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安全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67166发布日期:2022-06-29 05:0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安全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安全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家用电器,如破壁机、料理机等,通常会设置有加热装置实现加热功能,而为了防止加热过程中出现过热,损坏机器,一般都会在加热装置上设置温控器与熔断体配合使用,温控器起第一道保护作用,熔断体起最后一道保护;电器正常使用中,如遇异常情况,加热装置发热过高,温控器首先断开,起到保护作用,熔断体为最后一道过热安全防护,且在温控器能正常跳断的情况下不断开。
3.但发热盘由于热惯性在温控器断开后会有一个冲温的过程,尤其是大功率的发热盘,热惯性更大,故就要保证温控器高灵敏动作,现有温控器中铝盖与双金属片之间有间隙,因此通过空气进行导热,0~100℃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024~0.031w/m.k,造成温控器不够灵敏,部分高功率产品在温控器断开后冲温比较高就会有把熔断体熔断的风险,失去了双重保护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安全的食品加工机,通过传导部加速触点开关的触发,从而提高温控器的灵敏度。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使用安全的食品加工机,食品加工机包括容纳电机的主机、设置于主机的搅拌杯以及能够对搅拌杯加热的加热组件,食品加工机还包括感知加热组件温度而产生通断动作的温控器,温控器串联至加热回路中,温控器包括感温件以及触点开关,感温件感知加热组件温度而产生形变后,触发触点开关动作以使温控器断开;温控器还包括加速感温件触发触点开关的传导部,感温件具有受热发生形变的形变区,传导部设置于形变区发生形变的方向上。当感温件感应到温度变化达到形变温度时,形变区便会发生形变从而触发触点开关,从而切断回路,而传导部则能够加速形变区的形变,从而使感温件快速触发触点开关,从而切断回路,有效的提升温控器动作时的灵敏度。
7.进一步地,形变区包括第一形变区以及环绕第一形变区设置的第二形变区,第一形变区的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区的形变量,第一形变区形变以触发触点开关,传导部位于感温件和加热组件之间,且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至少落入第一形变区;或传导部位于感温件背离加热组件一侧,且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二形变区。当传导部位于感温件和加热组件之间时,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至少落入第一形变区,从而增大传导部作用于感温件的区域,加速形变区的形变,而当传导部位于感温件背离加热组件一侧时,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二形变区,避免传导部影响第一形变区的形变。
8.进一步地,传导部为设置于感温件的导热件,导热件加速加热组件的热量传递至形变区以加速形变区的形变。导热件的导热系数远远大于空气的导热系数,从而加速热量
由加热组件传递至感温件,使感温件快速达到动作温度发生形变,实现温控器的快速反应。
9.进一步地,导热件为贴附于形变区的导热硅脂。能够将形变区表面不易看见的空隙处进行填充,从而更好地实现热量的传递。
10.进一步地,形变区包括第一形变区以及环绕第一形变区设置的第二形变区,第一形变区的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区的形变量,导热硅脂贴附于第一形变区。使热量能够更快传递至第一形变区,第一形变区的热膨胀系数较大,因此第一形变区的形变量也较大,使得感温件中的形变区在发生形变时,整体向传动杆处弯曲。
11.进一步地,导热件设置于感温件临近加热组件一侧。将导热件靠近加热组件设置,加热组件处的热量能够快速到达导热件,从而使感温件能够快速升温,有效的提升温控器动作时的灵敏度。
12.进一步地,传导部为设置于感温件和触点开关之间的弹性件,弹性件驱使感温件朝向加热组件移动以缩短感温件和加热组件的间隙,且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小于感温件形变时的形变力。当感温件中的形变区未发生形变时,弹性件通过产生朝向加热组件处的弹性力从而缩短感温件与加热组件之间的距离,当加热组件升温并向外传递热量时,热量能够快速到达感温件处,从而使感温件处的形变区快速升温,有效的提升温控器动作时的灵敏度,且当形变区发生形变时便会朝向弹性件移动,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小于感温件形变时的形变力,因此弹性件不会阻碍感温件中形变区的形变,从而使感温件能够触发触点开关。
13.进一步地,形变区包括第一形变区以及环绕第一形变区设置的第二形变区,第一形变区的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区的形变量,弹性件抵接于第二形变区。弹性件抵接于第二形变区,不会影响第一形变区的移动。
14.进一步地,传导部为形成于感温件和加热组件之间的镂空区。使感温件与加热组件之间不再有隔档,加热组件处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至感温件处,同样能有效提升温控器的灵敏度。
15.进一步地,温控器包括容纳感温件和触点开关的壳体以及设于壳体两端的盖体和接线端子,盖体与加热组件相对设置,温控器通过接线端子接入加热回路。
附图说明
16.图1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食品加工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温控器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安装示意图;
18.图3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传导部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传导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传导部的再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1、主机,2、电机,3、加热组件,4、温控器,41、感温件,411、第一形变区,412、第二形变区,42、传动杆,431、导热件,432、弹性件,433、镂空区,44、盖体,45、导向架,5、搅拌杯。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接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即产品的行进方向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定性的。
25.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相对运动”等动态用语,不仅是位置上的变动,还包括转动、滚动等位置上没有发生相对变化,但状态却发生改变的运动。
26.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位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27.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使用安全的食品加工机,食品加工机包括容纳电机2的主机1、设置于主机1的搅拌杯5以及能够对搅拌杯5加热的加热组件3,食品加工机还包括感知加热组件3温度而产生通断动作的温控器4,温控器4串联至加热回路中,温控器4通常与熔断体配合使用,温控器4起到第一道保护作用,熔断体起到第二道保护作用,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导致加热组件温度过高时,温控器4会首先断开,当温控器4能够正常跳断的情况下熔断体并不会断开;当温控器4失效或者损坏时,温控器4无法对加热组件的温度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当温度超过预设值时,熔断体便会自动熔断,同样能够使加热回路断开,使加热组件3停止工作,因此,对于温控器4而言,其灵敏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温控器4在加热组件3温度过高时便会快速断开,起到第一道保护作用。
28.对于温控器4而言,温控器4包括感温件41以及触点开关(图中未示出),感温件41感知加热组件温度而产生形变后,触发触点开关动作以使温控器4断开;而为了提高温控器4的灵敏度,温控器4还包括加速感温件41触发触点开关的传导部,感温件41具有受热发生形变的形变区,传导部设置于形变区发生形变的方向上;当感温件41感应到温度变化达到形变温度时,形变区便会发生形变从而触发触点开关,从而切断回路,而传导部则能够加速形变区的形变,从而使感温件41快速触发触点开关,从而切断回路,有效的提升温控器4动作时的灵敏度。
29.在本技术中,感温件41可以为双金属片,是由二种或多种具有合适性能的金属或其它材料所组成的一种复合材料;由于各组元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主动层的形变要大于被动层的形变,从而双金属片的整体就会向被动层一侧弯曲,则这种复合材料的曲率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形变。
30.温控器4包括容纳感温件41和触点开关的壳体以及设于壳体两端的盖体44和接线端子,盖体44与加热组件相对设置,温控器4通过接线端子接入加热回路;壳体能够对内部的感温件41、触点开关等部件进行保护,盖体44则能够实现壳体端部的封闭,从而实现壳体内部的防水,且盖体44与加热组件相对设置,从而缩短温控器4与加热组件的距离,使加热组件处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至温控器4中的感温件41处,从而提高温控器4的灵敏度,温控器4中的触点开关通常由动触头以及定触头组成,动触头和定触头分别通过支架安装在壳体内部,感温件41与设置动触头的动触头支架之间设有传动杆42,当感温件41中的形变区
发生形变后推动传动杆42,从而带动动触头支架向下移动,动触头相应的向下运动并与静触头分离,从而实现回路的断开,当加热组件温度恢复正常温度时,形变区实现复位,从而使动触头支架带动动触头上移,与静触头接触,实现回路的导通。
31.如图2至图4所示,形变区包括第一形变区411以及环绕第一形变区411设置的第二形变区412,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区412的形变量,第一形变区411形变以触发触点开关,传导部位于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之间,且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至少落入第一形变区411;或传导部位于感温件41背离加热组件一侧,且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二形变区412;由于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量较大,因此通过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来触发触点开关,当传导部位于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之间时,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至少落入第一形变区411,从而增大传导部作用于感温件41的区域,加速形变区的形变,而当传导部位于感温件41背离加热组件一侧时,传导部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二形变区412,避免传导部影响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
32.其中,形变区在制造时,可以采用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即为双金属片,第一形变区411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二形变区412的热膨胀系数,当温度变化时,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便会大于第二形变区412的形变量,使得感温件41中的形变区整体向传动杆42处弯曲。
33.如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传导部为设置于感温件41的导热件431,导热件431加速加热组件的热量传递至形变区以加速形变区的形变;由于温控器4具有保护感温件41以及触点开关的壳体,同时为了实现温控器4内部的防水,壳体的端部还设有盖体44,因此,加热组件处的温度需要穿过盖体44传递至感温件41处,且用于导热的载体为空气,通过设置导热件431,导热件431的导热系数远远大于空气的导热系数,从而加速热量由加热组件传递至感温件41,使感温件41快速达到动作温度发生形变,实现温控器4的快速反应。
34.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导热件431,只是将加热组件处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感温件41处,并不会额外产生热量,因此,当加热组件处的温度未达到感温件41所需的动作温度时,虽然同样会加速热量的传递,但也只是加速感温件41处温度的上升,并不会达到感温件41所需的动作温度。
35.优选的,导热件431设置于感温件41临近加热组件一侧;温控器4在在装配时,通过将感温件41设置在壳体内,且感温件41与加热组件之间设置有盖体44实现壳体内部的防水,因此,将导热件431靠近加热组件设置,加热组件处的热量在穿过盖体44后能够快速到达导热件431,从而使感温件41能够快速升温,有效的提升温控器4动作时的灵敏度。
36.优选的,导热件431为贴附于形变区的导热硅脂;导热硅脂是一种高导热绝缘有机硅材料的硅脂状复合物,能确保界面间的高热传导性,以及优越的表面湿润和最小的使用厚度;同时,导热硅脂贴附于形变区,能够将形变区表面不易看见的空隙处进行填充,从而更好地实现热量的传递。
37.对于感温件41而言,为了实现形变区弯曲,形变区由两种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制成,即形变区包括第一形变区411以及环绕第一形变区411设置的第二形变区412,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区412的形变量,导热硅脂贴附于第一形变区411;第一形变区411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二形变区412的热膨胀系数,且导热硅脂贴附于第一形变区411,从而使热量能够更快传递至第一形变区411,第一形变区411的热膨胀系数较大,因此第一
形变区411的形变量也较大,使得感温件41中的形变区在发生形变时,整体向传动杆42处弯曲。
38.可以理解的,当导热件431设置于感温件41临近加热组件一侧时,即导热件431位于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之间,且导热件431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一形变区411,从而加速加热组件处的热量通过导热件431传递至第一形变区411,而为了进一步加速热量的传递,导热件431在设置时也可以自第一形变区411向第二形变区412延伸,从而使导热件431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一形变区411和第二形变区412。
39.如图4所示,作为本技术中另一种实施方式,为了提高加热组件处的热量传递至感温件41处,可以缩短感温件41与加热组件之间的距离,由于温控器4中包括设置在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之间的盖体44,因此,通过缩短感温件41与盖体44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感温件41与加热组件的距离,且通过盖体44也能够对感温件41进行保护,防止温控器4内部进水。
40.优选的,传导部为设置于感温件41和触点开关之间的弹性件432,弹性件432驱使感温件41朝向加热组件移动以缩短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的间隙,且弹性件432产生的弹性力小于感温件41形变时的形变力;当感温件41中的形变区未发生形变时,弹性件432通过产生朝向加热组件处的弹性力从而缩短感温件41与加热组件之间的距离,当加热组件升温并向外传递热量时,热量能够快速到达感温件41处,从而使感温件41处的形变区快速升温,有效的提升温控器4动作时的灵敏度,且当形变区发生形变时便会朝向弹性件432移动,弹性件432产生的弹性力小于感温件41形变时的形变力,因此弹性件432不会阻碍感温件41中形变区的形变,从而使感温件41能够触发触点开关。
41.优选的,通过设置弹性件432,以使感温件41和盖体44之间紧密贴合,缩短感温件41与盖体44之间的缝隙,保证发热盘的温度快速传递到感温件41,达到温控器4快速动作的目的。
42.对于感温件41而言,为了实现形变区弯曲,形变区由两种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制成,即形变区包括第一形变区411以及环绕第一形变区411设置的第二形变区412,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区412的形变量,弹性件432抵接于第二形变区412;第一形变区411的热膨胀系数较大,因此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量也较大,使得感温件41中的形变区在发生形变时,整体向传动杆42处弯曲,且弹性件432抵接于第二形变区412,不会影响第一形变区411的移动。
43.在本技术中,为了将弹性件432固定在壳体处,温控器4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导向架45,导向架45既能够实现传动杆42的固定,同时在导向架45处设置有与弹性件432尺寸相同的圆形凹槽用于弹性件432的固定,弹性件432的一端抵接至导向架45,另一端则抵接至感温件41中的第二形变区412处。
44.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432优选为弹簧,结构简单,且便于装配。
45.可以理解的,当传导部为弹性件432时,即弹性件432位于感温件41背离加热组件一侧,且弹性件432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二形变区412,避免弹性件432影响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
46.如图5所示,作为本技术中再一种实施方式,传导部为形成于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之间的镂空区433;对于无需防水的温控器4而言,因此无需在壳体处额外罩设盖体44,因此将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之间的区域进行贯穿处理形成镂空区433,从而使感温件41与加热
组件之间不再有隔档,加热组件处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至感温件41处,同样能有效提升温控器4的灵敏度。
47.对于感温件41而言,为了实现形变区弯曲,形变区由两种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制成,即形变区包括第一形变区411以及环绕第一形变区411设置的第二形变区412,第一形变区411的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区412的形变量,为了与感温件41的结构相匹配,镂空区433在设置时同样可以设置为形成于壳体处且截面为圆形的贯穿结构,且镂空区433的内径大于第一形变区411的内径,小于第二形变区412的内径,从而对感温件41进行可靠固定,防止感温件41自镂空区433脱离壳体。
48.可以理解的,当传导部为镂空区433时,即镂空区433位于感温件41和加热组件之间,且镂空区433的内径大于第一形变区411的内径,小于第二形变区412的内径,即镂空区433竖向的投影落入第一形变区411和第二形变区412,从而增大传导部作用于感温件41的区域,加速形变区的形变。
49.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温控器无需进行防水处理,感温件与加热组件之间不再有隔档,因此,感温件与加热组件之间的距离越短,加热组件处的热量传递至感温件的速度也越快,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设置有弹性件,且弹性件同样设置在感温件与触点开关之间,且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小于感温件形变时的形变力;当感温件中的形变区未发生形变时,弹性件通过产生朝向加热组件处的弹性力从而缩短感温件与加热组件之间的距离。
50.可以理解的,为了实现弹性件的固定,同样可以设置具有圆形凹槽的导向架,弹性件与导向架的安装结构可以参见上述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5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