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框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9637发布日期:2021-11-22 17:12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框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门框密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框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天气较为寒冷或较为炎热时,门框之间的密封尤为重要。
3.如图1所示,内门2与外框1之间通常是通过铰链9连接,为保证内门2的正常启闭,内门2未安装铰链9的一侧需与外框1的内侧壁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13。但是,室内外的空气能够通过缝隙13流通,导致门框的密封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门框的密封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门框密封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门框密封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门框密封结构,包括外框和转动连接于外框内侧壁的内门,外框的内壁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并用于遮挡缝隙的安装条,安装条和内门相对的一侧与外框的内壁共同围成了密封腔;密封腔内嵌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密封条,第一密封条贴合于安装条和内门相对的一侧与外框的内壁;第一密封条上设有被外框的内壁挤压形变的第二密封条。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门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密封条将贴合于安装条和内门相对的一侧与外框的内壁,第二密封条将被外框的内壁挤压形变;因第二密封条趋向于自然状态,故第二密封条将促使第一密封条抵紧于密封腔的腔壁,使得密封腔被密封,室内外的空气不易通过缝隙、第一密封条与密封腔腔壁之间、第二密封条和外框内壁之间流通,从而提高了门框的密封效果。
7.可选的,所述安装条朝向内门的一侧上开设有插接槽,第一密封条上设有插接在插接槽内的插接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件插接在插接槽内,保证了第一密封条在封闭于密封腔时的稳定性;且插接件能够从插接槽内取出,以便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的拆装。
9.可选的,所述插接件包括设于第一密封条上的插接条和若干设于插接条上并被插接槽槽壁挤压形变的软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条插接在插接槽内时,所有软条均将被插接槽的槽壁挤压形变,使得插接件不易从插接槽内脱离,提高了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的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软条远离于插接条的一端朝向内门弯折。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条插入到插接槽内时,软条将抵紧于插接槽的槽壁,软条远离于插接条的一端将进一步向内门弯折,方便了插接条插入到插接槽内;当把插接条从插接槽内拔出时,插接槽的槽壁将促使软条向远离于内门的一侧弯折,故软条将不易从插接槽内脱离,从而提高了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条的内部设有空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第一密封条的用料,且使得第一密封条便于发生形变,以便第一密封条贴紧在密封腔的腔壁上。
15.可选的,所述内门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并用于遮挡缝隙的挡风条,挡风条和门框相对的一侧与内门未转动连接于外框的一侧共同围成了挡风腔;缝隙位于挡风腔和密封腔之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风条将缝隙遮挡,使得风不易穿过挡风腔吹入到缝隙内,从而提高了门框的密封效果。
17.可选的,所述挡风腔内嵌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密封条,第三密封条贴合于挡风条和门框相对的一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密封条将挡风腔封闭,使得空气不易通过挡风腔流入到缝隙内,从而提高了门框的密封效果。
19.可选的,所述第三密封条包括固定在挡风条上的固定部和连接于固定部并被门框挤压形变的弯折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部固定在挡风条上时,弯折部将处于形变状态并贴紧于门框,使得空气不易通过挡风腔流入到缝隙内;且即使挡风条与外框之间的间隙略大或略小,弯折部仍可贴紧于门框,从而提高了第三密封条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是背景技术中门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门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表示安装条、第一密封条、第二密封条和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门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表示挡风条和第三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外框;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13、缝隙;2、内门;3、安装条;31、密封腔;32、插接槽;4、第一密封条;41、密封部;42、弧形部;43、空腔;5、第二密封条;6、插接件;61、插接条;62、软条;7、挡风条;71、挡风腔;8、第三密封条;81、固定部;82、弯折部;9、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2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门框密封结构。如图2所示,一种门框密封结构,包括外框1和位于外框1内侧的内门2,外框1包括呈间隔设置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内门2的一侧通过铰链9转动连接于第一立柱11,内门2的另一侧与第二立柱12之间设有缝隙13。
29.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立柱12朝向内门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安装条3,安装条3沿竖直方向延伸,安装条3和内门2相对的一侧与第二立柱12朝向内门2的一侧共同围成了密封腔31,密封腔31与缝隙13共同组成了l形腔,使得风不易通过缝隙13和密封腔31流通。
30.如图3所示,密封腔31内嵌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密封条4,第一密封条4包括
一体成型的密封部41和弧形部42,密封部41的横截面呈“u”形设置,密封部41贴合于安装条3朝向内门2的一侧和第二立柱12朝向内门2的一侧,弧形部42贴合于内门2朝向安装条3的一侧,故密封腔31将被第一密封条4封闭,空气将不易通过密封腔31流通。
31.如图3所示,密封部41上一体成型有呈弧形设置的第二密封条5,当第一密封条4嵌设在密封腔31内时,第二密封条5将被第二立柱12朝向内门2的一侧挤压形变,因第二密封条5趋向于自然状态,故第二密封条5将促使密封部41发生形变并抵紧于安装条3朝向内门2的一侧,提高了第一密封条4对密封腔31的密封效果。
32.密封部41和弧形部42共同围成了空腔43,空腔43的设置,减少了第一密封条4的用料,且便于第一密封条4发生形变,以便密封部41抵紧于安装条3朝向内门2的一侧。
33.如图3所示,安装条3朝向内门2的一侧上开设有插接槽32,插接槽32贯穿于内门2的上下两端;密封部41上设有插接件6,插接件6包括与密封部41一体成型的插接条61,插接条61位于插接槽32内,插接条61相背离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若干软条62,软条62远离于插接条61的一端朝向内门2弯折。
34.在插接条61插入到插接槽32内的过程中,软条62将滑动摩擦插接槽32的槽壁,插接槽32的槽壁将把软条62挤压形变,软条62远离于插接条61的一端将进一步向内门2弯折,使得软条62抵紧于插接槽32的槽壁,从而保证了第一密封条4和第二密封条5在密封腔31内的稳定性。
35.当把插接条61从插接槽32内取出后,即可更换第一密封条4和第二密封条5,操作方便;在插接条61从插接槽32内取出时,软条62远离于插接条61的一端将滑动摩擦插接槽32的槽壁,插接槽32的槽壁上促使使软条62向远离于内门2的一侧弯折,故软条62从插接槽32内脱离将较为费力,从而提高了第一密封条4和第二密封条5的稳定性。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门框密封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内门2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部41将贴合于安装条3朝向内门2的一侧和第二立柱12朝向内门2的一侧,弧形部42贴合于内门2朝向安装条3的一侧;第二密封条5将促使密封部41发生形变并抵紧于安装条3朝向内门2的一侧,使得第一密封条4稳定封闭于密封腔31,故室内外的空气不易通过缝隙13和密封腔31流通,从而提高了门框的密封效果。
37.实施例2: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内门2朝向第二立柱1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挡风条7,挡风条7和第二立柱12相对的一侧与内门2朝向第二立柱12的一侧共同围成了挡风腔71,挡风腔71与缝隙13共同组成了l形腔,且缝隙13位于挡风腔71和密封腔31之间,因此,空气将不易通过挡风腔71、缝隙13和密封腔31流通。
38.挡风腔71内嵌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密封条8,第三密封条8的横截面呈“u”形设置,第三密封条8包括一体成型的固定部81和弯折部82,固定部81通过胶体粘接在挡风条7朝向第二立柱12的一侧上,弯折部82抵紧于第二立柱12朝向挡风条7的一侧,故第三密封条8将把挡风腔71封闭,使得空气不易通过挡风腔71流通。且即使挡风条7与外框1之间的间隙略大或略小,弯折部82仍可贴紧于第二立柱12,从而提高了第三密封条8的通用性。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门框密封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内门2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密封条4和第二密封条5将把密封腔31封闭,固定部81将固定在挡风条7朝向第二立柱12的一侧上,弯折部82将抵紧于第二立柱12朝向挡风条7的一侧,使得第三密封条8将把挡风腔71
封闭,故室内外的空气不易通过缝隙13、密封腔31和挡风腔71流通,从而提高了门框的密封效果。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