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
背景技术:2.表面清洁装置是一种对地面进行清洁的设备,包括手持式表面清洁设备和自移动式清洁设备。其中,手持式表面清洁设备主要包括清洁头和铰接到清洁头上的操作杆,清洁头通常配置有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例如地面、地毯、桌面等)的清洁辊,操作杆用于供用户握持,以使用户控制手持式表面清洁设备的工作姿态。
3.但是,现有的手持式表面清洁设备大多只能够对地面进行湿拖,而被手持式表面清洁设备所清理的污物(例如毛发、碎屑、灰尘等)缠绕或者粘连在清洁辊上,会对清洁辊后续的清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另外,清洁辊上的污物会在旋转过程中脱落,进而对已被清理过的待清洁表面造成二次污染,导致出现手持式表面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不好,清理不彻底的后果,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手持式表面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不好,清洁不彻底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包括机体、操作杆、设于所述机体底部的辊刷、朝向所述辊刷的吸污组件,所述机体包括前宽部和后收缩部,所述前宽部设有容纳所述辊刷的容辊腔和喷淋结构,所述后收缩部设有支撑轮,所述操作杆与所述后收缩部铰接。
5.所述吸污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操作杆上的盛污桶、吸污电机、位于所述辊刷后侧并且具有吸污口的吸污腔以及连接所述吸污口与所述盛污桶的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位于所述操作杆与所述后收缩部铰接处的部分为波纹管,所述吸污腔自所述吸污口向所述辊刷的两端延伸,所述吸污腔的截面积自所述吸污腔的两端向所述吸污口逐渐缩小以引导所述辊刷上脱落的污物流向所述吸污口。
6.优选地,所述吸污腔至少由所述机体和所述辊刷围成,所述机体形成所述吸污腔的后壁,所述辊刷形成吸污腔的前壁。
7.优选地,所述容辊腔设置在所述吸污腔的前侧并且与所述吸污腔连通。
8.优选地,所述吸污腔的后壁和/或顶壁自所述吸污腔的两端向所述吸污口呈收缩状,以使所述吸污腔的截面积自所述吸污腔的两端向所述吸污口逐渐缩小。
9.优选地,所述机体上设置有位于所述吸污腔前部并且与所述辊刷表面接触的刮污条,所述机体通过所述支撑轮和所述辊刷支撑在待清洁表面上;
10.所述吸污腔的前侧被所述辊刷封闭,所述吸污腔的上侧被所述刮污条封闭,以使所述吸污腔的两端形成吸污间隙,使吸污间隙的吸力引导所述辊刷上脱落的污物流向所述吸污口。
11.优选地,所述支撑轮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轮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后收缩部的
两侧。
12.优选地,所述支撑轮的转轴与所述操作杆的铰接轴同轴,或者,所述支撑轮的转轴位于所述操作杆的铰接轴的后侧。
13.优选地,所述操作杆与所述后收缩部之间具有两个铰接结构,两个所述铰接结构相对地设置在所述波纹管的左右两侧。
14.优选地,所述波纹管为段式波纹管。
15.优选地,所述喷淋结构指向所述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前侧,或者,所述喷淋结构指向所述辊刷。
16.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通过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在上设置吸污组件,并将吸污组件设置为包括盛污桶、吸污电机、输送管道和吸污腔的形式,使得吸污电机能够通过输送管道提供给吸污腔吸力,进而使得吸污腔能够对滚刷上脱落或者粘连的污物进行吸纳,污物通过输送管道进入并存储在盛污桶内,方便用户一次性进行清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上设置吸污组件,使得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不仅具有洗地功能,同时还具有吸污功能,使得吸污组件能够对清洁辊上的污物和待清洁表面上的污物进行吸纳并储存,保证清洁辊长时间具有高效的清洁作用,避免清洁辊二次污染待清洁表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具有更为彻底的清洁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18.进一步地,通过在吸污腔内设置吸污口,吸污口能够与输送管道相连通,并将吸污腔的截面积设置为自吸污腔的两端向吸污口逐渐缩小的形式,使得渐缩式的吸污腔能够引导辊刷上脱落的污物流向吸污口,避免出现污物在吸污腔内无序地移动或者贴附在吸污腔的侧壁上的情况,提高了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吸污效率与吸污效果。
19.2、通过在机体上设置有位于吸污腔前部的刮污条,并使刮污条与辊刷的外表面相接触,以使吸污腔的前侧能够被辊刷所封闭,吸污腔的上侧能够被刮污条所封闭,使得吸污腔的两端能够与辊刷之间形成吸污间隙,吸污间隙处具有较大的吸力,因此,滚刷上脱落的污物能够从吸污间隙处被吸纳进入吸污腔中。通过缩小吸污间隙的横截面积来提高吸污间隙处的吸力,使得吸污组件能够吸收辊刷上或者待清洁表面上较难处理的污物,避免污物残留,提高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清洁效果。
20.3、通过在机体的后收缩部上设置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轮,使得支撑轮与辊刷能够同时对机体进行支撑,使得机体的底部与待清洁表面之间间隔有一定的距离,方便吸污组件对待清洁表面的污物进行吸收。进一步地,通过将支撑轮与机体连接的转轴设置为与操作杆的铰接轴同轴的形式,使得用户施加于操作杆的推力能够更好地传递到支撑轮上,方便用户灵活轻松地操作该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
附图说明
21.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轴测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剖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主机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操作杆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列表:
27.1、机体;11、前宽部;111、容辊腔;112、刮污条;12、后收缩部;
28.2、操作杆;21、铰接部;
29.3、吸污组件;31、盛污桶;32、吸污电机;33、吸污腔;34、吸污口;35、输送管道;36、段式波纹管;
30.4、支撑轮。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该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包括机体、操作杆、设于机体底部的辊刷、朝向辊刷的吸污组件,机体包括前宽部和后收缩部,前宽部设有容纳辊刷的容辊腔和喷淋结构,操作杆与后收缩部铰接,吸污组件包括设于操作杆上的盛污桶、吸污电机、位于辊刷后侧并且具有吸污口的吸污腔以及连接吸污口与盛污桶的输送管道,输送管道位于操作杆与后收缩部铰接处的部分为波纹管,吸污腔自吸污口向辊刷的两端延伸,吸污腔的截面积自吸污腔的两端向吸污口逐渐缩小以引导辊刷上脱落的污物流向吸污口。
3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上设置吸污组件,并将吸污组件设置为包括盛污桶、吸污电机、输送管道和吸污腔的形式,使得吸污电机能够通过输送管道提供给吸污腔吸力,进而使得吸污腔能够对滚刷上脱落或者粘连的污物进行吸纳,污物通过输送管道进入并存储在盛污桶内,方便用户一次性进行清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上设置吸污组件,使得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不仅具有洗地功能,同时还具有吸污功能,使得吸污组件能够对清洁辊上的污物和待清洁表面上的污物进行吸纳并储存,保证清洁辊长时间具有高效的清洁作用,避免清洁辊二次污染待清洁表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具有更为彻底的清洁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6.进一步地,通过在吸污腔内设置吸污口,吸污口能够与输送管道相连通,并将吸污腔的截面积设置为自吸污腔的两端向吸污口逐渐缩小的形式,使得渐缩式的吸污腔能够引
导辊刷上脱落的污物流向吸污口,避免出现污物在吸污腔内无序地移动或者贴附在吸污腔的侧壁上的情况,提高了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吸污效率与吸污效果。
37.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做具体说明。
3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
3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包括机体1、操作杆2和吸污组件3,操作杆2枢转连接于机体1上。机体1包括前宽部11与后收缩部12,前宽部11内设置有容纳辊刷的容辊腔111和喷淋结构;操作杆2与机体1的后收缩部12铰接,并且后收缩部12上设置有支撑轮4,支撑轮4与辊刷共同对机体1进行支撑。
40.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上设置操作杆2,使得用户能够把持操作杆2来对机体1运动形态进行控制,用户能够通过前推操作杆2来实现机体1向前移动,或者用户能够通过后拉操作杆2来实现机体1的后退。机体1的前宽部11上设置有辊刷与喷淋结构,其中喷淋结构指向辊刷,使得喷淋结构能够将清洁液喷洒至辊刷上,使辊刷保持湿润状态,提高并维持辊刷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
41.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喷淋结构还可以指向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前侧。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将喷淋结构设置为指向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前侧,使得喷淋结构能够直接将清洁液喷洒至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所要经过的待清洁表面上,因此,待清洁表面上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清洁液,提高了清洁液的使用效率。当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经过喷淋有清洁液的待清洁表面时,辊刷同样能够被清洁液所浸润,是辊刷保持湿润状态。
42.如图2至图4所示,吸污组件3包括设置于操作杆2上的盛污桶31和吸污电机32、还包括设置于机体1上的具有吸污口34的吸污腔33以及连通吸污口34和盛污桶31的输送管道35,吸污腔33位于辊刷的后侧。
43.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吸污电机32能够通过输送管道35提供给吸污腔33吸力,进而使得吸污腔33能够对滚刷上脱落或者粘连的污物进行吸纳,污物通过输送管道35进入并存储在盛污桶31内,方便用户一次性进行清理。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上设置吸污组件3,使得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不仅具有洗地功能,同时还具有吸污功能,使得吸污组件3能够对清洁辊上的污物和待清洁表面上的污物进行吸纳并储存,保证清洁辊长时间具有高效的清洁作用,避免清洁辊二次污染待清洁表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具有更为彻底的清洁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4.如图3所示,吸污腔33自吸污口34向辊刷的两端延伸,吸污腔33的截面积自吸污腔33的两端向吸污口34延伸的过程中逐渐缩小。
4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吸污腔33内设置吸污口34,吸污口34能够与输送管道35相连通,并将吸污腔33的截面积设置为自吸污腔33的两端向吸污口34逐渐缩小的形式,使得渐缩式的吸污腔33能够引导辊刷上脱落的污物流向吸污口34,避免出现污物在吸污腔33内无序地移动或者贴附在吸污腔33的侧壁上的情况,提高了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吸污效率与吸污效果。
46.如图2所示,输送管道35位于操作杆2与后收缩部12的铰接处的部分为段式波纹管36。通过将该处的输送管道35设置为段式波纹管36,使得用户把持操作杆2在机体1上周向
转动时,段式波纹管36能够随着操作杆2进行弯折。因此,段式波纹管36能够保证输送管道35在交界处进行弯折时不会发生折断,并且段式波纹管36具有柔韧性好的优点,不会妨碍用户相对于机体1转动操作杆2。
47.如图3所示,机体1内具有吸污腔33和容辊腔111,容辊腔111设置于吸污腔33的前侧并且与吸污腔33相连通,容辊腔111用于安装辊刷。吸污腔33由机体1和安装于容辊腔111内的辊刷围成,机体1形成吸污腔33的后壁,辊刷形成吸污腔33的前壁。
48.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将吸污腔33与容辊腔111设置为相连通的形式,使得辊刷在容辊腔111内转动时,吸污组件3能够通过吸污腔33对辊刷的表面进行清理,辊刷上的污物能够直接被吸入到吸污腔33内从而通过输送管道35输送至盛污桶31内进行储存。
49.如图3所示,机体1上设置有位于吸污腔33前部的刮污条112,刮污条112能够与辊刷的表面相接触,因此,吸污腔33的前侧能够被辊刷所封闭,吸污腔33的上侧能够被刮污条112所封闭,以使吸污腔33的两端能够形成有吸污间隙。
50.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机体1上设置有位于吸污腔33前部的刮污条112,并使刮污条112与辊刷的外表面相接触,以使吸污腔33的前侧能够被辊刷所封闭,吸污腔33的上侧能够被刮污条112所封闭,使得吸污腔33的两端能够与辊刷之间形成吸污间隙,吸污间隙处具有较大的吸力,因此,滚刷上脱落的污物能够从吸污间隙处被吸纳进入吸污腔33中。通过缩小吸污间隙的横截面积来提高吸污间隙处的吸力,使得吸污组件3能够吸收辊刷上或者待清洁表面上较难处理的污物,避免污物残留,提高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的清洁效果。
51.如图1所示,设置于机体1后收缩部12的支撑轮4至少为两个,且两个支撑轮4对称地设置于后收缩部12的两侧。操作杆2与后收缩部12之间具有两个铰接结构,两个铰接结构相对地设置于段式波纹管36的左右两侧,支撑轮4的转轴与操作杆2和机体1之间的铰接轴同轴设置。
5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机体1的后收缩部12上设置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轮4,使得支撑轮4与辊刷能够同时对机体1进行支撑,使得机体1的底部与待清洁表面之间间隔有一定的距离,方便吸污组件3对待清洁表面的污物进行吸收。进一步地,通过将支撑轮4与机体1连接的转轴设置为与操作杆2的铰接轴同轴的形式,使得用户施加于操作杆2的推力能够更好地传递到支撑轮4上,方便用户灵活轻松地操作该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
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中操作杆2与机体1的后收缩部12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多种任意可行的实施方式,例如通过万向球连接、磁吸式连接或者固定连接等等。
54.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
55.虽然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轮4的转轴位于操作杆2与后收缩部12铰接处的后侧。
56.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将支撑轮4的转轴设置于操作杆2与后收缩部12铰接处的后侧,使得支撑轮4能够为操作杆2让出转动空间,能够避免出现用户在把持操作杆2转动时,支撑轮4对操作杆2或者铰接部21的正常转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57.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