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烤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80315发布日期:2022-03-23 12:0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烤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类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烤具。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烤具通常包括用于支撑食材的网状烤盘,以及设置在烤盘下方、用于支撑该烤盘并生成热量的加热构件。而现有技术中的加热构件通常为适于沿上下方向传播热量的明火、电炉电热丝热传导或者电磁加热构件,由于烤盘表面的食物会渗出油滴,且油滴会通过烤盘上的网洞而滴落至加热构件上,导致加热构件表面受油污影响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烤具,旨在解决烤盘上的油滴通过网洞滴落在加热构件上,导致加热构件表面受油污影响而无法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提供一种烤具,包括:
6.本体,采用具有空腔的筒状结构,且所述本体的顶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入油口,内底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出油口;
7.烤盘,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网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顶部且盖住所述入油口设置;
8.保护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底壁上,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用于供自所述入油口滴落的油体通过的保护腔道,所述保护腔道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结构且包绕于所述出油口设置;
9.红外加热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底壁上,采用圆环状且包绕于所述保护构件设置,用于产生朝向所述入油口的红外光线;以及
10.容纳筒,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并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用于容纳自所述出油口滴落的油滴。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构件为圆筒状的格栅,所述格栅上沿自身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保护腔道连通的透光孔。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构件为圆筒状的透明玻璃。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筒的内底壁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排油口,且所述容纳筒的外底壁上滑动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排油口的滑动板。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滑动板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油体的容纳槽。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筒的上表面采用漏斗结构,且所述漏斗结构的出口处于所述滑动板上方。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加热构件包括:
17.筒状反射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底壁上,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且采用自
下至上水平截面圆面积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并且,所述筒状反射构件的内周壁适于朝向所述入油口折射/反射光线;所述筒状反射构件的底部具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朝向中心处延伸并向上倾斜设置,以使所述折弯部自下至上的水平截面圆面积逐渐缩小,所述折弯部朝向所述筒状反射构件的表面适于朝向所述筒状反射构件的内周壁折射光线;以及
18.红外加热环,轴向沿上下方向套设在所述折弯部的外周,且处于所述筒状反射构件内;
19.其中,所述红外加热环用于产生朝向所述筒状反射构件的内周壁及所述折弯部的红外光线。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包括:
21.底板;以及
22.隔热筒,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包绕于所述红外加热构件设置;
23.其中,所述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入油口设置在所述隔热筒的顶面上。
24.本技术实施例中,红外加热构件能够产生向外传播的红外光线,此红外光线通过保护构件而传播至入油口处,从而使被放置在本体顶面的烤盘接收到热量。在烤盘上的食品受热渗出油体并滴落时,油滴自入油口进入保护构件的保护腔道,而后通过出油口排出至容纳筒内,这一过程中油滴在保护腔道内运动,且红外加热构件处于保护构件外部,从而免除红外加热构件附着油滴。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烤具,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避免油滴滴落在红外加热构件上,保证了红外加热构件使用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本体;11、底板;111、出油口;12、隔热筒;121、入油口;2、烤盘;3、保护构件;31、保护腔道;32、透光孔;4、红外加热构件;41、筒状反射构件;411、折弯部;42、红外加热环;5、容纳筒;51、排油口;52、滑动板;521、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3.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烤具进行说明。所述烤具,包括本体1、烤盘2、保护构件3、红外加热构件4和容纳筒5。
34.本体1采用具有空腔的筒状结构,且本体1的顶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入油口121,内底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出油口111;该入油口121和出油口111均与本体1的空腔连通。
35.烤盘2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网状结构,设置在本体1的顶部且盖住入油口121设置。
36.保护构件3设置在本体1的内底壁上,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用于供自入油口121滴落的油体通过的保护腔道31,保护腔道31采用横截面为圆形的结构且包绕于出油口111设置;也就是说,在上述油体自入油口121至出油口111的传播过程中,保护腔道31起到限制油体移动路径的作用,避免油体移动至保护构件3外。
37.需要说明的是,保护构件3采用可透光材质制成/采用可透光材质,以便于红外加热构件4所产生的红外光线的投射。
38.红外加热构件4设置在本体1的内底壁上,采用圆环状且包绕于保护构件3设置,用于产生朝向入油口121的红外光线。
39.在实际使用时,红外加热构件4产生朝向入油口121投射的红外光线,该红外光线通过保护构件3而传播至入油口121处,从而使放置于本体1顶面的烤盘2收到热量。
40.容纳筒5设置在本体1的底部并与出油口111连通,用于容纳自出油口111滴落的油滴;油滴滴落至容纳筒5内,使其更加便于被回收,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油滴的回收效率。
41.本技术实施例中,红外加热构件4能够产生向外传播的红外光线,此红外光线通过保护构件3而传播至入油口121处,从而使被放置在本体1顶面的烤盘2接收到热量。在烤盘2上的食品受热渗出油体并滴落时,油滴自入油口121进入保护构件3的保护腔道31,而后通过出油口111排出至容纳筒5内,这一过程中油滴在保护腔道31内运动,且红外加热构件4处于保护构件3外部,从而免除红外加热构件4附着油滴。
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烤具,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避免油滴滴落在红外加热构件4上,保证了红外加热构件4使用时的稳定性。
43.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保护构件3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4,保护构件3为圆筒状的格栅,格栅上沿自身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与保护腔道31连通的透光孔32。
4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栅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通过增设透光孔32来确保光线自红外加热构件4至入油口121处的传输能够顺利进行,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4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保护构件3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保护构件3为圆筒状的透明玻璃。
4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玻璃觉有较好的透光性,但相较于格栅,透明玻璃的结构强度较差,通常应用于所需温度较高的烤具上,同样能够提高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47.实际装配或生产时,保护构件3可根据使用人员的需要进行定制,以保证本产品的市场满意度。
4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容纳筒5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4,容纳筒5的内底壁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排油口51,且容纳筒5的外底壁上滑动设置有用于封闭排油口51的滑动板52。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滑动板52至滑动板52避让于排油口51位置,能够使进入容纳筒5内的油滴通过排油口51排出,实现了容纳筒5内油滴的回收,避免容纳筒5内油量过多导致的不良后果,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稳定性。
5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次煎烤后均需清理一次容纳筒5,因此容纳筒5内的油量不会很多。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滑动板52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4,滑动板52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油体的容纳槽521。
51.进入容纳筒5内的油滴会落入该容纳槽521内,在进行油滴回收时,将滑动板52移动至与容纳筒5分离即可实现容纳槽521内的油滴回收。
52.上述过程中,若容纳筒5内无油滴残留(即容纳筒5内的油滴全部进入容纳槽521内),移动滑动板52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油滴自排油口51排出的情况。
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油量较少时保证油滴不会落在容纳筒5下方,有效保证了本烤具在实际使用时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54.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容纳筒5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4,容纳筒5的上表面采用漏斗结构,且漏斗结构的出口处于滑动板52上方。
55.通过采用此技术方案,落在容纳筒5上表面的油滴会沿漏斗的坡面进入容纳筒5内,有效利用了油体的流动性,避免油体附着于容纳筒5顶面的情况,提高了油滴的回收率。
5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红外加热构件4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4,红外加热构件4包括筒状反射构件41和红外加热环42。
57.筒状反射构件41固定设置在本体1的内底壁上,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且采用自下至上水平截面圆面积逐渐缩小的缩口结构。
58.筒状反射构件41的内周壁适于朝向入油口121折射/反射光线;需说明的是,筒状反射构件41内周壁折射/反射光线的方式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采用在筒状反射构件41内周壁设置钻石纹的方式进行光线反射/折射,以实现光线自筒状反射构件41内周壁至入油口121处烤盘2传播的技术效果。
59.筒状反射构件41的底部具有折弯部411,折弯部411朝向中心处延伸并向上倾斜设置,以使折弯部411自下至上的水平截面圆面积逐渐缩小。
60.折弯部411朝向筒状反射构件41的表面适于朝向筒状反射构件41的内周壁折射光线;同样的,折弯部411折射光线的方式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采用在折弯部411表面设置钻石纹的方式进行光线折射,以实现光线自折弯部411表面至筒状反射构件41内周壁传播的技术效果。
61.红外加热环42的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套设在折弯部411的外周,处于筒状反射构件41内。
62.其中,红外加热环42用于产生朝向筒状反射构件41的内周壁及折弯部411的红外光线,第一部分红外光线通过筒状反射构件41折射/反射至入油口121处,以使烤盘2接收到热量;第二部分红外光线通过折弯部411折射至筒状反射构件41的内周壁上,并且通过筒状反射构件41的内周壁折射/反射至入油口121处,从而使烤盘2接收到热量。
6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入油口121上方的烤盘2接收到热量,提高了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64.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钻石纹的排布密度或单个钻石纹相对于壁面的角度,能够实现光线筒状反射构件41内周壁折射/反射、自折弯部411折射的方向控制。
6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本体1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4,本体1包括底板11和隔热筒12。
66.底板11采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
67.隔热筒12固定设置在底板11的上表面,且包绕于红外加热构件4设置。
68.其中,出油口111设置在底板11上,并沿上下方向贯穿底板11设置。入油口121设置在隔热筒12的顶面上,并沿上下方向贯穿隔热筒12的顶面设置。
69.并且,前述烤盘2设置在隔热筒12的顶面,在烤盘2上方的食物产生油体并滴落时,油体能够通过入油口121进入隔热筒12内,最终通过出油口111进入容纳筒5内。
7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11和隔热筒12能够隔绝热量流失现象,并且确保油滴能够自上至下滴落至容纳筒5内,确保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
7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