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及其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11214发布日期:2022-03-02 05:5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种电压力锅包括保温罩、加热盘和弹性膜片。加热盘与保温罩的底壁连接并位于保温罩内,弹性膜片水平设置在保温罩和加热盘之间,弹性膜片的两端分别向上支撑加热盘,用于调节压力和安全保护。加热盘设有向下延伸的螺丝柱,螺丝柱对准弹性膜片及底壁上的通孔,底壁下侧设有弹垫,螺钉由底壁底侧向上穿过垫片及通孔与螺丝柱锁固,螺钉的头部需抵紧弹垫。由于发热盘高度公差的影响,连接柱相对于底壁的位置会略有不同,紧固件对连接柱的锁紧有些会稍微紧,有些会松些,导致弹垫松紧程度不一致,压力锅工作时导致螺钉的使用寿命不高,容易断裂。
3.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及其锅体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体,其可延长连接加热装置及保温罩的紧固件的使用寿命。
5.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锅体,包括保温罩、位于所述保温罩内的加热装置及若干弹性板,所述弹性板位于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之间,所述加热装置设有若干连接柱,所述底壁设有支撑所述弹性板的支撑壁,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弹性板及所述支撑壁与紧固件连接,其中所述连接柱向下超出所述支撑壁一段距离。本技术烹饪器具锅体的加热装置的连接柱采用延长设计可避免因为连接柱的位置不同而导致的紧固件锁的太紧或太松的问题,从而可延长紧固件的使用寿命。
6.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柱设有内螺纹孔,所述紧固件为螺钉。连接柱与紧固件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简单可靠。
7.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柱的末端还套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持所述支撑壁及所述紧固件。弹性件抵紧紧固件可避免紧固件自旋而发生松动。
8.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柱向下超出所述支撑壁的距离为3mm-10mm。方便组装弹性件,并避免与其他元件干涉。
9.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罩的底壁设有若干凸筋,所述支撑壁为所述凸筋的顶壁。
10.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连接柱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支撑柱,所述弹性板的中段承载在所述凸筋上,所述弹性板的两端部分别向上弹性支撑两所述支撑柱。
11.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柱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弹性板限位互配的凸台。避免弹性板水平转动而脱离支撑柱。
12.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向下延伸的若干定位柱,所述底壁设有供所述定位柱穿过的若干定位孔。可以定位加热装置与保温罩。
13.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底壁还设有若干向上凸出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凸筋的外末端连接。加强筋可加强凸筋的强度。
14.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前述烹饪器具的锅体。本技术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的连接柱采用延长设计可避免因为连接柱的长度不同而导致的紧固件锁的太紧或太松的问题,从而可延长紧固件的使用寿命。
1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6.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立体图。
17.图2为图1中的锅体的剖面图。
18.图3为图1中锅体的立体分解图。
19.图4与图1相似,其中紧固件尚未组装。
20.图5为锅体的局部剖面图,显示弹性板的安装状态。
21.附图标记说明:
22.保温罩1、底壁11、支撑壁12、通孔121、凸筋13、外末端131、平台14、定位孔141、加强筋15、侧壁16、加热装置2、连接柱21、末端211、内螺纹孔212、支撑柱22、凸台221、定位柱23、弹性板3、穿孔31、端部32、紧固件4、弹性件5。
具体实施方式
23.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24.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包括锅体及锅盖(未图示),参考图1及图2所示,锅体包括保温罩1、内锅(未图示)、加热装置2及外壳(未图示),内锅(未图示)位于保温罩1内,外壳(未图示)位于保温罩1外,加热装置2设置在内锅(未图示)底部与保温罩1的底壁11之间,加热装置2向上支撑内锅,用于为内锅(未图示)提供热量。
25.结合图3至图5所示,锅体内还包括若干弹性板3,弹性板3位于加热装置2与保温罩1的底壁11之间。弹性板3设置在底壁11上并向上弹性支撑加热装置2。烹饪器具烹饪时,受内锅内的高压气体的推动,内锅(未图示)及加热装置2将向下移动并抵压弹性板3,弹性板3将来自内锅(未图示)的压力传递给保温罩1的底壁11。因为弹性板3具有弹性在受压时可发生形变,可抵消部分来自内锅(未图示)的压力,保护保温罩1,实现该烹饪器具的压力大小的调节和安全保护。
26.加热装置2的底部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连接柱21,用于与保温罩1的底壁11连接。底壁11设有支撑弹性板3的若干支撑壁12,连接柱21依次穿过弹性板3及支撑壁12,紧固件4由底壁11底侧向上与连接柱21连接,以将加热装置2、弹性板3安装至底壁11上。连接柱21向
下超出支撑壁12一段距离,使安装至连接柱21底侧的紧固件4不会向上抵压到支撑壁12。连接柱21的延长设计可避免以紧固件4抵压支撑壁12为组装基准时,因为连接柱21的底面相对支撑壁12的高度位置不同(制造公差引起的)而导致的紧固件4锁的太紧或太松,进而影响紧固件4的使用寿命的问题。因此,本技术烹饪器具采用延长的连接柱21可延长连接加热装置2及保温罩1的紧固件4的使用寿命。
27.支撑壁12设有通孔121,弹性板3对应设有穿孔31,连接柱21穿过穿孔31及通孔121伸至支撑壁12的下侧。连接柱21大致为上大下小的圆锥柱形,通孔121及穿孔31的直径大于连接柱21的直径,允许连接柱21上下浮动。连接柱21设有内螺纹孔212,紧固件4为螺钉,连接柱21与紧固件4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简单可靠。紧固件4由底侧锁入连接柱21内,紧固件4的头部大于通孔121的直径,不会进入保温罩1内。连接柱21的末端211还套设有弹性件5,弹性件5的上端向上抵持支撑壁12,下端向下抵压紧固件4的头部。弹性件5抵紧紧固件4可避免紧固件4自旋而发生松动。
28.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柱21超出支撑壁12的长度为3mm-10mm,太短不方便组装紧固件4及设置弹性件5,太长容易碰到保温罩1底侧的外壳(未图示)。
29.在本实施方式中,锅体内设有三个弹性板3,连接柱21的数量与弹性板3的数量对应,也设有三个。底壁1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三条凸筋13,凸筋13沿底壁11的径向延伸,弹性板3呈条状,大致沿锅盖的周向放置,弹性板3的中段支撑在凸筋13上,即凸筋13的顶壁即为前述支撑壁12,凸筋13相当于抬高了弹性板3,可使水平状的弹性板3的两端部32与底壁11之间形成一定的间距,以便两端部32能够向下弹性变形。
30.加热装置2还设有若干支撑柱22,每一连接柱2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支撑柱22,弹性板3的两端部32分别向上弹性支撑加热装置2的两支撑柱22。即,弹性板3由其两端部32向上支撑加热装置2,连接柱21与底壁11之间没有支撑关系,连接柱21的长度不影响加热装置2的组装位置,连接柱21可以连同紧固件4一起小幅度的上下浮动。
31.支撑柱22的底面设有凸台221,凸台221与弹性板3的外边缘限位互配,可定位弹性板3,避免弹性板3水平转动而脱离支撑柱22。
32.保温罩1的底壁11中部设有向上凸出的环形平台14。平台14也是冲压形成,平台14的顶面与凸筋13的顶面共面,并且凸筋13的内末端向内延伸与平台14连接。加热装置2设有向下延伸的若干定位柱23,平台14设有供定位柱23穿过的若干定位孔141,可以定位加热装置2与保温罩1,还可以在加热装置2移动时提供导引的作用。
33.底壁11还设有若干向上凸出的加强筋15,加强筋15与凸筋13的外末端131连接,用于加强凸筋13的强度,避免保温罩1的凸筋13受压变形,确保弹性板3的初始位置,确保烹饪器具能够正常工作。加强筋15沿径向位于凸筋13的外侧。加强筋15的宽度小于凸筋13的宽度,加强筋15的高度小于凸筋13的高度,更容易冲压成型。加强筋15位于保温罩1的底壁11与侧壁16的连接处,由保温罩1的底壁11延伸至保温罩1的侧壁16,使加强筋15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
34.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
“”
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5.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0036]“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0037]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
…”
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038]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9]
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0040]
本技术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