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式表面清洁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7304发布日期:2023-01-12 22:04阅读:29来源:国知局
湿式表面清洁机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湿式表面清洁机器,特别涉及能利用清洁液体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湿式擦拭并且回收使用过的清洁液体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


背景技术:

2.湿式表面清洁机器主要包括有刷辊、流体供给系统以及从污液回收单元。机器在工作时,流体供给系统向刷辊提供清洁液体,刷辊利用清洁液体在待清洁表面上进行清洁工作,污液回收单元将待清洁表面上的污液回收和储存至自身的污液回收容器。为了防止存储在污液回收容器中的污液产生异味以及孳生霉菌,现有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在工作完成后,需要将污液回收容器从机器上拆卸下来进行手工排空污液,机器使用便利性受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拆卸污液回收容器,即可实现将污液回收容器的污液转移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
4.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湿式表面清洁机器,包括朝向待清洁表面的吸口、可拆卸的污液回收容器以及真空电机,所述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上建立从所述的吸口到所述的污液回收容器、再到所述真空电机的真空路径,所述的污液回收容器具有底端部和与所述底端部相对的顶端部且包括位于所述底端部处的底壁、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顶端部延伸的侧壁以及第一管体,所述污液回收容器的内部具有回收室,所述的第一管体内形成通向所述回收室的污液输入管路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的第一管体至少有部分伸入到所述的回收室内;所述的污液回收容器包括第二管体,所述的第二管体内形成从所述回收室通向所述回收室外部的污液输出管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的第二管体位于所述回收室的外部并且从所述的底壁朝向所述的顶端部处延伸。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第二管体具有位于所述顶端部处的管端口。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上设置有污液输出接口,所述的污液输出接口与所述的管端口之间通过一污液管道流体连通,所述的污液管道形成所述污液输出管路的一部分。
7.在具体设置污液回收容器时,所述污液回收容器包括位于所述顶端部处且可拆卸地盖组件,所述的管端口位于所述的盖组件上。
8.在具体设置盖组件时,所述盖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侧壁密封接合的盖体以及可拆卸地支撑在所述盖体上的过滤器,所述的过滤器限定从所述回收室通向所述真空电机的空气排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上设置有调节流过所述污液输出管路的流体流量的流量调节机构;在所述的真空电机启动工作时,所述的流量调节机构将流过所述污液输入管路的流体流量调节为0。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的第二管体位于所述侧壁的外部并且与
所述的侧壁形成为一体部件。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包括底座和下部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直立机体,所述直立机体的上部设置有手柄部,所述的污液回收容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的直立机体上,所述的真空电机设置在所述的直立机体上。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上设置有刷辊、流体供应容器和流体分配器,所述的刷辊和所述的流体分配器设置在所述的底座上,所述的流体分配器被配置成用于将来自所述流体供应容器的流体供给到所述的刷辊处,所述的流体供应容器设置在所述的直立机体上。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包括可重复充电的电池包,所述的真空电机为直流电机并且由所述的电池包供电进行工作。
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公开的表面清洁机器中,通过设置包含第二管体的污液输出管路,使得污液回收容器内的污液能够经由第二管体转移到污液回收容器的外部,从而使得操作人员无需拆卸污液回收容器,即可实现转移回收室内的污液,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湿式表面清洁机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清洁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3中的清洁底座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直立机身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流体输送系统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流体供给路径的构成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液回收系统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真空路径的构成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液回收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的污液回收容器在沿第一管体轴线方向局部剖切的示意图,其中,盖组件中的空气过滤器被拆除;图11中的污液回收容器在沿第二管体轴线方向剖切的示意图,且图中同时示意处了该第二管体与下游的污液管道连接的示意图;其中,盖组件中空气过滤器被拆除;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表面清洁机器中各个部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其中:100、表面清洁机器;1、清洁底座;2、直立机体;11、座体;12、上盖;13、辊腔;14、刷辊;15、刷辊电机;111、前部;112、后部;113、第一侧部;114、第二侧部;16、移动轮;131、吸口;17、第一刮条;18、第二刮条;19、流体分配器;110、第三刮条;21、机体部;22、手柄部;221、手柄;222、操作面板;223、杆体;211、直立壳体;212、下连接端;23、显示器;24、电池包;25、流体供应容器;30、流体供给路径;31、流体通道;32、泵;26、污液回收容器; 27、真空电机;261、回收室;262、液位检测机构;40、真空路径;41、污液输入管路;
2601、底端部;2602、顶端部;263、底壁;264、侧壁;265、盖组件;2651、盖体;2652、过滤器;266、第一管体;267、第二管体;2671、管端口;28、控制器;2112、污液输出接口;2116、充电接口;291、污液输出管路;292、流量调节机构;293、充电管理电路;2912、污液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
17.图1示出示例性的一种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它包括能够在待清洁表面上移动的清洁底座1和下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清洁底座1的直立机体2。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在清洁底座1和直立机体2之间还建立有能够为清洁底座1处输送清洁液体的流体输送系统以及从待清洁表面上回收污液的污液回收系统。
18.本文中的方向以操作者站立在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的后侧并且向前推动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时的视角观察为基准。
19.如图2-3所示,清洁底座1包括形成清洁底座1主要骨架部分的座体11、上盖12、位于清洁底座1前部的辊腔13、设置于辊腔13内的刷辊14和驱动刷辊14转动的刷辊电机15。座体11具有前部111、后部112以及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113和第二侧部114。座体11的后部112上还可转动地连接有一对移动轮16,移动轮16用于实现清洁底座1在待清洁表面上移动。上盖12可拆卸地连接于座体11的前部111上。前部111、第一侧部113、第二侧部114以及上盖12共同限定了辊腔13,辊腔13的下部具有朝向待清洁表面的吸口131。刷辊14表面覆盖有纤维绒毛,这些纤维绒毛由可被液体润湿的材料制成,刷辊14的下部从吸口131伸出,以使得纤维绒毛接触待清洁表面。
20.座体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刮条17,第一刮条17限定吸口131的后部边缘,第一刮条17被配置成向前下方倾斜以使得其前端接触地面,第一刮条17通常为柔性刮条。座体11的前部111还布置有第二刮条18和流体分配器19;就刷辊14的旋转方向而言,第二刮条18位于流体分配器19的上游;第二刮条18伸入辊腔13并接触刷辊14,第二刮条18用于在 刷辊14转动期间刮除刷辊14所携带的污液,第二刮条18通常为硬质刮条;流体分配器19具有多个开孔,这些开孔可以沿着平行于刷辊14轴线的方向延伸,流体分配器19能够向刷辊14输出清洁液体。上盖12的内壁面上还设置有第三刮条110;就刷辊14的旋转方向而言,第三刮条110位于流体分配器19的下游;第三刮条110也伸入辊腔13并接触刷辊14,第三刮条19的主要作用是将流体分配器19输出到的刷辊14上的清洁液体刮平以及阻止从流体分配器19输出的、未被刷辊14吸收的多余液体从上盖12和刷辊14上部的空隙中直接流淌或溅射到待清洁表面上。
21.参阅图1、4,直立机体2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机体部21和固定连接于机体部21并且位于机体部21上侧的手柄部22。手柄部22具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手柄221、设置在手柄221上的操作面板222以及支撑手柄221的杆体223。杆体22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手柄221和机体部21,操作面板222的形式不限于按键、滑钮、扳机等形式。
22.机体部21包括直立壳体211和位于直立壳体211下端的下连接端212。直立壳体211
构成机体部21的外部骨架并能够容纳若干部件,下连接端212可转动地铰接于清洁底座1的后部,以使得直立机体2能够相对清洁底座1转动。直立壳体21的上部布置有第一显示器23,该第一显示器23被配置成能够将表面清洁机器100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及运行参数显示出来;如呈现电池的剩余电量情况、刷辊的工作状态等。
23.直立壳体21内还安装可多次重复充电的电池包24,该电池包24能够为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的各个耗能部件提供电能。
24.参见图5,流体输送系统主要由用于储存和向刷辊14外提供清洁液体的流体供应容器25、流体分配器19、流体供应容器25和流体分配器19流体连通的流体通道31以及设置在流体通道中并为清洁液体提供流动动力的泵32构成。
25.该泵32既可以布置在清洁底座1的座体11上,也可以布置在直立机体2的直立壳体211内。
26.参阅图1、4,流体供应容器25可拆卸地连接在直立壳体211上以方便操作者手动为其添加清洁液体。其中,清洁液体不限于清水、添加有消毒剂的消毒水以及添加有清洗剂的清洗剂溶液。
27.如图6所示,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上建立从流体供应容器25、到泵32、再到流体分配器19的流体供给路径30。当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在工作时,借助于该流体供给路径30,清洁液体能够被源源不断的供给到刷辊14处。
28.流体输送系统中还设置有必要的液位检测机构(图中未示出),其能够实时判断流体供应容器25中的清洁液体是否耗尽或是否满载。
29.参见图7,污液回收系统主要由用于接纳和储存污液的污液回收容器26、实现污液回收容器26与吸口131流体连通的污液输入管路41以及用于提供负压的真空电机27构成。污液输入管路41将限定污液输入路径的至少部分。
30.参阅图1、4,污液回收容器26内部具有回收室261且被配置成可拆卸地连接于直立壳体211上,以方便操作者拆卸进行人工清洗。真空电机27与污液回收容器26流体连通。污液回收容器26中设置有液位检测机构262,其能够实时判断回收室261中的污液是否达到预设液位。该液位检测机构262可以是浮子结构,也可以是液位探针结构。
31.表面清洁机器100上还设置有污液输出接口2112。污液输出接口2112可操作地与污液回收容器26内部的回收室261通过一污液输出管路291流体连通。具体为:污液输出管路291在污液回收容器26的下部与污液输出接口2112之间延伸。污液输出管路291被配置成允许污液回收容器26内部的污液能经由该管道直接排到机器的外部。污液输出管路291上设置有流量调节机构292,该流量调节机构292能够调节流过该污液输出管路291的流体流量,该流量调节机构292的调节范围为流量为0(即管道被关闭)到流量最大。流量调节机构292将使得污液输出管路291至少具有通道畅通的第一工作模式和通道关闭的第二工作模式。
32.真空电机27可以为任何合适的能够产生真空负压的电机。该真空电机27为直流电机并且由电池包24提供电力。真空电机27在设计时,可以由布置在操作面板222出的开关手动开或关。
33.参见图8,表面清洁机器100上建立从吸口131到污液回收容器26、再到真空电机27的真空路径40以及建立从污液回收容器26到污液输出管路291、再到污液输出接口2112的
污液输出路径50。当表面清洁机器100在工作时,依靠该真空路径40,待清洁表面上的碎屑以及被使用过且已经变成污液的清洁液体会被及时回收并存储在污液回收容器26中。污液回收容器26中的污液能够经由污液输出路径50排到机器的外部。
34.如图9-11所示的一种示例性的污液回收容器26,该污液回收容器26具有底端部2601和与底端部2601相对的顶端部2602且包括位于底端部2601处的底壁263、从底壁263朝向顶端部2602延伸的侧壁264、位于顶端部2602处且可拆卸的盖组件265、第一管体266和第二管体267。
35.第一管体266内形成通向回收室261的污液输入管路41的至少一部分。参见图10,第一管体266的一部分位于回收室261的外部,一部分伸入到回收室261内;第一管体266与侧壁264形成为一体部件。污液在第一管体266内流动时,将两次转过90
°
方向。
36.第二管体267内形成从回收室261通向回收室261外部的污液输出管路291的一部分。参见图11,第二管体267位于回收室261的外部并且从底壁263朝向顶端部2602处延伸。第二管体267位于侧壁264的外部并且与侧壁264形成为一体部件。第二管体267具有位于顶端部2602处的盖组件265上的管端口2671。
37.污液输出接口2112与管端口2671之间通过一污液管道2912流体连通,污液管道2912限定污液输出管路291的一部分。流量调节机构292将被布置在污液管道2912所在处。
38.盖组件265包括用于与侧壁264密封接合的盖体2651以及可拆卸地支撑在盖体2651上的过滤器2652。过滤器2652形成从回收室261通向真空电机27的空气排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39.参见图12,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还包括控制器28,其与机器上的各个受控部件可操作地信号连接,如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泵32、污液回收系统中的真空电机27、刷辊电机15、操作面板222上的各个开关按键、流量调节机构292等。湿式表面清洁机器100上还设置有充电接口2116,充电接口2116与电池包24电连接,二者之间还设置有充电管理电路293。在充电管理电路293的作用下,从充电接口2116输入的电能能够在满足条件下被输送到电池包24处,以实现为电池包24充电。充电管理电路293将与控制器28信号连接,并受其控制。
40.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