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和具有该地刷总成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2.目前吸尘器逐渐被广泛使用,极大地便利了家庭清洁工作,减轻了人们的家务强度。吸尘器滚刷在由处于地刷中的电机驱动时,传动系统会产生较大热量,甚至比电机所产生的热量还要多。相关技术中,缺乏对传动系统进行散热的有效措施,导致传动系统温度过高,容易损坏机械结构,影响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通过将滚刷组件内的负压气流引入传动组件中,以对传动组件进行散热。
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包括:滚刷组件,所述滚刷组件包括套筒和滚刷体,所述滚刷体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套筒内,所述滚刷体设有刷毛;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驱动壳和安装于所述驱动壳的驱动轮、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驱动轮与所述动力源相连,所述驱动轮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滚刷体转动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套筒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偏心设置以使所述刷毛从所述套筒内选择性地伸出或缩回;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散热支撑件,所述散热支撑件具有连通所述套筒的内腔和所述驱动壳的内腔的散热孔。
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可解决毛发、细线等细长物缠绕滚刷体的问题,且通过在套筒的内腔和驱动壳的内腔之间设置散热孔,使得套筒内的负压气体可以流入驱动壳的内腔中,从而对传动组件进行有效散热,降低了传动组件工作过程中的温度,提高了零件寿命。
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轴,所述驱动轮和所述第一驱动件分别安装于所述驱动壳的内侧和外侧;所述散热支撑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驱动壳朝向所述套筒的侧壁,所述散热支撑件设有与所述散热孔间隔开的安装孔,所述传动轴贯穿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驱动轮和所述第一驱动件动力连接。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所述第二驱动件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驱动壳朝向所述套筒的侧壁,所述散热支撑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其中所述散热支撑件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安装孔偏心设置于所述散热支撑件以使所述传动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散热支撑件的转动轴线错开分布。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所述散热孔设置为多组,
多组所述散热孔朝远离所述安装孔的方向依次间隔开分布于所述散热支撑件。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每组所述散热孔均包括多个子散热孔,相邻两组所述散热孔的多个所述子散热孔在远离所述安装孔的方向上一一正对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每组所述散热孔包括两个子散热孔,两个子散热孔对称分布于所述散热支撑件。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所述散热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散热孔间隔开分布在所述安装孔的周围。
1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所述驱动壳包括电机支架和驱动侧端盖,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动力源相连,且所述驱动侧端盖可拆卸安装于电机支架;其中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滚刷体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驱动侧端盖,所述第二驱动件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电机支架。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所述第一驱动件朝向所述滚刷体的一侧设有第一驱动齿,所述滚刷体朝向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侧设有第一从动齿,所述第一驱动齿与所述第一从动齿啮合;所述第二驱动件朝向所述套筒的一侧设有第二驱动齿,所述套筒朝向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一侧设有第二从动齿,所述第二驱动齿与所述第二从动齿啮合。
1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吸尘器。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吸尘器的地刷总成。
16.所述吸尘器和上述的地刷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侧视图;
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吸尘器在地刷总成处的剖视图;
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地刷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地刷总成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地刷总成的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25.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地刷总成的驱动机构的滚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吸尘器1000,
28.地刷总成100,
29.滚刷组件1,滚刷体11,第一从动齿111,刷毛112,刷体结构113,从动轴114,套筒12,第二从动齿121,避让开孔122,
30.驱动机构2,传动组件21,驱动轮22,第一传动孔221,第二传动孔222,第一驱动件23,第一驱动齿231,第二驱动件24,传动部241,支撑连接部242,第二驱动齿243,避让孔244,第三传动孔245,传动轴25,连杆结构26,散热支撑件27,安装孔271,散热孔272,子散热孔273,驱动壳28,电机支架281,驱动侧端盖282,动力源29,主动轮291,皮带3,轴承4,从动侧端盖5,
31.壳体1001,滚刷上盖1002,底板1003。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下面参考图1
‑
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总成100,该地刷总成100适用于吸尘器,且该地刷总成100的动力源29在驱动轮22处输出的部分驱动力通过传动轴25驱动第一驱动件23以带动滚刷体11转动,且另外部分的驱动力通过连杆结构26驱动第二驱动件24以带动套筒12转动,从而实现对滚刷体11和套筒12的分别驱动,且在此传动过程中,不需如传统的技术中分别以两个皮带轮通过齿轮配合结构进行动力传递,从而利于降低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要求,且不会造成齿轮传动结构磨损过大的问题,尤其不易出现装配错位的问题,提高地刷总成100的实用性。
3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地刷总成100可集成安装于吸尘器1000的壳体1001内,如图1所示为吸尘器10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地刷总成100安装于吸尘器1000的底部,且如图2所示,地刷总成100位于吸尘器1000内的前侧底部,且如图2所示,吸尘器1000的壳体1001的前侧底部敞开,以在壳体1001的前侧底部区域形成清洁口,地刷总成100的滚刷组件1的刷毛112能够从清洁口处伸出,且刷毛112能够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扫处理,如待清洁面可为地面,这样,刷毛112能够将地面上的杂物、毛发等扫起,且配合吸尘器1000的吸尘组件对扬起的杂物、毛发进行吸纳、收置,从而实现地面的清洁的作用。
35.且在具体安装时,如图2所示,吸尘器1000的前部的顶部设有滚刷上盖1002,前部的底部设有底板1003,滚刷上盖1002与底板1003沿上下方向间隔开以在二者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且底板1003上形成有清洁口,地刷总成100安装于安装空间内,且刷毛112穿过底板1003上的清洁口以对地面进行清扫处理。
36.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总成100,包括:滚刷组件1、驱动机构2,其中,驱动机构2和滚刷组件1均安装于壳体1001内且驱动机构2与壳体1001固定相连,滚刷组件1可转动地支撑于壳体1001内以与驱动机构2的输出端相连,以使驱动机构2处的驱动力能够输出给滚刷组件1,从而使得驱动机构2能够驱动滚刷组件1相对于壳体1001转动,这样,在滚刷组件1转动的过程中,滚刷组件1的刷毛112从清洁口伸出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处理。
37.如图3所示,滚刷组件1包括套筒12和滚刷体11,其中,套筒12的左端可转动地支撑
于吸尘器1000的壳体1001内,且套筒12的右端(图3所示右端,仅用于便于描述,对实际安装不造成限定)与驱动机构2的输出端安装配合,以使驱动机构2能够从套筒12的右端驱动套筒12相对于壳体1001转动。其中,套筒12形成有内部安装空间,滚刷体11可转动地安装于套筒12内,且如图2所示,滚刷体11包括外部的刷体结构113和集成于刷体结构113内的从动轴114,且刷体结构113与从动轴114集成为一体以共同相对于套筒12转动,其中,如图3所示,从动轴114的左端通过轴承4可转动地支撑于套筒12的左端位置处,如图7所示,在套筒12的左端设有从动侧端盖5,从动轴114的左端通过轴承4支撑于从动侧端盖5,且刷体结构113的右端与驱动机构2动力连接,以使驱动机构2能够驱动滚刷体11转动。
38.其中,如图4和图7所示,滚刷体11设有刷毛112,刷毛112设置于滚刷体11的外周壁,且刷毛112从滚刷体11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凸出延伸,套筒12的外周壁设有避让开孔122,避让开孔122沿套筒12的径向贯通套筒12的外周壁。其中,滚刷体11在套筒12内转动的过程中,刷毛112能够从避让开孔122处伸出以用于对清洁面进行清洁处理。
39.驱动机构2包括动力源29和传动组件21,传动组件21包括驱动轮22、第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驱动轮22与动力源29相连。其中,动力源29可设置为驱动电机,驱动轮22可设置为皮带轮,且可在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主动轮291,皮带轮的转动轴线与主动轮291的转动轴线平行,且皮带轮与主动轮291在径向上正对设置,这样,主动轮291和皮带轮通过皮带3传动配合,以使驱动电机输出的驱动力能够在主动轮291处通过皮带3传递至皮带轮,进而通过皮带轮朝向第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进行分配。
40.其中,驱动轮22通过传动轴25与第一驱动件23相连以用于驱动滚刷体11转动,且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件23构造为圆形块,以使第一驱动件23具有自身的转动轴线,且可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驱动轮22通过连杆结构26与第二驱动件24相连以用于驱动套筒12转动,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件24构造为圆形块,以使第二驱动件24具有自身的转动轴线,且也可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且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件23与滚刷体11的右端直接接触配合,第一驱动件23能够带动滚刷体11转动,且第二驱动件24与套筒12的右端直接接触配合,第二驱动件24能够套筒12转动。也就是说,在皮带轮处可将来自驱动电机的一部分驱动力通过传动轴25输出给第一驱动件23以使滚刷体11在套筒12内转动,且另一部分驱动力可通过连杆结构26输出给第二驱动件24以使套筒12相对于壳体1001转动。
41.由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皮带轮和两个驱动件分别以传动轴25、连杆结构26的形式进行传动配合,不仅能够降低皮带轮和两个驱动件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降低装配难度,不会存在齿轮传动所存在的磨损过大的问题,利于延长驱动机构2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传动轴25和连杆结构26进行安装配合,可通过一个驱动轮22进行驱动,不会存在双皮带轮安装空间需求过大的问题,不易出现皮带3跳动时转动卡滞的问题,从而防止出现滚刷和套筒12装配关系发生错位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地刷总成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2.其中,第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偏心设置以使刷毛112从套筒12内选择性地伸出或缩回,也就是说,通过第一驱动件23驱动滚刷体11转动时以及第二驱动件24驱动套筒12时,滚刷体11的轴线与套筒12的轴线间隔开。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滚刷体11的转动轴线低于套筒12的转动轴线,且在滚刷体11的外周壁上的多个不同位置处均设置有刷毛112,同时在套筒12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不同的避让开孔122,以在滚刷体11的外周壁上的刷毛112和套筒12的避让开孔122均位于下部区域时,该处的刷毛112从避让开孔122处朝下
伸出以用于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作用,而在滚刷体11的外周壁上的刷毛112和套筒12的避让开孔122均位于上部区域时,该处的刷毛112从避让开孔122处收缩至套筒12内。
43.由此,可多设置刷毛112和避让开孔122的配合数量,以使地刷总成100的底部始终有刷毛112从避让开孔122处伸出,从而持续地对地面进行清洁,保证吸尘器1000的清洁度。
44.可以理解的是,在刷毛112从套筒12中伸出时,能够对地面进行清洁,且在刷毛112缩回套筒12内时,刷毛112处的杂物能够在避让开孔122的孔壁的作用下与刷毛112脱离,从而避免刷毛112处缠绕的杂物过多影响滚刷体11的正常转动,由此,可利于降低刷毛112的清理难度,不需用户手动清洁,提高实用性,从而解决毛发、细线等细长物缠绕滚刷体11的问题。
45.传动组件21还包括散热支撑件27,散热支撑件27可构造为圆形块状结构,散热支撑件27具有连通套筒12的内腔和驱动壳28的内腔的散热孔272,散热孔272沿散热支撑件27的厚度方向贯穿散热支撑件27。其中,如图4所示,皮带轮和连杆结构26安装于驱动壳28内,以使驱动壳28可以对皮带轮和连杆结构26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
46.可以理解的是,在驱动壳28内安装有驱动轮22以及驱动轮22在第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之间的传动结构,且通过驱动电机以用于驱动驱动轮22以及驱动轮22在第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之间的传动结构转动运行,由此,使得地刷总成100在工作的过程中,驱动轮22和驱动轮22在第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之间的传动结构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驱动壳28内的温度逐渐地上升。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滚刷组件1的套筒12设有避让开孔122,且避让开孔122将套筒12的内腔与外部空间连通,同时,滚刷体11在套筒12内转动,使得刷毛112从避让开孔122处持续地伸出和缩回,尤其在伸出和缩回过程中,地刷总成100的吸尘组件易在套筒12的内部空间中形成负压。
47.而在本技术中,通过散热支撑件27设有散热孔272,散热孔272连通套筒12的内腔和驱动壳28的内腔,以使套筒12内的负压气体可以通过散热孔272进入驱动壳28的内腔,当传动组件21产生大量热量导致驱动壳28内的温度上升时,负压气体对驱动壳28的传动组件21进行散热,以有效降低传动组件21的温度。这样,直接通过套筒12内部的负压气体对传动组件21的内部结构进行散热,不需单独设置额外的散热通道,减少换热水路的设置,极利于简化地刷总成100的内部结构,结构简单且安装紧凑,利于适应现有的机型,同时套筒12内的负压气流通过散热孔272后可集中作用于传动组件21的内部结构,气流损失小,散热效果好,利于保证传动组件21的内部结构处于较低的温度状态,从而利于传动组件21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下运行,避免工作温度过高导致磨损严重,延长驱动机构2的使用寿命,提升地刷总成100的安全性。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刷总成100,可解决毛发、细线等细长物缠绕滚刷体11的问题,且通过在套筒12的内腔和驱动壳28的内腔之间设置散热孔272,使得套筒12内的负压气体可以流入驱动壳28的内腔中,从而对传动组件21进行有效散热,降低了传动组件21工作过程中的温度,提高了零件寿命。
49.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21还包括传动轴25,驱动轮22安装在驱动壳28的内侧,且第一驱动件23安装于驱动壳28的外侧,其中,在如图2所示,驱动轮22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传动孔221,第一传动孔221沿驱动轮22的轴向贯通,传动轴25贯穿第一传动孔221且在第一传动孔221内与驱动轮22沿周向固定配合,以使驱动轮22能带动传动轴25转动。
50.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支撑件27可转动地安装于驱动壳28朝向套筒12的侧壁,如图5所示,散热支撑件27支撑于驱动壳28的左侧壁,其中,散热支撑件27设有沿轴向贯穿的安装孔271和散热孔272,即安装孔271和散热孔272均在驱动壳28的左侧壁上贯通,且散热支撑件27上的散热孔272和安装孔271间隔设置。如图3所示,传动轴25可以贯穿安装孔271由驱动壳28的内部伸至驱动壳28的外部以与第一驱动件23相连,且安装孔271内可设有轴承4,以使传动轴25与散热支撑件27转动配合,传动轴25将驱动轮22和第一驱动件23动力连接。这样,驱动轮22上的驱动力可通过传动轴25传递至第一驱动件23以用于驱动滚刷体11转动。
51.也就是说,本技术中的散热支撑件27不仅可起到在驱动壳28的内腔和套筒12的内腔之间导热的作用,使得套筒12内的气流可对驱动壳28内的结构进行散热,同时,散热支撑件27也可在驱动壳28上对传动轴25起到转动支撑的作用,以保证传动轴25能够通过驱动壳28处的散热支撑件27的转动支撑作用实现在驱动轮22与第一驱动件23之间的传动作用,实现同一结构件两种作用的设计,提高地刷总成100的结构集成度。
52.其中,安装孔271与散热孔272间隔设置,即将安装孔271与散热孔272错落设置于散热支撑件27,以使传动轴25在安装孔271内的转动作用与散热孔272的散热作用互相不影响,既利于实现散热孔272处的气流导通,实现高效散热,且可保证传动轴25在安装孔271处稳定地转动,实现动力传递。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24可转动地支撑于驱动壳28朝向套筒12的侧壁,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驱动壳28朝向套筒12的侧壁上设有安装通孔,第二驱动件24通过轴承4可转动地支撑于电机支架281的侧壁上,如图6所示,在第二驱动件24外套设有轴承4,即该轴承4的内圈与支撑连接部242的外周壁固定相连,且该轴承4的外周壁固定支撑于安装通孔的内周壁。
54.其中,如图6所示,第二驱动件24设有避让孔244,避让孔244位于第二驱动件24的中心位置处,避让孔244沿第二驱动件24的轴向贯通,其中,避让孔244的轴线与第二驱动件24的轴线重合,散热支撑件27安装在避让孔244内,使得散热支撑件27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驱动件24。
55.其中散热支撑件27的轴线与第二驱动件24的轴线重合,使得散热支撑件27的转动轴线与第二驱动件24的转动轴线重合。通过将安装孔271偏心设置于散热支撑件27,使得安装孔271的轴线与散热支撑件27的转动轴线错开,以使得传动轴25的转动轴线与第二驱动件24的轴线不重合,从而使得传动轴25的转动轴线与第二驱动件24的转动轴线错开,当滚刷体11和套筒12共同转动时,刷毛112可以从套筒12内选择性地伸出或缩回。
56.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孔272设置为多组,也就是说,可以将散热孔272设置为两组,或是更多组,且多组散热孔272沿朝远离安装孔271的方向依次布置,从而间隔设置在散热支撑件27处,使得套筒12内的负压气体可以通过散热孔272进入驱动壳28的内腔中,在与传动组件21进行充分换热后,负压气体适于流出驱动壳28的内腔,以实现对传动组件21的冷却。
57.其中,在具体的设置中,可将多组散热孔272在散热支撑件27的径向上间隔开设置,也可在散热支撑件27的周向上间隔开设置,或者同时在径向、周向上间隔开分布,以实现散热支撑件27在多个不同的位置处实现导流、散热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多组散热
孔272,以增大套筒12内腔与驱动壳28的内腔的连通面积,扩大了负压气体的流通通道,提高了负压气体在单位时间内流入驱动壳28的流量,提高了驱动壳28内腔的散热效率。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散热孔272均包括多个子散热孔273,多个子散热孔273环绕安装孔271布置,且相邻两组散热孔272的多个子散热孔273在远离安装孔271的方向上一一正对设置。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多组散热孔272均匀分布在散热支撑件27远离安装孔271的部分,使得负压气体可以从多个子散热孔273中流入驱动壳28的内腔中,以对传动组件21整体进行散热,避免传动组件21局部温度过大,进一步提高了传动组件21的使用寿命。也就是说,多个不同的子散热孔273以较为规则的形式布置于支撑散热件27,尤其将相邻两组的散热孔272的多个子散热孔273对应设置,可使得支撑散热件27上的各个子散热孔273能够实现均衡导热。
59.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散热孔272包括两个子散热孔273,其中,如图5所示,两个子散热孔273均构造为弧形三角孔,且两个子散热孔273沿散热支撑件27的轴线和安装孔271的轴线的连线对称设置,子散热孔273的内侧弧线与安装孔271共轴线设置,且子散热孔273的外侧弧线与散热支撑件27同轴心,以将两个子散热孔273对称分布于散热支撑件27,从而保证了散热支撑件27的两侧均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且使得散热孔272具有尽可能大的截面积,以提高负压气体流入驱动壳28内腔的流量,提高传动组件21的散热效率,进一步保证了传动组件21的安全性。
60.也就是说,在散热支撑件27的轴线和安装孔271的轴线的连线两侧对称分布多个子散热孔273,以使得两侧的气流导通量相同,实现均衡散热。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的安装孔271位于散热支撑件27的下部区域中,且散热支撑件27的轴线和安装孔271的轴线的连线沿竖向延伸,这样,可使得散热支撑件27前后两侧的子散热孔273的分布较为均衡,保证传动组件21内部的各个结构均匀散热。
61.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孔272为多个,且多个散热孔272间隔开分布在安装孔271的周围。也就是说,可以环绕安装孔271设有多个散热孔272,多个散热孔272间隔设置,使得负压气体可以从多个不同位置的散热孔272进入驱动壳28的内腔,以环绕整个传动轴25进行散热,从而实现传动组件21的整体散热,避免传动组件21局部温度过高,同时通过将散热孔272设为多个,增加了负压气体的流入驱动壳28内腔的流通通道,大大提高了传动组件21的散热效率。
62.可以理解的是,传动组件21内的部件多构造为圆形,因此,本技术中将多个散热孔272构造为在安装孔272的周围环绕设置,以使得多个散热孔272的分布方式与传动组件21内的部件的结构形式较为匹配,从而使得通过多个散热孔272进行导流后的气流能够流向部件的不同位置处,实现对内部部件的多角度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63.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壳28包括电机支架281以及驱动侧端盖282,电机支架281与动力源29相连,且驱动侧端盖282可拆卸安装于电机支架281,如图6所示,在电机支架281的外周壁和驱动侧端盖282的外周壁均设有三个连接柱,连接柱设有沿传动轴25的轴向贯通的连接孔,这样,在电机支架281的周向上可通过三个螺栓贯穿连接柱的连接孔,以实现电机支架281和驱动侧端盖282的连接固定,且二者能够灵活地拆卸安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后期对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拆卸和更换。
64.如图4所示,电机支架281和驱动侧端盖282安装配合且形成传动组件21的驱动壳
28,电机支架281与驱动电机的外壳固定相连,以使传动组件21和动力源29连接为一体结构。电机支架281和驱动侧相连且限定出安装空间,皮带轮和连杆结构26安装于该安装空间内,以使电机支架281和驱动侧端盖282对皮带轮和连杆结构26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且如图4所示,皮带3的一端套设于皮带轮外,且皮带3的另一端通过导向腔伸至主动轮291处以套设于主动轮291外,从而使得皮带3能够在皮带轮和主动轮291之间起到传动的作用。
65.其中,传动轴25远离滚刷体11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驱动侧端盖282,第二驱动件24可转动地支撑于电机支架281。如图3所示,传动轴25的右端通过轴承4可转动地支撑于驱动侧端盖282上,以使传动轴25能够相对于电机支架281和驱动侧端盖282转动,且安装通孔设置在电机支架281朝向套筒12的侧壁上,第二驱动件24通过轴承4可转动地支撑于电机支架281的侧壁上。
66.由此,可实现传动组件21内部的结构安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其中,如图6所示,在皮带轮的外周壁设有外凸齿,且可在皮带3的内周壁设有内凸齿,以使内凸齿和外凸齿啮合传动,从而利于增强皮带3与皮带轮之间的配合作用,避免皮带轮传动的过程中与皮带3出现打滑的问题,提高皮带3传动的可靠性。
6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3朝向滚刷体11的一侧设有第一驱动齿231,滚刷体11朝向第一驱动件23的一侧设有第一从动齿111,第一驱动齿231与第一从动齿111啮合,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驱动齿231形成于第一驱动件23的外周壁且在第一驱动件23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凸出,第一驱动齿231延伸至第一驱动件23朝向滚刷体11的侧面,且如图7所示,第一从动齿111形成于滚刷体11的右端的内周壁,且第一从动齿111在滚刷体11的内周壁沿径向向内凸出,第一从动齿111延伸至滚刷体11朝向第一驱动件23的侧面,这样,可将第一从动齿111和第一驱动齿231在轴向上插接配合,且第一从动齿111和第一驱动齿231在周向上限位配合,以使第一驱动件23能够通过第一驱动齿231带动第一从动齿111和滚刷体11转动。
68.第二驱动件24朝向套筒12的一侧设有第二驱动齿243,套筒12朝向第二驱动件24的一侧设有第二从动齿121,第二驱动齿243与第二从动齿121啮合,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驱动齿243形成于第二驱动件24的外周壁且在第二驱动件24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凸出,第二驱动齿243延伸至第二驱动件24朝向套筒12的侧面,且如图7所示,第二从动齿121形成于套筒12的右端的内周壁,且第二从动齿121在套筒12的内周壁沿径向向内凸出,第二从动齿121延伸至套筒12朝向第二驱动件24的侧面,这样,可将第二从动齿121和第二驱动齿243沿轴向上插接配合,且第二从动齿121和第二驱动齿243在周向上限位配合,以使第二驱动件24能够通过第二驱动齿243带动第二从动齿121和套筒12转动。
69.由此,通过在第一驱动件23和滚刷体11、第二驱动件24和套筒12之间通过齿结构啮合传动,以使动力源29通过传动组件21能够很好地驱动滚刷体11和套筒12转动,从而实现对地面的清洁作用。
7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吸尘器1000。
7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1000,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地刷总成100,通过在套筒12的内腔和驱动壳28的内腔之间设置散热孔272,使得套筒12内的负压气体可以流入驱动壳28的内腔中,从而对传动组件21进行有效散热,降低了传动组件21工作过程
中的温度,提高了零件寿命,提高地刷总成100的整体性能。
7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7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7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7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7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