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34217发布日期:2022-05-17 10:1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便携桌结构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


背景技术:

2.传统的便携式折叠桌结构因其结构设计,多是传统的桌子造型,包含桌面面板以及用于支撑桌面面板的多个桌腿,且折叠桌的各构件之间多是通过铰链实现折叠功能,使其具备一个使用状态和一个折叠状态,且其折叠状态多是将桌面面板对半折叠,再将桌腿包含于桌面面板之间,折叠状态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利于用户携带,同时因为功能状态较少,功能相对简单,不能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来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要求,实用性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座、工作面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侧座与工作面板且可折叠变化的悬臂机构,所述悬臂机构包括:
6.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与侧座铰接;
7.悬臂支撑组件,所述悬臂支撑组件与连接组件的自由端铰接;
8.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用于连接悬臂支撑组件与工作面板,所述转向组件与悬臂支撑组件铰接,所述工作面板通过转向组件实现多角度调节。
9.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侧座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悬臂支撑组件铰接。
10.优选的,所述悬臂支撑组件包括:
11.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靠近侧座的一端与两个第一连接杆铰接;
12.伸缩部件,所述伸缩部件设置于支撑框架上,且所述伸缩部件的伸缩方向与第一连接杆的延伸方向一致。
13.优选的,所述转向组件包括:
14.第一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与伸缩部件远离侧座的一端铰接,且所述第一转动块的转动方向与支撑框架的转动方向一致;
15.第二转动块,所述第二转动块固定设置于第一转动块上,所述第二转动块为阶梯轴结构,所述第二转动块的轴线垂直于第一转动块顶面;
16.第三转动块,所述第三转动块与第二转动块转动连接,所述工作面板与第三转动块铰接,且所述工作面板的转动轴垂直于第二转动块的轴线。
17.优选的,所述伸缩部件上设置有用于锁紧第一转动块的锁紧件,所述第三转动块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工作面板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部。
18.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有用于增强悬臂机构强度的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
19.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设置于两个第一连接杆之间且用于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杆;
20.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设置于所述侧座上;
21.搭接板,所述搭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铰接,所述搭接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可与固定板搭接固定,用以为连接组件提供侧向拉力。
22.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伸缩部件以及侧座上均设置有伸缩杆结构,以调节所述工作面板的高度以及所述工作面板与侧座之间的水平距离。
23.优选的,所述侧座的下端还铰接有底部框架,所述侧座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底部框架转动的限位杆。
24.优选的,所述侧座上还放置有配重块。
25.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侧座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另一第一连接件与支撑框架的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支撑框架可通过第二限位部保持水平状态。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通过设置侧座、连接组件、悬臂支撑组件、转向组件以及工作面板相互配合的结构,使得便携桌可展开成支撑框架以及第一连接杆均保持水平的状态,即悬臂模式,或是使第一连接杆保持水平状态,支撑框架向上转动并使工作面板位于第一连接杆上的状态,即升降桌模式,或是将工作面板折叠至侧座的框架结构中,使便携桌形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形状且体积小巧的折叠模式,悬臂模式和升降桌模式均可供用户在户内使用,同时升降桌模式和便携模式可供用户在户外使用,且使用升降桌模式和便携模式时无需采用配重块,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增强便携桌的实用性;
28.2.通过设置转向组件、锁紧件以及第一限位部相互配合的结构,使得工作面板可实现多角度的转动,用户在使用时,可依据坐姿或其他需要任意调节工作面板的角度,提高便携桌的实用性;
29.3.通过设置加强组件的结构,使得便携桌处于悬臂模式时,工作面板所受的部分力可通过搭接板传递至侧座上,减轻两个第一连接杆所受的承重力,降低因过度承重而带来的第一连接杆弯折损坏以及便携桌倾覆的风险;
30.4.通过设置伸缩杆结构,使得侧座可实现高度的调节,第一连接杆以及伸缩部件均可实现长度调节,以扩大悬臂模式以及升降桌模式的适用范围,提高便携桌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悬臂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伸缩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工作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便携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1、侧座;11、侧架;12、架杆;2、工作面板;21、大板;22、小板;3、悬臂机构;31、连接组件;311、第一连接杆;32、悬臂支撑组件;321、支撑框架;321a、横杆;321b、纵杆;322、伸缩部件;33、转向组件;331、第一转动块;332、第二转动块;333、第三转动块;4、锁紧件;5、第一限位部;6、加强组件;61、第二连接杆;62、固定板;63、搭接板;7、搭接部;8、伸缩杆结构;81、管a;82、管b;83、固定套;84、夹紧套;85、旋紧套;9、配重块;10、第一连接件;13、第二限位部;14、收纳腔;15、固定杆;16、竖直杆;17、第二连接件;18、底部框架;19、限位杆;20、固定耳片;23、u型部;24、直杆。
具体实施方式
40.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请参阅图1和图2,悬臂式的可折叠便携桌包括侧座1、工作面板2以及悬臂机构3,悬臂机构3用于连接侧座1与工作面板2,且工作面板2可通过悬臂机构3实现折叠变化。在本实施例中,侧座1为一框架结构,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侧架11以及用于连接两个侧架11多个架杆12,多个架杆12设置于两个侧架11的一侧,以在两个侧架11以及多个架杆12之间形成一个收纳腔14,以供悬臂机构3折叠成便携模式所用。
46.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悬臂机构3包括连接组件31、悬臂支撑组件32以及转向组件33,连接组件31的一端与侧座1铰接,悬臂支撑组件32与连接组件31的自由端铰接,转向组件33用于连接悬臂支撑组件32与工作面板2,转向组件33与悬臂支撑组件32铰接,且工作面板2通过转向组件33实现多角度调节,以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调节工作面板
2倾斜角度或朝向,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47.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两个侧架1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连接两个侧架11的固定杆15,固定杆15顶面上还固定连接两个竖直杆16,且两个竖直杆16分别设置于固定杆15的两端处。连接组件31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311,两个第一连接杆311相对且平行设置,且两个第一连接杆311分别对应与两个竖直杆16的上端铰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311通过一第一连接件10与竖直杆16铰接,且第一连接杆311可通过第一连接件10转动至收纳腔14中并保持竖直状态,同时,第一连接件1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3,用以限制第一连接杆311的最大转动角度,第一连接杆311也可通过第一连接件10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10上的第二限位部13与竖直杆16的上端抵接,并使得第一连接件10在第一连接杆311自重的作用下保持该水平状态,进而使得工作面板2可稳定地设置于侧座1的一侧。
48.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3,悬臂支撑组件32包括支撑框架321和伸缩部件322,支撑框架321靠近侧座1的一端与两个第一连接杆311铰接,伸缩部件322设置于支撑框架321上,且所述伸缩部件322的伸缩方向与第一连接件10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321由两个横杆321a以及两个纵杆321b组成,两个横杆321a平行且相对设置,且两个横杆321a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杆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纵杆321b平行且相对设置,两个纵杆321b用于连接两个横杆321a,且其中一个纵杆321b用于连接两个横杆321a远离第一连接杆311的一端,另一个纵杆321b用于连接两个横杆321a靠近第一连接杆311的一侧的杆身,横杆321a靠近第一连接杆311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一连接件10与第一连接杆311铰接,且横杆321a可通过第一连接件10上的第二限位部13保持与第一连接杆311共线的状态,同时横杆321a也可通过第一连接件10转动至与第一连接杆311相平行且周侧面贴合的状态。
49.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伸缩部件322由两个平行且间距设置的伸缩杆结构8组成,用以调节工作面板2与侧座1之间的水平距离。伸缩杆结构8采用市场上常用的伸缩结构,其伸缩结构主要包括管a81、管b82、固定套83、夹紧套84以及旋紧套85。其中,靠近第一连接杆311一侧的纵杆321b上开设有供固定套83插设固定的安装孔,管a81上滑动穿设于固定套83中,且管a81的一端穿过另一纵杆321b并延伸至该纵杆321b远离第一连接杆311的一侧,管b82套设于管a81远离第一连接杆311的一端上。夹紧套84以及旋紧套85则设置于两个纵杆321b之间,其中夹紧套84固定套83设于固定套83上,旋紧套85则螺纹套设于夹紧套84上,夹紧套84上还设有多个夹紧部,当旋紧套85旋紧时,旋紧套85可压迫夹紧部并使夹紧部产生弹性变形,进而夹紧固定管a81,进而达到调节伸缩杆结构8长度的目的。在此外,为了防止管a81脱位,故在管a81延伸至固定套83与第一连接杆311之间的一端开口卡合固定挡块,使得在管a81调节移动过程中,挡块可与纵杆321b抵接,对管a81进行限位。因此,用户可通过旋拧旋紧套85来调节伸缩部件322的长度,达到调节工作面板2与侧座1之间水平距离的目的,使便携桌能够适应更多的使用环境,提高其实用性。
50.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5,转向组件33包括第一转动块331、第二转动块332以及第三转动块333。其中,第一转动块331与伸缩部件322远离侧座1的一端铰接,且第一转动块331的转动方向与支撑框架321的转动方向一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块331设置于两个管b82远离第一连接杆311的一端之间,且第一转动块331通过一锁紧件4与两个管b82铰接。此外,锁紧件4可设置为带有旋钮的调节螺栓,方便用户旋紧固定第一转动块331的倾斜角度。
51.第二转动块332固定设置于第一转动块331上,第二转动块332为阶梯轴结构,且第二转动块332的轴线垂直于第一转动块331顶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动块332也可通过沉头螺栓的形式可拆卸固定于第一转动块331上。
52.第三转动块333与第二转动块332转动连接,工作面板2与第三转动块333铰接,且工作面板2的转动轴垂直于第二转动块332的轴线。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第三转动块333的安装,故将第三转动块333设置为两个相互配合的半块,且两个半块的配合面上设置有可与第二转动块332转动配合的配合部,两个半块则可通过螺栓彼此可拆卸连接,由此第三转动块333可包覆于第二转动块332上且与第二转动块332转动配合。此外,为了限制工作面板2与第三转动块333之间的转动角度,使用户在使用工作面板2时,能使工作面板2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故在第三转动块333上设置第一限位部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5为在第三转动块333与工作面板2配合处的一竖直面。
53.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和图2,为了降低支撑框架321以及第一连接杆311所受的承重力,避免支撑框架321或第一连接杆311因过度承重而产生变形或便携桌整体发生倾覆,故在两个第一连接杆311与侧座1之间设置用于增强悬臂机构3强度的加强组件6。具体的,加强组件6包括第二连接杆61、固定板62以及搭接板63,其中,第二连接杆61设置于两个第一连接杆311之间且用于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杆311,固定板62固定设置于所述侧座1上,搭接板63的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接杆61上,搭接板63的另一端则设置有搭接部7,且搭接板63可通过搭接部7与固定板62的上端搭接固定,用以为连接组件31提供侧向拉力。
54.请参阅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便携桌的组装和销售运输,将第二连接杆61与两个第一连接杆311的连接方式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第二连接杆61的两端均通过一个第二连接件17实现与第一连接杆311的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件17包括两个相匹配的半壳体,半壳体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杆311以及第二连接杆61相匹配的两个凹槽,且两个半壳体之间可通过螺栓彼此固定连接。故,第一连接杆311与第二连接杆61均可夹紧固定于两个半壳体之间,进而实现第一连接杆311与第二连接杆61的连接固定。此外,为了减少便携桌的整体重量,提高其便携性,故将搭接板63以及固定板62设置为中空的框架结构,以减轻其重量。
55.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和图2,为了提高工作面板2与侧座1之间的水平距离调节范围,故将两个第一连接杆311设置为伸缩杆结构8,第一连接杆311的伸缩杆结构8与伸缩部件322的结构一致,具体安装结构不再做赘述。
56.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为了使便携桌具备高度调节功能,提高其实用性,故在侧座1上设置伸缩杆结构8,将侧座1分为上部与下部,上部与下部通过伸缩杆结构8连接,其伸缩杆结构8与伸缩部件322的结构近似,具体安装结构不再做赘述。
57.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为了使便携桌的使用状态更加稳定,减少其倾覆的风险,故在侧座1的下端铰接有底部框架18,同时侧座1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底部框架18转动的限位杆19。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框架18可转动至工作面板2所在一侧。此外,还可在侧座1底部放置配重块9,以增加侧座1的重量,降低便携桌的整体重心,进而减少其倾覆的可能性。
58.更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工作面板2还可设置为大板21和小板22可拆卸组合的形式,其中,大板21与小板22的底面均通过螺栓可拆卸安装有固定耳片
20,且两个固定耳片20上均设置有u型部23,u型部23中可穿设夹持有一个直杆24,故将直杆24的两端分别穿设夹持于两个u型部23中,便可实现大板21和小板22的可拆卸连接,此时大板21可作为用户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的使用放置台面,小板22可用作鼠标板。当无需使用鼠标或物品不多时也可拆出小板22,用户可根据具体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启用小板22,有利于提高便携桌的实用性。
59.由此,综上所述,本技术中的便携桌可展开形成如图1所示的悬臂模式,此时第一连接杆311以及支撑框架321均保持水平状态,搭接板63搭接固定于固定板62上,同时为了增大悬臂模式的稳定性,防止侧座1倾覆,在侧座1上放置配重块9,用于平衡第一连接杆311所受的承重力,此悬臂模式适用于户内使用,用户可将其作为床上桌使用;
60.便携桌也可展开形成如图7所示的升降桌模式,此时第一连接杆311保持水平状态,支撑框架321向上转动,且支撑框架321通过第一连接件10与第一连接杆311端面的配合,使支撑框架321保持倾斜向上的状态,使用时,用户可站立在收容腔一侧,工作面板2所受承重力能够大部分作用于侧座1上,便携桌整体保持稳定,故此升降桌模式取消配重块9的使用,适用于户内或户外使用,且用户可通过伸缩杆结构8调节侧座1高度适应自身身高或其他使用环境,实用性强;
61.便携桌也可折叠形成如图8所示的便携模式,此模式中,便携桌折叠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形状且体积小巧的便携模式,同时为了方便用户携带笔记本电脑等日常用品,可在便携桌上的侧面上卡合固定一个箱体,具体的卡合结构为常用结构,在此不做赘述。箱体上还可设置背带,箱体、背带以及便携桌可形成一个背包结构,方便用户外出携带。
62.同时为了方便用户携带,可在便携模式相应的构件上设置海绵垫等弹性缓冲物品,用以保护用户背部,提高舒适度。此外,还可在侧座1底部,即两个侧架11的底部安装滚轮,方便用户拖行便携桌,拖行便携桌时,固定板62可作为拖行的把手。
63.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便携桌的实用性,本技术实施例的便携桌个构件大多采用市场上通用的零件,减少非标准化的零件的使用,可减少生产上的开模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标准化组装生产,也方便后续用户对便携桌的维修或更换零件。同时,由于各构件大多为通用零件,且零件的构造以及连接关系相对简单,使得便携桌具备“diy”属性,可适用于亲子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6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