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2.在现代都市工作生活中,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休闲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外出就餐,从社区的居民到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等,都倾向于选择外出就餐。目前,现有针对冒菜、麻辣烫等汤食品类的烹饪一般都是人工来完成,需要厨师根据客人的点餐内容将菜品放入煮菜漏斗内,厨师根据经验判断菜品煮熟后在倒入餐碗中,最后加入汤液,完成烹饪。
3.采用上述烹饪方式不仅需要人工配合较多,煮菜效率低,增加客人用餐等待时间,而且人工烹饪使得餐品卫生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还往往会存在着菜品煮熟程度不一致情况,造成口感不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烹饪设备,能够实现取料、烹饪、倒出全程智能自动化作业,大大提高烹饪效率,减少人工投入,节省成本,餐品卫生也能够得到保障。
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化烹饪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取料装置和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煮锅、至少一个烹饪漏斗和翻转机构,所述烹饪漏斗安装在所述翻转机构上并置于所述煮锅内,所述取料装置能够抓取待加工菜品投放至所述烹饪漏斗内烹饪后并由所述翻转机构驱动所述烹饪漏斗翻转倒出菜品。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连杆、翻转轴、驱动所述翻转轴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挡板,所述烹饪漏斗悬挂轴设在所述翻转连杆一端部,所述翻转连杆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翻转轴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翻转轴和翻转连杆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烹饪漏斗移动使其下部止挡在所述挡板上。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的一侧设置有沥水流道,所述沥水流道的下端倾斜延伸至所述煮锅内。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煮锅具有用于容纳汤液的腔体,所述腔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自喷涌构件,所述自喷涌构件具有一喷涌孔,所述喷涌孔的口径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使得汤液加热煮沸后通过所述自喷涌构件向上产生喷涌。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腔体底部安装有隔板,所述自喷涌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隔板的底部,所述隔板对应于所述喷涌孔处开设有第一通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汤液流动的多个格栅孔。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煮锅上安装有连通所述腔体的排水管,并在
所述排水管上安装有排水阀。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煮锅沿侧壁设置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与所述煮锅上设置的出水口连通。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槽包括靠近所述煮锅顶部设置的沟槽以及与所述沟槽连通的深槽,所述深槽延伸至所述煮锅底部,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深槽底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取料装置包括机械手以及安装在所述机械手上的夹爪组件,所述夹爪组件对称设置有两个夹爪,两个所述夹爪可相对移动夹取用于放置待加工菜品的料盒。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爪上均安装有上下相对的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料盒相对两侧边的夹持槽,并在两个所述夹爪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用于止挡所述料盒另外相对两侧边的挡边。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烹饪装置一侧还安装有餐具输送装置,所述餐具输送装置包括用于放置餐具的移动平台、直线模组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移动平台滑动安装在所述直线模组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直线模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平台沿所述直线模组运动使所述餐具与相应的所述烹饪漏斗对位。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煮锅补充汤液的补汤装置,所述补汤装置包括储汤桶和水泵,所述水泵通过输送管道连接在所述储汤桶和所述煮锅之间。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烹饪不同分类菜品的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所述第一烹饪区和所述第二烹饪区均安装有所述烹饪装置,并分别配置有所述取料装置。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煮锅底部安装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采用电磁加热装置、蒸汽加热装置、加热棒装置以及燃气加热装置中的一种。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烹饪漏斗沿侧壁及底壁均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并在其内壁设置有防粘结构且覆设有防粘涂层;所述烹饪漏斗在开口端设置有扩张口。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烹饪设备,通过取料装置、烹饪装置和餐具输送装置协同工作,能够实现取料、烹饪、倒出全程智能自动化作业,减少人工投入,节省成本,餐品卫生也能够得到保障;
23.2、通过设置有用于烹饪不同分类菜品的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分类明确,通过设定不同的烹饪时间,以保证不同类别菜品煮熟程度一致,确保菜品较佳的口感;
24.3、在烹饪装置中每个烹饪漏斗均具有与之配合使用的翻转机构,使得每个烹饪漏斗独立工作,可同时进行烹饪,大大提高烹饪效率;
25.4、通过在煮锅内设置有自喷涌构件,液体煮沸时能够通过自喷涌构件内喷涌孔向上产生喷涌,对上方的烹饪漏斗内的菜品冲击,达到搅拌的效果,能够使菜品受热更加均匀,煮熟程度一致,同时可有效避免菜品粘连在烹饪漏斗上,进而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烹饪的需求;
26.5、在煮锅本体内底部安装有隔板,自喷涌构件固定连接在隔板底部构成一体件,隔板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粘锅、煮糊现象;
27.6、煮锅沿侧壁设置有引流槽,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浮沫能够顺势流入引流槽中,由出水口排出,可有效去除液体中的浮沫,避免浮沫会粘连在菜品上影响可观性。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烹饪装置的立体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烹饪漏斗和翻转机构的立体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餐具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取料装置的立体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煮锅、自喷涌构件以及隔板的俯视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煮锅、自喷涌构件以及隔板的剖视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煮锅的俯视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自喷涌构件以及隔板的立体图。
37.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38.1——机架;
ꢀꢀꢀꢀꢀꢀꢀꢀꢀꢀꢀꢀꢀꢀ
2——取料装置;
39.201——机械手;
ꢀꢀꢀꢀꢀꢀꢀꢀꢀꢀ
202——夹爪;
40.2021——夹板;
ꢀꢀꢀꢀꢀꢀꢀꢀꢀꢀꢀ
2022——挡边;
41.203——料盒;
ꢀꢀꢀꢀꢀꢀꢀꢀꢀꢀꢀꢀ
3——烹饪装置;
42.301——煮锅;
ꢀꢀꢀꢀꢀꢀꢀꢀꢀꢀꢀꢀ
3011——腔体;
43.3012——引流槽;
ꢀꢀꢀꢀꢀꢀꢀꢀꢀ
30121——沟槽;
44.30122——深槽
ꢀꢀꢀꢀꢀꢀꢀꢀꢀꢀꢀ
3013——出水口;
45.3014——排水管;
ꢀꢀꢀꢀꢀꢀꢀꢀꢀ
302——烹饪漏斗;
46.303——翻转连杆;
ꢀꢀꢀꢀꢀꢀꢀꢀ
304——翻转轴;
47.305——挡板;
ꢀꢀꢀꢀꢀꢀꢀꢀꢀꢀꢀꢀ
3051——沥水流道;
48.306——第一驱动装置;
ꢀꢀꢀꢀ
307——自喷涌构件;
49.3071——喷涌孔;
ꢀꢀꢀꢀꢀꢀꢀꢀꢀ
308——隔板;
50.3081——第一通孔;
ꢀꢀꢀꢀꢀꢀꢀ
3082——格栅孔;
51.309——排水阀;
ꢀꢀꢀꢀꢀꢀꢀꢀꢀꢀ
310——电磁加热装置;
52.4——餐具输送装置;
ꢀꢀꢀꢀꢀꢀ
401——移动平台;
53.402——直线模组;
ꢀꢀꢀꢀꢀꢀꢀꢀ
403——第二驱动装置;
54.5——补汤装置;
ꢀꢀꢀꢀꢀꢀꢀꢀꢀꢀ
501——储汤桶;
55.502——输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5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57.参阅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烹饪设备,包括:机架1,机架1上安装有取料装置2、烹饪装置3和餐具输送装置4,取料装置2和餐具输送装置4分别位于烹饪装置
3的两侧。烹饪装置3包括煮锅301、烹饪漏斗302和翻转机构。煮锅301固定装置在机架1内,煮锅301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腔体3011,煮锅301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长方形,具有较大容量。翻转机构安装在机架1上并位于煮锅301一侧,烹饪漏斗302安装在翻转机构上并置于腔体3011内,其部分位于腔体3011内的汤液中。取料装置2能够抓取待加工菜品投放至烹饪漏斗302内烹饪后并由翻转机构驱动烹饪漏斗302翻转倒出菜品。以此能够实现取料、烹饪、倒出全程智能自动化作业,减少人工投入,节省成本,提高烹饪效率。
58.参阅图3,翻转机构包括两个翻转连杆303、翻转轴304、驱动翻转轴304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306以及安装在机架1上的挡板305。机架1上固定安装有转轴安装支架,翻转轴304两端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转轴安装支架上。两个翻转连杆303的右端均固定连接在翻转轴304上,翻转轴304绕中心轴线旋转时带动两个翻转连杆303同步转动。烹饪漏斗302的上部两侧分别悬挂轴设在两个翻转连杆303的左端部,使得烹饪漏斗302可相对翻转连杆303进行摆动。可以理解的是,烹饪漏斗302受自身重力能够保持竖直状态。第一驱动装置306包括翻转电机,翻转电机通过固定板安装在机架1上,翻转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链轮,翻转轴304上同样安装有另一链轮,两个链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条连接。菜品烹饪完成后,翻转电机通过传动链条驱动翻转轴304转动,使翻转连杆303带动烹饪漏斗302沿端部轨迹运动,直至烹饪漏斗302下部止挡在挡板305上,继续转动时,烹饪漏斗302翻转使口部倾斜向下倒出菜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驱动装置306为本实施例最优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翻转电机通过联轴器直接与翻转轴304连接,通过控制翻转电机的旋转角度,即驱动翻转轴304满足一定角度旋转,同样可实现带动烹饪漏斗302进行翻转。此外,第一驱动装置306还可以采用在翻转轴304上安装齿轮,通过翻转电机配合齿轮、齿条方式驱动翻转轴304转动,当然作为提供动力的翻转电机也可替换为直线气缸,将传动组件作出相应调整即可,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制,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59.其中,烹饪漏斗302沿侧壁及底壁均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供汤液流动对烹饪漏斗302内菜品进行烹饪。烹饪漏斗302沿内壁设置有防粘结构,防粘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内壁上的凸筋或凸点等,并在烹饪漏斗302表面覆设有防粘涂层,防粘涂层可以采用但不限于特氟龙涂层或陶瓷涂层,起到防粘作用。烹饪漏斗302在开口端设置有扩张口,扩张口呈喇叭状,可方便倒出菜品。此外,烹饪漏斗302的形状可采用但不限于圆形或方形结构。
60.优选的,在挡板305的一侧设置有沥水流道3051,沥水流道3051的下端倾斜延伸至煮锅301内,在烹饪漏斗302翻转倒出菜品时,烹饪漏斗302带出的汤液经沥水流道3051回流至煮锅301内,节约原料,避免洒出。
61.参阅图5,取料装置2包括机械手201和夹爪组件,机械手201通过底座固定块安装在机架1上,夹爪组件安装在机械手201上,夹爪组件由机械手201驱动到达指定取料位置,取料后再移动至指定放料位置,并将菜品倒入对应的烹饪漏斗302中。本实施例中机械手采用六轴协作机械手,夹爪组件采用电动夹爪,也可采用气动夹爪,当然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其他结构的机械手以及夹爪组件,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制,不再进行一一赘述。夹爪组件对称设置有两个夹爪202,两个夹爪202可相对移动夹取用于放置待加工菜品的料盒203。两侧的夹爪202上均安装有上下相对的两个夹板2021,两个夹板2021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料盒203相对两侧边的夹持槽,并在两个夹爪202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用于止挡料盒203另外相
对两侧边的挡边2022,以此能够提高抓取料盒203的可靠性,在将菜品倒出时可避免料盒203掉落。
62.参阅图1和图4,机架1上位于烹饪装置3一侧还安装有餐具输送装置4,餐具输送装置4包括移动平台401、直线模组402和第二驱动装置403,移动平台401上设置有定位槽,用于放置餐具,移动平台401滑动安装在直线模组402上。其中直线模组402采用丝杆直线模组,包括有直线导轨及安装在直线导轨上的滚珠丝杆,丝杆转动使其上的丝杆螺母带动移动平台401沿直线导轨移动。第二驱动装置403包括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伺服电机通过减速机与直线模组402连接,用于驱动移动平台401沿直线模组402运动使其上的餐具与相应的烹饪漏斗302对位。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无需人工放置餐具对应到烹饪漏斗302,保障设备有序运行。
63.此外,本技术自动化烹饪设备还包括用于向煮锅301补充汤液的补汤装置5,补汤装置5包括储汤桶501和水泵,水泵通过输送管道502连接在储汤桶501和煮锅301之间。煮锅301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当液位低于下限阈值时,系统控制水泵启动,将储汤桶501内的汤通过输送管道502泵入煮锅301内,到达上限阈值后停止加汤,实现自动加汤的功能。
64.优选地,本实施例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烹饪不同分类菜品的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均安装有烹饪装置3,并分别配置有取料装置2。具体的,第一烹饪区具有两个煮锅301,第二烹饪区具有一个煮锅301,每个煮锅301内均容纳有三个烹饪漏斗302,且每个烹饪漏斗302均具有与之配合使用的翻转机构,使得每个烹饪漏斗302独立工作。可以理解,第一烹饪区配置烹饪漏斗302较多,主要用于烹饪难熟菜品,如肉类等,第二烹饪区配置烹饪漏斗302较少,主要用于烹饪易熟菜品,如蔬菜类等。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分类明确,通过设定不同的烹饪时间,以保证不同类别菜品煮熟程度一致,确保菜品较佳的口感。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配置的取料装置2的夹爪组件存在有略微区别,主要体现在尺寸不同,以适用于两个烹饪区不同尺寸的料盒203。
65.参阅图2,煮锅301底部安装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采用电磁加热装置310、蒸汽加热装置、加热棒装置以及燃气加热装置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电磁加热装置310,相应的煮锅301采用如不锈钢、铁等导磁材料。电磁加热装置310包括加热线圈组和控制机芯,加热线圈组通过框架安装在煮锅301底部,控制机芯控制加热线圈组工作对煮锅301进行加热。其中在加热线圈组上安装有换气风扇。
66.参阅图6至图9,腔体3011底部设置有三个自喷涌构件307,自喷涌构件307均具有一喷涌孔3071,喷涌孔3071的口径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使得液体加热煮沸后通过自喷涌构件307向上产生喷涌。其中,自喷涌构件307可以采用诸如喇叭状、中空棱台状等结构。具体的,在腔体3011底部安装有隔板308,三个自喷涌构件307间隔排列固定焊接在隔板308的底部并构成一体件,隔板308一一对应于三个喷涌孔3071处开设有三个第一通孔3081,三个烹饪漏斗302一一对应位于三个喷涌孔3071正上方。隔板308围绕四个侧边设置有向下的第一折边,第一折边支撑在煮锅301底部内壁。隔板308上还设置有多个格栅孔3082,用于液体流动。自喷涌构件307围绕下端口设置有向下的第二折边,第二折边与第一折边平齐。其中,隔板308尺寸略小于腔体3011的尺寸,可直接放置在腔体3011中,以方便取出进行清洗。通过采用此结构设计,在对煮锅301进行加热时,由于自喷涌构件307及隔板308位于腔体3011底部,自喷涌构件307内部液体先受热达到沸腾条件时由喷涌孔3071向上产生喷涌,加速液体
流动,进而对上方的烹饪漏斗302内的食物冲击,使食物在烹饪漏斗302内进行翻滚,达到搅拌的效果,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煮熟程度一致,并且能够有效避免食物粘连在烹饪漏斗302上,进而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烹饪的需求。同时,烹饪过程中从烹饪漏斗302中脱离的食物会掉落在隔板308上,避免出现粘锅、煮糊现象。
67.可以理解,自喷涌构件307的数量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数量为三个是与三个烹饪漏斗302一一对应所配置的。
68.此外,还可以在隔板308表面设置防粘涂层,防粘涂层可以采用但不限于特氟龙涂层和陶瓷涂层,具有防粘作用,避免由烹饪漏斗302中掉落的食物粘连在隔板308上。
69.参阅图8,煮锅301沿侧壁设置有用于去除浮沫的引流槽3012,引流槽3012与煮锅301上设置的出水口3013连通。引流槽3012包括靠近所述煮锅301顶部设置的沟槽30121以及与沟槽30121连通的深槽30122。具体的,沟槽30121采用l形板焊接在煮锅301内壁靠上部位置形成,为了达到对浮沫更好的引流效果,沟槽30121自煮锅301的右侧内壁起始延伸至前侧内壁,形成l型;深槽30122采用另一较宽l形板焊接在煮锅301的左侧内壁,深槽30122延伸至煮锅301底部,出水口3013设置在深槽30122底部,且深槽30122的顶部与沟槽30121顶部平齐。在持续烹饪过程中液体中会产生大量浮沫,浮沫随着液体的翻涌会向一侧漂浮,进而在加汤或烹饪漏斗302放入液体中等使得液位抬升情况下,使得浮沫顺势流入引流槽3012中,并沿引流槽3012流入左侧最终由出水口3013排出,可有效去除液体中的浮沫,避免浮沫会粘连在食物上影响可观性。
70.再参阅图2,煮锅301的底部还安装有连通腔体3011的排水管3014,排水管3014可直接连接至下水道,并在排水管3014上安装有排水阀309,排水阀309可采用但不限于手动阀、气动阀或电动阀,在烹饪完毕后,可直接打开排水阀309,使液体通过排水管3014排出,无需人工搬运倒出,省时省力,便于进行清洗作业。
71.本实施例工作原理为:系统根据点餐信息控制机械手201驱动夹爪组件到达指定取料位置,取料后再移动至指定放料位置,并料盒203将菜品倒入对应的烹饪漏斗302中,煮锅301在持续加热过程中对放置在烹饪漏斗302内的菜品进行加热若点餐信息中包含不同分类菜品,则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同步工作;与此同时,第二驱动装置403驱动移动平台401沿直线模组402运动使其上的餐具与相应的烹饪漏斗302对位,在烹饪完毕后,第一驱动装置306驱动翻转轴304和翻转连杆303转动,带动烹饪漏斗302运动并在挡板305止挡下完成翻转,将菜品倒入餐具中,取出餐具并进行后续加汤。
72.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烹饪设备,通过取料装置、烹饪装置和餐具输送装置协同工作,能够实现取料、烹饪、倒出全程智能自动化作业,减少人工投入,节省成本,餐品卫生也能够得到保障;通过设置有用于烹饪不同分类菜品的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第一烹饪区和第二烹饪区分类明确,通过设定不同的烹饪时间,以保证不同类别菜品煮熟程度一致,确保菜品较佳的口感;在烹饪装置中每个烹饪漏斗均具有与之配合使用的翻转机构,使得每个烹饪漏斗独立工作,可同时进行烹饪,大大提高烹饪效率;通过在煮锅本体内设置有自喷涌构件,液体煮沸时能够通过自喷涌构件内喷涌孔向上产生喷涌,对上方的烹饪漏斗内的菜品冲击,达到搅拌的效果,能够使菜品受热更加均匀,煮熟程度一致,同时可有效避免菜品粘连在烹饪漏斗上,进而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烹饪的需求;在煮锅本体内底部安装有隔板,自喷涌构件固定连接在隔板底部构成一体件,隔板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粘
锅、煮糊现象;煮锅沿侧壁设置有引流槽,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浮沫能够顺势流入引流槽中,由出水口排出,可有效去除液体中的浮沫,避免浮沫会粘连在菜品上影响可观性。
73.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