钩123更容易移动至避让槽112内,从而使得连接轴36更容易由开口122脱出卡槽121。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用户切换热风发生装置30的位置,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52.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操作柱124的长度l2在2mm至30mm之间。如果长度l2过小,则导致用户不易抓取;而如果操作柱124的长度过长,一方面浪费物料、不易加工;另一方面导致操作柱124容易损坏。
53.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倒钩123的宽度l3小于等于避让槽112的宽度l4。上述结构使得倒钩123的钩部能够全部进入避让槽112内,保证开口122宽度足够大,使得连接轴36能够顺利由卡槽121内脱出。
54.如图7和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长孔11的长度l5大于等于风道2的高度l6。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在连接轴36位于第二安装位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341位于风道2的风道壁的下方,从而进一步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341进入热风发生装置30内的几率。
55.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连接轴36穿出于长孔11的长度l7在2mm至30mm之间。上述结构方便用户捏住连接轴36,便于热风发生装置30的位置的切换,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56.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座体10的底壁上设置有漏水孔13。上述结构使得进入座体10内的少量的水蒸汽在冷凝成水滴后能够快速由漏水孔13排出,避免座体10内积水。
57.如图1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热风发生装置30包括:蜗壳31、设置于蜗壳31内的风机32、设置于蜗壳31的出风口处的隔热筒33以及穿设于隔热筒33内的加热装置34,热风出风口341位于加热装置34的穿出于隔热筒33的部分上。具体地,风机32将产生的风吹向加热装置34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风由热风出风口341吹出,以加热烹饪腔内的食物。隔热筒33能够尽量减小加热装置34传递至蜗壳31上的热量,保证蜗壳31的使用寿命。
58.在实施例一中,锅体20包括外锅以及设置于外锅内的内锅,内锅内的空腔形成烹饪腔。锅体20内还设置有加热结构(加热管)用以加热烹饪腔内的水,水被加热后产生蒸汽以实现蒸制食物。
59.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与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的区别在于,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热风出风口的下口壁与导风上板的下表面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在实施例二中,热风出风口的下口壁位于导风上板的下表面的上方(图中未示出)。由于热风出风口完全位于风道的上方,烹饪腔内的蒸汽在进入风道后将会被热风发生装置止挡而回到烹饪腔内,上述结构同样能够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发生装置的几率,保证热风发生装置的寿命。
60.在实施例二中,在热风发生装置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导风上板与出风面的位于热风出风口下方的部分贴合。上述结构降低蒸汽由导风上板与出风面之间的间隙向上进入热风出风口的几率,从而进一步降低蒸汽由热风出风口进入热风发生装置内的几率。
61.在实施例二中,卡槽处形成第二安装位,长孔的底壁形成第一安装位。
6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