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动房的外窗结构和被动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93327发布日期:2022-02-08 12:5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被动房的外窗结构和被动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被动房的外窗结构和被动房。


背景技术:

2.建筑物的墙体开设有窗洞,在窗洞位置安装有外窗结构,外窗结构包括玻璃和窗框,安装时,采用紧固件紧固窗框和窗洞所对应的周壁,窗洞对应的环形周壁包括顶壁、侧壁和底壁,紧固件紧固窗框并打入到外墙体窗洞所对应的顶壁、侧壁和底壁中,窗框大致位置窗洞的中部位置。
3.此种外窗结构与外墙体的交界处是房屋气密性的薄弱环节,此处也存在较多热桥,影响保温性能。一些建筑物为降低供暖供冷能耗,通过减少开窗面积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开窗少会造成冬季热辐射获取减少,会提高冬季供暖能耗;且房屋使用者对开窗面积也有需求,开窗较少的空间会给人带来压抑的感受,白天室内采光也会比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方案提供一种被动房的外窗结构,包括外窗和安装部,所述外窗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于外墙体的外侧,所述外窗的窗框与所述外墙体分离;所述安装部的内壁固定于所述外墙体的外壁,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外窗的侧壁,用于固定所述外窗的所述窗框;所述安装部包括多个角铁,所述角铁与所述外墙体的外壁之间设有隔热垫片。
5.可见,本方案中由于将外窗悬设在外墙体之外,且窗框不与外墙体接触,则大幅减少外窗与外墙体的接触面积,减少热桥的产生,有利于提升保温性能,从而可以避免或者改善通过减少开窗面积的方式保证保温性能。安装部的内壁固定外墙体,利用安装部的侧壁安装窗框,可以减少对室内的接触,有利于提升保温性能;角铁因为其材质具有较好的强度,可以较好地满足外窗悬设在外墙体窗洞之外的强度要求,设置的隔热垫片又可以尽量减少热桥。
6.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所述外窗的窗框设有防腐木垫块,所述防腐木垫块与所述外墙体通过紧固件紧固;所述防腐木垫块的外侧覆盖有防水透汽膜。
7.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所述外墙体包括朝向窗洞的侧壁;所述外窗结构还包括防水隔汽膜,所述防水隔汽膜的一部分覆盖所述外墙体的所述侧壁,另一部分覆盖所述窗框的侧壁。
8.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窗框的侧壁固定;所述外窗结构还包括防水透汽膜,所述防水透汽膜至少覆盖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边缘与所述外墙体外壁相接的位置,以及覆盖至所述窗框的侧壁。
9.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所述防水透汽膜铺设两层。
10.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所述外墙体的外侧设有外墙保温,所述外墙保温沿向内的方向,至少压住所述窗框的一部分。
11.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所述外墙保温包括由内向外分布的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
层,所述窗框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保温层的内表面抵压所述窗框的至少一部分外表面。
12.本方案还提供一种被动房,包括外墙体,所述外墙体的外侧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被动房的外窗结构,具有和上述外窗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外窗结构在水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14.图2为图1中窗框一侧和安装部连接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15.图3为图1中窗框另一侧和安装部连接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场结构在竖直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17.图5为图4中外窗窗框底部与外墙体连接位置的放大图;
18.图1-5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9.1-外墙体;
20.2a-窗框;2b-玻璃;
21.3a-第一角铁;3b-第二角铁;
22.4a-第一紧固件;4b-第二紧固件;4c-第三紧固件;
23.5a-第一保温层;5b-第二保温层;
24.6-外窗台板;
25.7-遮阳帘;
26.8-防水透汽膜;
27.9-隔热垫片;
28.10-保温材料;
29.11-导轨;
30.12-内窗台板;
31.13-防腐木垫块;
32.14-防水透汽膜。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4.请参考图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外窗结构在水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场结构在竖直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35.本实施例中的外窗结构,包括外窗和安装部,外窗包括玻璃2b和安装紧固玻璃2b的窗框2a,外窗具体通过安装部安装于外墙体1的外侧,即悬设在外墙体1之外,此时,外窗的窗框2a与外墙体1分离,即窗框2a不与外墙体1接触。本文所述的“外”、“内”均是以室外、室内为参考基准,靠近室外的为外,靠近室内的为内,图1中门窗的上方为室外,下方为室内,图2中,门窗的左侧为室外,右侧为室内。
36.可见,本方案中由于将外窗悬设在外墙体1之外,且窗框2a不与外墙体1接触,则大幅减少外窗与外墙体1的接触面积,减少热桥的产生,有利于提升保温性能。
37.具体地,安装部的内壁贴合固定于外墙体1的外壁,安装部朝向外窗的侧壁,则用于固定外窗的窗框2a,这样可合理利用安装部的安装面,可靠地安装外窗。本方案利用安装部的侧壁安装窗框2a,可以减少对室内的接触,有利于提升保温性能。
38.具体可结合图2、3理解,图2为图1中窗框2a一侧和安装部连接位置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窗框2a另一侧和安装部连接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39.安装部包括分布在外墙体1窗洞四周的多个角铁,图2、3中分别示出第一角铁3a、第二角铁3b,图2中,第一角铁3a为l型构件,包括大致呈直角分布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和外墙体1贴合紧固,可以通过第一紧固件4a紧固,第二部朝向窗框2a的一侧为安装部的侧壁,可以和窗框2a通过第二紧固件4b紧固。图3中第二角铁3b也大致为l型构件,第二角铁3b的第一部和外墙体1贴合紧固,第二部相对角铁3a的第二部长度更长,其延伸到外墙体1之外,且与外墙保温(包括第一保温层5a、第二保温层5b)的侧壁形态配合,此时第二角铁3b还用于安装固定遮阳卷帘7的导轨11,这样一个角铁3b可以安装多个构件。可知在不安装这样卷帘7的建筑物上,无需设置角铁3b,都可以采用角铁3a的结构,本方案并不做限定。
40.图1中还示出位于外墙保温外侧的外窗台板6以及位于室内的内窗台板12,窗台板6也并非必须设置,而是可选择的方案。
41.角铁因为其材质具有较好的强度,可以较好地满足外窗悬设在外墙体1窗洞之外的强度要求,但由于角铁具有一定的传热性能,为尽量减少热桥,可以在角铁与外墙体1的外壁之间设置隔热垫片9,如图2、3所示,角铁3a和外墙体1之间、角铁3b和外墙体1之间均设有隔热垫片9。
42.请参考图4并结合图5理解,图5为图4中外窗窗框2a底部与外墙体1连接位置的放大图。
43.外窗的窗框2a的底部设有防腐木垫块13,防腐木垫块13与外墙体1可通过第三紧固件4c紧固,与第一紧固件4a、第二紧固件4b类似,紧固件都可以是锚栓类的结构。这样,窗框2a和外墙体1通过多种连接方式建立连接,连接可靠。
44.请继续参考图1、4,外墙体1的外侧设有外墙保温,具体地,外墙保温包括由内向外分布的第一保温层5a和第二保温层5b,即设置两层保温层,保温效果更好。如图5所示,第一保温层5a开设有槽,防腐木垫块13可以插入到槽中并与外墙体1建立连接,一方面可增加对防腐木垫块13的定位,另外也可以保证保温性能。
45.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外墙保温可沿向内的方向,至少压住窗框2a的一部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外窗的定位,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保温性能,减少窗框2a作为热桥的热传递。
46.如图2、3所示,窗框2a的外表面可与第一保温层5a的外表面平齐,第二保温层5b的内表面抵压窗框2a的至少一部分外表面,相当于第二保温层5b朝向窗框2a一侧的侧壁相较于第一保温层5a的侧壁,朝向窗框2a延伸一部分,从而形成台阶面,以抵压窗框2a的外表面,抵压设置更为简单。
47.可以理解,也不限定设置两层保温层,一层保温层设置出台阶面以抵压窗框2a也可以。另外,如图2、3所示,窗框2a的侧壁并非是平整面,具有一定的台阶,此时的第一保温层5a的侧壁可与之相匹配地设置出台阶侧壁,以保障气密性。如图2所示,由于窗框2a靠近外侧的侧壁形状不规则,形成凹腔,此处则可填充有保温材料10,以增加保温性能。
48.请继续参考图1,并结合图2、3理解,外墙体1包括内壁和外壁,其中朝向窗洞的壁面定义为外墙体1的侧壁,此时,外窗结构还包括防水隔汽膜14,防水隔汽膜14的一部分覆盖在外墙体1的侧壁,另一部分则覆盖在窗框2a的侧壁,本方案中窗框2a的侧壁是朝向外墙保温的壁面。防水隔汽膜14具有较好的防水和隔水蒸气性能,可防止内侧水和水蒸气渗入墙体。
49.另外,外窗结构还可以包括防水透汽膜8。如图1-3所示,安装部与窗框2a的侧壁固定,防水透汽膜8覆盖安装部、安装部边缘与外墙体1外壁相接的位置,以及覆盖至窗框2a的侧壁。防水透汽膜8具有较好的防水和透水蒸气性能,防止外侧水渗入外墙体1,但是外墙体1内水蒸气又可以及时散出,避免淤积在外墙体1内。由于本实施例作为安装部的角铁突出于外墙体1,为贴膜薄弱环节,可以将防水透汽膜8进行二次铺设,即在此位置铺设两层防水透汽膜8。如图5所示,防腐木垫块13的外侧也可以覆盖两层防水透汽膜。
5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被动房,包括外墙体1,外墙体1的外侧设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外窗结构,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上述外窗结构有利于保提升被动房的隔热气密性,减少屋内外热量交换,大幅降低房屋总能耗。
51.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