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拖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95338发布日期:2022-11-30 10:06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旋转拖把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拖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旋转拖把。


背景技术:

2.旋转拖把相比于普通拖把具有便于清洗和便于甩水的明显优势。通过升降杆、螺纹筒、拖把水桶的配合,使得旋转拖把能够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水和杂质甩到拖把水桶内。
3.然而,现有的旋转拖把虽然好用,但也基于其升降杆需要频繁地作升降运动,振动幅度也较大,从而使得其多部位容易受损(例如螺纹筒的内螺纹等等),从而缩减了旋转拖把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旋转拖把,其通过对多个部位进行结构改良,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5.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6.旋转拖把,包括拖杆和拖把头;
7.所述拖杆包括螺纹筒、升降杆、旋转头、止动连接座和联动支撑筒;所述螺纹筒设有沿所述螺纹筒的轴向进行螺旋延伸的内螺纹;所述旋转头容置在所述螺纹筒内,所述升降杆与所述旋转头联动连接,以使所述旋转头跟随所述升降杆相对于所述螺纹筒进行升降运动;所述旋转头上用于滑动连接所述内螺纹的侧面为第一侧面,所述内螺纹上用于滑动连接所述旋转头的侧面为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以使所述旋转头与所述螺纹筒之间为面接触配合关系;所述螺纹筒的底盖插接在所述螺纹筒的底部,所述止动连接座的顶部与所述底盖抵接,所述联动支撑筒套接在所述螺纹筒外,并与所述螺纹筒轴向止动连接,所述止动连接座也容置在所述联动支撑筒内并与所述联动支撑筒轴向止动连接;所述底盖与所述螺纹筒共同围合的储备区域填充有润滑油;
8.所述止动连接座与所述拖把头铰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为平面结构;或者,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为弧面结构,且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两者中的其中一者包裹着另一者。
10.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头具有中心孔;所述升降杆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设有配合部和限位部,所述升降杆活动地穿设于所述中心孔;所述配合部设有止动齿面,所述旋转头设有被止动齿面,所述止动齿面与所述被止动齿面适配;所述旋转头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配合部之间,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升降杆在所述配合部和所述限位部之间进行轴向窜动,以使所述止动齿面与所述被止动齿面啮合或分离;所述升降杆沿自身径向由外向内凹陷以形成凹陷部,所述配合部通过注塑的方式熔接在所述升降杆外围并填充所述凹陷部。
11.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杆的顶部活动地穿设于所述螺纹筒的顶盖,所述升降杆连接有弹性变形缓冲件,所述弹性变形缓冲件位于所述螺纹筒的顶盖的正上方;当所述弹性变
形缓冲件刚好与所述螺纹筒的顶盖抵接时,所述升降杆的底部位于所述储备区域的上方。
12.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杆的顶部连接有螺纹头,所述螺纹头用于螺纹连接旋转拖把的把柄;所述螺纹头的底部固定套接有防护圆筒,所述联动支撑筒活动地套接在所述防护圆筒内。
13.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拖把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内套和外套,所述外套套接在所述内套外,并与所述内套螺纹连接;所述内套与所述防护圆筒固定连接,所述外套能够夹紧所述联动支撑筒。
14.进一步地,所述止动连接座通过摆动杆与所述拖把头的铰接座进行枢接;所述铰接座穿设于所述拖把头的旋转板的中心通孔,所述摆动杆与所述铰接座通过枢转轴进行枢接,所述摆动杆与所述拖把头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径向凸起,另一者设有径向凹槽,所述径向凸起与所述径向凹槽嵌合,以使所述摆动杆与所述拖把头径向联动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摆动杆包括相互独立的杆主体和径向止动压盖,所述杆主体与所述径向止动压盖之间能够相互锁止;所述杆主体与所述铰接座枢接,所述径向止动压盖盖合在所述拖把头的顶部,所述径向凹槽或所述径向凸起设于所述径向止动压盖。
16.进一步地,所述拖把头的旋转板设有内圈通孔组和外圈通孔组;所述内圈通孔组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环绕所述旋转板的轴线间隔地设置;所述外圈通孔组包括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环绕所述旋转板的轴线间隔地设置;所述外圈通孔组围设在所述内圈通孔组的外围。
17.进一步地,所述拖把头还包括盘状外壳,所述盘状外壳的外缘向下凸起以形成固定连接环,所述盘状外壳的中部具有避让通孔,所述盘状外壳由上至下地套接所述旋转板,以使所述盘状外壳的所述固定连接环固定套接在所述旋转板的外围。
18.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9.1、通过将旋转头的第一侧面和螺纹筒的内螺纹的第二侧面进行面接触以替代现有技术的线接触,从而使得旋转头与螺纹筒之间的压强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螺纹筒的内螺纹不易磨损。
20.2、安装底盖前,先将润滑油填充储备区域,然后再安装底盖在螺纹筒上,如此,可以使得旋转头与螺纹筒之间的配合更加柔顺,磨损也更小。通过联动支撑筒与螺纹筒进行轴向固定,使得联动支撑筒能够对止动连接座进行轴向固定,从而使得受止动连接座承托的底盖也被轴向固定而不脱落。这样设置,是基于升降杆频繁地产生轴向冲击力,使得底盖可能因此脱离,而通过止动连接座对底盖进行承托,从而解决了因底盖脱落而导致润滑油丢失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延长其旋转拖把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旋转拖把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的拖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2的分解图;
24.图4为图3的进一步分解图;
25.图5为图2的剖视图;
26.图6为图5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7为图6的旋转头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图1的拖把头与拖杆的摆动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图8的分解图;
30.图10为图1的拖把头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图10的另一视角图。
32.图中:100、拖杆;110、螺纹筒;111、内螺纹;1111、第二侧面;112、底盖;1121、储备区域;120、升降杆;121、配合部;1211、止动齿面;122、限位部;130、旋转头;131、第一侧面;132、中心孔;133、被止动齿面;134、横向通孔;140、止动连接座;150、联动支撑筒;160、弹性变形缓冲件;170、螺纹头;180、防护圆筒;190、摆动杆;191、杆主体;192、径向止动压盖;1921、径向凹槽;200、拖把头;210、旋转板;211、中心通孔;212、内圈通孔组;2121、第一通孔;213、外圈通孔组;2131、第二通孔;220、盘状外壳;221、固定连接环;222、避让通孔;223、径向凸起;224、环形容置凹槽;230、铰接座;231、盲孔;300、锁止机构;310、内套;320、外套。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代表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6.图1-图11示出了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旋转拖把,包括拖杆100和拖把头200。
37.参见图3和图4,拖杆100包括螺纹筒110、升降杆120、旋转头130、止动连接座140和联动支撑筒150。
38.参见图6,螺纹筒110设有沿螺纹筒110的轴向进行螺旋延伸的内螺纹111;旋转头130容置在螺纹筒110内,升降杆120与旋转头130联动连接,以使旋转头130跟随升降杆120相对于螺纹筒110进行升降运动;旋转头130上用于滑动连接内螺纹111的侧面为第一侧面131(参见图7),内螺纹111上用于滑动连接旋转头130的侧面为第二侧面1111,第一侧面131与第二侧面1111贴合,以使旋转头130与螺纹筒110之间为面接触配合关系。如此,旋转头130与螺纹筒110之间不仅能够相对地转动,而且能够相对地进行升降。具体工作方式为,升降杆120与旋转拖把的把柄连接,因而人手控制把柄下降时,联动升降杆120进行下降,使得旋转头130抵紧内螺纹111,基于旋转头130被升降杆120控制无法旋转,而旋转头130与内螺纹111之间进行着螺旋配合关系,迫使螺纹筒110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如此,将螺纹筒110与拖把头200联动即可带动拖把头200旋转。重要的是,通过将旋转头130的第一侧面131和螺纹筒110的内螺纹111的第二侧面1111进行面接触以替代现有技术的线接触,从而使得旋
转头130与螺纹筒110之间的压强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螺纹筒110的内螺纹111不易磨损。
39.参见图6,螺纹筒110的底盖112插接在螺纹筒110的底部,止动连接座140的顶部与底盖112抵接,联动支撑筒150套接在螺纹筒110外,并与螺纹筒110轴向止动连接,止动连接座140也容置在联动支撑筒150内并与联动支撑筒150轴向止动连接;底盖112与螺纹筒110共同围合的储备区域1121填充有润滑油。安装底盖112前,先将润滑油填充储备区域1121,然后再安装底盖112在螺纹筒110上,如此,润滑油可以使得旋转头130与螺纹筒110之间的配合更加柔顺,磨损也更小。通过联动支撑筒150与螺纹筒110进行轴向固定,使得联动支撑筒150能够对止动连接座140进行轴向固定,即螺纹筒110、联动支撑筒150与止动连接座140三者一起轴向相对静止,从而使得受止动连接座140承托的底盖112也被轴向固定而不脱落。这样设置,是基于升降杆120频繁地产生轴向冲击力,使得底盖112可能因此脱离,而通过止动连接座140对底盖112进行承托,从而解决了因底盖112脱落而导致润滑油丢失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延长其旋转拖把的使用寿命。
40.参见图6,止动连接座140与拖把头200铰接,以使得止动连接座140能够驱使拖把头200进行旋转甩水。
41.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联动支撑筒150与螺纹筒110之间最好径向固定连接,以替代摩擦连接从而避免打滑现象。以及,联动支撑筒150与止动连接座140之间最好也径向固定连接,以替代摩擦连接从而避免打滑现象。其中,径向固定的方式有粘接、铆接等等方式。
42.优选地,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111均为平面结构;或者,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111均为弧面结构,且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111两者中的其中一者包裹着另一者。显然,平面结构更易于加工,而弧面结构的加工精度和配合精度要求更高,制作起来相对困难。或者,还可以在旋转头130和螺纹筒110上分别设计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可以同为平面结构或同为弧面结构,即通过平面结构和弧面结构混合组队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减小接触面的压强。更优地,为了提高旋转头130运动的稳定性,内螺纹111设有多条,多条内螺纹111相互独立,并沿螺纹筒110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旋转头130设有多个第一侧面131,多个第一侧面131与多个第二侧面1111一一对应地贴合。
43.参见图6,优选地,旋转头130具有中心孔132(参见图7);升降杆120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设有配合部121和限位部122,升降杆120活动地穿设于中心孔132;配合部121设有止动齿面1211,旋转头130设有被止动齿面133,止动齿面1211与被止动齿面133适配。旋转头130位于限位部122与配合部121之间,并能够相对于升降杆120在配合部121和限位部122之间进行轴向窜动,以使止动齿面1211与被止动齿面133啮合或分离。最好的工作方式为:当升降杆120下降时,止动齿面1211与被止动齿面133之间啮合,从而使得升降杆120与旋转头130暂时性锁止在一起,使得旋转头130的下降迫使螺纹筒110自转;而升降杆120上升时,旋转头130在重力的驱使下与配合部121分离,并被限位部122承托,从而沿着内螺纹111螺旋旋转地上升。这样设置,升降杆120上升的过程中,无需绕自身轴线自转,从而使得人手将把柄拉起的过程把柄无需自转,从而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也即是说,作为可供替换的设置方式:升降杆120可直接与旋转头130固定在一起,但这样设置,升降杆120上升的过程中,需要绕自身轴线进行自转。更优地,基于配合部121需要频繁地挤压旋转头130,为了防止其松脱,升降杆120沿自身径向由外向内凹陷以形成凹陷部,配合部121通过注塑的
方式熔接在升降杆120外围并填充凹陷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22为金属丝,且穿设于升降杆120的横向通孔134。
44.优选地,参见图4和图3,升降杆120的顶部活动地穿设于螺纹筒110的顶盖,升降杆120连接有弹性变形缓冲件160,弹性变形缓冲件160位于螺纹筒110的顶盖的正上方。当弹性变形缓冲件160刚好与螺纹筒110的顶盖抵接时,升降杆120的底部位于储备区域1121的上方(参见图6)。这样设置,基于备用的润滑油填充在储备区域1121,而升降杆120自身下降时,升降杆120的底部无法触及储备区域1121的润滑油,而如果人手用力将升降杆120下推以驱使螺纹筒110旋转的过程中,弹性变形缓冲件160将被升降杆120的顶部压制而使得升降杆120突破下限高度,从而触及润滑油。其中,润滑油最好为黄油。
45.优选地,参见图4,升降杆12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头170,螺纹头170用于螺纹连接旋转拖把的把柄;螺纹头170的底部固定套接有防护圆筒180,联动支撑筒150活动地套接在防护圆筒180内,以使螺纹头170驱使升降杆120下降时,防护圆筒180处于非旋转状态,而螺纹头170处于旋转状态。
46.优选地,参见图1,旋转拖把还包括锁止机构300,锁止机构300包括内套310和外套320,外套320套接在内套310外,并与内套310螺纹连接;内套310与防护圆筒180固定连接,外套320能够夹紧联动支撑筒150。如此,该锁紧方式为旋转外套320即可,锁紧方式可靠而且方便。显然,锁止方式也可以仿效站立式风扇的伸缩杆的调节方式。
47.优选地,参见图1和图2,止动连接座140通过摆动杆190与拖把头200的铰接座230进行枢接(其中,止动连接座140与摆动杆190之间为螺纹连接)。参见图8-图10,铰接座230穿设于拖把头200的旋转板210的中心通孔211,摆动杆190与铰接座230通过水平的枢转轴进行枢接,摆动杆190与拖把头200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径向凸起223,另一者设有径向凹槽1921,径向凸起223与径向凹槽1921嵌合,以使摆动杆190与拖把头200径向联动连接。这样设置,摆动杆190与拖把头200之间径向联动,从而使得两者之间无法再发生相互打滑的现象,从而避免与把柄驱动连接的摆动杆190发生空转(即拖把头200相对于拖把水桶静止)的现象。
48.优选地,参见图9,摆动杆190包括相互独立的杆主体191和径向止动压盖192,杆主体191与径向止动压盖192之间能够相互锁止;杆主体191与铰接座230枢接,径向止动压盖192盖合在拖把头200的顶部,径向凹槽1921或径向凸起223设于径向止动压盖192。这样设置,即拖把头200的铰接座230与摆动杆190的径向止动压盖192之间进行径向固定,而杆主体191与径向止动压盖192之间可以相对活动,从而使得杆主体191与径向止动压盖192相互锁紧时,用于拖把头200的甩水,而在杆主体191与径向止动压盖192解锁时,用于拖地,且保留了拖把头200能够相对于杆主体191旋转的功能,以利于拖把头200拖地更加干净。其中,杆主体191与径向止动压盖192之间能够的锁止方式可以是:当杆主体191竖直方式时,两者相互卡接、磁吸连接等等。根据现有技术可以理解,铰接座230的底座的盲孔231用于匹配拖把水桶。
49.优选地,参见图10和图11,拖把头200的旋转板210设有内圈通孔组212和外圈通孔组213;内圈通孔组212包括多个第一通孔2121,多个第一通孔2121环绕旋转板210的轴线间隔地设置;外圈通孔组213包括多个第二通孔2131,多个第二通孔2131环绕旋转板210的轴线间隔地设置;外圈通孔组213围设在内圈通孔组212的外围。显然,通过在外圈通孔组213
内增设内圈通孔组212,从而使得内圈通孔组212更靠近旋转板210的轴线;如此,当拖把头200浸水之后,地拖棉绳吸收水后重量大幅上升,从而使得拖把头200的重心更加朝内,使得拖把头200与拖把水桶的旋转轴配合甩水时,拖把头200的重心往外偏移量较小,从而使得拖把头200与拖把水桶之间的相对旋转过程更加平稳。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传统技术中,仅设有外圈通孔组213,而且,拖把头200浸水后,棉绳的重量大幅上升,使得拖把头200在旋转过程中重心更加朝外,从而容易引发拖把头200脱离拖把水桶的旋转轴的现象。
50.参见图10,为了能够将棉绳进行遮掩,以避免棉绳被扯坏,拖把头200还包括盘状外壳220,盘状外壳220的外缘向下凸起以形成固定连接环221,盘状外壳220的中部具有避让通孔222,盘状外壳220由上至下地套接旋转板210,以使盘状外壳220的固定连接环221固定套接在旋转板210的外围,且避让通孔222与中心通孔211共轴布置。盘状外壳220还开设有容置径向止动压盖192的环形容置凹槽224。
51.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