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舒柔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28851发布日期:2022-04-16 21:0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舒柔枕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床上用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菌舒柔枕。


背景技术:

2.枕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人类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在睡眠的时候使用一个舒适的枕头不仅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促进体力与精力的恢复,而且可以保护颈部、释放颈部压力,从而使颈椎骨性结构以及周围的纤维韧带组织和肌肉组织得到放松修复。
3.相关技术中,枕头通常由处于外部的塑形物和置于纺织物内部的填充物构成,塑形物可以是硬质物,如竹片、瓷片等,也可以是柔软的纺织物。填充物通常使用棉或者仿棉材料。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枕头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容易滋生细菌,可能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枕头上细菌的滋生,从而减少细菌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舒柔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抗菌舒柔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抗菌舒柔枕,包括塑型套、填充物和抗菌层,所述塑型套包括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二面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二面层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抗菌层和所述填充物均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型套为抗菌层和填充物提供容置空间,填充物填充容置空间,使得填充物对塑型套进行支撑,使得使用者可以正常使用枕头支撑头部;通过设置抗菌层,破坏细菌的生存环境,抑制细菌的滋生,从而减少细菌对使用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9.优选的,所述抗菌层由抗菌纤维组成,所述抗菌层与所述第一面层通过缝线绗缝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抗菌层与第一面层固定连接,使得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第一面层在抗菌层的作用下能够抑制细菌的滋生,进一步减少细菌对使用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11.优选的,所述第一面层具有多个透气孔,多个所述透气孔阵列排布。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气孔的设置使得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不仅有利于枕头的散热,而且有利于使用者睡觉时产生的湿气、汗液和唾液从容置空间内挥发出来,进而减少细菌的滋生。
13.优选的,所述第一面呈与第二面层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塑形件,若干个所述塑形件均固定连接于第一面层与第二面层之间,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二面层均在所述塑形件处相互靠近。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塑形件将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划分成多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同时使得第一面层与第二面层凹陷形成曲面,使得枕头能够贴合并支撑使用者的颈、肩和脊柱,不仅提高了枕头的舒适度,而且减少了所需要的填充物的量。
15.优选的,所述填充物为羽丝绒、珍珠棉和仿丝棉中的一种。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保证一定柔软度的同时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支撑,并且羽丝绒、珍珠棉和仿丝棉中的一种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不仅有利于枕头的散热,而且有利于抑制细菌的滋生。
17.优选的,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二面层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层,所述连接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面层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面层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层的设置有利于增大容置空间的体积,使得容置空间内可容置更多的填充物,从而使枕头的厚度增大,有利于对头部进行更好的支撑。
19.优选的,还包括枕套,所述枕套包括防护件和连接件,所述防护件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真丝层、乳胶层和纯棉层,所述枕套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塑型套可拆卸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枕套对枕头进行防护,减少枕头被灰尘等玷污的概率;真丝层的设置减少了枕套与头部之间的摩擦因数,提高了使用者的体验,乳胶层的设置提高了枕套的柔软度,纯棉层的设置增大了枕套与塑型套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少了枕套与枕头之间的相对移动。
21.优选的,所述防护部的周向边缘处固定设置有包边。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边的设置强化了真丝层、乳胶层和纯棉层的连接,减少真丝层、乳胶层和纯棉层相互脱离的概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在塑型套内设置抗菌层,破坏细菌的生存环境,抑制细菌的滋生,从而减少细菌对使用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25.2.通过在第一面层设置透气孔,使得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不仅有利于枕头的散热,而且有利于使用者睡觉时产生的湿气、汗液和唾液从容置空间内挥发出来,进而减少细菌的滋生;
26.3.利用塑形件将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划分成多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同时使得第一面层与第二面层凹陷形成曲面,使得枕头能够贴合并支撑使用者的颈、肩和脊柱,不仅提高了枕头的舒适度,而且减少了所需要的填充物的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抗菌层和第一面层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塑型套;11、第一面层;12、第二面层;13、缝线;14、连接层;15、塑形件;16、抗菌层;2、枕套;21、防护件;211、真丝层;212、乳胶层;213、纯棉层;22、连接件;23、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抗菌舒柔枕。
33.实施例一。
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抗菌舒柔枕,包括塑型套1、填充物和若干层抗菌层16。塑型套1包括第一面层11和第二面层12,第一面层11的截面呈长方形,第二面层12与第一面层11的形状与尺寸相同,第一面层11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边与第二面层12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边缝合连接,第一面层11宽度上的另一侧边与第二面层12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边缝合连接。第一面层1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边分别缝合连接有一个连接层14,连接层14的远离第一面层11的侧边与第二面层12长度方向上的一条侧边缝合连接。第一面层11、第二面层12和连接层14之间的连接处均通过镶边处理。
35.参照图1,第一面层11和第二面层12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面层11以泡泡布为原料,第二面层12以纯棉布为原材料。第一面层11上具有多个透气孔(图中未示出),多个透气孔(图中未示出)阵列排布。第一面层11与第二面层12采用不同的材料提高了枕头的适用性,有利于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连接层14以针织布为原材料,通过使用针织布,使得枕头的层次更加丰富。
36.参照图1和图2,第一面层11、第二面层12和连接层14围合形成容置空间,填充物和若干层抗菌层16均容置于容置空间内。抗菌层16由抗菌纤维纺织而成,抗菌层16也与第一面层11的形状与尺寸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抗菌层16的数量设置为一层,抗菌层16平行于第一面层11设置,并且抗菌层16与第一面层11通过若干条缝线13绗缝连接,绗缝所使用的缝线13沿第一面层1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缝线13的数量设置为十条,十条缝线13相互平行设置,十条缝线13沿着第一面层11的宽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缝线13的数量可能更多或更少,具体可根据塑型套1的尺寸进行设置。
37.参照图1,填充物对塑型套1进行支撑,从而使得塑型套1能够张紧,从而实现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填充物优选采用羽丝绒,羽丝绒的细度优选为1.3d。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填充物可以采用珍珠棉,也可以采用仿丝棉。
38.参照图1,第一面层11与第二面层1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塑形件15,塑形件15容置于容置空间内,并且与第一面层11和第二面层12均固定连接。塑形件15为塑形线,在本实施例中,塑形线的数量为设置为两根,两根塑形线的长度相同且均小于第一面层11的长度,两根塑形线平行设置,两根塑形线沿第一面层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塑形线连接于第一面层11与第二面层12之间,使得第一面层11与第二面层12在塑形线处凹陷。通过设置塑形件15,使得塑型套1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并使得塑型套1的表面形成曲面,使得枕头能够贴合并支撑使用者的颈、肩和脊柱,提高了枕头的舒适度。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抗菌舒柔枕的实施原理为:塑型套1为抗菌层16和填充物提供容置空间,填充物填充容置空间,使得填充物对塑型套1进行支撑,使得使用者可以正常使用枕头支撑头部;通过设置抗菌层16,破坏细菌的生存环境,抑制细菌的滋生,从而减少细菌对使用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40.实施例二。
41.参照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枕套2,
枕套2包括对枕头进行保护的防护件21以及使防护件21与枕头进行连接的连接件22。防护件21包括依次缝合连接的真丝层211、乳胶层212和纯棉层213,真丝层211、乳胶层212和纯棉层213的截面均呈长方形,真丝层211、乳胶层212和纯棉层213的形状与尺寸相同,并且真丝层211的尺寸略大于第一面层11的尺寸。防护部的周向边缘处固定设置有包边23,包边23将真丝层211、乳胶层212和纯棉层213固定在一起,减少真丝层211、乳胶层212和纯棉层213相互脱离的概率。连接件22包括若干根松紧带,在本实施例中,松紧带的数量设置为四根,四根松紧带分别对称设置于纯棉层213的四角边缘处。每根松紧带的一端与纯棉层213的长边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纯棉层213的宽边固定连接。当需要将枕套2固定到枕头上时,使枕套2纯棉层213的一侧正对枕头,然后使枕头的四个角分别从四根松紧带和纯棉层213之间的空隙穿过,并使松紧带贴紧枕头,则可实现将枕套2固定到枕头。
42.通过采用枕套2对枕头进行防护,减少枕头被灰尘等玷污的概率;真丝层211的设置减少了枕套2与头部之间的摩擦因数,提高了使用者的体验,乳胶层212的设置提高了枕套2的柔软度,纯棉层213的设置增大了枕套2与塑型套1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少了枕套2与枕头之间的相对移动。
43.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