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刷及具有其的洗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4244发布日期:2022-03-20 01:2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刷及具有其的洗地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刷及具有其的洗地机。


背景技术:

2.随着地面清洁技术的更迭,干湿两用吸尘器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一些吸尘器采用将清水箱安装在地刷上的方式来喷湿地面,从而改善清洁效果。现有技术中,清水箱均限位固定于地刷之上,即清水箱的四周全部由地刷壳体包围,再通过卡扣结构将清水箱固定于地刷壳体。即便上述结构能够满足部分用户的使用要求,但在不变动地刷整体尺寸的场景下,不利于对清水箱容量进行最大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刷,其在不变动地刷整体尺寸的场景下,有利于加大清水箱容量。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技术方案是:
5.一种地刷,包括工作部和连接部,工作部包括地刷主体和清洁液箱,地刷主体上构造有用于吸入垃圾的吸口,清洁液箱可拆地安装在地刷主体上;工作部、清洁液箱沿高度方向的投影均基本呈矩形状;其中,清洁液箱最大长度与工作部的最大长度基本一致。
6.作为优选,工作部的最大长度为250-270mm;工作部最大宽度与最大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5-0.7;清洁液箱体积与工作部体积的比值范围为0.3-0.6。
7.作为优选,工作部最大高度与最大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25-0.55。
8.作为优选,清洁液箱最大宽度与工作部最大宽度的比值范围为0.5-0.7。
9.作为优选,清洁液箱最大高度与工作部最大高度的比值范围为0.4-0.7。
10.作为优选,清洁液箱的容量与清洁液箱体积的比值不小于0.35。
11.作为优选,地刷主体包括安装壳、上挡盖以及滚刷;滚刷转动设在安装壳的前部,上挡盖设在滚刷的上部,清洁液箱设在上挡盖的后部;清洁液箱的顶面与上挡盖的顶面基本持平。
12.作为优选,安装壳包括底壳和顶盖,底壳和顶盖间形成有地刷安装腔;吸口配置在安装壳的前侧,且位于滚刷的后侧,地刷安装腔中设置有与吸口流体连通的地刷通道。
13.作为优选,地刷安装腔中设置有泵,用于泵出清洁液箱中的清洁液;泵沿地刷的长度方向配置在地刷通道的一侧。
14.作为优选,地刷安装腔中设置有泵,用于泵出清洁液箱中的清洁液;顶盖的上部形成有容纳槽,清洁液箱可拆地安装在容纳槽中;其中,泵的顶端高于容纳槽内的最低面和/或地刷通道的顶端高于容纳槽内的最低面。
15.作为优选,地刷安装腔中设置有电机,用于驱动滚刷旋转;电机沿地刷的长度方向配置在地刷通道的另一侧。
16.作为优选,滚刷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其旋转的电机。
17.作为优选,安装壳包括底壳;底壳的一侧固定有第一滚刷支撑部,另一侧通过磁吸结构连接有第二滚刷支撑部。
18.作为优选,滚刷最大长度与工作部的最大长度的比值不小于0.9。
19.作为优选,清洁液箱和上挡盖不固定成一体,上挡盖可拆地连接在安装壳上。
20.作为优选,上挡盖上安装有喷嘴;清洁液在泵的作用下,从喷嘴喷出。
21.作为优选,清洁液箱通过磁吸结构安装在安装壳上。
22.作为优选,顶盖的上部形成有容纳槽,清洁液箱可拆地安装在容纳槽中;清洁液箱最大高度大于容纳槽的深度。
23.作为优选,沿地刷的长度方向,顶盖的两侧构造有凸沿;清洁液箱的两侧构造有凹槽,凸沿对应设置在凹槽中。
24.作为优选,凹槽的深度与清洁液箱最大高度的比值范围为0.4-0.7。
25.作为优选,沿地刷的长度方向,凸沿的长度为7-10mm。
26.作为优选,上挡盖和清洁液箱沿地刷长度方向的两侧均配置有圆角或倒角。
2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28.一种洗地机,包括以上所述的地刷。
29.作为优选,洗地机还包括机身,机身上向前外凸地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的顶部可拆地安装有手持式吸尘器,固定座的底部可拆地安装有储污箱;手持式吸尘器和储污箱间能够通过固定座实现流体相通;其中,储污箱用于进行第一级气体、灰尘和/或液体的分离,手持式吸尘器用于提供吸力及进行第二级尘气分离。
30.作为优选,机身包括构造为细长杆式的杆身,杆身的横截面积基本无显著变化。
31.作为优选,杆身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与机身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02-0.06。
32.作为优选,固定座基本呈圆环状,其向前外凸最大长度与杆身沿前后方向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8-3。
33.作为优选,沿机身的长度方向,固定座的投影面积与杆身的投影面积的比值范围为6.5-9。
34.作为优选,机身上设置有用于从底部或侧部支撑储污箱的储污箱支撑座,和用于独立锁定/解锁储污箱的第二锁紧结构;当第二锁紧结构解锁储污箱时,储污箱支撑座的一端能够自动远离机身,以连动储污箱摆出一定角度。
3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既保留了安装壳对清洁液箱的周向限位功能,又能够使清洁液箱上部结构拓展到与工作部的最大长度基本一致。基于此,清洁液箱既能够稳定连接于安装壳,又能够通过上部结构扩容;同时,由于清洁液箱的上部结构能够遮掩安装壳的周向限位部位,提升了地刷的整体美感,使其外观更加引人注目。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工作部的形状和尺寸,使地刷的结构更加紧凑实用;本技术中的地刷小巧轻便,在空旷区域具有较高的清洁效率,且能够顺畅地对床底、旮旯处进行有效清洁。具体的,本技术通过限定工作部和清洁液箱在长度、宽度、高度方面的尺寸和比例、在地刷安装腔中布局各零部件的位置、将电机设置在滚刷内部、采用磁吸结构安装清洁液箱和支撑组件、限定滚刷长度等一系列方式,能够在保持清洁液箱容量不变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减小了地刷的尺寸,并保证了在多种应用场景下的清洁效率。另外,本技术中通过将杆身构造成细长杆状、采用固定座连接手持式吸尘器和储污箱、限定杆身和固
定座的尺寸和比例、采用储污箱支撑座支撑储污箱等结构布置方式,能够最大化地减轻用户操作机身时的负载重量。综上可知,本技术主要从结构、尺寸、布置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提供了一种清洁效率高、场景应用广泛、使用轻便、外观简洁小巧的地刷和洗地机。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一实施例中地刷的立体图;
38.图2为一实施例中地刷的右视图;
39.图3为一实施例中地刷的俯视图;
40.图4为一实施例中地刷的结构爆炸图;
41.图5为一实施例中清洁液箱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一实施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一实施例中清洁液箱的右视图;
44.图8为一实施例中清洁液箱的俯视图;
45.图9为一实施例中电机的固定位置示意图;
46.图10为一实施例中滚刷的右视图;
47.图11为一实施例中滚刷和变速箱的连接示意图;
48.图12为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剖视图;
49.图13为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拆解结构图;
50.图14为一实施例中洗地机的右视图;
51.图15为一实施例中洗地机的拆解结构图;
52.图16为一实施例中洗地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6.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5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刷1,其包括固定成一体的工作部11和连接部12,地刷1具有相对的前部和后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12设置在工作部11的后部。工作部11由地刷主体111和可拆地安装在地刷主体111上的清洁液箱112组成;其中,地刷主体111可以和待清洁面直接接触,用于清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地刷主体111上构造有用于吸入垃圾的吸口211;清洁液箱112所属清洁液供应组件,其内部储存有清水、清洁剂或护理剂等清洁液,在待清洁面需要被喷湿的使用场景下,清洁液从清洁液箱112中被泵送到待清洁面上。
58.通过将清洁液箱安装在地刷主体上,能够方便用户手持操作杆身和清洁床底空间。同时,采用上述结构无需设置较长的清洁液水管,导致喷洒响应较快;能够加大地刷的整体重量,从而加大了地刷下压地面的力,提升清洁效果。
59.由于包括了清洁液箱112,会导致工作部11的尺寸变大,从而无法便捷地被拖动到床底、角落等区域进行清洁。参照图2和图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限定了工作部11沿其高度方向的投影基本呈矩形状,且工作部11的最大长度a不大于270mm;相对于其他形状,俯视视角为矩形状的工作部在单次推拉时的清理范围大、占用空间小,同时能够方便设置连接部12和清洁液箱112;通过限定其最大长度,提升了工作部11清理边角位置的效率。但工作部11的最大长度过小时,其在空旷区域的清理效率较低,综合考虑下,优选工作部的最大长度为250-270mm。
60.工作部11不仅作为吸入垃圾的上游部件,还需配合连接部12对机身、手柄等部件进行支撑,同时兼具安装清洁液箱112的作用;由此需进一步限定工作部11的最大宽度。具体的,工作部最大宽度b与最大长度a的比值范围为0.5-0.7;基于此,在满足了工作部稳定支撑作用和安装载体作用的前提下,能够使工作部获得尽量小的尺寸。
61.为保证清洁液供应组件能够喷湿足够的面积,通常将清洁液箱112的容量设定为0.35-0.6l;由于清洁液箱112具有箱壳,其体积(所需占用的空间)必然要大于其容量;本技术中限定清洁液箱的容量与清洁液箱体积的比值不小于0.35;这样以来,当预设清洁液箱容量时,能够限定清洁液箱不占用过多的空间,提升工作部11的整体紧凑性。
62.进一步地,为综合限定工作部11的尺寸,本技术中清洁液箱体积与工作部体积的比值范围为0.3-0.6。这样,能够在确定工作部11长度、宽度的情况下,对其高度进行约束,使地刷1能够方便地伸入到床底、沙发底等高度受限的区域进行清洁;进一步地,限定工作部最大高度c与最大长度a的比值范围为0.25-0.55,以同时满足工作部的清洁性能、方便性及美观性。
63.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为充分利用地刷主体111上的安装空间以及匹配工作部11的基本形状,本实施例中清洁液箱沿其高度方向的投影也基本呈矩形状,且清洁液箱最大长度d与工作部的最大长度a基本一致。可理解的是,沿地刷的长度方向,清洁液箱112的两
侧距离基本等同地刷主体111的两侧距离;这样既保留了安装壳对清洁液箱的周向限位功能,又能够使清洁液箱上部结构拓展到与工作部的最大长度基本一致。同时,将清洁液箱112的长度设计成尽量大,也便于调整清洁液箱112的高度和宽度,进而便于设计工作部11上的零部件安装位置。
64.参照图8,需注意的是,由于清洁液箱在安装时需构造出必要的限位结构和/或对其他零部件(如连接部12)作出避让,俯视状态下的清洁液箱必然不可能是规整的矩形状。此处基本呈矩形状是指,两对相对边均具有能够达到基本平行的部分;另外,前述工作部沿高度方向的投影基本呈矩形状也应如此理解。
65.进一步地,清洁液箱112的后端至少构成部分工作部11的后端,即清洁液箱112尽量靠后设置,以避让位于地刷主体111前部的零部件。
66.具体的应用场景下,地刷主体111包括安装壳1111、上挡盖1112以及滚刷1113;滚刷1113可转动地配置在安装壳1111的前部,用于滚动擦洗待清洁面,上挡盖1112设在滚刷1113的上部,用于遮挡至少部分滚刷及作为安装载体;同时,清洁液箱112设在所述上挡盖1112的后部。基于以上位置设定,使得工作部11的结构更加紧凑,其空间利用率高且美观实用。
67.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清洁液箱112和上挡盖1112一体设置,在加清洁液时需要将清洁液箱112连带上挡盖1112一同取下,导致用户操作不便;将清洁液箱112和上挡盖1112分体设置,能够方便将清洁液箱112单独取出加注清洁液,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68.为进一步保证工作部11能够顺畅地伸入到床底区域,工作部11的顶部应尽量不出现凸出部分;也就是说,清洁液箱112的顶面、上挡盖1112的顶面均基本地呈水平面状,且上述两个顶面应基本持平,避免出现台阶面。
69.清洁过程中,工作部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容易碰撞到障碍物;为降低磕碰时造成的影响,处于工作部11上部的上挡盖1112和清洁液箱112沿地刷长度方向的两侧均配置有圆角或倒角。
70.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上挡盖1112可拆地连接在安装壳1111上,能够便于实现清理、拆装滚刷1113;相比将清洁液箱112和上挡盖1112一体设置的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将清洁液箱112和上挡盖1112分体设置、上挡盖1112可拆地连接在安装壳1111上,进一步优化了工作部11的结构,更加匹配用户的使用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挡盖1112的宽度过小,会导致清理、拆装滚刷的有益效果难以充分体现。由此,优选清洁液箱最大宽度e与工作部最大宽度b的比值范围为0.5-0.7;通过限定清洁液箱112的最大宽度,向上挡盖1112提供了充足的安装空间,从而使设置上挡盖1112更具意义。
71.参照图4和图7,进一步地,安装壳1111包括底壳21和顶盖22,底壳21和顶盖22间形成有地刷安装腔210;上述吸口211构造于底壳21的前侧,且位于滚刷1113的后部;地刷安装腔210中设置有与吸口211流体连通的地刷通道23。清洁过程中,待清洁面上的垃圾被滚刷1113摩动后经吸口211吸走,并由地刷通道23继续导送。
72.由于地刷通道23在地刷安装腔210占用了一定高度,这就需要对位于地刷安装腔210上部的清洁液箱112进行高度限定,以避免工作部11的高度过大;本技术中,清洁液箱最大高度f与工作部最大高度c的比值范围为0.4-0.7。
73.参照图6和图7,再进一步地,顶盖22的上部形成有容纳槽220,清洁液箱112可拆地
安装在容纳槽220中;为了方便在容纳槽220中取放清洁液箱112,限定清洁液箱最大高度f大于所述容纳槽的深度h。基于上述容纳槽220的结构,沿地刷长度方向,顶盖22的两侧均构造有凸沿221,同时,清洁液箱112的两侧均构造有能够对应容纳凸沿221的凹槽1125。通过以上设置,清洁液箱112呈现出上部略长、下部略短的形状;其中,清洁液箱112的下部用于限位和安装,略长的上部有利于拓展清洁液箱112的容量。
74.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下,应对凹槽的深度进行限定;因为,若凹槽深度较小,凸沿221对凹槽1125的限位性较差,清洁液箱112容易产生晃动;若凹槽深度过大,位于凹槽1125上部的清洁液箱空间拓展幅度有限,导致通过此种形式进行空间拓展的意义不大。具体的,凹槽的深度j与清洁液箱最大高度f的比值范围为0.4-0.7。
75.另外,也应对凸沿221的长度g进行限定;若凸沿221较薄,其强度较差,难以对清洁液箱112进行有效限定;若凸沿221较厚,需加大凹槽1125,则清洁液箱会牺牲掉一定的容量。由此,沿地刷的长度方向,限定凸沿221的长度g为7-10mm。
76.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清洁液箱112可通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锁扣结构、卡扣结构等连接在安装壳1111上,但上述连接结构所需占用空间较多,且需要设置在显眼位置;由此,本技术中优选清洁液箱通过磁吸结构与安装壳固定。参照图4、图5和图9,具体的,清洁液箱112的底部可以固定有第一铁体1124,地刷安装腔210中固定有能够与第一铁体1124产生吸力的第一磁体214;这样,不仅降低了连接结构的空间占有量,还隐藏了连接结构,从而使工作部11的结构更加紧凑美观。其中,上述磁吸结构还可以通过第一铁体1124和第一磁体214位置互换、设置成两块磁体进行磁吸的方式实现。
77.进一步地,清洁液箱112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液体插嘴1122和定位块1123;其中,第一液体插嘴1122能够和位于安装壳1111上的第一液体插口2201组成阀组件,当两者插接时,清洁液能够从清洁液箱中流出;定位块1123能够插入安装壳1111中的插孔2202,发挥定位作用。上述阀组件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通过拔插动作实现液体导通/截流的组件,本技术中不做限定。
78.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清洁液箱的最大高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长度指的是清洁液箱箱体的高度、宽度和长度,并不包括第一液体插嘴1122和定位块1123等凸出部位。
79.参照图4,清洁液供应组件还包括喷嘴1120和泵1121,泵1121用于将清洁液从清洁液箱112泵送至喷嘴1120,喷嘴1120作为清洁液供应组件的输出末端,将清洁液喷至待清洁地面上,从而起到对地面的清洁和/或护理的作用。具体的,泵1121设置在地刷安装腔210中,其沿地刷的长度方向配置在地刷通道23的一侧;喷嘴1120设置在上挡盖1112上。
80.参照图6,为了进一步保证清洁液箱112的容量,本技术限定泵1121的顶端高于容纳槽220内的最低面;即容纳槽220的底面构造有一能够至少部分容纳泵1121的第一凸部2203;参照图5,相对应地,清洁液箱112的底部构造有用于避让第一凸部2203的第一凹部(图中未示出)。另外,本技术限定了地刷通道23的顶端高于容纳槽220内的最低面,即容纳槽220的底面构造有一能够至少部分容纳地刷通道23的第二凸部2204;相对应地,清洁液箱112的底部构造有用于避让第二凸部2204的第二凹部(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对清洁液的泵送量和对垃圾的输送量,泵1121和地刷通道23分别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将容纳槽220的底面基本构造成一平面,那么这个平面的高度取决于泵1121和地刷通道23中顶端较高的那一个;这样的话,无疑牺牲了一些可用于扩充清洁液箱容量的空间。基于上
述设置,能够从高度方面限定清洁液箱112和地刷主体111,保证了清洁液箱具有充足的容量,并且使工作部11的结构更加紧凑实用,方便用户在床底等高度受限的空间内使用该地刷。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容纳槽220内的最低面是指容纳槽220中与第一凸部2203、第二凸部2204衔接的、基本为平面的内底。
81.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安装壳1111上构造有第二液体插嘴11211,上挡盖1112上构造有能够与第二液体插嘴11211组成阀组件的第二液体插口11121。
82.再具体地,泵1121具有泵入口和泵出口,泵入口与第一液体插口2201间通过第一导管实现流体导通,泵出口与第二液体插嘴11211间通过第二导管实现流体导通,第二液体插口11121与喷嘴1120间通过第三导管11122实现流体导通。其中,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配置在地刷安装腔210中,第三导管11122配置在上挡盖1112中;通过配置两个阀组件以及布局三根导管,使清洁液供应组件的多个部件间能够实现有效导流且单独可拆。
83.清洁作业时,滚刷1113能够在电机311的传动作用下进行旋转;一实施例中,电机311可以设置在上述地刷安装腔210中,且其沿地刷的长度方向配置在地刷通道23的另一侧;另一实施例中,电机311可以设置在滚刷1113的内部,这样能够进一步优化工作部11的尺寸,提升其紧凑性。
84.在滚刷1113内设置电机311的实施例中,底壳21的一侧固定有第一滚刷支撑部,用于固定电机311;本技术中将支臂212构造成第一滚刷支撑部,其沿地刷的宽度方向向前延伸。电机311的一端通过连接套215固定在支臂212上,电机311的另一端连接有变速箱312,变速箱312直接作用在滚刷1113上,以驱动滚刷旋转。
85.参照9和图10,具体的,滚刷1113包括刷筒32和固定在刷筒32外周的刷毛33;刷筒32的内部固定有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隔板322;其中,隔板322上均匀地构造有多个连接槽3200,变速箱312的输出轴上构造有能够对应嵌插在连接槽3200中的多个连接柱3121;启动电机311时,连接柱3121能够向连接槽3200施力,以实现驱动滚刷旋转。
86.再具体地,连接柱3121沿变速箱输出轴的径向向外延伸,其数量越多会使滚刷1113和变速箱312的传动稳定性越好,但相应地会增大生产成本。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优选,连接柱3121和连接槽3200的数量均构造成三个。
87.清洁结束后,有时需要将滚刷1113单独拆卸进行清理;由于电机311、变速箱312设置在刷筒32内部,那么滚刷1113只能沿其长度方向相对底壳21拔出;然而,再次安装滚刷1113时,会出现连接柱3121和连接槽3200不易对准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较差。为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柱3121基本呈圆柱状,同时,连接槽3200的外沿位置成型有圆角或倒角3221;基于上述结构,在插入滚刷1113的过程中,基本呈圆柱状的连接柱3121能够沿着圆角或倒角顺利地和连接槽3200嵌插。
88.进一步地,底壳21的另一侧可拆装地配置有第二滚刷支撑部,用于对滚刷1113进行旋转支撑和端部限位;本技术中将支撑组件4构造成第二滚刷支撑部。
89.支撑组件4包括盖板件41,盖板件41通过磁吸结构与安装壳固定;具体的,盖板件41朝向底壳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铁体413,底壳21上构造有侧板213,侧板213上安装有第二磁体(图中未示);这样以来,同样地隐藏了支撑组件4的连接结构,有利于控制工作部11的最大长度。当然,通过调换第二铁体和第二磁体或设置两块磁体,同样可以实现磁吸固定支撑组件4。
90.通过磁吸结构固定支撑组件4利于控制盖板件41和底壳21在长度方向的尺寸,导致滚刷在工作部中的长度占比得到了优化。本技术中限定滚刷最大长度与工作部的最大长度a的比值不小于0.9;这样以来,单次推拉清洁时,滚刷能够尽量多地擦洗待清洁面,使得擦洗长度(滚刷最大长度)和工作部的最大长度相差无几,改善了清洁效果并提升了清洁效率。
91.为了加强盖板件41与侧板213的连接关系,避免支撑组件4相对侧板213转动,限定部分盖板件41嵌设在侧板213中;同时,为了保证盖板件41安装到位,盖板件41朝向底壳2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槽414,侧板213上设置有能够与限位槽414匹配插接的限位块2131。
92.具体的,盖板件41朝向底壳21的一侧固定有支撑套42,支撑套42内部通过卡簧431安装有第一轴承件43;第一轴承件43的内圈中固定插装有一连接杆44,连接杆44的另一端过盈地插装在旋转套45上。
93.参照图9和图11,另外,连接套215上安装有第二轴承件2150;在使用状态下,刷筒32套装在旋转套45和第二轴承件2150上,旋转套45、第二轴承件2150分别对滚刷1113的右侧、左侧进行支撑;在两个轴承件的作用下,减小了滚刷1113的旋转阻力。
94.参照图12和图13,为防止滚刷1113和旋转套45转速不一致而产生摩擦,限定旋转套45上构造有一凸缘451,凸缘451上开设有若干缺口450;同时,刷筒32上构造有若干插块321。在使用状态下,插块321能够对应地插接在缺口450中,从而保证了滚刷1113和旋转套45周向旋转时的步调完全一致。进一步地,凸缘451的高度设置成不小于刷筒32的厚度,这样就相当于通过旋转套45封堵了刷筒32的一端,能够阻挡垃圾进入到刷筒32。旋转套45沿其周向设有环槽,密封环46配置在环槽中,并抵靠在刷筒32的内壁上,进一步增强了对垃圾的阻挡效果。
9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盖板件41背向底壳21的一侧设有凹陷部410,凹陷部410中安装有拉块411,用户可手捏拉块411方便地拆装支撑组件4。且拉块411全部设置在凹陷部410中,这样拉块411不会凸出盖板件41背向底壳21一侧的平面,从而不会对工作部11的最大长度产生影响,也不容易磕碰到障碍物。
96.具体的,拉块411和支撑套42通过螺栓、螺钉等连接在一起,这样便于拆卸的设计,利于后续零部件清理和维护。进一步地,盖板件41上构造有限位套412,支撑套42过盈地插装在限位套412内;基于该结构,能够提升支撑套42的安装稳定性,防止支撑套42相对盖板件41发生晃动,从而保证了滚刷1113的旋转动平衡性能。
97.旋转套45能够相对盖板件41转动,因此两者间需配置有间隙,在清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毛发、丝絮等丝状物通过上述间隙进入到旋转套45中;为了避免丝状物缠绕在第一轴承件43、连接杆44的旋转件上,本技术中限定支撑套42朝向旋转套45的一侧构造有扩口部421。优选的,沿滚刷1113的高度方向,扩口部421与旋转套45的最小间距不大于1.5mm;沿滚刷1113的长度方向,扩口部421与旋转套45的最小间距不大于1.5mm。其中,支撑套42和旋转套45基本同轴设置,因此上述两个最小间距分别为扩口部421的外缘与旋转套45一内壁间的最小间距、扩口部421的右端与旋转套45另一内壁间的最小间距。
98.参照图14和图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洗地机,其包括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地刷。
99.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洗地机还包括有机身5,机身5包括整体呈杆式的杆身51;杆
身51的下部构造有枢接在连接部12上的地刷连接端511,杆身51的上部构造有便于用户手持的手柄端512。
100.机身5的前侧单独可拆地安装有手持式吸尘器6和储污箱7,手持式吸尘器6设置在储污箱7的上部;机身5中配置有连通地刷通道23和储污箱7的机身通道50。其中,手持式吸尘器6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无线手持吸尘器(随手吸),其包括尘筒组件61和动力组件62。
101.上述洗地机的使用状态下,手持式吸尘器6与储污箱7间密封地流体连通、储污箱7和机身通道50间密封地流体连通;动力组件62提供清理垃圾的吸力,流体依次经过吸口211、地刷通道23、机身通道50、储污箱7和尘筒组件61,最后从动力组件62的排风口排出。
102.本技术中的流体可以是洁净的气流,也可以是夹裹有垃圾的气流;上述垃圾为灰尘、固态垃圾(如烟头、纸片、米粒等)、污液(如橙汁、脏水、清水、蛋液等)中的至少一种。
103.具体的,流体在储污箱7和尘筒组件61中流动时,气体、灰尘和/或液体的混合流体由储污箱7进行第一级气体、灰尘和/或液体的分离;灰尘和/或液体存储在储污箱7内,第一级分离后的流体从储污箱7流入尘筒组件61进行第二级尘气分离,分离后的洁净空气从动力组件62排出。
104.当然,在较小空间内清理垃圾时,用户可以单独拆下手持式吸尘器6后直接使用,使洗地机的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动力组件62的吸力作用下,流体由手持式吸尘器的进风口610进入尘筒组件61进行尘气分离,分离后的清洁空气从动力组件62排出。
10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机身5上配置有用于独立锁定/解锁手持式吸尘器6的第一锁紧结构92,和用于独立锁定/解锁储污箱7的第二锁紧结构91,从而实现手持式吸尘器6和储污箱7均能够单独可拆;其中,第一锁紧结构92、第二锁紧结构91可采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锁扣结构、卡扣结构等,本技术中不做进一步限定。
106.为了兼顾手持式吸尘器6与储污箱7间的流体密封性和锁装稳定性,机身5上向前外凸地设置有一固定座8;固定座8中设有通孔81,手持式吸尘器6与储污箱7分别能够密封地、流体相通地接位于通孔81的顶部、底部;经第一级分离后的流体通过通孔81进入到手持式吸尘器的进风口610中。
107.如图16所示,进一步地,机身5上设置有储污箱支撑座93,储污箱支撑座93从底部或侧部支撑储污箱7,从而使储污箱7能够更加稳定地连接于机身。
108.通过在机身5上设置外凸的固定座8,手持式吸尘器6的重心及大部分重量均支撑在该固定座上而并非机身上,机身上仅设置锁紧结构即可,通过固定座和锁紧结构的配合即可达到稳定的固定目的;同样地,机身5上设置的储污箱支撑座、固定座和锁紧结构也能够解决机身须大面积接触储污箱的问题。
109.此方案最大化地降低了对机身支撑面积的要求,导致杆身可构造为细长杆式,从而降低了机身的整体重量;相比于现有技术,可将机身的整体重量降低70%以上,且整个机器外观更显简洁清爽。
110.进一步地,细长杆式杆身的横截面积基本无显著变化;可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安装锁紧结构等必要附件,其横截面积必然会有部分变化,此处无显著变化是指杆式机身沿长度方向的大部分横截面积无显著变化。上述杆身的横截面积会具有最小值和最大值,即使最大横截面积也应小于固定座的平均横截面积、手持式吸尘器的平均横截面积、储污箱的
平均横截面积,优选小于三者的任一横截面积的一半,以保证杆式杆身的轻便性。
111.再进一步地,杆身51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与机身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02-0.06;其中,优选杆身51沿前后方向的宽度范围为43mm-49mm,机身5的长度范围为1000mm-1200mm。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机身整体轻量化,便于用户手持使用,且能够优化洗地机整体尺寸及重量。
112.作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固定座8基本呈圆环状,其向前外凸最大长度与杆身51沿前后方向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8-3,这样能够在保证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将固定座和杆身的整体宽度设计成尽量小,方便控制杆身将地刷较深地伸入到床底中。沿机身的长度方向,固定座投影面积与杆身投影面积的比值范围为6.5-9;其中,此处的投影面积指的是横截面积外边缘所围成的面积。具体的,优选固定座投影面积为55-80cm2。
113.作为一优选实施例,当第二锁紧结构91解锁储污箱7时,储污箱支撑座93的一端能够自动远离机身,以连动储污箱7摆出一定角度,从而便于用户取出储污箱7。
114.具体的,第二锁紧结构91枢接在机身5上,其远离枢接部位的一端构造有呈板状或块状的插头件;第二锁紧结构91和机身5间设置有弹性件,该弹性件能够相对机身5弹动第二锁紧结构91,使插头件自动远离机身。储污箱7上构造有能够与插头件对插的插口件70,当插头件转动时,储污箱7能够通过插口件70与插头件连动。当然,调换插头件和插口件位置同样能够达到储污箱7自动摆出的效果,本技术中对该详细方案不做赘述。
115.进一步地,当储污箱7中存有液体时,如果自动摆出的角度过大,容易使液体溅出甚至溢出;由此,限定储污箱7相对机身5自动摆出的角度不大于45
°
,具体可通过在机身5上安装限位板来限定第二锁紧结构91的最大转动幅度。另外,为了避免自动摆出的过程过于迅速,而导致储污箱7中的液体晃动猛烈,本实施例在第二锁紧结构91的枢接部位安装有旋转阻尼器。该旋转阻尼器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本技术不做限定。
116.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