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
背景技术:2.目前用于办公场所、家庭、商场等固定场所用的座椅大多是结构固定的,尤其是木制座椅,为了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通常都是结构固定不变的。而具有活动结构的座椅也基本上是为了升降高度和折叠收纳,例如升降座椅和折叠睡椅,折叠睡椅虽然可以变换状态,但其展开状态下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其美观性不足,通常只能作为躺椅使用,并不适用于如会客厅、茶室等场所,环境适用性较差。此外,目前大多数的座椅不能自如地适配人体位姿,长时间保持一个位姿,身体疲劳度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座椅大多结构固定,而目前活动结构的座椅占地面积大、适用性差且价格贵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其能够灵活适配人体位姿,而且环境适用性好。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其一种座椅,其包括座椅本体、坐垫和活动连接机构,所述座椅本体上设有坐垫支撑结构,所述活动连接机构分别与坐垫和座椅本体连接;所述坐垫可通过活动连接机构在坐垫支撑结构上前后移动。
5.优选地,所述活动连接机构为滑轮;所述滑轮设置在坐垫上,所述坐垫支撑结构上设有与滑轮配合的限位槽,或者,所述滑轮设置在坐垫支撑结构上,所述坐垫上设有与滑轮配合的限位槽。
6.优选地,所述活动连接机构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设置在座椅本体上,所述第二滑动件设置在坐垫上;或者,所述第一滑动件设置在坐垫上,所述第二滑动件设置在座椅本体上。
7.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件为滑杆或滑轮,所述第二滑动件为滑轨。
8.优选地,所述坐垫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活动连接机构位于该空腔的下方,且所述座椅本体上设有安装所述第一滑动件或第二滑动件的支架。
9.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用于将所述坐垫复位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座椅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坐垫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气弹簧或弹力绳或弹力带。
11.优选地,所述座椅本体上设有限位杆和靠背;所述靠背转动连接在该限位杆上,或者,所述靠背转动连接在所述座椅本体上,且所述靠背抵靠所述限位杆。
12.优选地,所述坐垫底部还设有用于限制坐垫移动范围的限位块,所述座椅本体上设有与该限位块配合两根止位杆,所述限位块位于两根止位杆之间。
13.优选地,所述坐垫的上表面与水平面呈0~10
°
夹角,或者,所述坐垫的前端设有用
于防止落座者滑落的拱坡。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座椅本体上设有坐垫支撑结构,为坐垫提供支撑力,坐垫通过活动连接机构在坐垫支撑结构上前后滑动,落座者抵靠在座椅本体上的力会同样作用到坐垫上,使坐垫滑动以适配落座者当前的位姿,从而提高落座者的舒适度,落座者也可以自行调整坐垫位置来找寻一个较为舒适的坐姿,坐垫向前滑动相当于坐垫向前延伸,还能有助于落座者伸展身体,也适宜落座者后靠休息小憩。而且本实用新型相比于折叠躺椅,其活动幅度小,占用地小,而且结构简单、精巧,造价低,环境适用性更好。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17.图2为实施例一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18.图3为实施例一坐垫前移时的示意图。
19.图4为实施例一隐藏部分坐垫时的示意图。
20.图5为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
21.图6为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22.图7为实施例一的另一使用状态参考图。
23.图8为实施例三的活动连接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24.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25.座椅本体10,限位杆11,靠背12,支架13,支撑杆14,限位槽141,止位杆15;
26.坐垫20,限位块21;
27.活动连接机构30,第一滑动件31,第二滑动件32;
28.弹性件40。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实施例一:
31.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座椅,其包括座椅本体10、坐垫20、两套活动连接机构30和一弹性件40。在座椅本体10上设有坐垫支撑结构,活动连接机构分别与坐垫20和座椅本体10连接,坐垫20可通过活动连接机构30在坐垫支撑结构上前后移动。坐垫20可以直接与坐垫支撑结构接触,也可以相对坐垫支撑结构悬空,相对于是活动连接机构30将坐垫20顶起来了,而坐垫20支撑结构是为活动连接机构30失效或损坏时,坐垫20的支撑保障,保证坐垫20在失去活动连接机构30的支撑能够得到可靠支撑,避免人体摔倒。
32.座椅本体10可以由木材或钢材或合金制成,其结构固定,以保证座椅的稳固性。在座椅本体10上还设有一限位杆11和一靠背12,靠背12可以转动连接在限位杆11上,或者也可以将靠背12转动连接在座椅本体10上。转动的靠背12可以始终贴合并支撑落座者的背部和腰部,提高舒适度。为了更进一步地适配坐垫30滑动以及保证良好的舒适性,可以将靠背12旋转的角度a限定在0~45
°
之间。当然,靠背12不可转动也是可以的,只是相比与可转动
的连接方式,舒适度可能会差一点,但是也可以通过选用较为柔软的靠背12来补足。此外,在坐垫20上可以设置软垫来提高落座舒适度。
33.活动连接机构30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动件31和第二滑动件32,第一滑动件31设置在座椅本体10上,第二滑动件32设置在坐垫20上,在座椅本体10上设有固定第一滑动件31的支架13,通过活动连接机构30的限制与配合,坐垫20可以相对座椅本体10前后移动。作为优选,第一滑动件31选用滑杆或滑轮,第二滑动件32选用与滑杆或滑轮相契合的滑轨,滑杆或滑轮不得脱离滑轨,这样活动连接机构30也能保证坐垫20不脱落。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支架13还是坐垫支撑结构都是座椅本体10的一部分,故将第一滑动件31固定在坐垫支撑结构上还是座椅本体10的其它位置,理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4.坐垫20前移时,人体容易向前滑动,坐垫20前端翘高有利于防止人体向前滑动,具体地,坐垫20的上表面设计为与水平面呈固定夹角b,b=0~10
°
,可以是坐垫20为平板,整个坐垫20与水平面呈0~10
°
的夹角。或者,也可以通过在坐垫20的前端设置一个拱坡来实现上述目的。
35.坐垫20放置于坐垫支撑结构的上方,对来自坐垫20的压力起主要支撑作用。坐垫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根支撑杆14,这里以三根支撑杆14为例,其中两根支撑杆14相互平行设置,剩下的一根支撑杆14则垂直连接与这两根平行的支撑杆14之间。三根支撑杆14之间形成一空腔,活动连接机构位于该空腔的下方。活动连接机构设置在空腔的下方可以减少与座椅本体10等的干涉,而且可以被坐垫20遮挡,相当于将活动连接机构隐藏了起来,从而提升座椅整体的美观程度,也能避免落座者的衣服绞入其中,为了提升滑动的流畅度,第一滑动件31和第二滑动件32之间会涂润滑油,这般设置可以避免弄脏衣服。
36.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坐垫20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防止使用不当导致坐垫20脱落,在坐垫20底部还设有限位块21,第二滑动件32可以直接与坐垫20连接,也可以与限位块21连接。在座椅本体10上设有与该限位块21配合两根止位杆15,限位块21位于两根止位杆15之间,垂直设置的那根支撑杆14作为止位杆15使用。
37.弹性件40的一端与座椅本体10连接,另一端与坐垫20连接,弹性件40用于将坐垫20复位,例如坐垫20前移时,落座者离开座位,在弹性件40的作用力下,坐垫20会恢复原始位置,这样也是对座椅的一种保护,可以避免坐垫20保持前移状态时人体突然落座导致摔倒或坐垫20损坏。落座者站起时,在弹性件40的作用下,坐垫20复位,坐垫20不会抵靠在落座者的腿窝处,利于站起,舒适度也更好。弹性件40可以选用弹簧或气弹簧或弹力绳或弹力带,气弹簧作为优选,其具有一定缓冲作用,可以避免座椅快速移动导致的人体摔倒或惊吓,而弹簧、弹力绳或弹力带则能响应速度快,采购者可以选择适宜的弹性件40或者自行替换。当然,不设置弹性件40也是可以的,用户可以自行用手或腿将坐垫20复位。
38.如图6~7所示,正常落座时,坐垫20保持初始位置,靠背12竖直或微倾斜以提供腰部支撑。当落座者慢慢后靠时,坐垫20缓慢向前滑动,同时靠背12也跟随转动,使得落座者的腰部始终能够得到有效支撑,而臀部的接触面积能够保持不变,座椅能够适配落座者的位姿,保证落座的舒适性。即使是对于“葛优躺”的坐姿也能起到有效的腰部支撑,维护人体健康。
39.实施例二:
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将第一滑动件31与坐垫20固定,而第二滑动件
32与座椅本体10固定。与实施例一相比,两者原理及作用相似,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41.实施例三:
42.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活动连接机构30直接选用滑轮,滑轮分别设置在坐垫20的两侧,可以在坐垫20两侧并排设置多组滑轮以提高滑行的流畅度。在两根平行设置的支撑杆14上设有与滑轮配合的限位槽141。另外,因为活动连接机构30改变,取消支架13。这种设置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利于成本的控制。
43.实施例四:
4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滑轮分别设置在两根平行设置的支撑杆14上,在坐垫20的两侧设有与滑轮配合的限位槽141。与实施例三相比,两者原理及作用相似。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