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及其蒸笼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86725发布日期:2021-12-25 01:3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及其蒸笼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其蒸笼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压力锅及电饭锅等烹饪器具通常会配备有蒸笼组件,用于蒸食物,但是现有的蒸笼组件功能比较单一,如果需要祛除汤汁里的浮油或者制作沥米饭则需要其他配件,使用场景有限,不够灵活。
3.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及蒸笼组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蒸笼组件,该蒸笼组件使用场景灵活多样,能够蒸煮食物以及祛除汤汁中的油脂。
5.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蒸笼组件,所述蒸笼组件包括蒸笼及安装在所述蒸笼下侧的接油盒,所述蒸笼设有侧壁、底壁及由所述侧壁及所述底壁围设形成的收容腔,所述接油盒设有底板、侧墙及由所述底板及所述侧墙围设形成接油腔,所述底壁具有连通所述收容腔及所述接油腔的通孔;所述侧壁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侧墙与所述蒸笼之间形成与所述接油腔连通的间隙,所述间隙的顶部设有排水口。该蒸笼组件使用场景灵活多样,能够用于蒸煮食物、去除汤汁中的油脂,内锅内的汤汁沸腾时经过侧壁的进水口进入蒸笼的收容腔内,然后通过流入接油盒内滤去油脂后再流回内锅,如此反复循环,可对汤汁实现良好祛油效果。
6.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侧壁的顶部设有若干所述进水口及设置在所述进水口之间的若干遮挡部。遮挡部能够阻止进入收容腔内的汤汁由侧壁上侧直接翻回内锅,使内锅内的汤汁沸腾时进入并保留在收容腔内,然后由收容腔的底部进入接油盒内滤去油脂后再流回内锅,如此反复循环,可实现良好祛油效果。
7.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俯视的角度观察,若干所述遮挡部在侧壁上的弧长总和占所述侧壁周长的1/5

3/5。合理布置进水口及遮挡部的占比,可保证足够的汤汁能够进入收容腔并通过收容腔底部的接油盒后再流出,实现过滤。
8.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蒸笼还包括位于所述底壁下方的环壁,所述侧墙罩在所述环壁的外侧并与所述环壁卡扣连接,所述间隙形成在所述侧墙与所述环壁之间。可以方便的连接接油盒并减少接油盒的尺寸,降低成本。
9.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环壁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间距,于是进入接油盒内的液体可通过间距进入间隙再由排水口流回内锅内。
10.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进水口为形成在所述侧壁顶部的弧形凹口。外形美观且可避免碰伤用户。
11.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及前述的蒸笼组件。
12.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侧壁上设有水位线,所述进水口的最低点距离所述水位线的垂直距离为5mm

40mm,距离过小会使蒸笼内的汤汁容易翻出来,距离过大会使内锅内的汤液沸腾时不容易进入蒸笼的底部,5mm

40mm距离较为合理,能够使汤汁进入蒸笼底部;和/或所述进水口的最低点距离与所述内锅的锅壁的水平距离为3mm

30mm,合理的空间距离可以使沸腾时汤汁尽可能多的进入收容腔内。
13.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收容腔的第一高度为所述内锅的第二高度的2/5

3/5。收容腔的高度不能过大,否则影响内锅的容积,收容腔高度也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收容腔的容积。
14.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通孔直径为0.5mm

3mm,和/或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5mm

3mm。防止米粒漏出蒸笼组件。
1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6.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17.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蒸笼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18.图3为蒸笼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19.图4为蒸笼组件使用于内锅中的剖面示意图。
20.图5为图4中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内锅1、蒸笼组件2、蒸笼21、底壁211、侧壁212、收容腔213、进水口214、通孔215、顶缘216、遮挡部217、最低点q、接油盒22、底板221、侧墙222、接油腔223、间隙224、排水口225、间距226、环壁23。
具体实施方式
23.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24.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可应用于烹饪器具的蒸笼组件2,参考图1所示,烹饪器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电压力锅,具有锅体及锅盖,锅体内设有可取出的内锅1,蒸笼组件2放置在内锅1中使用。本技术的蒸笼组件2可以传统的蒸煮食物,还可以祛油脂和做沥米饭。
25.参考图2及图3所示,蒸笼组件2包括蒸笼21及安装在蒸笼21下侧的接油盒22,接油盒22为可拆卸式安装,可以单独取下方便清洗。蒸笼21设有底壁211及自底壁211周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212,侧壁212及底壁211共同围设形成放置食物的收容腔213。接油盒22为顶部敞口的盒状,设有底板221及自底板221周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墙222,底板221及侧墙222共同围设形成接油腔223。
26.蒸笼组件2通过蒸笼21顶部的翻边(未标号)挂在内锅1的锅口台阶处10而悬空置于内锅1中。蒸笼21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造,也可以使用耐高温塑料材质。蒸笼21的底壁211
的中心处设有若干通孔215,接油盒22位于底壁211中心处的正下方,通孔215连通收容腔213及接油腔223,收容腔213内的液体可通过通孔215进入接油腔223内。蒸笼21侧壁212的顶部设有若干进水口214,允许内锅1的液体进入收容腔213。接油盒22的侧墙222与蒸笼21之间形成与接油腔223连通的间隙224,间隙224的顶部设有排水口225,允许进入接油腔223内液体回流至内锅1。
27.结合图4所示,用户使用该烹饪器具煲汤时,将食物和水放置在内锅1,内锅1液面的最初低于进水口214的最低点q的位置,请留意两者的高度差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后面将详细说明。持续加热后,内锅1内的汤汁会沸腾翻滚,即可通过进水口214进入蒸笼21的收容腔213内,并将汤汁表面的油脂带入收容腔213内;收容腔213内的汤汁通过通孔215进入接油腔223,然后通过再间隙224流回内锅1中。
28.请注意,由于排水口225位于间隙224的顶部,接油腔223内始终具有液体,浮在汤汁表面的油脂自然也被留在接油腔223内。如此沸腾时汤汁反复内外循环,大部分的油脂可汇集在接油腔223内。烹饪结束后,汤汁基本都在内锅1内,剩余在接油腔223内的汤汁量高度大致与排水口225齐平,油脂基本附在这部分剩余汤汁的表面,留在接油盒22内。用户取出蒸笼21,拆下接油盒22即可倒出油脂,达到过滤及祛油的功效。
29.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水口214为形成在侧壁212顶部的凹口,使侧壁212顶部形成高低起伏状,进水口214为弧形,宽度为60mm

80mm,高度为15

30mm。与侧壁212顶缘216圆滑过渡连接,外形美观且可避免碰伤用户。侧壁212的顶部可以是弧形、波浪形、莲花形等各种形状。作为简单的替换,进水口214也可以是穿孔的形式,相应的,顶缘216可以保持完整的圆形,进水口214可以接近顶缘216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侧壁212顶缘齐平,即顶缘为水平面的情况下,是不属于侧壁设有进水口的情形,在本技术中,侧壁212上应具有高于进水口最低点q的部分,以形成一定的阻挡作用,避免收容腔213内汤汁由侧壁212顶侧翻回内锅1中,不经过接油盒22而无法达到祛油的目的。
30.定义侧壁212上位于进水口214最低点q之上的部分为遮挡部217,侧壁212还设有间隔设置在进水口214之间的若干遮挡部217,由于遮挡部217的存在,通过进水口214进入收容腔213内的大部分液体不会轻易再由侧壁212上侧直接向外翻回内锅1,可以使液体能够进入收容腔213的底部,经过接油盒22滤去油脂后流回内锅1。
31.为了保证足够的通道让液体能够进入收容腔213,同时又能有足够的遮挡,使尽可能多的液体能够进入收容腔213的底部进行祛油过滤,进水口214及遮挡部217的布置数量及面积需要合理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水口214的数量为四个,沿侧壁212的顶部均匀分布。以俯视的角度观察,若干所述遮挡部217对应在侧壁212上的弧长总和占侧壁212周长的1/5

3/5。也就是说四个进水口214对应在侧壁212上的弧长总和占侧壁212周长的2/5

4/5,如此,进水口214可保证足够的液体能够进入收容腔213,同时遮挡部217又能有足够的遮挡,尽可能多的液体能够进入收容腔213的底部进行过滤。
32.结合图4所示,进水口214的最低点q距离液面的距离需要合理设计,因为距离太近的话,进入收容腔213内的液体容易由进水口214再翻出,不经过接油盒22,接油盒22不能发挥过滤祛油的作用,油脂仍然飘浮在蒸笼21外部。如果距离太远的话,液体沸腾时,液体不能从进水口214进入收容腔213内,接油盒22也不能发挥过滤祛油的作用,油脂仍然飘浮在蒸笼21外部。经过发明人的多次试验及计算,进水口214的最低点q距离内锅1液面的垂直距
离d1为5mm

40mm较为合适,优选5mm

20mm,确保液体能进入收容腔213内通过接油盒22流出。
33.另外,为了提供沸腾液体的翻滚空间以便进入进水口214,进水口214的最低点q距离与内锅1的锅壁的水平距离d2设计为3mm

30mm,优选3mm

20mm。
34.参考图3所示,蒸笼21还包括位于底壁211下方用于固定接油盒22的环壁23,蒸笼21及环壁23均为金属材质时,环壁23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至底壁211底侧。蒸笼21及环壁23为塑料材质时可以一体注塑成型。环壁23的外侧面上设有凸点(未标号),接油盒22的侧墙222内侧设有凹槽(未标号),组装时,接油盒22的侧墙222罩在环壁23的外侧,凸点(未标号)卡入凹槽(未标号)然后再旋转一定角度,即可使侧墙222与环壁23卡扣连接。上述间隙224形成在侧墙222与环壁23之间,排水口225为间隙224的顶端。可以理解的是,环壁23不是必须的,接油盒22可以设计的更大些,直接套在侧壁212的外侧,在侧墙222与侧壁212之间形成间隙224。相比这种方式,本技术的环壁23的设置可以方便的连接接油盒22并减少接油盒22的尺寸,降低成本。
35.作为简单的替换,排水口225也可以是由侧墙222单独形成,例如设置在侧墙222顶部的开孔。环壁23与接油盒22的底板221之间设有间距226,因此进入接油盒22内的液体通过该间距226进入间隙224再由排水口225流回内锅1内。可以理解的是,此间距226也可以替换为侧墙222上的孔或缺口。
36.结合图4所示本技术蒸笼组件2还可以制作沥米饭,用户使用时,将米放置在收容腔21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腔213的第一高度h1为内锅1的第二高度h2的2/5

3/5,进水口214的最低点q位于收容腔213的1/2高度处之上,确保足够的米饭放置空间。内锅1内放入适量的水,如前面所述,进水口214的最低点q距离内锅1液面的垂直距离为5mm

40mm较为合适,确保水尽可能多的进入收容腔213内。
37.水沸腾后翻滚进入蒸笼21的收容腔213内,冲洗米粒后,再通过底壁211的通孔215、间距226及间隙224流回内锅1,在此过程中带走米粒中的糖分,实现祛糖功效。也可以拆下接油盒22单独使用蒸笼21,水由通孔215直接留回内锅1中,同样可以实现祛糖功效。烹饪结束后,米饭在蒸笼21里,米汤在内锅1内,实现了米水分离的沥米饭。
38.参考图5所示,底壁211通孔215的直径为0.5mm

3mm,可避免米粒漏入收容腔213。接油盒22的侧墙222与环筋之间的上述间隙224宽度w1为0.5mm

3mm,接油盒22的底板221与环筋之间的上述间距226的高度w2为0.5mm

3mm,侧墙222与底壁211的间隔高度w3均可以防止米粒漏出接油腔223。
39.本技术蒸笼组件2可以蒸煮食物,可以煲汤时祛油脂,还可以制作沥米饭,使用场景灵活多样,特别是借助侧壁212顶部的进水口214及遮挡部217的设计可以达到良好的祛油及祛糖效果。
40.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
“”
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41.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
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0042]“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0043]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
…”
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044]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5]
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0046]
本技术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