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式胶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86772发布日期:2022-08-03 01:3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式胶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密封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卷式胶条。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卷式胶条由数根圆形卷状的胶条并排排列而成,由于卷式胶条中每一根胶条的截面均呈圆形或者近似圆形,使得相邻胶条之间,因重力作用或是挤压作用等原因,导致卷式胶条中相邻胶条极容易产生较大面积的粘结,粘结后相邻胶条之间分离困难。
3.相邻胶条之间的粘结可以分为:纵向粘结(同一根胶条上下层之间的粘结)、横向粘结(并排排列的不同胶条之间的粘结)。
4.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纵向粘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胶条行业中多组分包装方式存在的弊端,提供一种卷式胶条,包括胶条主体,胶条主体上设有凸起,凸起呈条状,凸起沿着胶条延伸方向布置,当胶条绕成卷状时,凸起位于胶条的层与层之间;
6.其中,胶条主体上至少有一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且每侧位置至少设有2个条形的凸起。
7.进一步地,胶条主体上有两侧位置设有凸起。
8.进一步地,胶条主体上设有凸起的两侧位置相互对称。
9.进一步地,2个条形的凸起平行布置。
10.进一步地,凸起呈尖状,凸起靠近胶条主体位置的尺寸较大,凸起远离胶条主体位置的尺寸较小。
11.进一步地,凸起的截面呈三角形。
12.进一步地,2个凸起之间设有平面区域。
13.进一步地,2个凸起之间设有凹陷区域。
14.进一步地,胶条主体上两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两侧位置间隔180
°

15.进一步地,胶条主体上四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相邻的两侧位置间隔90
°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卷式胶条,能极大的减少并排排列胶条之间的粘合,使得多排胶条彼此之间不粘合在一起;能减少同一根胶条上下层之间的粘合,同根胶条上不同位置之间不易粘合在一起;方便操作人员对每条胶条的撕扯,手工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的胶条能塞入到门窗和墙面间的缝隙内,使门窗和墙壁之间的死角得到完全密封,且能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卷式胶条的整体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主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卷式胶条的剖面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5为胶条存在绕卷偏移时接触位置的示意图;
23.图6为传统卷式胶条粘结时的示意图;
24.图7为1号胶条的示意图;
25.图8为2号胶条的示意图;
26.图9为3号胶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指出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阐述,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能够以任何方式组合。
28.传统的卷式胶条由数根圆形卷状的胶条并排排列而成,由于卷式胶条中每一根胶条的截面均呈圆形或者近似圆形,使得相邻胶条之间,因重力作用或是挤压作用等原因,导致卷式胶条中相邻胶条极容易产生较大面积的粘结/黏连,如附图6所示的,这是由于胶条截面呈圆形而导致的,粘结后相邻胶条之间分离困难。这里的相邻胶条之间的粘结可以分为:纵向粘结,即图中一号胶条91与三号胶条93之间的粘结;横向粘结,一号胶条91与二号胶条92之间的粘结。纵向粘结通常在截取一根胶条上的某一段时产生,它是由同一根胶条层与层之间的粘结产生的。横向粘结通常在分离并排排列的不同胶条时产生,它是由并排排列的不同胶条之间的粘结产生的。本实施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上述两个粘结问题。
2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卷式胶条,包括胶条主体10,胶条主体10上设有凸起20,凸起20呈条状,凸起20沿着胶条延伸方向布置,其中,胶条主体10上至少有一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20。以附图4、附图6的视图方向为基准方向,当条形的凸起20设于胶条主体10的上侧和/或下侧位置时,此时能起到减少纵向粘结的作用;当条形的凸起20设于胶条主体10左侧和/或右侧位置时,此时能起到减少横向粘结的作用。具体的,参照附图3、附图4,当胶条绕成卷状时,让凸起20位于胶条的外侧或内侧,使得绕卷完成后的胶条,其凸起20位于胶条的层与层之间。通过利用凸起20与胶条主体10接触来取代胶条之间直接接触,能减少胶条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凸起20能够提供一个支撑,避免胶条之间贴合过紧,从而达到减少纵向粘结的作用,纵向粘结减少后,操作人员在截取一根胶条上的某一段时,会方便的多。
30.为了进一步提升减少粘结的作用,优选的,胶条主体10上每侧位置至少设有2个条形的凸起20。2个条形的凸起20能提供两个支撑,相对于1个条形的凸起20提供的一个支撑,在两个支撑下,胶条更不易粘在一起。
31.优选的,2个条形的凸起20平行布置。
32.优选的,凸起20呈尖状,凸起20靠近胶条主体10位置的尺寸较大,凸起20远离胶条主体10位置的尺寸较小。这样,能使得凸起20与胶条主体10之间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小,减少胶条间的粘结。具体的,凸起20的截面呈三角形。
33.优选的,2个凸起20之间存在区域30,区域30使得两个凸起20之间能保持一定间隔,不会距离过近。进一步地,该区域30呈平面状的或是呈凹陷状的,需要注意的是,平面状的或是呈凹陷状的区域30上任一位置到胶条主体10中心的距离均小于凸起20到胶条主体10中心的距离,这使得胶条在接触时(包括同一根胶条层与层之间的接触,以及不同胶条排与排之间的接触),始终是凸起20先接触到另一胶条主体10(包括同一根胶条的另一部分胶条主体10,以及另一根胶条的胶条主体10)。进一步地,区域30优选平面状的,因为平面状的更容易提供某一胶条主体10上的凸起20与另一胶条主体10的支撑点:即使胶条在绕卷时,存在绕卷偏移(没有完全对正绕卷),如附图5所示;或是并排胶条之间存在高低差,仍然能达到较好的减少粘结作用的效果。
34.优选的,胶条主体10上两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20。尤其是两侧位置间隔180
°
,例如胶条主体10上下两侧设有条形的凸起20,或是胶条主体10左右两侧设有条形的凸起20。通过比较,胶条主体10上一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20,每侧位置设有2个凸起20,那么一个接触位置能提供两个支撑;而当胶条主体10上两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20,每侧位置设有2个凸起20,那么一个接触位置能提供四个支撑。虽然胶条之间支撑的数量的变多了,但是并不会造成胶条之间粘结变容易,而是会使得胶条之间更不易粘结,这是由于凸起20呈尖状,尖状的凸起20具有较小的接触面积,但是拥有较好的支撑效果。附图4、附图5所展示的,就是胶条主体10的上侧和下侧位置均设有2个条形的凸起20,此时能起到极大减少纵向粘结的作用。
35.优选的,胶条主体10上四侧位置设有条形的凸起20。尤其是相邻的两侧位置间隔90
°
,例如胶条主体10上下两侧设有条形的凸起20,胶条主体10左右两侧设有条形的凸起20。这样能同时解决横向粘结、纵向粘结两个问题。
36.在卷式胶条的实际使用中,一般卷式胶条在纵向上相对于横向上更容易发生粘结,即横向上相对于纵向上不易发生粘结。当卷式胶条在纵向上采用上述上下两侧均设置两个凸起20的技术方案时,能很好的解决纵向粘结的问题;而对于并排排列的胶条,胶条主体10位于横向上(左右两侧)均设置两个凸起20,并不是非常必要,可以用其他更为简单的技术方案进行替代。例如一侧仅设置一个凸起,且不再需要区域30,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纵向、横向上都是设置凸起:在结构上,胶条主体10上用于减少横向粘结的凸起(左侧右侧),胶条主体10上用于减少纵向粘结的凸起(左侧右侧),两者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的区分两个凸起,胶条主体10上用于减少纵向粘结的凸起为第一凸起41,胶条主体10上用于减少横向粘结的凸起为第二凸起42,胶条主体10的左右两侧(延着并排胶条的方向)分别只设置一个第二凸起42,第二凸起42与第一凸起41间隔90
°
,第二凸起42也呈尖状,例如第二凸起42的截面呈三角形,相对于第一凸起41来说,第二凸起42的截面积要远大于第一凸起41,且第二凸起42的尖端角度也要远大于第一凸起41。当第二凸起42的截面为三角形时,其尖端角度优选120
°‑
170
°
,例如150
°

37.为了证明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胶条主体10的抗粘结能力,进行了以下实验:
38.1号胶条:长度5cm,外径呈圆形,直径12mm,内径呈圆形,直径5mm,在其内径插入一根直径为5mm的棒体,如附图7所示;
39.2号胶条:长度5cm,外径基本呈圆形,直径12mm,内径呈圆形,直径5mm,外径上有两个对称布置的长度为5.5mm的弦,弦上设有两个第一凸起41,第一凸起41的截面呈三角形,
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顶点朝外,不在弦上,直角边长为1.57mm,两个第一凸起41之间设有呈直线的且长度为0.90mm的区域30,内径位置插入一根直径为5mm的棒体,如附图8所示;
40.3号胶条:长度5cm,外径基本呈圆形,直径12mm,内径呈圆形,直径5mm,外径上有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二凸起42,第二凸起42的截面呈三角形,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其顶点距离胶条中心位置的距离为6.16mm,顶角为150度,三角形的腰长为2.37mm。
41.上述1号、2号、3号胶条在相同长度条件下的质量、体积均相同。
42.为了对比上述三种胶条的抗粘结能力,进行了以下实验:
43.实验1:
44.选取两根1号胶条,将两根1号胶条并排放置,其中一根的棒体固定,另一根的棒体为活动的,将活动棒体上的胶条对准固定棒体的胶条,并开始加压,使得两根棒体之间的压力为0.2n,当胶体不再进行肉眼可见的形变,以及压力恒定为0.2n时,维持该状态1分钟,结束施压,开始反向加压,加压力为20n(为了实现瞬间分离),当棒体分离后,测量棒体上胶条的粘结面的尺寸。
45.实验2:
46.选取两根2号胶条,将两根2号胶条并排放置,其中一根的棒体固定,另一根的棒体为活动的,将活动棒体上的胶条对准固定棒体的胶条,其中,针对2号胶条的加压测试,需要让两对第一凸起41互相正对,再开始加压,加压后,使得两根棒体之间的压力为0.2n,当胶体不再进行肉眼可见的形变,以及压力恒定为0.2n时,维持该状态1分钟,结束施压,开始反向加压,加压力为20n,当棒体分离后,测量棒体上胶条的粘结面的尺寸。
47.实验3:
48.选取两根3号胶条,将两根3号胶条并排放置,其中一根的棒体固定,另一根的棒体为活动的,将活动棒体上的胶条对准固定棒体的胶条,其中,针对3号胶条的加压测试,需要让两对第二凸起42互相正对,再开始加压,加压后,使得两根棒体之间的压力为0.2n,当胶体不再进行肉眼可见的形变,以及压力恒定为0.2n时,维持该状态1分钟,结束施压,开始反向加压,加压力为20n,当棒体分离后,测量棒体上胶条的粘结面的尺寸。
49.实验结果如下:
[0050] 粘接面尺寸(mm2)1号胶条122号胶条113号胶条15
[0051]
上述实验能证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减少粘接面积,提高卷式胶条的抗粘结性。
[0052]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