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56996发布日期:2022-04-30 09:39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输送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2.酒店运营过程中时常会碰到需要准备会议餐的情况,会议餐从酒店厨房制作完成运送到用餐现场具有一定距离,通常通过餐车进行输送。
3.目前,公告号为cn20959508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酒店餐车,包括车体。车体自上而下设置若干层层架,层架的周侧设置挡板,层架的边缘沿其周侧设置导流槽,导流槽内设有不少于2个导流孔,层架内分布有用于支撑器皿的立针,层架的下方设有与其可拆卸固定的料箱,料箱的顶面设有开口,开口覆盖所述导流孔所在的区域。
4.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餐车在向前行驶的过程中如果速度较快容易产生较大的震动,餐车上的餐盘受此影响出现震动,可能导致食物出现洒、漏的问题,因此需要餐车缓慢行驶,降低餐盘上的食物出现洒、漏现象的可能,但是此时餐车行驶缓慢,影响上餐的及时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上餐的及时性,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
6.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底部四角分别设置有万向轮,所述车体顶部开设有多个容纳槽,所述车体设置有上下滑动在容纳槽内且用于承托餐盘的支撑板,所述容纳槽底部开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槽,所述支撑板底部设置有上下滑动在连接槽内的连接柱,所述车体设置有前进时驱动连接柱向下滑动至餐盘完全进入容纳槽内的驱动组件,所述车体设置有安装在容纳槽内的驱动弹簧,当所述驱动组件停止驱动连接柱时所述驱动弹簧推动支撑板向上运动至顶部端面与车体顶部处于同一平面,所述车体顶部铰接设置有多组且与容纳槽一一对应的翻转柱,每组所述翻转柱有两个且成半圆弧状结构,同组两个所述翻转柱相背侧分别设置有保温布,所述保温布远离翻转柱的边缘部分固定在车体顶部且围绕容纳槽,同组两个所述翻转柱相互抵接时所述保温布笼罩容纳槽,所述车体设置有当餐盘完全进入容纳槽时驱动同组两个翻转柱翻转至相互抵接状态且当餐盘滑出容纳槽时驱动同组两个翻转柱翻转至抵接在车体顶部的动力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餐时将餐盘放置在支撑板顶部,接着朝目的地推动车体,使得车体向前运动。车体向前运动时通过驱动组件带动连接柱向下运动,使得支撑板带动餐盘进入容纳槽内。支撑板向下滑入容纳槽内时动力组件驱动翻转柱相互靠近,带动保温布笼罩容纳槽,对容纳槽内的餐盘进行保温。当驱动组件停止驱动连接柱向下运动时,驱动弹簧推动支撑板向上运动,此时动力组件驱动翻转柱打开容纳槽,使得支撑板能够推动餐盘凸出至容纳槽外,接着即可进行上餐。整个过程简单,通过容纳槽槽壁限制餐盘滑动,降低餐盘上的食物出现洒、漏的可能,使得车体的行驶速度能够增快,有利于提升上餐的及
时性。
8.可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动力块与动力皮带,所述车体顶部设置有支撑块,所述翻转柱两端分别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旋转连接于支撑块,所述车体顶部开设有多组翻转槽,每组所述翻转槽有两个且与翻转柱一一对应,同组两个所述翻转槽分别位于容纳槽两侧且位于旋转轴正下方,所述车体旋转连接有位于翻转槽内的旋转轮,所述动力皮带套设在旋转轮与旋转轴外周侧,所述容纳槽相对两个侧壁分别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与翻转槽相连通的动力槽,所述动力块设置在支撑板外周侧且与动力槽一一对应,所述动力块上下滑动在动力槽内且动力块凸入翻转槽内,所述动力皮带上下对称设置有夹紧块,所述动力块位于两个夹紧块之间且相互抵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向下滑动时动力块带动动力皮带运动,使得旋转轴旋转,有利于实现翻转柱的翻转。
10.可选的,其中一个所述翻转柱上设置有密封条,另一个所述翻转柱开设有密封槽,同组两个所述翻转柱相抵接时密封条抵接于密封槽槽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组两个翻转柱相抵接时,密封条与密封槽槽壁之间相互抵接,有利于提升翻转柱之间的密封程度。
12.可选的,所述连接柱竖直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齿条,所述车体内旋转连接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外周侧设置有与驱动齿条相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正转时所述驱动齿条向下滑动,所述驱动齿条靠近驱动齿轮一侧设置有当餐盘完全进入容纳槽后供驱动齿轮空转的空转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以及驱动轮,所述驱动轮旋转连接在车体底部且与驱动齿条相对应,所述安装柱中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驱动轴旋转连接在安装孔内且与安装柱同轴设置,所述驱动轴与驱动轮之间套设有用于实现联动的传动皮带,所述安装孔周侧孔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驱动轴外周侧铰接有推动块,所述驱动轴设置有驱动推动块翻转至与驱动轴相垂直的扭簧,当所述车体前进时所述推动块与固定块相抵接,所述驱动轴滑动设置有驱动轴正转时用于限制推动块朝远离固定块方向翻转的限制块,所述驱动轴设置有用于控制限制块抵接在推动块远离固定块一侧或者驱动限制块远离推动块的推动组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体前进时通过传动皮带带动驱动轴正转,此时推动块通过固定块带动安装柱旋转,使得连接柱带动支撑板向下运动。需要支撑板向上运动时,通过推动组件推动限制块远离推动块,此时驱动弹簧向上推动支撑板,连接柱向上运动,安装柱旋转时固定块带动推动块翻转,安装柱进入空转状态,无需车体后退即可使支撑板向上运动。
14.可选的,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推动柱与推动弹簧,所述驱动轴外周侧开设有贯穿至驱动轴端部外的滑槽,所述驱动轴设置有滑动在滑槽内的滑动柱,所述限制块固定在滑动柱侧壁上,所述推动弹簧安装在滑槽内,所述推动弹簧一端抵接在滑动柱上,另一端抵接在滑槽槽壁,所述限制块抵接于推动块时所述滑动柱凸出至滑槽外,所述车体开设有推动孔,所述推动孔正对驱动轴开设有滑槽槽口一侧,所述推动柱滑动在推动孔内,所述推动柱朝向驱动轴一侧设置有直径大于驱动轴直径的抵接块,所述推动柱远离驱动轴一侧滑入推动孔内时所述抵接块抵接在驱动轴端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通过按压推动柱使得抵接块抵接滑动柱,带动限
制块远离推动块,当推动柱失去按压时,推动弹簧推动滑动柱滑动至限制块抵接在推动块上,实现限制块抵接或者远离推动块的目的。
16.可选的,所述滑动柱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滑槽相对两侧槽壁连通开设有沿滑动柱长度方向延伸且供限位块滑动的限位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限位块滑动在限位槽内,有利于降低滑动柱直接脱离滑动槽的可能。
18.可选的,所述驱动轮中部外周侧连通开设有环槽,所述传动皮带位于环槽内,所述驱动轮外周侧设置有橡胶层。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驱动轮通过橡胶层提升与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车体前进时驱动轮转动的难度。
20.可选的,所述容纳槽顶部周侧槽壁倾斜开设有引导餐盘与容纳槽处于同轴状态的引导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向下进入容纳槽时,餐盘通过引导面进入与容纳槽同轴线的状态,有利于降低餐盘的摆放难度。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车体前进时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支撑板向下滑入容纳槽,使得容纳槽槽壁能够限制餐盘滑动,此时车体的行驶速度能够增快,有利于提升上餐的及时性;2.使用时通过密封条提升翻转柱之间的密封程度,降低热量损失的速度。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餐盘进入容纳槽时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翻转柱相抵接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驱动轴带动安装柱旋转时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驱动轮驱动驱动轴旋转的示意图;图6是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4的b部放大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车体;11、万向轮;12、容纳槽;121、连接槽;122、动力槽;123、引导面;13、驱动弹簧;14、翻转槽;15、旋转轮;16、推动孔;17、安装槽;18、安装块;181、旋转槽;182、连通孔;2、支撑板;21、连接柱;211、空转部;22、驱动齿条;3、驱动组件;31、驱动轴;311、推动块;312、扭簧;313、限制块;314、滑槽;315、滑动柱;316、限位块;317、限位槽;32、驱动轮;321、环槽;322、橡胶层;4、翻转柱;41、保温布;42、支撑块;43、旋转轴;44、密封条;45、密封槽;5、动力组件;51、动力块;52、动力皮带;521、夹紧块;6、安装柱;61、驱动齿轮;62、安装孔;621、固定块;63、传动皮带;7、推动组件;71、推动柱;711、抵接块;72、推动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参见图1,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包括车体1。车体1底部四角分别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1,车体1通过万向轮11进行移动。
27.参见图2,车体1顶部开设有多个容纳槽12,容纳槽12槽口为圆形结构,容纳槽12的大小与餐盘的大小相同,生产时可以根据酒店常规餐盘大小确定容纳槽12的大小。车体1设置有支撑板2,支撑板2上下滑动在容纳槽12内。容纳槽12顶部周侧槽壁倾斜开设有引导面123,支撑板2向下滑入容纳槽12内时,餐盘滑动在引导面123上,使得产品能够与支撑板2处于同轴设置状态,此时支撑板2向下滑动时,餐盘与容纳槽12周侧槽壁之间上下滑动。当车体1运动时,餐盘受到容纳槽12槽壁的限制,出现滑动的可能降低。
28.参见图2,支撑板2顶部固定连接有保温棉,使用时保温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餐盘向下散发的热量数量,另一方面保温棉对餐盘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降低车体1移动时餐盘受到的震动的大小。
29.参见图2与图3,车体1顶部设置有多组翻转柱4,每组翻转柱4对应一个容纳槽12。每组翻转柱4有两个且每个翻转柱4沿圆周轨迹延伸成半圆弧形结构,翻转柱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处于同轴状态的旋转轴43,车体1顶部固定连接有多组支撑块42,每组支撑块42对应一个翻转柱4。每组支撑块42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容纳槽12两侧,同组两个支撑块42之间的连线靠近容纳槽12的中轴线且与容纳槽12的直径相垂直,旋转轴43分别旋转在同组两个支撑块42相向侧侧壁上。使用时同组两个翻转柱4能够朝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方向翻转,当同组两个翻转柱4翻转至处于同一平面时,翻转柱4抵接在车体1顶部,此时翻转柱4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翻转九十度时翻转柱4之间相互抵接,使得翻转柱4的中轴线处于与容纳槽12的中轴线相垂直的状态。
30.参见图2与图3,同组两个翻转柱4相背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保温布41,保温布41远离翻转柱4一侧固定连接在车体1顶部且环绕容纳槽12。当同组两个翻转柱4翻转至相互抵接状态时,保温布41与翻转柱4相互配合笼罩容纳槽12槽口,能够对容纳槽12内的餐盘起到保温作用,降低餐盘上食物热量散发的速度。当同组两个翻转柱4同时翻转抵接在车体1顶部时,保温布41折叠堆放在车体1顶部,此时容纳槽12槽口被打开。
31.参见图3与图4,为了进一步降低热量散发的速度,其中一个翻转柱4上开设有沿翻转柱4延伸轨迹进行延伸的密封槽45,另一个翻转柱4上固定有与密封槽45相应的密封条44。当同组两个翻转柱4相互抵接时,密封条44卡入密封槽45内,降低热量从同组两个翻转柱4之间溢出的可能。
32.参见图2与图3,车体1设置有动力组件5,当支撑板2向下运动时,动力组件5驱动同组两个翻转柱4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翻转;当支撑板2向上运动时,动力组件5驱动同组两个翻转柱4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翻转。
33.参见图2与图3,车体1顶部开设有多个翻转槽14,每个翻转槽14对应一个翻转柱4,并且同组两个翻转柱4对应的翻转槽14分别位于容纳槽12的两侧,此时两个翻转槽14处于错位的状态。翻转槽14位于旋转轴43的正下方,车体1设置有旋转连接在容纳槽12内的旋转轮15。动力组件5包括动力块51以及动力皮带52,动力皮带52套设在旋转轮15以及旋转轴43外周侧上,旋转轮15旋转时能够通过动力皮带52带动旋转轴43旋转,此时翻转柱4进行翻转的状态。
34.参见图3与图5,容纳槽12周侧槽壁连通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动力槽122,动力槽122与翻转槽14之间相互连通。支撑板2底部外周侧分别固定有与动力槽122对应的动力块51,使用时动力块51上下滑动在动力槽122内,能够降低支撑板2向上脱离容纳槽12的可
能。当支撑板2向上运动至动力块51抵接在动力槽122顶部槽壁时,支撑板2顶部端面与车体1顶部端面处于同一平面。同时动力块51延伸凸入翻转槽14内,动力皮带52外周侧上下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夹紧块521,动力块51卡接在两个夹紧块521之间,并且动力块51与夹紧块521之间相互抵接。当支撑板2上下运动时,动力块51带动动力皮带52上下滑动,实现支撑板2上下运动时带动旋转轴43旋转的目的。
35.参见图4,车体1设置有多个驱动弹簧13,驱动弹簧13安装在容纳槽12内,驱动弹簧13的顶部抵接在支撑板2的底部,驱动弹簧13的底部抵接在容纳槽12的底部槽壁上。当支撑板2向下运动时,驱动弹簧13进入收缩状态;当驱动弹簧13弹性释放时,驱动弹簧13推动支撑板2向上滑动,直至支撑板2顶部端面与车体1顶部端面处于同一平面,实现支撑板2向上滑动的目的。
36.参见图2与图4,容纳槽12底部连通开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槽121,支撑板2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21,连接柱21上下滑动在连接槽121内。车体1设置有驱动组件3,当车体1向前运动时,驱动组件3驱动连接柱21向下运动。
37.参见图2与图4,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轴31以及驱动轮32,驱动轮32有多个且旋转连接在车体1底部,驱动轮32与连接柱21一一对应,驱动轮32的外周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层322,用于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车体1前进时驱动轮32进入正转状态。连接柱21竖直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驱动齿条22,车体1内开设有多个安装槽17,安装槽17与连接槽121一一对应且相连通。
38.参见图6与图7,安装槽17顶部槽壁对称固定有两个安装块18,两个安装块18相向侧分别开设有旋转槽181,两个安装块18之间设置有安装柱6,安装柱6旋转连接在旋转槽181内。安装柱6与连接柱21相对应,并且安装柱6的外周侧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61,驱动齿轮61与驱动齿条22之间相互啮合。当安装柱6正转时,通过驱动齿轮61带动驱动齿条22使得连接柱21向下运动。连接柱21上设置有空转部211,空转部211位于驱动齿条22的正上方且与驱动齿条22相邻近。当驱动齿轮61运动至驱动齿条22顶部时,驱动齿轮61进入空转部211,此时驱动齿轮61进入空转状态,即驱动齿轮61正转时连接柱21不会继续向下运动。驱动齿轮61的齿数较多,空转时驱动齿轮61相邻两个齿部先后抵接在驱动齿条22最上方齿部的间隔时间较短。
39.参见图6与图7,安装柱6中部开设有同轴设置的安装孔62,旋转槽181面对安装孔62孔口的一侧槽壁开设有朝远离安装柱6方向贯穿至安装块18外的连通孔182,连通孔182与安装孔62相对准且相连通。驱动轴31的直径小于安装孔62的直径且位于安装孔62内,驱动轴31的两端延伸穿过连通孔182至安装块18外且与安装块18之间旋转连接。车体1内开设有多个驱动孔,驱动孔一侧连通安装槽17且位于驱动轴31其中一侧的正下方,另一侧向下贯穿至车体1外,并且驱动孔位于驱动轮32的正上方。
40.参见图5与图6,驱动轮32中部开设有以驱动轮32中轴线为圆心且沿圆周轨迹延伸的环槽321,驱动轮32与驱动轴31之间设置有传动皮带63,传动皮带63首尾相连且一侧套设在驱动轴31凸出安装块18的部分,另一侧套设在环槽321槽壁,驱动轮32正转时通过传动皮带63滑动在驱动孔内且带动驱动轴31正转。
41.参见图7,安装孔62周侧孔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21,驱动轴31的外周侧对称固定有两个凸块,凸块之间固定连接有铰接轴,铰接轴的中轴线与驱动轴31的中轴线相平行,铰
接轴上旋转连接有推动块311,推动块311的厚度大于凸块的宽度,推动块311与固定块621相对应。铰接轴上套设有扭簧312,扭簧312的一端抵接在推动块311上,另一端抵接在驱动轴31的外周侧。初始状态时,扭簧312弹性释放,推动推动块311至与驱动轴31相垂直的状态,此时旋转驱动轴31,推动块311能够与固定块621相抵接。
42.参见图5与图7,驱动轴31外周侧设置有能够沿驱动轴31长度方向滑动的限制块313,当限制块313与推动块311相抵接时,驱动驱动轴31正转,此时推动块311与固定块621相抵接时带动安装柱6旋转,使得驱动齿轮61能够通过驱动齿条22带动连接柱21向下滑动。当车体1后退时,驱动轮32反转,通过传动皮带63带动驱动轴31反转,此时连接柱21向上运动。当连接柱21向上运动至支撑板2顶部与车体1顶部处于同一平面时,连接柱21停止向上运动,驱动齿轮61与驱动齿条22处于啮合的状态,此时驱动齿轮61反转,固定块621推动推动块311朝远离限制块313方向翻转。当固定块621远离推动块311时,扭簧312推动推动块311翻转至与驱动轴31垂直的状态,驱动轴31进入空转状态。驱动轴31设置有推动组件7,用于控制推动块311抵接或者远离推动块311。
43.参见图6与图7,推动组件7包括推动柱71以及推动弹簧72,驱动轴31的外周侧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驱动轴31一侧端部至驱动轴31外的滑槽314。驱动轴31设置有滑动柱315,滑动柱315滑动连接在滑槽314内,限制块313固定在滑动柱315顶部外周侧,滑动柱315滑动时带动限制块313滑动。滑动柱315外周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16,滑槽314周侧槽壁连通开设有贯穿至驱动轴31外的限位槽317,限位块316滑动在限位槽317内,降低滑动柱315朝远离驱动轴31中轴线一侧脱离滑槽314的可能。
44.参见图6与图7,推动弹簧72安装在滑槽314内,推动弹簧72一端抵接在滑动柱315端部,另一端抵接在滑槽314远离位于驱动轴31端部槽口的一侧槽壁上。使用时推动弹簧72弹性释放,推动限制块313抵接在推动块311上,此时滑动柱315端部凸出至滑槽314外。
45.参见图6与图7,车体1开设有连通至安装槽17的推动孔16,推动孔16正对驱动轴31开设有滑槽314的一端。推动柱71滑动在推动孔16内,推动柱71面对驱动轴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抵接块711,当滑动柱315凸出滑槽314时,抵接块711抵接在滑动柱315远离推动弹簧72一端,此时推动柱71凸出推动孔16至车体1外。需要控制限制块313远离推动块311时,按压推动柱71,此时推动柱71通过抵接块711将滑动柱315推入滑槽314内,使得限制块313远离推动块311。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一种保温会议餐输送设备的实施原理为:会议餐输送时,先将餐盘放置在支撑板2顶部,接着车体1前进的过程中带动驱动轮32正转,此时传动皮带63带动驱动轴31正转,并通过推动块311抵接固定块621带动安装柱6正转,使得连接柱21向下滑动。连接柱21向下滑动时带动支撑板2向下滑动,使得餐盘进入容纳槽12内,降低车体1前进时餐盘出现滑动的可能。同时支撑板2向下运动时带动翻转柱4翻转,使得保温布41笼罩容纳槽12,对会议餐进行保温。当车体1移动至目的地时,按压推动柱71,使得限制块313远离推动块311,此时驱动弹簧13推动支撑板2向上滑动,使得翻转柱4朝相反方向翻转打开容纳槽12,当支撑板2运动至顶部与车体1顶部处于同一平面时即可取出餐盘。整个过程简单,通过容纳槽12槽壁限制餐盘运动,降低餐盘上的食物出现洒、漏的可能,使得车体1的行驶速度能够增快,有利于提升上餐的及时性。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