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茶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03024发布日期:2022-04-09 10:43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茶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茶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功夫茶泡茶工艺一般是将茶叶放到茶壶里,然后往茶壶里倒水,泡制一定的时间,泡好后,将茶水倒入杯子里,一杯一杯的喝。这样的泡茶方式会受时间、地方、场景等环境因素限制,不适合携带,无法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喝茶的需求。
3.为此,人们常常使用包含茶叶滤网的保温杯泡茶,以满足便携,随时随地喝茶的需求。但是保温杯通常成本较高,需要提前准备,而且通常不会一次性使用,也就不能做到用完即扔。对于临时想把茶水带走或者茶水外卖等使用场景,还是得使用一次性的纸杯,这样的纸杯无法实现茶叶与水的分区,无法实现茶水分离的功能,无法保证茶水的口感和续杯的品质。
4.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实现茶水分离的便携式茶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茶杯,能够实现茶水分离。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便携式茶杯,包括杯盖、杯身和茶囊,杯身包括杯口和杯底,杯底的中心处向上凸起形成限位柱,杯口处周向向外凸起形成外沿;
8.茶囊的顶部周向开有若干溢水口,茶囊底部的中心处向内凹陷形成限位盲孔;
9.杯盖底部设有固定环,固定环能周向环绕茶囊的顶部,杯盖底部的边缘设有扣环。
10.基础方案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11.本方案在使用时,将茶囊放置于杯身内,使限位柱插入限位盲孔内,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囊内,将杯盖盖在杯身上,使杯盖的扣环与杯口的外沿扣合,杯盖底部的固定环周向环绕茶囊的顶部。这样,茶叶无法离开茶囊,解决了用户喝茶时,实现茶水分离的功能性问题,而且,通过限位柱与限位盲孔的配合,固定环与茶囊的顶部的配合,从上下两个部分对茶囊进行限位,使茶囊不容易在杯身内晃动,茶杯整体的稳定性更好,通过杯盖的扣环与杯口的外沿扣合,起到密封作用,避免茶水外泄,方便携带,可以有效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有仪式感喝茶的需求,而且用户使用本方案的茶杯喝茶,体验更好。在用户喝白水时,还能将茶囊取出,单独使用杯身和杯盖,使用场景更为广泛。
12.进一步,所述杯盖包括杯盖本体和口盖,杯盖本体顶部的中心处开有注水口,杯盖本体顶部的边缘开有饮水口;口盖的一端与杯盖本体顶部远离饮水口的边缘固定连接,口盖另一端的底部设有与饮水口形状匹配的第一凸起,口盖中部的底部设有与注水口形状匹配的第二凸起。
13.当用户需要喝茶时,将第一凸起从饮水口拔出即可,当用户需要加注白水时,将第一凸起从饮水口拔出,再将第二凸起从注水口拔出,通过注水口注入白水即可,使用方便。
喝茶或注水完毕后,再将凸起盖回,可以继续密封。注水口开在杯盖本体顶部的中心处,茶囊固定在杯身内的中部,方便将白水可以直接注入茶囊内。
14.进一步,所述茶囊包括囊体,囊体的横截面为圆形,从上到下直径逐渐减小,囊体上部为喇叭口形状,囊体上部周向开有若干溢水口。
15.囊体上部为喇叭口形状,方便放入茶叶,通过设置溢水口,方便囊体内的茶水从溢水口流到囊体外的杯身内,用户通过饮水口喝茶时,能够喝到茶水。
16.进一步,所述囊体的内壁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条形凸起,条形凸起的上端位于囊体的顶部,条形凸起的下端位于囊体的底部。
17.囊体的顶部即囊体上部的顶端。通过设置条形凸起,可以减少茶叶与内壁的接触面积,降低茶叶附着在内壁的概率。
18.进一步,所述茶囊还包括过滤器,过滤器位于囊体上部,过滤器包括过滤器本体、卡口环和过滤环;
19.卡口环为圆环形,卡口环的内边缘与过滤器本体的顶部开口连接;卡口环的外边缘与囊体的顶部固定连接;
20.过滤环为喇叭状,过滤环周向环绕过滤器本体的底部,过滤环的内边缘与过滤器本体底部开口固定连接,过滤环的外边缘与囊体的内壁不接触。
21.当用户倾斜杯身喝茶时,茶水会从囊体的溢水口流到囊体外的杯身内,此时茶叶也会顺着茶水流动,容易堵塞溢水口。本优选方案中,通过卡口环实现过滤器本体与囊体的连接,茶叶可以顺着过滤器本体进入囊体内,当用户倾斜杯身喝茶时,茶叶顺着茶水流动时,会受到过滤环外边缘的阻挡,而不能进入到溢水口处,可以避免茶叶堵塞溢水口。
22.进一步,所述杯身从杯口到杯底直径逐渐减小。
23.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的手掌大小,方便用户持握。
24.进一步,所述茶囊还包括茶囊支架,茶囊支架包括第一限位环,第二限位环和若干个周向环绕第一限位环的支脚;
25.第一限位环周向环绕囊体的外壁,第一限位环的内壁直径小于囊体上部下沿的直径;
26.支脚沿第一限位环的径向设置,支脚内端与第一限位环的外壁固定连接;支脚外端至第一限位环圆心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环内环的直径小于第二限位环外环的直径;
27.第二限位环外环的直径小于杯口的直径。
28.囊体上部下沿,即喇叭口形状的囊体上部与囊体下部分界处。使用时,将第一限位环从下往上套在囊体的外壁上,使第一限位环卡在囊体外壁上,将第二限位环从上往下放入杯身内,使第二限位环卡在杯身内壁上,再将囊体放入杯身内,使支脚的外端与第二限位环的顶部接触。整体上可以对囊体的中部进行固定,结合限位柱与限位盲孔的配合,固定环与茶囊的顶部的配合,从上、中、下三个部分对茶囊进行限位,使茶囊更稳定,可以适应携带中更为剧烈的晃动场景。
29.进一步,所述杯盖本体底部还设有固定条,固定条位于固定环内,囊体的顶部还开有固定缺口,固定缺口的位置与固定条的位置相匹配。
30.将杯盖盖在杯身上时,固定条插入囊体的固定缺口内,可以限制囊体的周向转动,固定效果更好。
31.进一步,还包括转筒,转筒套在杯身的外壁,转筒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环形凸起,杯身外壁对应设有两条第二环形凸起,第二环形凸起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环形凸起之间的距离,转筒上还开有视窗。
32.当转筒套在杯身的外壁,第二环形凸起可以卡住第一环形凸起,限制转筒在杯身的上下位移,同时不妨碍转筒在杯身的周向转动。在杯身上印刷图案或文字等内容后,转动转筒,视窗可以露出不同的内容,具有趣味性。
33.进一步,所述转筒内壁还设有保温凸起,保温凸起环绕视窗的边缘。
34.通过保温凸起和第一环形凸起,可以保留住转筒与杯身外壁之间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与外部空气之间的对流尽可能的降低。这部分空气可以作为保温层,提高茶杯整体的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35.图1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的正视图;
36.图2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正视的纵剖图;
37.图3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杯身、杯盖本体和茶囊分离后正视的纵剖图;
38.图4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茶囊俯视的横剖图;
39.图5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茶囊正视的纵剖图;
40.图6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茶囊支架的俯视图;
41.图7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杯盖的俯视图;
42.图8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一杯盖本体的俯视图;
43.图9为一种便携式茶杯实施例二囊体和过滤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45.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杯身1、茶囊2、杯盖3、转筒4、限位柱5、外沿6、囊体7、过滤器8、溢水口9、限位盲孔10、条形凸起11、过滤器本体12、卡口环13、过滤环14、第一限位环15、第二限位环16、支脚17、杯盖本体18、口盖19、注水口20、饮水口21、观察窗22、扣环23、固定环24、固定条25、视窗26。
46.实施例一
4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茶杯,包括杯身1、茶囊2、杯盖3和转筒4。
48.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杯身1的横截面为圆形,杯身1包括杯口和杯底,从杯口到杯底直径逐渐减小。在其他实施例中,杯身1也可以采用圆柱形。杯底的中心处向上凸起形成限位柱5,本实施例中,限位柱5为圆台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圆柱形或圆锥形。杯口处周向向外凸起形成外沿6,外沿6的表面具有弧度,设置外沿6可以避免划伤用户嘴部。本实施例中,杯身1采用双层的隔热纸制成,内壁附着pe淋膜。
49.茶囊2包括囊体7、过滤器8和茶囊支架。本实施例中,囊体7、过滤器8和茶囊支架均采用透明pp材料制成。
50.囊体7的横截面为圆形,从上到下直径逐渐减小,囊体7上部为喇叭口形状;囊体7上部周向开有若干溢水口9,溢水口9可以为圆形,矩形、椭圆形、圆角矩形等形状,本实施例
中溢水口9采用圆形,数量为5个。溢水口9均匀分布,位于两端的溢水口9形成的夹角小于180
°
。溢水口9距离囊体7顶部的距离为9-13mm。
51.囊体7底部的中心处向内凹陷形成限位盲孔10。
52.如图4所示,囊体7的内壁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条形凸起11,条形凸起11的上端位于囊体7顶部,条形凸起11的下端位于囊体7的底部。
53.如图5所示,过滤器8位于囊体7上部。过滤器8包括过滤器本体12、卡口环13和过滤环14。
54.过滤器本体12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上半部的顶部和下半部的底部均为圆形的开口。上半部和下半部从上到下直径逐渐减小,且上半部直径减小的幅度小于下半部直径减小的幅度。换句话说,当纵剖过滤器本体12时,上半部的内壁与下半部的内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过滤器本体12下半部底部的开口直径为4-6mm,过滤器本体12上半部顶部的开口直径为25-35mm。
55.卡口环13为圆环形,卡口环13的内边缘与上半部的顶部开口连接;本实施例中卡口环13水平设置。本实施例中卡口环13的外边缘与囊体7顶部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卡口环13与囊体7顶部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例如卡口环13的外边缘与囊体7顶部扣合在一起。
56.过滤环14为喇叭状,过滤环14周向环绕过滤器本体12的底部,过滤环14的高度为3-8mm,过滤环14的内边缘与过滤器本体12下半部的底部开口固定连接。换句话说,当纵剖过滤器本体12和过滤环14时,下半部的外壁与过滤环14的内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过滤环14的外边缘与囊体7的内壁不接触。
57.如图6所示,茶囊支架包括第一限位环15,第二限位环16和若干个周向环绕第一限位环15的支脚17。
58.第一限位环15周向环绕囊体7的外壁,第一限位环15的内壁直径小于囊体7上部下沿的直径。
59.支脚17沿第二限位环16的径向设置,支脚17内端与第二限位环16的外壁固定连接。支脚17外端至第一限位环15圆心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环16内环的直径小于第二限位环16外环的直径。本实施例中,支脚17的数量为3个,支脚17的横截面类似于瓜子的形状,较为美观,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椭圆形,长方形等形状。
60.第二限位环16外环的直径小于杯口的直径大于杯底的直径。
61.如图7和图8所示,杯盖3包括杯盖本体18和口盖19。
62.杯盖本体18的横截面为圆形,杯盖本体18顶部的边缘设有环形的挡水凸起。杯盖本体18顶部的中心处开有注水口20,本实施例中,注水口20为圆形。杯盖本体18顶部的边缘开有饮水口21。本实施例中,饮水口2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63.杯盖本体18上还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22。本实施例中,观察窗22的数量为两个,形状为半圆环形,两个观察窗22关于注水口20中心与饮水口21中心的连线对称。两个观察窗22还与注水口20共圆心。本实施例中,杯盖本体18采用透明pp材料制成,除观察窗22外,涂有不透明的涂层。
64.杯盖本体18底部的边缘设有扣环23。当杯盖本体18盖在杯身1上时,扣环23能与杯口处的外沿6扣合。
65.口盖19为硅胶材质,口盖19的一端与杯盖本体18顶部远离饮水口21的边缘固定连接,口盖19另一端的底部设有与饮水口21形状匹配的第一凸起,口盖19中部的底部设有与注水口20形状匹配的第二凸起。第一凸起用于堵住饮水口21,第二凸起用于堵住注水口20。本实施例中,口盖19为感温硅胶材质,温度不同口盖19的颜色也不相同,例如随着温度升高,口盖19由蓝色变为红色。
66.杯盖本体18底部设有横截面为圆形的固定环24,固定环24的内壁直径与囊体7顶部的外直径相匹配。注水口20位于固定环24的范围内,且饮水口21位于固定环24的范围外。
67.固定环24的高度与囊体7的高度之和大于杯身1内部的高度,以确保杯盖3盖在杯身1上时,固定环24能周向环绕茶囊2的顶部。
68.杯盖本体18底部还设有固定条25,固定条25位于固定环24内且与固定环24的内壁接触。本实施例中,固定条25的数量为两根。囊体7顶部还开有固定缺口,固定缺口的数量以及位置与固定条25的数量以及位置相匹配。
69.转筒4套在杯身1的外壁,转筒4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环形凸起。杯身1外壁对应设有两条第二环形凸起。第二环形凸起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环形凸起之间的距离,第二环形凸起用于卡住第一环形凸起,限制转筒4在杯身1的上下位移。转筒4上还开有视窗26。转筒4内壁还设有保温凸起,保温凸起环绕视窗26的边缘。在杯身1上印刷图案或文字等内容后,转动转筒4,视窗26可以露出不同的内容,具有趣味性。本实施例中,转筒4采用双层隔热纸制成。
70.本实施例的方案在使用时,将第一限位环15从下往上套在囊体7的外壁上,使第一限位环15卡在囊体7外壁上,然后将第二限位环16从上往下放入杯身1内,使第二限位环16卡在杯身1内壁上。
71.然后将囊体7放置于杯身1内,使限位柱5插入限位盲孔10内,使支脚17的外端与第二限位环16的顶部接触,为了保证第一限位环15与第二限位环16的高度一致,第一限位环15的内壁直径以及第二限位环16的外壁直径,需要根据囊体7对应位置直径以及杯身1对应位置直径确定。
72.接着将茶叶装入囊体7内,将杯盖3盖在杯身1上,使杯盖3的扣环23与杯口的外沿6扣合,杯盖3底部的固定环24周向环绕茶囊2的顶部,固定条25插入囊体7的固定缺口内。
73.最后将转筒4套在杯身1的外壁,使两个第二环形卡住第一环形凸起,限制转筒4在杯身1的上下位移。
74.当用户需要喝茶时,将第一凸起从饮水口21拔出即可,当用户需要加注白水时,将第一凸起从饮水口21拔出,再将第二凸起从注水口20拔出,通过注水口20注入白水即可。
75.本实施例的茶杯为一次性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不限于一次性使用,例如杯身1、杯盖本体18、茶囊2等还可以采用塑料、玻璃、瓷器、金属等材质制成以重复使用。本实施例的茶杯不限于泡茶,也可以盛装其他需要与水分离的冲泡物,在去掉茶囊2后,还可以直接盛装白水。
76.实施例二
7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过滤器8纵向切分为若干个分块,分块中心对称。如图9所示,例如纵向切分为8个分块。本实施例所述的切分只是为了便于描述过滤器8整体的形状,并不代表加工工艺,实际生产中还可以采用模具一体成型,3d打印
等。由于分块之间具有了间隙,水可以从间隙通过,相比于只在滤器本体12底部设置开口,水能更快速的流入囊体7内。
78.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实施案例涉及的领域,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