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捆式折叠摇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0996发布日期:2022-02-19 21:48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捆式折叠摇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捆式折叠摇椅。


背景技术:

2.摇椅是一种特殊设计的椅子,能够在放置地面上时进行前后晃动,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增加生活情趣,有效提高使用体验。
3.目前,市场上常规的捆式摇椅通常为一体式结构设计,结构件之间主要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进行连接,或者通过榫卯结构、卡接结构等进行连接。同时,常规的捆式摇椅通常采用弹性活塞或其它带弹性摇晃装置的弹性部件,以通过这些弹性部件的弹性伸缩或形变实现椅子主体的摇晃功能。然而,弹性部件与椅子主体部分未能有很好的整体联动性,导致椅子整体难以实现折叠收纳功能,导致在无需使用时占用较大空间。
4.因此,如何实现折叠收纳功能,避免占用过多空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捆式折叠摇椅,能够实现折叠收纳功能,避免占用过多空间。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捆式折叠摇椅,包括呈弧形的摇杆、前脚杆、后脚杆、转接座、翻转杆、扶手杆、座杆、背杆、覆盖于所述座杆及所述背杆上的座面;
7.所述前脚杆的底端与所述摇杆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前脚杆的顶端与所述转接座转动连接,所述后脚杆的顶端与所述转接座转动连接,所述后脚杆的底端用于与所述摇杆的后端抵接,所述翻转杆的一端与所述后脚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翻转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摇杆的中部转动连接;
8.所述扶手杆的杆体固定在所述转接座表面,所述扶手杆的后端通过第一转接件与所述背杆的杆体转动连接,所述背杆的杆体穿设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中,所述背杆的底端与所述座杆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座杆的杆体前端与所述前脚杆的杆体转动连接,所述后脚杆的杆体上可滑动地套设有第二转接件,且所述座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转接件转动连接。
9.优选地,所述后脚杆的底端设置有用于夹紧在所述摇杆的后端表面的u型夹。
10.优选地,所述u型夹的两侧夹壁均具有弹性。
11.优选地,所述翻转杆的另一端与所述u型夹转动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后脚杆的杆体上开设有与限位插销配合的限位插孔,以限制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上行极限位置。
13.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固定套设于所述扶手杆后端端面的管套、与所述管套转动连接并套设于所述背杆上的滑套,所述滑套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紧固件配合、用于将所述背杆紧固在当前位置的紧固孔。
14.优选地,还包括呈交叉分布且于交叉点转动连接的第一前叉杆及第二前叉杆;
15.所述第一前叉杆的顶端通过第三转接件与一侧所述座杆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接件套设于所述座杆上,所述第一前叉杆的底端与对侧所述摇杆的前端转动连接;
16.所述第二前叉杆的顶端通过第四转接件与另一侧所述座杆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接件地套设于所述座杆上,所述第二前叉杆的底端与对侧所述摇杆的前端转动连接。
17.优选地,还包括呈交叉分布且于交叉点转动连接的第一后叉杆及第二后叉杆、连接杆;
18.所述连接杆的前端与所述前脚杆的杆体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杆体通过第五转接件与所述后脚杆的杆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转接件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后脚杆的杆体上;
19.所述第一后叉杆的顶端与一侧所述背杆的杆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后叉杆的底端与对侧所述连接杆的后端转动连接;
20.所述第二后叉杆的顶端与另一侧所述背杆的杆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后叉杆的底端与对侧所述连接杆的后端转动连接。
2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捆式折叠摇椅,主要包括摇杆、前脚杆、后脚杆、转接座、翻转杆、扶手杆、座杆、背杆、座面、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其中,摇杆的形状呈弧形,主要用于放置于安装面(如地面等),并利用其弧形结构与安装面无法完全贴合的特性,使得用户能够在安装面上前后摇晃摇杆,实现摇晃功能。前脚杆的底端与摇杆的前端转动连接,前脚杆的顶端与转接座转动连接。后脚杆的顶端与转接座转动连接,后脚杆的底端与翻转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翻转杆的另一端与摇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扶手杆的杆体固定在转接座表面,扶手杆的后端通过第一转接件与背杆的杆体转动连接,背杆的杆体穿设于第一转接件中,背杆的底端与座杆的后端转动连接,座杆的杆体前端与前脚杆的杆体转动连接,后脚杆的杆体上可滑动地套设有第二转接件,座杆的后端与第二转接件转动连接。座面覆盖在座杆和背杆上。如此,在使用状态时,后脚杆的底端抵接在摇杆的后端,前脚杆和后脚杆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并同时通过转接座支撑着扶手杆,扶手杆与座杆基本保持水平状态,用户可稳定地坐在座面上,由座杆进行垂向支撑,同时由背杆进行水平抵靠。在需要折叠收纳时,转动翻转杆,使得后脚杆向上抬同时朝向前脚杆转动,并通过第二转接件带动座杆的后端向下滑同时上翘转动,接着同时转动扶手杆与背杆,使得两者的夹角减小,在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一转接件带动背杆同时向下移动,最终使得后脚杆与前脚杆紧贴、背杆与扶手杆之间的夹角收拢、前脚杆与摇杆互相靠近,椅子整体收纳折叠成薄板状。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捆式折叠摇椅,能够实现折叠收纳功能,避免占用过多空间。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的左视图。
25.图3为椅子整体在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椅子整体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第一转接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8.其中,图1—图5中:
29.摇杆—1,前脚杆—2,后脚杆—3,转接座—4,翻转杆—5,扶手杆—6,座杆—7,背杆—8,座面—9,第一转接件—10,第二转接件—11,第一前叉杆—12,第二前叉杆—13,第三转接件—14,第四转接件—15,第一后叉杆—16,第二后叉杆—17,连接杆—18,第五转接件—19;
30.u型夹—31,限位插孔—32,管套—101,滑套—102,紧固孔—103。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
33.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捆式折叠摇椅主要包括摇杆1、前脚杆2、后脚杆3、转接座4、翻转杆5、扶手杆6、座杆7、背杆8、座面9、第一转接件10、第二转接件11。
34.其中,摇杆1的形状呈弧形,主要用于放置于安装面(如地面等),并利用其弧形结构与安装面无法完全贴合的特性,使得用户能够在安装面上前后摇晃摇杆1,实现摇晃功能。
35.前脚杆2的底端与摇杆1的前端转动连接,前脚杆2的顶端与转接座4转动连接。后脚杆3的顶端与转接座4转动连接,后脚杆3的底端与翻转杆5的一端转动连接,翻转杆5的另一端与摇杆1的中部转动连接。
36.扶手杆6的杆体固定在转接座4表面,扶手杆6的后端通过第一转接件10与背杆8的杆体转动连接,背杆8的杆体穿设于第一转接件10中,背杆8的底端与座杆7的后端转动连接,座杆7的杆体前端与前脚杆2的杆体转动连接,后脚杆3的杆体上可滑动地套设有第二转接件11,座杆7的后端与第二转接件11转动连接。座面9覆盖在座杆7和背杆8上。
37.如此,在使用状态时,后脚杆3的底端抵接在摇杆1的后端,前脚杆2和后脚杆3之间具有一定夹角,并同时通过转接座4支撑着扶手杆6,扶手杆6与座杆7基本保持水平状态,用户可稳定地坐在座面9上,由座杆7进行垂向支撑,同时由背杆8进行水平抵靠。
38.如图3所示,图3为椅子整体在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9.在需要折叠收纳时,转动翻转杆5,使得后脚杆3向上抬,同时朝向前脚杆2转动,并通过第二转接件11带动座杆7的后端向下滑同时上翘转动,接着同时转动扶手杆6与背杆8,使得两者的夹角减小,在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一转接件10带动背杆8同时向下移动,最终使得后脚杆3与前脚杆2紧贴、背杆8与扶手杆6之间的夹角收拢、前脚杆2与摇杆1互相靠近,椅子整体收纳折叠成薄板状,相当于实现了厚度方向上的折叠收纳。
40.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捆式折叠摇椅,能够实现折叠收纳功能,避免占用过多空间。
41.在关于后脚杆3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为便于后脚杆3与摇杆1后端的抵接,本实施例在后脚杆3的底端增设了u型夹31。具体的,该u型夹31的整体结构呈u型,设置在后脚杆3的底端位置,主要用于夹持住摇杆1的的后端两侧,从而使后脚杆3在使用状态时与摇杆1形成夹持连接,同时协同前脚杆2对座杆7、扶手杆6形成稳定支撑。相应的,翻转杆5的另一端即可与u型夹31形成转动连接,一般的,翻转杆5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在u型夹31的两侧外壁上。
42.进一步的,为提高u型夹31对要摇杆1的夹持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u型夹31的两侧夹壁均具有弹性。如此设置,u型夹31即可通过两侧夹壁的弹性形变提高对摇杆1两侧的夹紧力和夹紧程度,从而防止后脚杆3在使用状态下与摇杆1意外脱离。
43.此外,考虑到第二转接件11、第五转接件19均可滑动地套设在后脚杆3上,且座杆7与第二转接件11转动连接,而连接杆18与第五转接件19转动连接,一般的,由于连接杆18位于座杆7的下方,因此,第五转接件19一般位于第二转接件11的下方。同时,考虑到在折叠过程中,第二转接件11相对于后脚杆3向下滑动,进而带动座杆7相对于前脚杆2上翘转动,使得座杆7的后端与第二转接件11同步下滑;反之,在展开过程中,座杆7的后端与第二转接件11同步上行,当座杆7的后端上行一定距离后达到水平状态,此时即可达到正常使用状态,为保证座杆7能够稳定处于当前状态,防止继续上行,本实施例还在后脚杆3的杆体上开设有限位插孔32。具体的,该限位插孔32主要用于与限位插销等部件配合,以利用限位插销对第二转接件11的上行极限位置进行限制。
44.如图5所示,图5为第一转接件1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45.在关于第一转接件10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第一转接件10主要包括管套101、滑套102和紧固孔103。其中,管套101固定套设在扶手杆6的后端端面上,而滑套102套设在管套101的侧壁上。背杆8插设于滑套102内,被滑套102夹紧连接。紧固件开设在滑套102的侧壁上,主要用于与螺栓等紧固件配合,以通过紧固件的末端抵接背杆8,将背杆8紧固在调节后的当前位置,进而确保背杆8处于合适的角度位置,以对座面9形成水平支撑。一般的,在使用状态时,背杆8可垂直于座杆7,或与座杆7形成钝角。
46.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进一步提升椅子整体的折叠效果,本实施例中还在座杆7前端增设了第一前叉杆12和第二前叉杆13。
47.其中,第一前叉杆12与第二前叉杆13形成交叉分布,并且两者在交叉点处形成转动连接,整体形成可互相转动的x型结构。具体的,第一前叉杆12的顶端通过第三转接件14与一侧(如图示左侧)座杆7的前端形成转动连接,而该第三转接件14套设在座杆7上,同时,第一前叉杆12的底端与对侧(如图示右侧)摇杆1的前端形成转动连接。
48.同理,第二前叉杆13的顶端通过第四转接件15与另一侧(如图示右侧)座杆7的前端形成转动连接,而该第四转接件15套设在座杆7上,同时,第二前叉杆13的底端与对侧(如图示左侧)摇杆1的前端形成转动连接。
49.如此设置,当座杆7在折叠过程中相对于前脚杆2转动上翘时,座杆7的前端通过第三转接件14、第四转接件15同时带动第一前叉杆12、第二前叉杆13进行相应转动,缩小第一前叉杆12、第二前叉杆13的夹角,使得x型结构变得更细,进而带动两侧的摇杆1互相靠近,
相当于实现了椅子整体的宽度方向的折叠收纳。
50.相应的,本实施例还在背杆8后端增设了第一后叉杆16、第二后叉杆17,以及连接杆18。
51.其中,连接杆18具体位于座杆7的下方位置,其连接关系与座杆7类似,连接杆18的前端与前脚杆2的杆体形成转动连接,而连接杆18的后端通过第五转接件19与后脚杆3的杆体形成转动连接,同时该第五转接件19可滑动地套设于后脚杆3的杆体上。在折叠过程中,第五转接件19相对于后脚杆3下滑,从而带动连接杆18相对于前脚杆2转动上翘,同时连接杆18的后端随第五转接件19下降。
52.第一后叉杆16与第二后叉杆17形成交叉分布,并且两者在交叉点处形成转动连接,整体形成可互相转动的x型结构。具体的,第一后叉杆16的顶端与一侧(如图示左侧)背杆8的杆体形成转动连接,且第一后叉杆16的底端与对侧(如图示右侧)连接杆18的后端形成转动连接。同理,第二后叉杆17的顶端与另一侧(如图示右侧)背杆8的杆体形成转动连接,且第二后叉杆17的底端与对侧(如图示左侧)连接杆18的后端形成转动连接。
53.如此设置,在折叠过程中,由于两侧的连接杆18的后端均随第五转接件19下滑,以及第一前叉杆12与第二前叉杆13的协同作用,第二后叉杆17与第二后叉杆17互同时互相转动,缩小第一后叉杆16、第二后叉杆17的夹角,使得x型结构变得更细,进而带动两侧的连接杆18互相靠近,辅助第一前叉杆12、第二前叉杆13实现了椅子整体的宽度方向的折叠收纳。如图4所示,图4为椅子整体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