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水汽分离器和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5168发布日期:2021-12-15 05:43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水汽分离器和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技术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水汽分离器和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2.液体加热容器用于加热液体(水、牛奶等),由于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因此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器。通常情况下,液体加热容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当用户从液体加热容器内取用液体时,在水蒸气的作用下导致出水时快时慢,甚至发生喷溅,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水汽分离器和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将液体完全烧沸,同时保证水流顺畅,不喷溅。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水汽分离器,该水汽分离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
5.其中,壳体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
6.排气口连接于液体加热容器的收集装置。
7.在本技术中,水汽分离器能够将液体和蒸汽分离,防止发生喷溅等安全问题,从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安全性。将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能够减少安装空间,减低成本。将排气口与收集装置连接,能够提高液体的利用率,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水汽分离器包括排气部,排气部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位于容纳腔内;
9.沿水汽分离器高度方向,进气口高于出液口。
10.在本技术中,将进气口的位置设置于出液口的上方,能够避免液体从排气口排出,并降低蒸汽从出液口排出的风险,避免发生烫伤等安全问题。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排气部包括朝向容纳腔内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12.进气口设置于第一延伸部。
13.在本技术中,将进气口设置在第一延伸部上,能够简化排气部的结构,节省容纳腔的空间,降低成本,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液口的截面积为a,出液口的截面积为b,排气口的截面积为c;
15.其中,a<c<b。
16.在本技术中,设置进液口的截面积a<排气口的截面积b<出液口的截面积c,使得水汽分离器的效率提升,并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的截面积关系为:a:b:c=1:2:(1.3~2)。
18.在本技术中,设置,a∶b∶c=1∶2∶(1.3~2),能够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能够减小水汽分离器的尺寸,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设置有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设置于容纳腔内;
20.沿水汽分离器高度方向,第二延伸部位于出液口上方。
21.在本技术中,第二延伸部能够防止飞溅的液体从排气口排出,提升了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减小了液体的损耗,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包括底壁,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设置于底壁;
23.沿远离进液口的方向,底壁向下倾斜。
24.在本技术中,底壁向下倾斜,有利于液体和蒸汽的分离,从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
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底壁朝向出液口向下倾斜。
26.在本技术中,底壁朝向出液口倾斜,液体在底壁滞留,从而降低了液体的浪费,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性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和下盖围成容纳腔;
28.上盖与下盖通过超声波焊接。
29.在本技术中,壳体分为上盖和下盖,能够便于内部零件的安装和维修,提升壳体及内部零件的使用寿命。上盖和下盖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能够增加上盖和下盖连接的稳固性。
30.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31.水汽分离器,水汽分离器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水汽分离器;
32.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连接于进液口;
33.出水装置,出水装置连接于出液口。
34.在本技术中,加热装置和出水装置均连接于水汽分离器,从而实现液体的加热、水汽分离和出水的过程,使得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
3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水汽分离器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剖视图;
37.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38.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液体加热容器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图3的爆炸图;
40.图5为图4中壳体的左视图;
41.图6为图5中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为图6中去除加热装置、收集装置和出水装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
[0044]1‑
水汽分离器;
[0045]
11

壳体;
[0046]
111

容纳腔;
[0047]
12

进液口;
[0048]
13

出液口;
[0049]
14

排气部;
[0050]
141

进气口;
[0051]
142

排气口;
[0052]
15

第一延伸部;
[0053]
16

第二延伸部;
[0054]
17

上盖;
[0055]
18

下盖;
[0056]
181

安装部;
[0057]
19

底壁;
[0058]2‑
加热装置;
[0059]
21

进液管;
[0060]3‑
出水装置;
[0061]
31

出液管;
[0062]4‑
收集装置;
[0063]
41

冷凝管;
[0064]5‑
外壳;
[0065]6‑
水箱组件。
[0066]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68]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69]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70]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71]
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
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72]
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水汽分离器1,如图1和图2所示,该水汽分离器1包括壳体11,壳体11具有容纳腔111;其中,壳体11设置有与容纳腔111连通的进液口12、出液口13和排气口142,进液口12、出液口13和排气口142设置于壳体11的同一侧;排气口142连接于液体加热容器的收集装置4。
[0073]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后的液体经进液口12进入容纳腔111后,液体经出液口13排出,蒸汽经排气口142排出,在容纳腔111内,由于液体和蒸汽密度不同的性质,使得液体在水汽分离器1的下部流动,蒸汽在水汽分离器1的上部流动,从而有效的分离液体和蒸汽,防止用户在倾倒液体时,水流在蒸汽的作用下时快时慢,甚至发生喷溅等安全问题,使得水汽分离器1的工作效率提升,同时,将液体和蒸汽分离,在液体完全烧沸的前提下,能够确保液体流动的顺畅,防止发生喷溅等安全问题,从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安全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如图6所示,蒸汽经排气口142排出,冷凝成液体后,流入收集装置4,便于对冷凝水的收集和再利用,从而提高了液体的利用率,防止液体浪费,使得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
[0074]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进液口12、出液口13和排气口142设置于壳体11的同一侧,能够简化水汽分离器1的安装方式,减小水汽分离器1安装所需要的空间,从而减少安装所需要的零件,降低成本,同时能够减小液体加热容器的体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75]
具体地,如图1所示,水汽分离器1包括排气部14,排气部14具有进气口141和排气口142,进气口141位于容纳腔111内;沿水汽分离器1高度方向,进气口141高于出液口13。
[0076]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液体和蒸汽的密度不同,因此,沿水汽分离器1高度方向,液体在下部流动,蒸汽在上部流动,将进气口141的位置设置于出液口13的上方,在保证蒸汽顺利排出的同时,能够避免液体从排气口142排出,并降低蒸汽从出液口13排出的风险,避免发生烫伤等安全问题。因此,进气口141高于出液口13,能够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
[0077]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排气部14包括设置于壳体11的第一延伸部15,第一延伸部15设置于容纳腔111内;排气口142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5。
[0078]
在本实施例中,沿水汽分离器1高度方向,第一延伸部15向上延伸,使得进气口141高于出液口13,实现水汽分离。将进气口141设置在第一延伸部15上,能够简化排气部14的结构,同时,能够节省容纳腔111的空间,降低水汽分离器1的体积,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水汽分离器1的适用范围,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79]
具体地,如图1所示,进液口12的截面积为a,出液口13的截面积为b,排气口142的截面积为c;其中,a<c<b。
[0080]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进液口12的截面积a<排气口142的截面积b<出液口13的截面积c,使得相同时间内,进入水汽分离器1的液体体积和蒸汽体积小于水汽分离器1能够排出的最大液体体积和蒸汽体积,从而保证液体和蒸汽能够顺利的从出液口13和排气口142排出,防止液体和蒸汽在水汽分离器1内部堆积,导致水汽分离器1内部水位上涨,高温液体从排气口142溢出等安全隐患。同时,出液口13的截面积b较大时,还能够减小液体排出时的流速,降低液体发生飞溅的风险。因此,设置进液口12的截面积a<排气口142的截面积b<出液口13的截面积c,使得水汽分离器1的效率提升,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
[0081]
更具体地,进液口12、所述出液口13和所述排气口142的截面积关系为:a:b:c=1:2:(1.3~2)。
[0082]
在本实施例中,a∶b∶c=1∶2∶(1.3~2)。若出液口13的截面积b和排气口142的截面积c过大,会导致进液口12和出液口13所占用空间过大,使得水汽分离器1的尺寸过大,从而使得成本增加;若出液口13的截面积b和排气口142的截面积c过小,会导致液体和蒸汽排出不及时,在容纳腔111内堆积,引发安全隐患。因此,设置,a∶b∶c=1∶2∶(1.3~2),能够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能够减小水汽分离器1的尺寸,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83]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设置a∶b∶c=1∶2∶(1.5~1.8)。
[0084]
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11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6,第二延伸部16设置于容纳腔111;沿水汽分离器1高度方向,第二延伸部16位于出液口13上方。
[0085]
在本实施例中,当液体和蒸汽通过进液口12进入水汽分离器1时,液体会发生飞溅,由于出液口13上方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6,飞溅的液体在第二延伸部16的阻隔下回落至出液口13并排出。由于第二延伸部16的存在,使得液体能够顺利的从出液口13排出,防止飞溅的液体从排气口142排出,发生烫伤等风险,从而提升了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同时,也减小了液体的损耗,提升了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86]
其中,该第二延伸部16从壳体的顶壁向下延伸,并与壳体一体成型。
[0087]
以上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包括底壁19,进液口12、出液口13和排气口142设置于底壁19;沿远离进液口12的方向,底壁19向下倾斜。
[0088]
在本实施例中,当液体进入容纳腔111后,会沿底壁19向下运动,蒸汽由于自身密度向上运动。因此,底壁19向下倾斜,能够便于液体向下流动,从而有利于液体和蒸汽的分离,使得水汽分离器1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
[0089]
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的底壁19朝向出液口13倾斜。
[0090]
在本实施例中,若整个底壁19朝向一侧倾斜,会导致液体在底壁19的较低端滞留,造成液体的浪费,长时间也会导致变质,影响用户的使用。因此,如图1和图2所述,水汽分离器1的底壁19均朝向出液口13倾斜,即底壁19呈漏斗型,这种结构能够便于液体从出液口13流出,防止液体在底壁19滞留,从而降低了液体的浪费,提高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性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91]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9的倾斜角度为1
°
~3
°
。若倾斜角度过大,会导致底壁19的强度降低,同时会增加安装所需要的空间;若倾斜角度过小,则失去导流的效果,从而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因此,底壁19的倾斜角度为1
°
~3
°
,能够保证液体加热容器有较高的使用性能,同时,能够降低水汽分离器1安装所需要的空间,增加水汽分离器1的适用范围,还能够增加水汽分离器1的壳体11的强度,延长水汽分离器1的使用寿命。
[0092]
以上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包括上盖17和下盖18,上盖17和下盖18围成容纳腔111;上盖17与下盖18通过超声波焊接。
[0093]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由上盖17和下盖18固定连接形成,从而便于壳体11的加工、安装和维修,减少壳体11生产的工序,从而降低壳体11的生产成本。同时,壳体11分为上盖17和下盖18,能够便于内部零件的安装和维修,从而提升壳体11及内部零件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水汽分离器1的使用寿命。其中,上盖17和下盖18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能够密封容纳腔111,防止液体和蒸汽从上盖17和下盖18之间的缝隙溢出,导致其他零件受损,从而提升其他零件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采用多好声波焊接的方式能够增加上盖17和下盖18连接的稳固性,使得水汽分离器1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0094]
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如图6所示,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水汽分离器1,水汽分离器1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水汽分离器1;加热装置2,加热装置2连接于进液口12;出水装置3,出水装置3连接于出液口13。
[0095]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通过进液管21与水汽分离器1的进液口12连接,出水装置3通过出液管31与水汽分离器1的出液口13连接,液体加热容器还设置有收集装置4,收集装置4通过冷凝管41与水汽分离器1的排气口142连接。液体在加热装置2内被加热至沸腾后,经进液管21和进液口12进入水汽分离器1的容纳腔111内,液体经出液口13和出液管31流入出水装置3,以便于用户取用;蒸汽经排气口142和冷凝管41排出,由于冷凝管41较长,高温蒸汽在冷凝管41内降温冷凝成液体后,流入收集装置4,便于对冷凝水的收集和再利用,从而提高了液体的利用率,防止液体浪费,使得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其中,水汽分离器1通过进液管21、出液管31和冷凝管41连接于加热装置2、出水装置3和收集装置4,能够便于水汽分离器1的安装和拆卸,从而延长各个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如图7所示,进液管21、出液管31和冷凝管41能够增加水汽分离器1与加热装置2、出水装置3和收集装置4之间安装的灵活性,从而提高水汽分离器1的适用范围,节约成本,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96]
如图3和图4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水箱组件6,水箱组件6安装于外壳5。水箱组件6能够储存液体,当用户需要使用时,水箱组件6内的液体进入加热装置2加热后经水汽分离器1和出水装置3排出。由于水箱组件6的存在,能够便于用于的使用,从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性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97]
此外,如图5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外壳5,水汽分离器1、加热装置2、出水装置3和收集装置4均安装于外壳5,从而增加水汽分离器1、加热装置2、出水装置3和收集装置4之间安装的稳固性,从而保证各个零部件工作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稳定性。其中,如图1所示,水汽分离器1上设置有安装部181,水汽分离器1通过安装部181安装于外壳5,从而便于水汽分离器1的安装和拆卸,简化了水汽分离器1的安装结构,从而节省外壳5的内部空间,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如图5和图6所示,沿液体加热容器高度方向,水汽分离器1安装于加热装置2和出水装置3的上方,以便于液体和蒸汽的分离,同时便于液体的排出,从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工作效率和使用性能。
[0098]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