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9962发布日期:2021-12-08 14:0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背景技术:

2.上面提及的自主供电是指无需过度依赖市电电源而由自身配置的作为自主供电机构范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为电机的最终工作提供电源支持,由电机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执行机构作用轴而使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动作,实现百叶帘的升降以及帘片的翻转,对此可以参见并非限于例举的如下专利文献:cn212454192a(自主供电驱动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cn112081515a(自主供电磁驱动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和cn111535729a(一种使用太阳能自供电的无线控制中空百叶窗),等等。前述的市电电源仅仅作为辅助或称补充措施,例如当天气长期阴霾降水时,前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有可能出现难以满足为控制器(也可称接收器,以下同)内的锂电子电池充电的要求,因而由市电电源作为补充。由前述说明可知,支持前述电机驱使前述执行机构作用轴动作的电源主要依靠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即主要依靠自主供电,而市电电源则作为备用。由于由前述电机的工作实现百叶帘的升降以及实现帘片翻转的长处在并非限于例举的上述专利文献中提及,因而不再赘述。
3.已有技术由于结构设计方面存在某些不足,通常将控制器以粘贴方式与内玻璃固定,将挂架(也可称“挂板”)连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挂着于外玻璃上,这种结构不仅松散,而且因时久而存在脱落之虞,对此可由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1980564a、上面已提及的实用新型授权公告号cn212454192u等印证。此外,在先有技术中并未给出限位器(也称“定位器”)的具体结构,然而限位器对于通过控制器精确控制电机、满足百叶帘上升或下降的预设位置、对电机以及上面已提及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的相关部件乃至对百叶帘的使用寿命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将控制器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良好地以挂架为载体设置而得以体现结构的良好整体效果并且避免因时久而脱落的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显著增进内玻璃以及外玻璃与框体之间的密封效果而得以避免外界空气侵入中空腔引起凝霜结露的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6.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益于保障限位器的结构合理性而得以满足对电机运行与否的精确控制要求、满足依据百叶帘上升或下降的预设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要求、发挥对电机和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以及百叶帘的积极的保护作用的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7.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体现对控制器操作的灵活性而得以满足使用中的依需选择要求的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8.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首要任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包括一窗体,该窗体包括框体、内玻璃和外玻璃,内玻璃位于框体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内的一侧,外玻璃位于框体在使用下朝向建筑物室外的一侧,内玻璃与外玻璃的相向一侧的四周边缘部位探出框体并且嵌设有密封胶条,由该密封胶条将内玻璃以及外玻璃与框体粘固;一百叶帘和一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百叶帘设置在由所述框体、内玻璃和外玻璃共同形成的腔体内并且该百叶帘的上部由百叶帘升降牵引绳以及帘片翻转绳与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连接,而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设置在框体的上部的框体上横框条的框体上横框条腔的中部;一电机和一限位器,电机设置在所述框体上横框条腔的左端并且该电机的电机轴与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的执行机构作用轴传动连接,限位器设置在框体上横框条腔的右端并且与电机电气连接,所述执行机构作用轴与限位器连接,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控制器、一控制器挂架和一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控制器设置在控制器挂架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内的一侧,而该控制器挂架以骑跨状态与内玻璃以及外玻璃插嵌固定,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设置在控制器挂架朝向建筑物室外的一侧,并且由线路与控制器电气连接,在所述限位器与所述电机电气连接后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
9.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任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内玻璃的后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前侧面之间以及在所述外玻璃的前侧面与框体的后侧面之间各设置有用于增进内玻璃以及外玻璃分别与框体的前后侧面之间的密封性的追加密封条。
10.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任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限位器包括:一壳体,该壳体设置在所述上横框条腔的右端并且该壳体具有一自壳体的左端贯通至右端的壳体腔;一左支座和一右支座,左支座设置在所述壳体腔内并且位于壳体腔的左端,右支座设置在壳体腔内并且位于壳体腔的右端,左支座与右支座之间由固定杆连接;一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一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一左盖板、一右盖板和一调整机构,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设置在左支座的左支座腔内,并且与所述电机电气连接,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在对应于左支座与右支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壳体腔内并且该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的左端探入所述左支座腔内与所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相配合,而右端探入右支座的右支座腔并且在右支座腔内与调整机构连接,左盖板在对应于所述壳体腔的左腔口的位置与所述左支座固定,右盖板在对应于所述壳体腔的右腔口的位置与所述右支座固定,调整机构在对应于右支座腔的位置设置在右盖板上。
11.为体现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任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控制器配有一遥控器,该遥控器与控制器无线连接并且该遥控器以固定或非固定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设置在距离由所述控制器得以接收信号的范围内的载体上。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左支座朝向所述右支座的一侧的壁体构成为左支座腔底壁,而右支座朝向左支座的一侧的壁体构成为右支座腔底壁;所述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的左端经所述左支座腔底壁探入所述左支座腔内,而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的右端经所述右支座腔底壁探入所述右支座腔内;所述固定杆的左端穿过所述左支座腔底壁探入左支座腔内并且在左支座腔内与左支座腔底壁固定,而固定杆的右端穿过所述右支
座腔底壁探入右支座腔内并且在右支座腔内与右支座腔底壁固定;所述左盖板通过左盖板固定螺钉在对应于所述壳体的壳体腔的左腔口的位置与左支座固定,并且由该左盖板固定螺钉将所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限定在所述左支座腔内;所述右盖板通过右盖板固定螺钉在对应于壳体腔的右腔口的位置连同所述调整机构与所述右支座固定;所述的密封胶条为聚硫胶或硅酮胶;在所述框体的框体上横框条上构成有用于供所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与所述电机电气连接的电气连接线敷线槽;所述的控制器挂架构成有一挂架插嵌腔,该挂架插嵌腔与所述内玻璃以及外玻璃插配,并且在控制器挂架朝向室内的一侧构成有控制器挂脚,所述的控制器以插嵌方式定位在控制器挂脚上。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壳体腔内的所述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包括齿轮驱动轴、上齿轮螺杆、下齿轮螺杆、上齿轮、下齿轮、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上触发套复位弹簧和下触发套复位弹簧,齿轮驱动轴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支座的所述左支座腔底壁的中央位置,并且该齿轮驱动轴的左端还同时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以及所述左盖板的中央位置,齿轮驱动轴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右支座的所述右支座腔底壁的中央位置,在齿轮驱动轴的中部的外壁上构成有平行于齿轮驱动轴的长度方向的驱动轴齿,上齿轮螺杆对应于齿轮驱动轴的后上方并且与齿轮驱动轴的长度方向平行,该上齿轮螺杆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支座腔底壁上,而右端穿过所述右支座腔底壁探入所述右支座腔并且与设置在所述右盖板上的所述调整机构连接,下齿轮螺杆对应于齿轮驱动轴的前下方并且与齿轮驱动轴的长度方向平行,该下齿轮螺杆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左支座腔底壁上,而右端穿过右支座腔底壁探入所述右支座腔内并且同样与设置在所述右盖板上的所述调整机构连接,上齿轮左右移动地设置在上齿轮螺杆上并且与所述驱动轴齿相啮合,下齿轮左右移动地设置在下齿轮螺杆上并且同样与所述驱动轴齿相啮合,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左右滑动地套置在所述上齿轮螺杆的左端,在该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的左侧面上并且位于左侧面的边缘部位延伸有一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该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穿过所述左支座腔底壁探入所述左支座腔内并且与所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相配合,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左右滑动地套置在下齿轮螺杆的左端,在该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的左侧面上并且位于左侧面的边缘部位延伸有一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该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穿过所述左支座腔底壁探入所述左支座腔内并且同样与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相配合,上触发套复位弹簧在位于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的左侧的位置空套在上齿轮螺杆的左端,该上触发套复位弹簧的左端支承在所述左支座腔底壁的右侧面上,而上触发套复位弹簧的右端支承在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的左侧面上,下触发套复位弹簧在位于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的左侧的位置空套在下齿轮螺杆的左端,该下触发套复位弹簧的左端同样支承在所述左支座腔底壁的右侧面上,而下触发套复位弹簧的右端支承在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的左侧面上;用于供所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与所述电机电气连接的电气连接线敷线槽构成于框体的框体上横框条的长度方向。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支座的左支座腔的左支座腔底壁上并且位于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齿轮驱动轴左支承孔,在对应于所述上齿轮螺杆的左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上齿轮螺杆左支承孔,而在对应于所述下齿轮螺杆的左端的开设有一下齿轮螺杆左支承孔;在所述左盖板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左盖板支承孔,该左盖板支承孔与下齿
轮螺杆左支承孔相对应;在所述右支座的右支座腔底壁上并且位于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齿轮驱动轴右支承孔,在对应于所述上齿轮螺杆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上调整套配合孔,而在对应于所述下齿轮螺杆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下调整套配合孔;所述齿轮驱动轴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齿轮驱动轴左支承孔上并且在穿过所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的状态下同时支承在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以及所述左盖板上的所述左盖板支承孔上,而齿轮驱动轴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齿轮驱动轴右支承孔;所述上齿轮螺杆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上齿轮螺杆左支承孔上,而在上齿轮螺杆的右端延伸有一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所述下齿轮螺杆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下齿轮螺杆左支承孔上,而在下齿轮螺杆的右端延伸有一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设置在所述右盖板朝向所述右支座腔一侧的所述调整机构与所述上调整套配合孔以及下调整套配合孔相配合,并且所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在对应于上调整套配合孔的位置与调整机构插嵌连接,而所述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在对应于下调整套配合孔的位置与调整机构插嵌连接;所述的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包括一电路板、一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和一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电路板设在所述左支座的左支座腔内,在该电路板的前侧和后侧边缘部位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左盖板固定螺钉限定凹腔,而在电路板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电路板让位支承孔,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设置在电路板的右侧上方并且与电路板电气连接,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设置在电路板的右侧下部并且同样与电路板电气连接,由所述电路板上引出的电路板电气连接线穿过所述左盖板沿着构成于所述框体的框体上横框条的长度方向的电气连接线敷线槽引至所述电机并且与电机电气连接;在所述左支座腔底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的位置开设有一上触发爪让位槽,而在对应于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的位置开设有一下触发爪让位槽,所述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经过上触发爪让位槽伸入所述左支座腔内并且与所述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相配合,所述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经下触发爪让位槽伸入左支座腔内并且与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相配合;所述齿轮驱动轴的左端在穿过所述电路板让位支承孔的状态下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盖板支承孔上;所述的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以及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为微动开关、行程开关、位置接近开关、干簧管或霍尔感应元件;在所述左支座腔底壁的左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上触发爪让位槽的一侧的位置延伸有一上触发爪限定导向板,而在对应于所述下触发爪让位槽后侧的位置延伸有一下触发爪限定导向板;所述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的前侧面与上触发爪限定导向板滑动配合,所述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的后侧面与下触发爪限定导向板滑动配合;在所述左盖板的上部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用于供所述电路板电气连接线引出并与电机电气控制连接的电机电气连接线通过孔。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机构包括上调整套、下调整套、上调整套轴遮蔽盖和下调整套轴遮蔽盖,上调整套以水平悬臂状态位于右盖板朝向所述右支座的右支座腔的一侧并且插入所述上调整套配合孔内,在上调整套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而在上调整套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上调整套支承轴,该上调整套支承轴通过上调整套支承轴承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右盖板上,并且该上调整套支承轴的中心位置构成有一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下调整套以水平悬臂状态位于右盖板朝向所述右支座的右支座腔的一侧并且插入所述下调整套配合孔内,在下调整套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而在下调整套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
下调整套支承轴,该下调整套支承轴通过下调整套支承轴承转动地支承在右盖板上,并且该下调整套支承轴的中心位置构成有一下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上调整套轴遮蔽盖在对应于上调整套支承轴的右端端面的位置可插拔地嵌置在右盖板的右侧,并且由该上调整套轴遮蔽盖对上调整套支承轴锁定或解除锁定,下调整套轴遮蔽盖在对应于下调整套支承轴的右端端面的位置可插拔地嵌置在右盖板的右侧,并且由该下调整套轴遮蔽盖对下调整套支承轴锁定或解除锁定;所述上齿轮螺杆的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与所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插嵌固定,所述下齿轮螺杆的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与所述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插嵌固定;所述的上调整套配合孔与所述下调整套配合孔彼此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所述上调整套与所述下调整套相互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所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以及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的横截面形状呈d字形,所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以及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的横截面形状呈d字形。
16.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右盖板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上调整套支承轴的右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上盖腔,而在对应于所述下调整套支承轴的右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下盖腔,上盖腔与下盖腔彼此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用于对所述上调整套支承轴锁定或解除锁定的所述上调整套轴遮蔽盖嵌置于或撤离于所述上盖腔对所述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用于对所述下调整套支承轴锁定或解除锁定的所述下调整套轴遮蔽盖嵌置于或撤离于所述下盖腔对所述下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
17.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上调整套轴遮蔽盖的左侧构成有一上花键头,该上花键头与所述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在所述下调整套轴遮蔽盖的左侧构成有一下花键头,该下花键头与所述下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将控制器挂架以骑跨状态同时与内玻璃以及外玻璃插嵌固定,又由于将控制器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分别设置在控制器挂架的朝向建筑物室内和室外的一侧,因而得以体现结构的良好的整体效果并且避免因时久而脱落;之二,由于在内、外玻璃与框体的前后侧面之间增设了追加密封条,因而有利于显著增进内、外玻璃与框体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外界潮湿空气进入由内、外玻璃以及框体共同形成的腔体内引起凝霜结露的现象;之三,由于在限位器的结构体系中可由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给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信号,因而能使机械部件的运动位置变化以电气信号的方式输出而得以满足对电机运行与否的精确控制要求,又由于可通过对调整机构的操作使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触发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的时机相应改变,因而有利于依据百叶帘上升或下降的预设极限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而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还由于在使用状态可由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向控制器及时提供使电机工作与否的控制信号,因而有益于对电机及其它相关部件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保障百叶帘的使用寿命;之四,由于控制器配有一遥控器,因而在使用状态下可满足使用者对控制器或对遥控器进行依需选择的操作要求。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的限位器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22.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3.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窗体9,该窗体9包括框体91、内玻璃92和外玻璃93,内玻璃92位于框体91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内的一侧,外玻璃93位于框体91在使用下朝向建筑物室外的一侧,内玻璃92与外玻璃93的相向一侧的四周边缘部位探出框体91并且嵌设有密封胶条94,由该密封胶条94将内玻璃92以及外玻璃93与框体91粘固;示出了一百叶帘7和一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百叶帘7设置在由前述框体91、内玻璃92和外玻璃93共同形成的腔体内并且该百叶帘7的上部由百叶帘升降牵引绳以及帘片翻转绳与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连接,而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设置在框体91的上部的框体上横框条的框体上横框条腔的中部;示出了一电机40和一限位器50,电机40设置在前述框体上横框条腔的左端并且该电机40的电机轴与前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执行机构作用轴81传动连接,限位器50设置在框体上横框条腔的右端并且与电机40电气连接,前述执行机构作用轴81与限位器50连接。
24.继续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之一:在具有自主供电驱动功能的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控制器60(也可称“接收器”,以下同)、一控制器挂架70和一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90,控制器60优选以插嵌方式设置在控制器挂架70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建筑物室内的一侧,而该控制器挂架70以骑跨状态与内玻璃92以及外玻璃93插嵌固定,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90以插嵌方式设置在控制器挂架70朝向建筑物室外的一侧并且由线路与控制器60电气连接,在前述限位器50与前述电机40电气连接即在限位器50与电机40串联连接后再与控制器60电气连接。
2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之二:在前述内玻璃92的后侧面与前述框体91的前侧面之间以及在前述外玻璃93的前侧面与框体91的后侧面之间各设置有用于增进内玻璃92以及外玻璃93分别与框体91的前后侧面之间的密封性(密封效果)的追加密封条95。在本实施例中,该追加密封条95优选采用丁基胶条。
26.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之三:示出了前述限位器50的结构体系的如下部件:一壳体1,该壳体1设置在前述上横框条腔的右端,并且该壳体1具有一自壳体1的左端贯通至右端的壳体腔11。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壳体1的横截面形状大体上呈矩形,但并不受到这种形状的限制,例如可以设计为圆管形,当将壳体1设计为圆管形即管状体时,那么下面将要提及的相关部件如左、右支座2、3左、右盖板20、30等的形状也作适应性改变;前面已提及的一左支座2和一右支座3,左支座2设置在前述壳体腔11内并且位于壳体腔11的左端,右支座3设置在壳体腔11内并且位于壳体腔11的右端,左
支座2与右支座3之间由固定杆10(本实施例为一对,即两根)连接;一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一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5、前面已提及的一左盖板20、一右盖板30和一调整机构6,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设置在左支座2的左支座腔21内,并且与前述电机40电气连接,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5在对应于左支座2与右支座3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壳体腔11内并且该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5的左端探入前述左支座腔21内与前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相配合,而右端探入右支座3的右支座腔31并且在右支座腔31内与调整机构6连接,左盖板20在对应于前述壳体腔11的左腔口的位置与前述左支座2固定,右盖板30在对应于前述壳体腔11的右腔口的位置与前述右支座3固定,调整机构6在对应于右支座腔31的位置设置在右盖板30上。
27.继续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四:为前述的控制器60配套有一遥控器80,该遥控器80与控制器60无线连接并且该遥控器80既可以以固定方式也可以以非固定的自由放置方式置于在距离控制器60得以接收信号的范围或称区域内的载体上。前述的固定式的例子如将遥控器80以粘固方式固定在前述内玻璃92的右下方、将遥控器80固定于窗台的合理位置;前述的非固定方式的例子如将遥控器80放置在桌子、茶几、窗台之类的载体(物体)上。本实施例选择后者,即选择非固定方式。使用者根据需要既可以直接对控制器60的面板上示意的三角形的向上或向下箭头操作,也可以利用遥控器操作。
28.请参见图2,前述固定杆10的左端伸展到左支座腔21内并且由左固定螺母101锁定,而固定杆10的右端伸展到右支座腔31内并且由右固定螺母102锁定。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10的数量有上面已提及的一对并且在左、右支座2、3之间大体上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
29.前述左支座2朝向前述右支座3的一侧即左支座2的右侧的壁体构成为左支座腔底壁22,而右支座3朝向左支座2的一侧即右支座3的左侧的壁体构成为右支座腔底壁32;前述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5的左端经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探入前述左支座腔21内,而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5的右端经前述右支座腔底壁32探入前述右支座腔31内;前述固定杆10的左端穿过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探入左支座腔21内并且在左支座腔21内由前述的左固定螺母101与左支座腔底壁22固定,而固定杆10的右端穿过前述右支座腔底壁32探入右支座腔31内并且在右支座腔31内由前述的右固定螺母102与右支座腔底壁32固定;前述左盖板20通过左盖板固定螺钉201在对应于前述壳体1的壳体腔11的左腔口的位置与左支座2固定,并且由该左盖板固定螺钉201将前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限定在前述左支座腔21内;前述右盖板30通过右盖板固定螺钉301在对应于壳体腔11的右腔口的位置连同前述调整机构6与前述右支座3固定。
30.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并且由图1所示的密封胶条94采用硅酮胶,但也可以使用聚硫胶。在前述框体91的框体上横框条上构成有用于供前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与前述电机40电气连接的电气连接线敷线槽;前述的控制器挂架70构成有一挂架插嵌腔701,该挂架插嵌腔701与前述内玻璃92以及外玻璃93插配,并且在控制器挂架70朝向室内的一侧构成有控制器挂脚702,前述的控制器60以插嵌方式定位在控制器挂脚702上。在前述控制器挂架70的后侧即背对外玻璃93的一侧也即控制器挂架70朝向外界的一侧构成有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插嵌槽(图中未示出),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90与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插嵌槽插嵌配合。
31.由图2所示,在前述左盖板20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左盖板固定螺钉201的位置开设有左盖板螺钉孔203,而在左支座2上并且在对应于左盖板螺钉孔203的位置开设有左支座螺孔23,左盖板固定螺钉201经左盖板螺钉孔203旋入左支座螺孔23内,从而将左盖板20在对应于壳体1的壳体腔11的左腔口的位置与左支座2固定。由于右盖板30与右支座3固定形式基本与前述雷同,因而不再复述。
32.请继续见图2,设置在前述壳体1的壳体腔11内的前述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5包括齿轮驱动轴51、上齿轮螺杆52、下齿轮螺杆53、上齿轮54、下齿轮55、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上触发套复位弹簧58和下触发套复位弹簧59,齿轮驱动轴51的左端优选加轴承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支座2的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的中央位置,并且该齿轮驱动轴51的左端还同时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以及前述左盖板20的中央位置,齿轮驱动轴51的右端同样优选加轴承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支座3的前述右支座腔底壁32的中央位置,在齿轮驱动轴51的中部的外壁上构成有平行于齿轮驱动轴51的长度方向的驱动轴齿511,上齿轮螺杆52对应于齿轮驱动轴51的后上方并且与齿轮驱动轴51的长度方向平行,该上齿轮螺杆52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上,而右端穿过前述右支座腔底壁32探入前述右支座腔31并且与设置在前述右盖板30上的前述调整机构6连接,下齿轮螺杆53在对应于齿轮驱动轴51的前下方并且与齿轮驱动轴51的长度方向平行,该下齿轮螺杆53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左支座腔底壁22上,而右端穿过右支座腔底壁32探入前述右支座腔31内并且同样与设置在前述右盖板30上的前述调整机构6连接,上齿轮54左右移动地设置在上齿轮螺杆52上并且与前述驱动轴齿511相啮合,下齿轮55左右移动地设置在下齿轮螺杆53上并且同样与前述驱动轴齿511相啮合,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左右滑动地套置在前述上齿轮螺杆52的左端(左端的光滑段),在该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的左侧面上并且位于左侧面的边缘部位延伸有一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该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穿过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探入前述左支座腔21内并且与前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相配合,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左右滑动地套置在下齿轮螺杆53的左端,在该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的左侧面上并且位于左侧面的边缘部位延伸有一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571,该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571穿过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探入前述左支座腔21内并且同样与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相配合,上触发套复位弹簧58在位于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的左侧的位置空套在上齿轮螺杆52的左端,该上触发套复位弹簧58的左端支承在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的右侧面上,而上触发套复位弹簧58的右端支承在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的左侧面上,下触发套复位弹簧59在位于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的左侧的位置空套在下齿轮螺杆53的左端,该下触发套复位弹簧59的左端同样支承在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的右侧面上,而下触发套复位弹簧59的右端支承在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的左侧面上;用于供前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与前述电机40电气连接的电气连接线敷线槽构成于前述框体91的框体上横框条的长度方向。
33.继续见图2,在前述左支座2的左支座腔21的左支座腔底壁22上并且位于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齿轮驱动轴左支承孔221,在对应于前述上齿轮螺杆52的左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上齿轮螺杆左支承孔222,而在对应于前述下齿轮螺杆53的左端的开设有一下齿轮螺杆左支承孔223;在前述左盖板20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左盖板支承孔202,该左盖板支承孔202与下齿轮螺杆左支承孔223相对应;在前述右支座3的右支座腔底壁32上并且位于中央位置开设
有一齿轮驱动轴右支承孔321,在对应于前述上齿轮螺杆52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上调整套配合孔322,而在对应于前述下齿轮螺杆53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下调整套配合孔323;前述齿轮驱动轴51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齿轮驱动轴左支承孔221上并且在穿过前述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的状态下同时支承在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以及前述左盖板20上的前述左盖板支承孔202上,而齿轮驱动轴51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齿轮驱动轴右支承孔321;前述上齿轮螺杆52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上齿轮螺杆左支承孔222上,而在上齿轮螺杆52的右端延伸有一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21;前述下齿轮螺杆53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下齿轮螺杆左支承孔223上,而在下齿轮螺杆53的右端延伸有一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31;设置在前述右盖板30朝向前述右支座腔31一侧的前述调整机构6与前述上调整套配合孔322以及下调整套配合孔323相配合,并且前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21在对应于上调整套配合孔322的位置与调整机构6插嵌连接,而前述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31在对应于下调整套配合孔323的位置与调整机构6插嵌连接。
34.由图2所示,在前述齿轮驱动轴5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优选自齿轮驱动轴51的左端贯通至右端的齿轮驱动轴孔512,并且该齿轮驱动轴孔512的横截面形状呈正六边形。
35.继续见图2,前述的百叶帘升降设定位置信号采集机构4包括一电路板41、一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和一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3,电路板41设在前述左支座2的左支座腔21内,在该电路板41的前侧和后侧边缘部位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左盖板固定螺钉限定凹腔411,而在电路板41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电路板让位支承孔412,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设置在电路板41的右侧上方并且与电路板41电气连接,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3设置在电路板41的右侧下部并且同样与电路板41电气连接,由前述电路板41上引出的电路板电气连接线413穿过前述左盖板20沿着构成于前述框体91的框体上横框条的长度方向的电气连接线敷线槽引至前述电机40并且与电机40电气控制连接,在电路板电气连接线413引至电机40时,前述电路板电气连接线413循着前述框体91的上横框条敷设,直至抵达电机40;在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的位置开设有一上触发爪让位槽224,而在对应于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571的位置开设有一下触发爪让位槽225,前述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经过上触发爪让位槽224伸入前述左支座腔21内并且与前述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相配合,前述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571经下触发爪让位槽225伸入左支座腔21内并且与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3相配合;前述齿轮驱动轴51的左端在穿过前述电路板让位支承孔412的状态下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盖板支承孔202上。
36.由图2的示意可知,前述左盖板固定螺钉201在对应于前述左盖板固定螺钉限定凹腔411的位置可有效地将电路板41限定。
37.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以及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3为微动开关,但是如果使用行程开关、位置接近开关、干簧管或霍尔感应元件,那么应当视为等效的技术手段而依然属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由图2所示:在前述左支座腔底壁22的左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上触发爪让位槽224的一侧的位置延伸有一上触发爪限定导向板226,而在对应于前述下触发爪让位槽225后侧的位置延伸有一下触发爪限定导向板227;前述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的前侧面与上触发爪限定导向板226滑动配合,前述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571的后侧面与下触发爪限定导向板227滑动配合;在前述左盖板20的上部
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用于供前述电路板电气连接线413引出并与电机电气控制连接的电机电气连接线通过孔204。
38.继续见图2,前述调整机构6包括上调整套61、下调整套62、上调整套轴遮蔽盖63和下调整套轴遮蔽盖64,上调整套61以水平悬臂状态位于右盖板30朝向前述右支座3的右支座腔31的一侧即左侧并且插入前述上调整套配合孔322内,在上调整套6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611,而在上调整套61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上调整套支承轴612,该上调整套支承轴612通过上调整套支承轴承612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盖板30上,并且该上调整套支承轴612的中心位置构成有一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下调整套62以水平悬臂状态位于右盖板30朝向前述右支座3的右支座腔31的一侧并且插入前述下调整套配合孔323内,在下调整套62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621,而在下调整套62的右端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下调整套支承轴622,该下调整套支承轴622通过下调整套支承轴承6221转动地支承在右盖板30上,并且该下调整套支承轴622的中心位置构成有一下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上调整套轴遮蔽盖63在对应于上调整套支承轴612的右端端面的位置可插拔地嵌置在右盖板30的右侧,并且由该上调整套轴遮蔽盖63对上调整套支承轴612锁定或解除锁定,下调整套轴遮蔽盖64在对应于下调整套支承轴622的右端端面的位置可插拔地嵌置在右盖板30的右侧,并且由该下调整套轴遮蔽盖64对下调整套支承轴622锁定或解除锁定;前述上齿轮螺杆52的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21与前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611插嵌固定,前述下齿轮螺杆53的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31与前述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621插嵌固定。
39.前述的上调整套配合孔322与前述下调整套配合孔323彼此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前述上调整套61与前述下调整套62相互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前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611以及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621的横截面形状呈d字形,前述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21以及下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31的横截面形状呈d字形。
40.在前述右盖板30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上调整套支承轴612的右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上盖腔302,而在对应于前述下调整套支承轴622的右端端面的位置构成有一下盖腔303,上盖腔302与下盖腔303彼此形成对角设置的位置关系,用于对前述上调整套支承轴612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前述上调整套轴遮蔽盖63嵌置于或撤离于前述上盖腔302对前述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用于对前述下调整套支承轴622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前述下调整套轴遮蔽盖64嵌置于或撤离于前述下盖腔303对前述下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
41.继续见图2,在前述上调整套轴遮蔽盖63的左侧构成有一上花键头631,该上花键头631与前述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在前述下调整套轴遮蔽盖64的左侧构成有一下花键头641,该下花键头641与前述下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锁定或解除锁定。
42.当前述上调整套轴遮蔽盖63嵌置到上盖腔302内时,由于上花键头631插入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因而前述的上调整套支承轴612被锁定而不能带动上调整套61转动,上调整套61便不能带动与其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配合孔611插固的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21转动,上齿轮螺杆52不发生转动,反之,当将上调整套轴遮蔽盖63撤离于上盖腔302内时,那么因上花键头631离开(退出)了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上调整套支承轴612被解除锁定,此时可使用与上调整套支承轴花键孔相配合(适配)的工具人为使上调整套支承轴612转动,
从而由上调整套支承轴612带动上调整套61转动,由上调整套61带动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21转动,并且上齿轮螺杆调整轴头521转动带动上齿轮螺杆52转动。由于上齿轮54是以螺纹配合方式与上齿轮螺杆52相配合的,因而在调整过程中,上齿轮螺杆52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则由上齿轮螺杆52带动上齿轮54在上齿轮螺杆52上依需左右移动,达到调整的目的。前述达到调整的目的是指:上齿轮54在上齿轮螺杆52上的位置与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之间的距离得到确定(调整),也就是说上齿轮54在上齿轮螺杆52上移动并得以由其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触及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的行程得到调整。在前述上齿轮54由上齿轮螺杆52的人为转动而使其移动进,上齿轮54并不会带动齿轮驱动轴51转动,这是因为上齿轮54与齿轮驱动轴51的啮合方式表现为两者的齿以及齿槽处于彼此的并行状态,因而只有在齿轮驱动轴51转动时才由其带动上齿轮54以及下齿轮55。之所以要对上齿轮54的位置进行调整,是因为在实际的使用中,有可能存在用户需要使百叶帘上部保留一定距离而不完全向上收起的情形,又因为依据窗体高度的差异可实现适应性调整,等等。由于对下齿轮55在下齿轮螺杆53上的位置调整与前述相仿并且依据举一反三之理而不会给理解产生困惑,据此,申请人不再重复说明。
43.由于图1所示的百叶帘7以及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机理或称工作原理属于已有技术,例如可以参见中国专利cn112081517a等,因而申请人不再对其展开说明。
44.当要使百叶帘7上升时,由使用者通过对遥控器80操作,控制器60在接到信号后向电机40发出工作指令,由电机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结构体系的执行机构作用轴81,由执行机构作用轴81带动本实用新型的信号采集器触发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齿轮驱动轴51。具体而言,由于执行机构作用轴81是通过与齿轮驱动轴孔512的插嵌连接而实现与齿轮驱动轴51连接的,因而得以由执行机构作用轴81带动齿轮驱动轴51。上面已提及的电路板电气连接线413通过图1中未示出的框体91的上横框条上的电气连接线敷线槽引至电机40并以串联方式与电机40电气控制连接,以及在两者串联连接后再与控制器60电气连接。
45.继续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上述电机40经执行机构作用轴81带动齿轮驱动轴51转动时,则由齿轮驱动轴51带动上齿轮54循着上齿轮轴52向右向左运动,即向着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的方向运动,直至与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的右侧接触并推动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在克服上触发套复位弹簧58的反作用力下向左位移,使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的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触及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由该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将信号反馈给电路板41,由电路板41通过前述电路板电气连接线413将信号反馈给控制器60,由控制器60发出指令而使电机40停止工作,执行机构作用轴81不再带动齿轮驱动轴51,上齿轮54不再运动,由于百叶帘7的上升实际上已在前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作用下上升至预设的极限位置,因而随着电机40的停止工作,百叶帘7不再上升。在前述过程中,下齿轮55则向右位移,也就是说在齿轮驱动轴51的同时带动下,使其朝着与上齿轮54相反的方向位移。
46.当要使百叶帘7下降时,通过对遥控器80的操作,由上述电机40带动执行机构作用轴81反向动作,按前述相反的动作,上齿轮54向右移动,而下齿轮55向左移动,直至与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的右侧接触并推动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在克服下触发套复位弹簧59
的反作用力下向左位移,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的信号采集器下触发爪571触及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3,由该下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3将信号反馈给电路板41,由电路板41通过电路板电气连接线413向控制器60提供信号,由控制器60使电机40停止工作,执行机构作用轴81不再带动齿轮驱动轴51作与前述相反的方向运动,下齿轮55不再运动,由于百叶帘7的下降实际上已在前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执行机构8的作用下下降到了预设的极限位置,因而随着电机的停止工作,百叶帘不再下降。在前述的第一种即前一种状态下,上触发套复位弹簧58处于压缩的储能状态,而下触发套复位弹簧59处于伸长状态而将信号采集器下触发套57向右推移;在前述第二种即后一种状态下,下触发套复位弹簧59处于压缩的储能状态,而上触发套复位弹簧58处于伸展长状态而将信号采集器上触发套56向右推移。
47.如果使用者需要使百叶帘7的升起的极限与窗体上部即与上横框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如10

20cm或其它程度的距离时,那么先按上述操作将百叶帘7上升至与窗体上部之间保持期望的距离的位置,使电机停止工作,再按申请人在上面所述的方式对上齿轮54在上齿轮螺杆521上的位置进行调整,以满足百叶帘7在尚未上升至极限即在尚有前述期望的距离时,便由信号采集器上触发爪561触及上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42。由于对下降的调整设定同例,因而不再赘述。
48.上述对百叶帘7的上升以及下降的电源均由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90支持,即由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90向与其电气线路连接的控制器60内的锂离子电池充电,以保障控制器60得以控制电机40的工作与否。此外,上述使百叶帘7上升以及下降的操作模式都是以对遥控器80的操作为例的。还由于对百叶帘7的帘片的翻转操作因与前述雷同,因而不再赘述。
49.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如遥控器80内的干电池(钮扣电池)耗尽、遥控器80故障或一时难以找到遥控器80等等,那么可以直接对控制器60的面板上的并且由图1所示的三角形箭头进行触摸操作,同样能达到使百叶帘7的升降以及帘片的翻转。
50.如果天气长期连续阴雨而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90对控制器60内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效果时,那么可以借助于市电电源即借助于家用电源(经对电压调制即调压)保障电机40工作。
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