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灰尘感应的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除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48008发布日期:2022-01-05 11:1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灰尘感应的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除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灰尘感应的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除螨吸尘器。


背景技术:

2.日常生活中,手持真空吸尘器因其小巧、便利的优点收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往往习惯借助手持式真空吸尘器来清除灰尘,例如清洁茶几底部、沙发等狭小的区域,但是手持式真空吸尘器往往是无绳的,吸尘电机保持固定功率运转下,耗电量加剧,且灰尘较多的情况下,有需要反复吸除,使用起来跟不方便。
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告号为210989968u的中国石油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手持式真空吸尘器,包括吸风短管、气灰分离装置、吸尘电机、灰尘传感器以及控制装置,灰尘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相信号连接,控制装置与吸尘电机相控制连接,灰尘传感器能够检测从吸风短管进入气灰分离装置内的灰尘浓度,控制装置能够接收来自灰尘传感器发送的检测信号并控制吸尘电机提高/降低其转速,灰尘传感器包括信号发射体和信号接收体,吸风短管通向气灰分离装置的路径上设置有灰尘检测通道,灰尘检测通道的截面积与吸风短管的截面积大致相等,灰尘检测通道至少具有相互交叉的第一内径和第二内径,灰尘检测通道的第一内径尺寸大于其第二内径尺寸,信号发射体和信号接收体分别设置在灰尘检测通道第一内径的相对两端位置。
4.但是,由于吸尘器本身外形结构的限制,上述方案在吸风短管和了装置之间设置灰尘检测通道,无疑需要增加吸尘器本身结构的大小尺寸,不利于吸尘器往便携式方向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灰尘感应的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除螨吸尘器,结构简单,外形小巧,检测灰尘的效果好。
6.一种带灰尘感应的进风结构,包括,
7.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进风口;
8.导风管,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导风管的导风口与外壳上的进风口连通;
9.吸风电机,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导风管的出风口处;吸风电机与所述导风管内的气流连通;
10.控制板,设置在外壳内,且与吸风电机相控制连接;
11.所述导风管的管壁上设有灰尘感应装置,且所述灰尘感应装置与壳体内的控制板电连;所述控制板能够接收来自灰尘感应装置发送的检测信号并控制所述的吸风电机提高/降低其转速。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板接收到灰尘感应装置发送的信号后,根据信号表达控制吸尘电机的转速,从而控制其吸尘速率,实现多种模式的吸尘。
1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灰尘感应装置有两个,且其中一个信号发射器,另一个为信号接收器,所述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对称嵌设在导风管的管壁上,所述灰尘感应装置的感应面朝向导风管的内腔,连接面位于导风管的外部与控制板通过导线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信号发射器发射信号给信号接收器,当灰尘经过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之间的对射区域时,信号接收器能够检测到灰尘的存在并且将检测到的信号传输至控制板,从而控制吸尘电机。
1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风管包括有入口段、下沉段以及上行段,所述灰尘感应装置位于所述下沉段。
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口段为导风口处于低位的倾斜段,所述下沉段为起始端高于末端的倾斜段,所述上行段为出风口位于高位的倾斜段。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倾斜段的导风管,使得灰尘被吸入时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受到的阻力增大,进入的速度减小,同时在经过灰尘信号感应装置的对射区域时速度也减小,便于检测到灰尘的存在。
1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机壳,所述吸风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壳的对流腔内,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对流腔连通。
1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的下端面为进风面,进风口位于所述进风面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风口设置在外壳的下端面上,便于进行吸尘清洁,符合人体工学。
21.一种除螨吸尘器,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进风结构,还包括有滚刷以及气灰分离装置,所述滚刷位于所述导风管的导风口和外壳的进风口之间,并且通过控制板控制。
2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消毒灯,位于进风面的内侧,所述进风面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消毒灯的开关。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螨吸尘器在进行作业时,滚刷由电机驱动高速旋转,同时消毒灯亮起,在滚刷拍打和清扫深层的螨虫和尘屑的同时对吸入的螨虫和细菌进行紫外线照射,实现高效清洁。
2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电座设置在所述进风面的下方,并且与所述进风面接触电连;所述进风面上设有充电触片。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充电座给吸尘器进行充电,无需在吸尘器上设置电池结构,减小吸尘器的体积,并且方便使用。
2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电座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插接口,且充电座上与所述充电触片位置对应的设有放电弹片。
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8.1.将灰尘感应装置设置在导风管的侧壁上,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到导风管时即可被检测到是否有灰尘,无需另外设置灰尘检测通道,节约了吸尘器的内部空间;
29.2.将导风管设置成倾斜状,灰尘在进入到导风管内时前进的阻力变大,减小灰尘前进速率,便于检测;
30.3.将灰尘感应装置和控制板连接,控制板通过接收灰尘感应装置发送的信号控制
吸尘电机的转速,形成多档位模式,降低了吸尘电机的功率浪费。
31.4.通过独特的导风管设计,极大地缩短了滚刷和吸尘电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能量的损耗,提高了吸尘除螨的效率。
附图说明
32.图1为实施例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灰尘感应装置在导风管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导风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进风面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实施例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8.附图上标注:1、外壳;2、导风管;3、吸尘电机;4、控制板;5、灰尘感应装置;6、电机壳;7、滚刷;8、气灰分离装置;9、消毒灯;10、开关;11、充电座;12、充电触片;13、放电弹片;101、进风面;201、入口段;202、下沉段;203、上行段;a、导风口;b、出风口;c、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40.实施例1
41.请参照图1,一种带灰尘感应的进风结构,包括外壳1、导风管2、吸尘电机3以及控制板4,控制板4控制连接吸尘电机3,控制吸尘电机3的运行。外壳1的下端面为进风面101,进风面101上设有进风口c,导风管2上的导风口a与进风口c连通。吸尘电机3的外部设有电机壳6,电机壳6内形成对流腔,导风管2上的出风口b与对流腔的气流连通。
42.参照图2所示,导风管2的管壁上设有灰尘感应装置5,且灰尘感应装置5与壳体内的控制板4电连,控制板4能够接收来自灰尘感应器装置发送的检测信号,并且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吸尘电机3提高或降低其转速。当控制板4接收到的检测信号表达为“有灰尘”,控制板4控制吸尘电机3提高转速;当控制板4接收到的检测信号表达为“无灰尘”,控制板4控制吸尘电机3降低转速。
43.参照图2和图3所示,导风管2包括有入口段201,下沉段202和上行段203,导风口a为入口段201的前端,且处于入口段201的地位,即,入口段201的后端向上倾斜设置;下沉段202衔接在入口段201的后端,且下沉段202的起始端高于末端设置,使吸入的灰尘下沉;出风口b在上行段203的末端,且设置在上行段203的高位上。同时,灰尘感应装置5设置在下沉段202的侧壁上,并且对称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为信号发射器,另一个为信号接收器。当信号发射器发射信号给信号接收器,当灰尘经过信号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之间的对射区域时,信号接收器能够检测到灰尘的存在并且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板4,控制板4能够基于该检测信号判断灰尘的浓度,灰尘浓度较高或流量较大时,则控制板4控制吸尘电机3提高其转速,加大吸尘速率;灰尘浓度较低时或流量较小时,则控制板4控制吸尘电机3降低其转速,减小吸尘速率。
44.实施例2
45.请参照图1和图4,一种除螨吸尘器,包括有外壳1和实施例1所述的进风结构,外壳1内设有滚刷7以及气灰分离装置8,滚刷7设置在进风面101的内侧,且位于进风口c的上方,并且由控制板4控制;进风面101的内侧还设有消毒灯9,消毒灯9位于滚刷7的侧部,对进入到进风口c的空气进行照射消毒。进风面101上设有用于控制消毒灯9的开关10。
46.请参照图5和图6,还包括有充电座11,充电座11设置在进风面101的下方,充电座11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插接口。进风面101上设有充电触片12,充电座11上设有放电弹片13。吸尘器充电时,放置到充电座11上,进风面101和充电座11的端面接触,放电弹片13和充电触片12接触,将充电座11通过电线与外部电路连接通电,给吸尘器充电。
47.放电弹片13为向上凸起的可变形的金属片,与进风面101上的充电触片12接触后被挤压,当进风面101脱离充电座11,充电触片12与放电弹片13分离,放电弹片13复位,伸出到充电座11的端面外。
48.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的除螨吸尘器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4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