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电压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99264发布日期:2022-05-11 14:35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电压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压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电压锅。


背景技术:

2.电压锅是一种可将锅内的气压升高,提高锅内水的沸点,进而可对食物快速烹饪的厨房电器。
3.电压锅对食物的加热完毕后,需要排出锅内的高压,使得锅内外的气压平衡,使得操作人员可安全的打开电压锅的锅盖。
4.现有的电压锅在排去锅内高压时,由于锅内部的气体温度比较高,在排压时,高温的气体会通过排压孔喷出,喷出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接触操作人员的皮肤,对操作人员造成烫伤;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电压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的电压锅在排去锅内高压时,由于锅内部的气体温度比较高,在排压时,高温的气体会通过排压孔喷出,喷出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接触操作人员的皮肤,对操作人员造成烫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电压锅。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电压锅,包括电压锅体;所述电压锅体顶部安装有电压锅盖;所述电压锅盖顶部固接有提拉把手;所述提拉把手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端部固接有控制旋钮;所述旋转轴的底部开设有可控排压管;所述电压锅盖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排压道;所述第一排压道在电压锅盖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且呈环形阵列规律排列;若干所述第一排压道均为单独设置,互不相通;所述可控排压管的端部与第一排压道的位置呈对应设置;解决了现有的电压锅在排除高压气体时,可能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7.所述第一排压道的端部转动连接有拦截旋钮;所述拦截旋钮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排压道;所述第二排压道呈t字形开设;所述拦截旋钮的侧面开设有第三排压道;所述第三排压道在拦截旋钮的侧面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排压道的端部对准第一排压道的内部;所述第二排压道的另一侧端部分别对应一个第三排压道的位置;进一步的增加了对操作人员的保护能力。
8.所述拦截旋钮的侧壁上固接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在拦截旋钮的侧壁上呈环形设置;所述电压锅盖内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开设在对应定位块的位置;所述定位块卡接在定位槽的内部;所述定位块内部固接有第一磁铁;所述定位槽上固接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呈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为相吸放置;使得电压锅更易操作。
9.所述电压锅盖的侧壁上开设有排热孔;所述排热孔在电压锅盖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所述排热孔开设在对应第一排压道顶部的位置;所述排热孔的内部固接有传热片;所
述传热片的另一侧固接有导热铜丝;所述导热铜丝连通向电压锅盖的外界;使得排压的过程中,热量散发的更快。
10.所述电压锅盖内部转动连接有拦气板;所述拦气板与排热孔的数量保持一致;所述拦气板的一端伸入第一排压道的内部;所述拦气板的另一端侧壁上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侧壁上铰接有防触板;所述电压锅盖内部开设有滑动板槽;所述防触板上开设有接触孔;所述拦气板的侧壁上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端部固接在电压锅盖的侧壁上;增加了传热片的使用寿命。
11.所述电压锅盖的侧壁上开设有集气凹槽;所述集气凹槽开设在电压锅盖的底部侧壁上;所述集气凹槽开设在对应可控排压管的位置;使得高压气体可更快的排出电压锅体的内部。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压锅盖的内部转动连接旋转轴,旋转轴的端部固接控制旋钮,在旋转轴的另一端开设可控排压管,在电压锅盖的内部开设若干单独设置的第一排压道,使可控排压管的端部对应第一排压道的位置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可控制高温蒸汽从什么方向排出的功能,解决了现有的电压锅在排除高压气体时,可能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排压道的端部转动连接拦截旋钮,在拦截旋钮的内部开设t字形的第二排压道,第二排压道的端部开设在对应第三排压道的位置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在排压的过程中,高温蒸汽只会从对应的第三排压道排出的功能,解决了在排压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可控排压管对准靠近操作人员一侧的第一排压道,使得高温蒸汽从靠近操作人员一侧第一排压道排出的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6.图1为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17.图2为实施例一的电压锅盖的主视图;
18.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0.图5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21.图6为实施例二的收气槽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电压锅体;2、电压锅盖;3、提拉把手;4、控制旋钮;5、旋转轴;6、可控排压管;7、第一排压道;8、拦截旋钮;9、第二排压道;10、第三排压道;11、定位块;12、定位槽;13、第一磁铁;14、第二磁铁;15、排热孔;16、传热片;17、导热铜丝;18、拦气板;19、滑动槽;20、滑动块;21、防触板;22、滑动板槽;23、接触孔;24、弹簧;25、集气凹槽;26、收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一
25.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电压锅,包括电压锅体1;所述电压锅体1顶部安装有电压锅盖2;所述电压锅盖2顶部固接有提拉把手3;所述提拉把手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旋转轴5;所述旋转轴5的端部固接有控制旋钮4;所述旋转轴5的底部开设有可控排压管6;所述电压锅盖2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排压道7;所述第一排压道7在电压锅盖2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且呈环形阵列规律排列;若干所述第一排压道7均为单独设置,互不相通;所述可控排压管6的端部与第一排压道7的位置呈对应设置;在工作时,当需要对锅内的高压气体进行排出时,可通过旋转控制旋钮4,进而带动旋转轴5转动,当旋转轴5转动时,可带动可控排压管6转动,通过控制旋钮4顶部的指示箭头,可便于使可控排压管6的端部对准远离操作人员一侧的第一排压道7,进而使得高温的蒸汽从远离操作人员一侧的第一排压道7排出,即会使得高温蒸汽更难的接触操作人员,即可对操作人员起到保护作用,解决了现有的电压锅在排除高压气体时,可能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
26.所述第一排压道7的端部转动连接有拦截旋钮8;所述拦截旋钮8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排压道9;所述第二排压道9呈t字形开设;所述拦截旋钮8的侧面开设有第三排压道10;所述第三排压道10在拦截旋钮8的侧面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排压道9的端部对准第一排压道7的内部;所述第二排压道9的另一侧端部分别对应一个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在工作时,当不需要排出锅内的高压气体时,可通过旋转拦截旋钮8,使得第二排压道9与第三排压道10错开,即可使得锅内的高压气体不会从第三排压道10排出,当需要排出高压气体时,可首先旋转对应排压方向位置的拦截旋钮8,使得第二排压道9对准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进而旋转控制旋钮4,通过控制旋钮4带动旋转轴5,将可控排压管6旋转到对应的第一排压道7的位置,进而锅内的高压气体可通过第一排压道7,进而通过与第三排压道10连通的第二排压道9,进入第三排压道10的内部,从而通过第三排压道10排出锅内,排向外界,减少了在排压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可控排压管6对准靠近操作人员一侧的第一排压道7,使得高温蒸汽从靠近操作人员一侧第一排压道7排出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增加了对操作人员的保护能力。
27.所述拦截旋钮8的侧壁上固接有定位槽12;所述定位槽12在拦截旋钮8的侧壁上呈环形设置;所述电压锅盖2内部开设有定位槽12;所述定位槽12开设在对应定位块11的位置;所述定位块11卡接在定位槽12的内部;所述定位块11内部固接有第一磁铁13;所述定位槽12上固接有第二磁铁14;所述第一磁铁13与第二磁铁14呈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磁铁13与第二磁铁14为相吸放置;在工作时,当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排压道7流向第二排压道9时,通过定位块11与定位槽12的卡接,可减少拦截旋钮8受到压力脱落出第一排压道7内部的可能性,其次当通过旋转拦截旋钮8,来将第二排压道9旋转到对应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时,可旋转拦截旋钮8,进而使得第二磁铁14与第一磁铁13相吸时,即可将第二排压道9与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对应,使得将第二排压道9对应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时,更加的简便,使得电压锅更易操作。
28.所述电压锅盖2的侧壁上开设有排热孔15;所述排热孔15在电压锅盖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所述排热孔15开设在对应第一排压道7顶部的位置;所述排热孔15的内部固接有传热片16;所述传热片16的另一侧固接有导热铜丝17;所述导热铜丝17连通向电压锅盖2的外界;在工作时,当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排压道7排出时,气体会进入排热孔15的内部,进而与传热片16接触,传热片16会吸收部分气体内部的热量,进而传导向导热铜丝17,当热量传导向导热铜丝17后,可通过与外界连通的导热铜丝17,将热量传导向外界,进而使得排压的过程中,热量散发的更快,排出的高压气体的温度更低。
29.所述电压锅盖2内部转动连接有拦气板18;所述拦气板18与排热孔15的数量保持一致;所述拦气板18的一端伸入第一排压道7的内部;所述拦气板18的另一端侧壁上开设有滑动槽19;所述滑动槽19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20;所述滑动块20侧壁上铰接有防触板21;所述电压锅盖2内部开设有滑动板槽22;所述防触板21上开设有接触孔23;所述拦气板18的侧壁上固接有弹簧24;所述弹簧24的端部固接在电压锅盖2的侧壁上;在工作时,当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排压道7排出时,可推动拦气板18转动,进而带动防触板21向滑动板槽22的内部滑动,进而使得接触孔23进入排热孔15的内部,使得气体可通过排热孔15接触到传热片16,通过传热片16散发出部分的热量,当高压气体较少时,即使得拦气板18的偏转幅度不够,使得高压气体的温度较难接触到传热片16,使得传热片16难以发热,减少了高温对传热片16的损坏,增加了传热片16的使用寿命。
30.所述电压锅盖2的侧壁上开设有集气凹槽25;所述集气凹槽25开设在电压锅盖2的底部侧壁上;所述集气凹槽25开设在对应可控排压管6的位置;在工作时,当高压气体通过可控排压管6排出时,集气凹槽25可使得气体更快的进入可控排压管6的内部,进而使得高压气体可更快的排出电压锅体1的内部。
31.实施例二
32.请参阅图6所示,对比实施例一,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拦气板18的侧壁上开设有收气槽26;所述收气槽26开设在拦气板18靠近旋转轴5一侧的侧壁上;在工作时,当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排压道7排出,进而推动拦气板18时,收气槽26可使更多的高压气体推动拦气板18,进而使得高压气体推动拦气板18的力度更大,可使得接触孔23更快的移动到对应排热孔15的位置处。
33.工作原理,在工作时,当需要对锅内的高压气体进行排出时,可通过旋转控制旋钮4,进而带动旋转轴5转动,当旋转轴5转动时,可带动可控排压管6转动,通过控制旋钮4顶部的指示箭头,可便于使可控排压管6的端部对准远离操作人员一侧的第一排压道7,进而使得高温的蒸汽从远离操作人员一侧的第一排压道7排出,即会使得高温蒸汽更难的接触操作人员,即可对操作人员起到保护作用,解决了现有的电压锅在排除高压气体时,可能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当不需要排出锅内的高压气体时,可通过旋转拦截旋钮8,使得第二排压道9与第三排压道10错开,即可使得锅内的高压气体不会从第三排压道10排出,当需要排出高压气体时,可首先旋转对应排压方向位置的拦截旋钮8,使得第二排压道9对准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进而旋转控制旋钮4,通过控制旋钮4带动旋转轴5,将可控排压管6旋转到对应的第一排压道7的位置,进而锅内的高压气体可通过第一排压道7,进而通过与第三排压道10连通的第二排压道9,进入第三排压道10的内部,从而通过第三排压道10排出锅内,排向外界,减少了在排压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可控排压管6对准靠近操作人员一侧的第
一排压道7,使得高温蒸汽从靠近操作人员一侧第一排压道7排出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增加了对操作人员的保护能力,当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排压道7流向第二排压道9时,通过定位块11与定位槽12的卡接,可减少拦截旋钮8受到压力脱落出第一排压道7内部的可能性,其次当通过旋转拦截旋钮8,来将第二排压道9旋转到对应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时,可旋转拦截旋钮8,进而使得第二磁铁14与第一磁铁13相吸时,即可将第二排压道9与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对应,使得将第二排压道9对应第三排压道10的位置时,更加的简便,使得电压锅更易操作,当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排压道7排出时,气体会进入排热孔15的内部,进而与传热片16接触,传热片16会吸收部分气体内部的热量,进而传导向导热铜丝17,当热量传导向导热铜丝17后,可通过与外界连通的导热铜丝17,将热量传导向外界,进而使得排压的过程中,热量散发的更快,排出的高压气体的温度更低,当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排压道7排出时,可推动拦气板18转动,进而带动防触板21向滑动板槽22的内部滑动,进而使得接触孔23进入排热孔15的内部,使得气体可通过排热孔15接触到传热片16,通过传热片16散发出部分的热量,当高压气体较少时,即使得拦气板18的偏转幅度不够,使得高压气体的温度较难接触到传热片16,使得传热片16难以发热,减少了高温对传热片16的损坏,增加了传热片16的使用寿命,当高压气体通过可控排压管6排出时,集气凹槽25可使得气体更快的进入可控排压管6的内部,进而使得高压气体可更快的排出电压锅体1的内部。
3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