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靠背以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29181发布日期:2022-04-27 11:51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靠背以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靠背以及座椅。


背景技术:

2.当人们坐靠在座椅上休息时,人体由于重心惯性向后倾斜。这时,头枕的承托可以保护人体头部和颈部,起到承托缓冲的作用。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头枕,能够很好的贴合人的头部和颈部,不仅能给予头颈部有效的支撑,减小颈椎疾病,而且,对身体疲劳的缓解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带有头枕的座椅更容易营造出舒适的氛围,更容易放松人的身心。
3.目前市面上功能座椅的头枕大部分都是通过手动来调节的,需要用力扳动头枕来转动和复位,费时费力,使用也很不方便。而且,想要调节到合适的头枕角度位置也比较困难。而电动可调节头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只需按动电机控制器,就可以使头枕随时停在需要的位置,轻松承托起头颈部和背部的重量,让人们在更适合自己的角度娱乐或休息。
4.市面上也有部分电动调节头枕的座椅靠背,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占用靠背空间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靠背,通过侧边设置的直线驱动装置与动力杆以及转动杆的配合,并利用动力杆拉动头枕框架的中部进行电动调节,使得头枕框架转动时受力均匀平衡,且占用靠背空间小,增强坐靠体验。
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座椅靠背,包括:
8.靠背框架,包括两侧杆和连接于两所述侧杆上端的上横杆;
9.头枕框架,所述头枕框架的两侧分别铰接于两所述侧杆的上端;
10.连杆驱动机构,所述连杆驱动机构包括直线驱动装置、动力杆以及转动连接于所述上横杆的转动杆,所述直线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靠背框架且贴近于一所述侧杆的内侧,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杆,所述动力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头枕框架的中部和所述转动杆,所述直线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动杆上下摆动,所述转动杆驱动所述动力杆上下活动以带动所述头枕框架前后摆动。
11.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上横杆和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动力杆铰接于所述转动杆的中部;或者,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动力杆和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上横杆铰接于所述转动杆的中部。
12.进一步地,所述头枕框架的两侧之间连接有头枕横杆,所述头枕横杆呈朝向所述头枕框架背面凹陷的弧形状,所述上横杆呈朝向所述靠背框架背面凹陷的弧形状,所述动力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头枕横杆的中部。
13.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和上横杆之间的铰接轴线与所述头枕框架和侧杆之间的铰
接轴线相垂直,且所述动力杆和头枕横杆之间的铰接轴线与所述头枕框架和侧杆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平行。
14.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的转动轨迹面与所述靠背框架的承托面的夹角范围为0至10度。
15.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杆由长条铁片扭转90度以制成且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纵向部、扭花部以及横向部,所述纵向部的端部与第一铰接座铰接,所述横向部的端部与转动杆铰接,其中,所述纵向部和头枕横杆之间的铰接轴线与所述横向部和转动杆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垂直。
16.进一步地,所述上横杆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转动杆转动轨迹的限定件。
17.进一步地,所述侧杆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朝向所述靠背框架的背面倾斜设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端部。
18.进一步地,所述头枕框架和侧杆的铰接处还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头枕框架摆动角度的限位销。
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该座椅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靠背。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靠背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1.1)通过侧边设置的直线驱动装置与动力杆以及转动杆的配合,并利用动力杆拉动头枕框架的中部进行电动调节,使得头枕框架转动时受力均匀平衡,且占用靠背空间小,增强坐靠体验;
22.2)通过呈弧形状的头枕横杆以铰接动力杆,且转动杆铰接在同样呈弧形状的上横杆上,能够为动力杆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和活动空间,减少或避免在动力杆拉动头枕框架前后摆动时动力杆产生的顶头感;
23.3)通过将动力杆设置成扭花结构,以完成动力杆两个铰接轴线的方向转换,同时使得动力杆具有弹性变形能力,以承接动力杆上下活动时产生的扭转力,能够简化连杆驱动机构的整体结构,减少零部件数量和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24.4)通过各个部件的铰接轴线之间的相对平行或垂直关系,以确保连杆驱动机构动作的顺畅,防止出现卡顿或自锁现象;
25.5)利用限定件以限定转动杆的转动轨迹,能够克服动力杆产生的扭转力对转动杆的影响,以保护转动杆和动力杆不偏移。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的座椅靠背的主视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
28.图3为图2所示的a部局部放大图;
29.图4为图2所示的b部局部放大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的座椅靠背在正常平直位置时的剖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的座椅靠背在最前转动位置时的剖视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的座椅的立体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示的座椅靠背的主视图。
34.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35.1、座椅靠背;11、靠背框架;111、侧杆;112、上横杆;113、第二铰接座;114、第三铰接座;115、限定件;116、限位销;117、下铰链件;12、头枕框架;121、头枕横杆;122、第一铰接座;123、上铰链件;13、连杆驱动机构;131、直线驱动装置;132、转动杆;133、动力杆;1331、纵向部;1332、扭花部;1333、横向部;2、座框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39.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靠背1,该座椅靠背1包括靠背框架11、头枕框架12以及连杆驱动机构13,其中,头枕框架12铰接于靠背框架11的上端,连杆驱动机构13能够驱动头枕框架12相对靠背框架11前后摆动以调整头枕框架12的角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座椅靠背1的座椅,其中,靠背框架11的下部可固定或者可铰接在座椅的座框主体2上。
40.参阅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靠背框架11可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侧杆111和连接两侧杆111的上横杆112,其中,为了适应人体坐靠时背部的弧度,上横杆112呈朝向靠背框架11背面凹陷的弧形状。
41.另外,靠背框架11还可包括连接在两侧杆111下端的加强件(图中未标出)、连接在加强件两侧的铰接耳(图中未标出),加强件能够加强靠背框架11的整体强度并能够用于安装铰接耳,铰接耳用于铰接在座框主体2上。
42.诚然,本实用新型的靠背框架11还可采用已知的其他样式的靠背结构,只需要该靠背框架11具有两相对设置的侧杆111和上横杆112即可,以便于实现头枕框架12以及连杆驱动机构13在靠背框架11上的安装。
43.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头枕框架12两侧分别铰接于靠背框架11的两侧杆111的上端,以使得头枕框架12能够相对靠背框架11前后摆动。具体的,头枕框架12的两侧具有上铰链件123,侧杆111的上端具有用于与上铰链件123相铰接的下铰链件117,以此实现头枕框架12与侧杆111之间的铰接。
44.在本实施例中,连杆驱动机构13包括直线驱动装置131动力杆133以及转动连接于上横杆112的转动杆132,直线驱动装置131设置于靠背框架11且贴近于一侧杆11的内侧(即如图1中,直线驱动装置131贴近于右边的侧杆111的左侧),特别的,直线驱动装置131铰接于侧杆11上,以减少直线驱动装置131所占用的靠背空间;直线驱动装置131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于转动杆132,动力杆133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头枕框架12的中部和转动杆132,直线驱动装置131驱动转动杆132上下摆动,转动杆132驱动动力杆133上下活动以带动头枕框架
12前后摆动。
45.其中,直线驱动装置131可以为电动推杆、直线电机等能够实现电能转换为直线驱动的机械能的装置,本实施例将具体以电动推杆作为直线驱动装置131加以阐述。
46.在该座椅靠背1中,直线驱动装置131提供驱动力,转动杆132和动力杆133作为传动机构以驱使头枕框架12前后摆动。在座椅产品中,一般来讲,靠背的厚度是大于头枕的厚度的,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靠背1的好处之一在于:直线驱动装置131能够全部位于靠背空间内,避免直线驱动装置131对头枕空间的侵占,同时直线驱动装置131贴近于侧杆111的内侧,占用靠背空间小;上横杆112连接于侧杆111的上端,转动杆132连接于上横杆112,动力杆133连接于头枕框架12和转动杆132,以使得转动杆132和动力杆133所占具的靠背空间位置基本相对于人体的肩膀和脖子部位,属于受力较小、靠背垫弹性变化小的位置,当人们坐靠到座椅上时,减少或基本上无顶背的感觉,增强坐靠体验。
47.另一方面,通过侧边设置的直线驱动装置131与动力杆133以及转动杆132的配合,并利用动力杆133拉动头枕框架12的中部进行电动调节,使得头枕框架12转动时受力均匀平衡,有效的解决了头枕框架12两边相倾斜的问题。
48.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杆13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上横杆112和直线驱动装置131的输出端,动力杆133铰接于转动杆132的中部,此时的转动杆132作为摆杆结构,以将直线驱动装置131的直线驱动力转化为动力杆133的推拉力,从而利用动力杆133上下活动以带动头枕框架12前后摆动。
49.具体的,转动杆132通过第三铰接座114铰接于上横杆112的下方,以使得转动杆132具有足够的转动空间。其中,动力杆133大至呈竖向布置且位于座椅靠背1的正中位置,第三铰接座114和直线驱动装置131分别位于动力杆133的两相对侧。
50.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头枕框架12的两侧之间连接有头枕横杆121,该头枕横杆121呈朝向头枕框架12背面凹陷的弧形状,动力杆133转动连接于头枕横杆121的中部,优选的,头枕横杆121上设置有用于铰接动力杆133的第一铰接座122。使用时,动力杆133驱动头枕横杆121以带动头枕框架12整体前后摆动。由此,结合同样呈弧形状的上横杆112,能够为动力杆133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和活动空间,减少或避免在动力杆133拉动头枕框架12前后摆动时动力杆133产生的顶头感。
51.参阅图2和图3,优选的,头枕横杆121固定连接于两上铰链件123之间,上横杆112固定连接于两下铰链件117之间,从而减少头枕横杆121与上横杆112之间的距离,以使得转动杆132和动力杆133所占具的位置进一步靠近人体的肩膀和脖子部位。
52.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杆132和上横杆112之间的铰接轴线与头枕框架12和侧杆111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垂直,且动力杆133和头枕横杆121之间的铰接轴线与头枕框架12和侧杆111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平行。由此,转动杆132的转动轨迹面垂直于头枕框架12的摆动轨迹面,在直线驱动装置131驱动转动杆132上下摆动时,转动杆132的转动轨迹面不会过多的占具靠背空间,且能够通过动力杆133实现转动杆132动作与头枕框架12动作之间的转换,以确保连杆驱动机构13动作的顺畅,防止出现卡顿或自锁现象。
53.参阅图5和图6,较佳的,转动杆132的转动轨迹面与靠背框架11的承托面的夹角范围为0至10度,以进一步限定转动杆132的转动轨迹面不会过多的占具靠背空间。
54.特别的,头枕框架12和侧杆111之间的铰接点位于动力杆133朝向靠背框架11前面
的一侧。由此,在直线驱动装置131驱动转动杆132向上摆动时,转动杆132驱动动力杆133向上活动以带动头枕框架12前倾摆动,避免动力杆133的向前突出。
5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动力杆133需要满足对转动方向的切换,具体有两点:动力杆133与转动杆132之间的连接点需要绕转动杆132和上横杆112之间的铰接点摆动;动力杆133与转动杆132之间的连接点需要绕动力杆133和头枕横杆121之间的铰接点摆动。因此,动力杆133需要具有多轴向的转动才能满足驱动要求。
56.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杆133由长条铁片扭转90度以制成且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纵向部1331、扭花部1332以及横向部1333,纵向部1331的端部与头枕横杆121铰接,横向部1333的端部与转动杆132铰接,其中,纵向部1331和头枕横杆121之间的铰接轴线与横向部1333和转动杆132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垂直。
57.由此,当转动杆132驱动动力杆133上下活动以带动头枕框架12前后摆动时,对动力杆133产生的扭转力将由扭花部1332弹性变形以完成承接,能够简化动力杆133和动力杆133以及头枕横杆121之间的连接结构,从而进一步减少零部件数量和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58.当然,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动力杆133还可通过万向节结构连接于转动杆132和/或头枕横杆121上。
59.参阅图1和图2,较佳的,上横杆112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定转动杆132转动轨迹的限定件115。由此,利用限定件115以限定转动杆132的转动轨迹,能够克服动力杆133产生的扭转力对转动杆132的影响,以保护转动杆132和动力杆133在运动过程中其位置不偏移。
60.参阅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侧杆111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座113,第二铰接座113朝向靠背框架11的背面倾斜设置,直线驱动装置131铰接于第二铰接座113的端部,由此,第二铰接座113的倾斜设置可以使得直线驱动装置131的安装位置向靠背框架11的背面迁移,能够大大的减少直线驱动装置131对靠背空间的侵占,进一步增加坐靠体验。
61.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的电动推杆产品中,其滑杆是能够相对固定座转动以及伸缩滑动的,因此,电动推杆的固定端和输出端的铰接轴线可以不相互平行,亦不会影响其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中的直线驱动装置131具有同样的特性。
62.另外,为了对头枕框架12的摆动角度进行限定,头枕框架12和侧杆111的铰接处还设置有用于限定头枕框架12摆动角度的限位销116。具体的,限位销117可以设置在下铰链件117上并与上铰链件123相抵接限位;或者,限位销117可以设置在上铰链件123上并与下铰链件117相抵接限位。
6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靠背1,其工作过程如下:
64.当直线驱动装置131收缩运动过程中,在图5的视图方向,直线驱动装置131的滑杆带动转动杆132向下摆动,转动杆132拉动传动杆133向下活动,传动杆133拉动头枕框架12作逆时针转动。当直线驱动装置131到达最短行程时,头枕框架12处于正常平直位置,此时限位销116与上铰链件123或下铰链件117相抵接限位,以保证头枕框架12在正常平直位置不会产生松动;
65.当直线驱动装置131伸展运动过程中,在图6的视图方向,直线驱动装置131的滑杆带动转动杆132向上摆动,转动杆132推动传动杆133向上活动,传动杆133推动头枕框架12作顺时针转动。当直线驱动装置131到达最长行程时,头枕框架12处于最前转动位置,此时限位销116与上铰链件123或下铰链件117相抵接限位,以保证头枕框架12在最前转动位置
不会产生松动。
6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靠背1和座椅,通过侧边设置的直线驱动装置131与动力杆133以及转动杆132的配合,并利用动力杆133拉动头枕框架12的中部进行电动调节,使得头枕框架12转动时受力均匀平衡;整体占用靠背空间小,增强坐靠体验,且具有结构简单、美观简洁、性能稳定、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67.实施例2
68.参阅图8,本实施例同样提供了一种座椅靠背1,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1与实施例1的座椅靠背1的区别仅在于:转动杆与其他部件的铰接点的不同。
69.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杆13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动力杆133和直线驱动装置131的输出端,上横杆112铰接于转动杆132的中部,此时的转动杆132作为跷跷杆结构,以将直线驱动装置131的直线驱动力转化为动力杆133的推拉力,从而利用动力杆133上下活动以带动头枕框架12前后摆动。
70.在实施例1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同样能够通过转动杆132将侧边的直线驱动装置131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的动力杆133处。相较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连杆驱动机构13的稳定和驱动力会偏差些,但能够减小转动杆132所占具的靠背空间,进而减小连杆驱动机构13所占用的靠背空间。
71.与实施例1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杆132同样通过第三铰接座114铰接于上横杆112的下方,以使得转动杆132具有足够的转动空间。
72.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