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1413发布日期:2022-02-08 03:0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加工机作为一种粉碎效率高的厨房用具深受用户喜爱。
3.现有食品加工机,电机组件通过限位架与底座夹持固定,同时限位架装配于底座,底座还安装有主机壳,以将电机组件、限位架、底座形成的动力组件罩设在内,形成较长的装配尺寸链,底座作为装配尺寸链的下游,其稳定性决定了整机工作的平稳。在工作过程中,安装于主机壳的加工杯组件会将振动向主机壳传递,同时,振动也会随着装配尺寸链从电机组件传递到限位架和主机壳,再传递到底座,这种装配结构的配合尺寸链过长,尺寸偏差较大,造成振动传递现象,且动力组件与主机壳间为刚性连接,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振动传递现象,产生更大的噪音,同时振动传递至底座而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加工机,以降低电机组件在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向主机壳传递的振幅,进而减少噪声。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组件和加工杯组件,主机组件包括电机组件、设置于电机组件上方的限位架和设置于电机组件下方的底座,限位架和底座装配夹持电机组件以形成动力组件,加工杯组件安装于动力组件,动力组件外罩设有主机壳,主机壳与动力组件间采用柔性连接。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食品加工机,电机组件受限位架与底座的夹持形成动力组件,动力组件外罩设主机壳,加工杯组件安装于动力组件而与主机壳间产生隔离状态,避免工作过程中加工杯组件的振动向直接向主机壳传递。在工作过程中,动力组件受内置电机组件的工作状态而产生振动,由于动力组件与主机壳存在接触,使振动会传递到主机壳,因此主机壳与动力组件间采用柔性连接,以吸收动力组件振动的传导,使传递到主机壳的振动频率大幅下降,减少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与主机壳连接的底座所受到的振动频率降低,保持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7.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壳与限位架间设置第一弹性件。
8.电机组件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会传递到限位架上,限位架作为装配尺寸链的中游会将振动传递到装配尺寸连的下游,在第一弹性件设置于主机壳与限位架之间,第一弹性件依靠自身弹性形变吸收振动的能量,以减小通过限位架传递到主机壳的振动频率。
9.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件与限位架能够轴向和径向抵接。
10.第一弹性件与限位架能够在轴向和径向产生抵接配合,能够增大第一弹性件与限位架的抵接面积,进而增强第一弹性件吸收振幅的效果,同时限位架与第一弹性件配合的
轴向抵接面和径向抵接面形成限位架与主机壳装配的配合部位,对主机壳进行轴向和径向限位,增强限位架与主机壳间的装配效果。
11.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主机壳和下主机壳,第一弹性件设置于上主机壳和限位架之间。
12.主机壳采用分体结构,分为上主壳体和下主壳体,第一弹性件设置于上主机壳和限位架之间,用以减轻限位件与上主机壳间的减振效果,减振后的上主壳体再将振幅向下主机壳传递,以延长振幅递减传递的路径。
13.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壳与底座间设置第二弹性件。
14.在主机壳与底座间设置起减振作用的第二弹性件,利用第二弹性件的形变吸收振动能量,以降低底座收到的振幅,振动最终通过底座传导于整机的工作平台,保证整机在工作时保持平稳状态。
15.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壳设置第一装配部,底座对应设置与第一装配部插接配合的第二装配部,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一装配部与第二装配部的配合周向。
16.第二弹性件设置于主机壳与底座的装配接合周向,由于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是插接配合的关系,使得第二弹性件受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面接触压持,当振动传递到第一装配部与第二装配部的配合周向时,第二弹性件受到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周面的挤压,可以获得更大的形变量,进而对振动能量的吸收效果好,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17.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装配部设有安装孔,第一装配部穿过安装孔与第二装配部紧固连接,第二弹性件贯穿安装孔并形成与安装孔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抵接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18.第一限位部与安装孔上端面抵接,第二限位部与安装孔下端面抵接,形成第二弹性件在第二装配部的固定,避免振动使第二弹性件相对第二装配部的安装孔发生轴向窜动而脱出,增强装配固定效果。
19.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主机壳和下主机壳,第二弹性件设置于下主机壳和底座之间。
20.将第二弹性件设置于下主机壳与底座间,与上主机壳形成隔离区分,振动经下主机壳向上主机壳传递存在衰减,进而减轻上主机壳与下主机壳间振动的传递。
21.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组件还设有位于底座上方并与限位架固定连接的承接件,承接件和限位架夹持电机组件。
22.承接件作为限位件与底座对电机组件夹持结构的中间结构,能够稳定电机组件,在周向给予电机组件振动的限制,同时承接件也形成引导电机组件被限位架和底座夹持的装配方向,便于安装定位。
23.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壳上方设有开口,限位架设有伸出开口、与加工杯组件插接配合的插接部,插接部套设有第三弹性件。
24.主机壳上方设置开口,开口避让限位架,使限位架的插接部能够伸出开口并与加工杯组件实现插接配合,开口的设置使加工杯组件与主机壳间产生避让关系,避免加工杯组件的振动向主机壳传递,在插接部套设第三弹性件,利用第三弹性件的形变吸收振动能量,进而降低加工杯组件与限位架间的振动传递。
附图说明
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食品加工机的爆炸图。
27.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机组件的爆炸图。
28.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机组件的剖视图。
29.图4为图3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0.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机组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31.图6为图5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2.其中:
33.1-主机组件,11-电机组件,12-限位架,121-轴向抵接面,122-径向抵接面,123-插接部,124-第三弹性件,13-底座,131-第二装配部,1311-安装孔,14-动力组件,15-主机壳,151-上主机壳,152-下主机壳,153-第一装配部,1531-螺钉孔,155-开口,16-第一弹性件,17-第二弹性件,171-第一限位部,172-第二限位部,18-承接件;
34.2-加工杯组件,21-杯体组件,22-杯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6.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进行说明。现有食品加工机,电机组件通过限位架与底座夹持固定,同时限位架装配于底座,底座还安装有主机壳,以将电机组件、限位架、底座形成的动力组件罩设在内,形成较长的装配尺寸链,底座作为装配尺寸链的下游,其稳定性决定了整机工作的平稳。在工作过程中,安装于主机壳的加工杯组件会将振动向主机壳传递,同时,振动也会随着装配尺寸链从电机组件传递到限位架和主机壳,再传递到底座,这种装配结构的配合尺寸链过长,尺寸偏差较大,造成振动传递现象,且
动力组件与主机壳间为刚性连接,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振动传递现象,产生更大的噪音,同时振动传递至底座而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40.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组件1和加工杯组件2,主机组件1包括电机组件11、设置于电机组件11上方的限位架12和设置于电机组件11下方的底座13,限位架12和底座13装配夹持电机组件11以形成动力组件14,加工杯组件2安装于动力组件14,动力组件14外罩设有主机壳15,主机壳15与动力组件14间采用柔性连接。
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食品加工机,包括了主机组件1和加工杯组件2,加工杯组件2包括与主机组件1配合的杯体组件21、以及盖合于杯体组件21的杯盖组件22,其中主机组件1包括电机组件11、设置于电机组件11上方的限位架12和设置于电机组件11下方的底座13,电机组件11受限位架12与底座13的夹持形成动力组件14,动力组件14外罩设主机壳15,加工杯组件2安装于动力组件14而与主机壳15间产生隔离状态,避免工作过程中加工杯组件2的振动向直接向主机壳15传递。
42.在工作过程中,动力组件14受内置电机组件11的工作状态而产生振动,由于动力组件14与主机壳15存在接触,使振动会传递到主机壳15,因此主机壳15与动力组件14间采用柔性连接,以吸收动力组件14振动的传导,使传递到主机壳15的振动频率大幅下降,减少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与主机壳15连接的底座13所受到的振动频率降低,保持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主机壳15和动力组件14的连接关系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下,主机壳15与动力组件14间仅存在抵接关系而没有装配固定关系,简化装配,同时分体结构能够降低二者的同步性,进而起到降低振动传递的效果;在另一种实施例下,主机壳15与动力组件14间存在装配固定关系,二者间的固定稳定性较高。
4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主机壳15与限位架12间设置第一弹性件16。
45.电机组件11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会传递到限位架12上,限位架12作为装配尺寸链的中游会将振动传递到装配尺寸连的下游,在第一弹性件16设置于主机壳15与限位架12之间,第一弹性件16依靠自身弹性形变吸收振动的能量,以减小通过限位架12传递到主机壳15的振动频率。优选地,第一弹性件16的材质为硅胶。
4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弹性件16与限位架12能够轴向和径向抵接。
47.限位架12具有轴向抵接面121和径向抵接面122,第一弹性件16能够同时与轴向抵接面121和径向抵接面122抵接配合,能够增大第一弹性件16与限位架12的抵接面积,进而增强第一弹性件16吸收振幅的效果。限位架12的轴向抵接面121和径向抵接面122呈垂直关系,二者形成限位架12与主机壳15装配的配合部位,起到装配定位的作用,主壳体装配到位状态下,轴向抵接面121和径向抵接面122对主机壳15分别进行轴向和径向限位,增强限位架12与主机壳15间的装配效果。
4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主机壳15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主机壳151和下主机壳152,第一弹性件16设置于上主机壳151和限位架12之间。
49.下主机壳152作为主机壳15的主体,对动力组件14的侧部形成罩设,下主机壳152
的顶部用于与上主机壳151可拆卸连接,上主机壳151装配于下主机壳152上方以使动力组件14罩设在主机壳15内。主机壳15采用分体结构,分为上主壳体和下主壳体,第一弹性件16设置于上主机壳151和限位架12之间,用以减轻限位件与上主机壳151间的减振效果,减振后的上主壳体再将振幅向下主机壳152传递,以延长振幅递减传递的路径。从装配角度来看,由于底座13与主壳体间存在固定连接关系,且需将动力组件14安装在主机壳15内,在下主机壳152上方设置可拆卸连接的上主机壳151,能够方便动力组件14装入主机壳内,方便装配过程。
5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主机壳15与底座13间设置第二弹性件17。
51.在主机壳15与底座13间设置起减振作用的第二弹性件17,利用第二弹性件17的形变吸收振动能量,以降低底座13收到的振幅,振动最终通过底座13传导于整机的工作平台,保证整机在工作时保持平稳状态。
5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主机壳15设置第一装配部153,底座13对应设置与第一装配部153插接配合的第二装配部131,第二弹性件17设置于第一装配部153与第二装配部131的配合周向。
53.在第二装配部131设置安装孔1311,第一装配部153为能够插入安装孔1311的柱状结构,通过第一装配部153与第二装配部131的插接配合,实现主机壳15与底座13的固定,优选地,在第一装配部153上还设置螺钉孔1531,装配时通过螺钉使第一装配部153锁定于第二装配部131的安装孔1311内。与第二弹性件17设置于主机壳15与底座13的装配接合周向,由于第一装配部153和第二装配部131是插接配合的关系,使得第二弹性件17受第一装配部153和第二装配部131的面接触压持,当振动传递到第一装配部153与第二装配部131的配合周向时,第二弹性件17受到第一装配部153和第二装配部131周面的挤压,可以获得更大的形变量,进而对振动能量的吸收效果好,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5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第一装配部153和第二装配部131的形式不做具体限定,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第一装配部153与第二装配部131通轴向抵接配合,实现主机壳15与底座13的固定,在抵接处设置用于减震的第二弹性件17。
5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第二装配部131设有安装孔1311,第一装配部153穿过安装孔1311与第二装配部131紧固连接,第二弹性件17贯穿安装孔1311并形成与安装孔1311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抵接的第一限位部171和第二限位部172。
56.第一限位部171与安装孔1311上端面抵接,第二限位部172与安装孔1311下端面抵接,形成第二弹性件17在第二装配部131的固定,避免振动使第二弹性件17相对第二装配部131的安装孔1311发生轴向窜动而脱出,增强装配固定效果。
5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地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主机壳15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主机壳151和下主机壳152,第二弹性件17设置于下主机壳152和底座13之间。
58.将第二弹性件17设置于下主机壳152与底座13间,与上主机壳151形成隔离区分,振动经下主机壳152向上主机壳151传递存在衰减,进而减轻上主机壳151与下主机壳152间振动的传递。优选地,在上主机壳151和下主机壳152的装配固定处设置减震垫,以降低二者间的振动传递。
5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主机组件1还设有位于底座13上方并与限位架12固定连接的承接件18,承接件18和限位架12夹持电机组件11。
60.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下,承接件18为环绕电机组件11外周的结构设置于底座13上方,并固定安装于上方的限位架12,承接件18作为限位件与底座13对电机组件11夹持结构的中间结构,能够稳定电机组件11,在周向给予电机组件11振动的限制,同时承接件18也形成引导电机组件11被限位架12和底座13夹持的装配方向,便于安装定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承接件18的固定位置不做具体限制,在另一种实施例下,承接件18固定安装于底座13,通过由底座13到承接件18,再到电机组件11和限位架12的装配顺序进行装配。
6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主机壳15上方设有开口155,限位架12设有伸出开口155、与加工杯组件2插接配合的插接部123,插接部123套设有第三弹性件124。
62.主机壳15上方设置开口155,开口155避让限位架12,使限位架12的插接部123能够伸出开口155并与加工杯组件2实现插接配合,开口155的设置使加工杯组件2与主机壳15间产生避让关系,避免加工杯组件2的振动向主机壳15传递,在插接部123套设第三弹性件124,利用第三弹性件124的形变吸收振动能量,进而降低加工杯组件2与限位架12间的振动传递。
63.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