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内锅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62589发布日期:2022-04-22 10:3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内锅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烹饪器具的内锅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现有市面上的器具烹饪好的食物温度过高,用户无法直接品尝,一般都需要冷却一段时间才可以品尝,这样非常耽误用户时间。或者,用户想喝冰镇饮品还得煮好再放到冰箱里冷却。基于以上问题,相关技术提出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烹饪器具,其可以对加热之后的食物在烹饪腔中进行制冷,但是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的制冷效率较低,因此不利于快速获取目标温度的食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其制冷部件附着于内锅本体,且制冷部件和内锅本体一体成型,进而可以保证制冷部件和内锅本体之间充分接触,以提高制冷部件和内锅本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保证烹饪器具快速制冷。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
6.内锅本体,所述内锅本体形成有烹饪腔;
7.制冷部件,附着于所述内锅本体,所述制冷部件和所述内锅本体一体成型,且所述制冷部件适于对所述内锅本体进行降温。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对其进行装配的过程中,由于内锅包括制冷部件,因此内锅的装配和制冷部件的装配在同一工序完成。因此,不会由于装配的误差导致制冷部件和内锅之间接触不充分的问题。并且,由于制冷部件和内锅本体一体成型,因此可以避免内锅的外形误差导致的内锅和制冷部件之间无法贴合。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可以保证制冷部件和内锅本体之间充分接触,以提高制冷部件和内锅本体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保证烹饪器具快速制冷。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本体包括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制冷部件嵌设于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之间。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部件固定于所述内锅本体的外表面;
11.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还包括隔热罩,所述隔热罩设置于所述制冷部件背向所述内锅本体的一侧,且所述隔热罩和所述内锅本体固定。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部件固定于所述内锅本体的内表面,所述制冷部件背向所述内锅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导热层。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部件形成有流通冷媒的制冷通道。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部件包括蒸发盘管,所述蒸发盘管内部形成所述制冷通道;
15.或者,所述制冷部件包括制冷带,所述制冷通道为形成于所述制冷带内部且并行的多条微通道。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本体和所述制冷部件之间粘接、焊接、压铸成型或者浇铸成型。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
18.烹饪本体,包括烹饪基座和上述烹饪器具的内锅,所述烹饪基座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内锅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19.盖体,盖合于所述烹饪基座,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烹饪腔的开口。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制冷部件包括蒸发盘管或制冷带的情况下,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元件;
21.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盘管依次连通,或者,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元件和所述制冷带依次连通。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均设置于所述烹饪基座的安装腔内,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23.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适于对所述安装腔散热。
2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其中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带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烹饪器具去掉内锅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001、内锅;0102、制冷部件;0105、柔性热交换层;002、烹饪基座;003、盖体;
34.1、内锅;101、内锅本体;1011、内侧板;1012、外侧板;102、制冷部件;103、隔热罩;104、烹饪腔;105、柔性热交换层;
35.2、烹饪基座;201、安装腔;202、进风口;203、出风口;204、侧壁;205、底壁;
36.3、盖体;4、加热装置;5、散热装置;6、冷凝器;7、第一温感器;8、第二温感器;
37.9、制冷带;901、外管;902、分隔板;903、微通道;904、肋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
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3.请参见图1,相关技术当中的烹饪器具,其包括烹饪本体和盖体003。其中,烹饪本体包括烹饪基座002和内锅001,烹饪基座002设置有制冷部件0102。其中,为了保证内锅001安装至烹饪基座002的时候,制冷部件0102和内锅001充分接触,在制冷部件0102朝向内锅1的一侧设置有柔性热交换层0105。其中,柔性热交换层0105的设置会增加烹饪器具的成本。并且,柔性热交换层0105的设置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部分热量的损失。
44.鉴于相关技术当中存在的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1(以下简称内锅1),请参见图2至图5,该内锅1包括内锅本体101和制冷部件102。内锅本体101形成有烹饪腔104,制冷部件102附着于内锅本体101,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一体成型,且制冷部件102适于对内锅本体进行降温。其中,“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一体成型”指代的是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可以在相同工艺中装配至烹饪基座2的所有情形,也即制冷部件102固定于内锅本体101的情形。
45.在烹饪器具的装配过程中,由于内锅1包括制冷部件102,因此内锅1的装配和制冷部件102的装配在同一工序完成。因此,不会由于装配的误差导致制冷部件102和内锅1之间接触不充分的问题的发生。并且,由于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一体成型,因此可以避免
内锅1的外形误差导致的内锅1和制冷部件102之间无法贴合的情况的发生。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其可以保证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之间充分接触,以提高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保证烹饪器具快速制冷。
4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烹饪器具,请参见图2,内锅本体101包括内侧板1011和外侧板1012,制冷部件102嵌设于内侧板1011和外侧板1012之间。该种情况下,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之间接触充分,且制冷部件102的冷量不容易流失,进而可以保证制冷效果。例如,当内锅本体101通过浇铸成型的时候,可以在浇铸过程中将制冷部件102提前埋设于内锅本体101中,进而浇铸完成之后,此时得到制冷部件102完全被内锅本体101包裹起来。又例如,当内锅本体101通过压铸成型的时候,可以将制冷部件102设置在内侧板1011和外侧板1012之间,进而压铸完成之后得到夹设在内侧板1011和外侧板1012之间的制冷部件102。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制冷部件102位于内锅本体101的内侧板1011和外侧板1012之间,进而可以对制冷部件102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制冷部件102被磨损。
4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外一个烹饪器具,请参见图3,制冷部件102固定于内锅本体101的外表面。该种情况,制冷部件102可以但是不局限于采用焊接、粘接或者压铸等工艺固定至内锅本体101的外表面,以保证制冷部件102和内锅本体101之间充分贴合。为了防止制冷部件102的冷量流失,可以在制冷部件102背向内锅本体101的一侧设置有隔热罩103,其中,隔热罩103和内锅本体101固定。此时,制冷部件102被固定在隔热罩103和内锅本体101之间。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个烹饪器具,请参见图4,制冷部件102固定于内锅本体101的内表面。该种情况下,制冷部件102可以和食物直接接触,进而保证制冷效率,避免冷量的流失。其中,可以在制冷部件102背向内锅本体101的一侧设置有导热层,以对制冷部件102起到保护作用,且保证其接触食物的安全性。并且,通过设置合适的导热层的面积,可以增大食物接触冷源的面积,进而提高导热效果。
4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制冷部件102形成有流通冷媒的制冷通道。该种情况下,利用冷媒的相变对食材进行制冷,可以保证制冷效率。例如,制冷部件102包括蒸发盘管,蒸发盘管内部形成制冷通道;又例如,制冷部件102包括制冷带9,请参见图5,制冷通道为形成于制冷带9内部且并行的多条微通道903。
50.当制冷部件102包括蒸发盘管的时候,在蒸发盘管内液态的冷媒至少部分蒸发变成气态冷媒,同时吸收外界的热量,以实现对烹饪腔104内食物的降温。请参见图2至图4,沿着内锅1的高度方向,蒸发盘管盘绕有多圈。其中,蒸发盘管可以但是不局限采用换热效果和弯曲强度都比较好的铜管或者铝管。
51.当制冷部件102包括制冷带9的时候,制冷通道为形成于制冷带9内部且并行的多条微通道903。其中,“并行”包括平行以及虽然不平行但是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情形。例如,两条微通道903之间的夹角不大于30
°
,则可以认为两条微通道903并行。在微通道903中同样流通有液态的冷媒,且制冷部件102工作的时候,液态的冷媒至少部分蒸发变成气态冷媒,同时吸收外界的热量,以实现对烹饪腔104内食物的降温。其中,制冷带9和蒸发盘管不同之处在于,制冷带9中微通道903的截面尺寸远小于蒸发盘管的截面尺寸,进而微通道903中流通的冷媒较少。与此同时,由于多个微通道903并行,进而在同等冷媒的情况下,制冷带9的表面积要远远大于蒸发盘管的表面积,进而制冷部件102采用制冷带9的形式有利于节
省冷媒,提高换热效率。此外,包括微通道903的制冷带9,其还具有结构紧凑和轻巧的特点。
52.请参见图5,制冷带9包括扁平状的外管901以及设置于外管901内部的分隔板902,多条微通道903之间通过分隔板902分隔。当然,除了在外管901中设置分隔板902形成多条微通道903,也可以在互相独立的管件中形成微通道903,且多个管件并行设置以得到多个并行的微通道903。
5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微通道903的内表面设置有肋条904,以通过改变冷媒的流通方向或者增加冷媒的换热面积,加强微通道903的换热。其中,肋条904的结构形式以及分布不受限制。例如,肋条904可以螺旋盘绕于微通道903内表面且沿着微通道903的长度方向延伸。又例如,肋条90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微通道903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此外,肋条904可以和其所在的微通道903内表面垂直,例如图5;肋条904也可以倾斜设置于其所在微通道903内表面。
5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肋条904的高度小于肋条904所在表面到微通道903中心线的距离,进而可以防止相对设置的肋条904之间发生干涉。此外,微通道903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可以呈圆形、矩形、三角形等。
5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烹饪器具,结合图6,包括烹饪本体和盖体3。其中,烹饪本体包括烹饪基座2和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烹饪基座2形成有容置空间,内锅1安装于容置空间中。盖体3盖合于烹饪基座2,用于打开和关闭烹饪腔104的开口。
5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由于其包括上述提及的内锅1,内锅1包括有和内锅本体101一体成型的制冷部件102,因此该种烹饪器具的制冷效率高,可以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5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烹饪本体的结构形式和烹饪器具的产品品类有关,因此附图不构成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种类的限制。其中,烹饪器具可以但是不局限为电饭煲、压力锅或者电炖锅等。
58.烹饪本体至少包括上述提及的内锅1,此外烹饪本体还可以包括保温罩,内锅1和保温罩一起被称为锅体。其中,内锅1用于容纳食物并和食物直接接触,且内锅1既可以固定于烹饪基座2,也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和烹饪基座2连接。其中,当内锅1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和烹饪基座2连接的时候,可以方便内锅1的应用,例如方便清洗或者方便淘米等,不过此时需要考虑制冷部件和烹饪基座2之间的连接,尤其当制冷部件形成有制冷通道的时候,要防止制冷通道内部的冷媒流失。此外,当锅体包括保温罩的时候,保温罩可以固定于烹饪基座2,以保证烹饪效果。
5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制冷部件102包括蒸发盘管或制冷带9的情况下,烹饪器具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6和节流元件。压缩机、冷凝器6、节流元件和蒸发盘管依次连通,或者,压缩机、冷凝器6、节流元件和制冷带9依次连通。下面仅以制冷部件102包括蒸发盘管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启动压缩机的时候,气态冷媒从压缩机的出口进入冷凝器6,并在冷凝器6处液化变成液态冷媒,之后液态冷媒经过节流元件进入蒸发盘管,且在蒸发盘管处蒸发吸热。除此以外,在压缩机、冷凝器6、节流元件和蒸发盘管之间的连通管路中还设置有阀,以实现管路的通断控制和调节。其中,压缩机、冷凝器6和节流元件在烹饪基座2的具体安装位置不做限制。
60.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在烹饪基座2底部设置有一个安装腔201,安装腔201位于容置空间的下方,压缩机和冷凝器6都设置在安装腔201中。为了对冷凝器6和压缩机中的至少一个进行降温,安装腔201设置有散热装置5,进而在散热装置5的作用下形成气流,且气流经过冷凝器6和压缩机并带走热量。散热装置5可以为风机、冷却片等装置,在此不做特殊限制。当然,散热装置5和冷凝器6等部件也可以安装于烹饪器具的盖体3。
6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烹饪器具还包括温感部件和控制器,温感部件用于检测烹饪器具的温度值,例如用于检测内锅1的温度;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温度值控制散热装置5。例如,当检测到内锅1温度很高的时候,说明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6和制冷部件等)所处安装腔201的温度很高,此时先开启散热装置5对安装腔201内进行散热。直到安装腔201内的温度降低至设定温度以下,控制器控制压缩机开启使得制冷部件102开始制冷。其中,先开启散热装置5对安装腔201进行散热,之后再开启压缩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烹饪器具刚完成加热时安装腔201处于一个较高的温度,制冷系统在刚开启时产生的冷量需要中和烹饪器具内部的热量,因此制冷系统在刚开启时的制冷效果较差;另一方面,烹饪器具较高的内部温度超出了压缩机的正常工作温度,如果此时控制器强制启动压缩机工作,则高温的冷媒经过回路进入压缩机内,将会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先检测内锅1的温度,内锅1的温度反应出安装腔201内的温度,基于安装腔201内温度较高先开启散热装置5进行降温,之后再开启制冷系统。
6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温感部件包括第一温感器7;第一温感器7用于检测内锅的温度值。当然,温感部件的具体设置不受举例限制,只要温感部件检测的温度值可以反应制冷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值即可。
6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烹饪基座2包括侧壁204和底壁205,烹饪基座2设置有散热口,通过散热口的设置可以保证安装腔201和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以实现自然散热。
64.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口包括设置于侧壁204的进风口202以及设置于底壁205的出风口203,沿着进风口202至出风口203的方向形成气流的流通路径,冷凝器6和散热装置5依次设置于流通路径上。进而,通过烹饪基座2的侧壁204进风以保证进风面积;通过烹饪基座2的底部出风不易被用户察觉到,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用户体验。
6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烹饪器具包括加热装置4,加热装置4设于烹饪基座2,且适于对内锅1加热,以实现食物的加热烹饪。当然,加热装置4在烹饪器具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只要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实现对食物加热的效果即可,例如,加热装置4还可以设置于盖体3。
66.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对应内锅1的底部设置,内锅1和加热装置4均位于散热口上方。外部的冷空气经过散热口进入烹饪基座2之后向下沉,进而散热口不会在烹饪过程中影响加热装置4的烹饪效果。
6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盖体3设置有第二温感器8,其用于检测烹饪腔104内的蒸汽温度。
68.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