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百叶门技术领域,具体为外幕墙大型消防百叶门开启装置。
背景技术:2.百叶窗一般相对较宽,一般用于室内室外遮阳、通风。越来越多人认同的百叶幕墙也是从百叶窗进化而来。百叶幕墙功能优点多,而且非常美观,一般用于高楼建筑。
3.而现在大多数的工程百叶窗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百叶后面为窗,为了满足消防的要求,再一定间距内要设置消防救援窗;大型百叶在外立面,会影响消防救援窗的使用,需要设计一种开启机构,顺利地打开百叶(百叶门开启的重量为200kg以上),而且能够复位,不能影响百叶的使用,因在幕墙的外立面,各种机构交叉,需要良好的开启精度;市面上没有现有的机构能够满足这样大重量的开启。
4.所以我们提出了外幕墙大型消防百叶门开启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外幕墙大型消防百叶门开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工程百叶窗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百叶后面为窗,为了满足消防的要求,再一定间距内要设置消防救援窗;大型百叶在外立面,会影响消防救援窗的使用,需要设计一种开启机构,顺利地打开百叶(百叶门开启的重量为200kg以上),而且能够复位,不能影响百叶的使用,因在幕墙的外立面,各种机构交叉,需要良好的开启精度;市面上没有现有的机构能够满足这样大重量的开启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外幕墙大型消防百叶门开启装置,包括外立墙地面,以及固定安装于外立墙地面顶面的承载钢架;
7.所述承载钢架的顶面横向预设有防脱钢架,且承载钢架的顶面等距离开设有承载转槽;
8.还包括:
9.防脱钢架的底面等距离开设有防脱转槽,且防脱钢架的底面左侧防脱转槽的内部固定连接于的导向转轴的顶端;
10.其中,承载钢架顶面左侧承载转槽的内部固定连接于的导向转轴的底端;
11.其中,承载钢架顶面与防脱钢架底面的导向转轴外壁贯穿连接于可开式救援窗的外端。
12.优选的,所述外立墙地面的横向中心轴线与承载钢架的横向中心轴线以及防脱钢架的横向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分布设置,且承载钢架与防脱钢架组合构成横向的长方体结构设置,通过承载钢架与防脱钢架对巨型百叶本体进行安装。
13.优选的,所述承载钢架顶面等距离开设承载转槽的内部转动连接于巨型百叶本体的底端中心位置处,且巨型百叶本体的顶端中心位置处贯穿设置于防脱钢架底面等距离开
设防脱转槽的内部,通过防脱转槽对巨型百叶本体进行安装。
14.优选的,所述巨型百叶本体的左右两侧外壁为弧形结构设置,且巨型百叶本体的顶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于深沟球轴承的内壁,并且深沟球轴承的外壁固定连接于防脱钢架底面防脱转槽的内部,通过深沟球轴承将防脱转槽与巨型百叶本体相互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巨型百叶本体的底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于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壁,且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壁固定连接于承载钢架顶面承载转槽的内壁,并且巨型百叶本体与深沟球轴承以及圆锥滚子轴承之间一一对应分布设置。
16.优选的,所述可开式救援窗的顶面与底面分别通过深沟球轴承以及圆锥滚子轴承转动连接于巨型百叶本体的上下两端,且巨型百叶本体关于可开式救援窗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并且巨型百叶本体为倾斜状结构安装设置,通过巨型百叶本体增加空气的流通性。
17.优选的,所述巨型百叶本体的前后两端内部均固定设置有卡合凸块的外壁,且卡合凸块的顶端贯穿设置于巨型百叶本体的顶面外部,并且巨型百叶本体外部卡合凸块的左右两侧外壁均通过限位螺栓固定连接于防护减震外架的内端。
18.优选的,所述巨型百叶本体内部的卡合凸块与防护减震外架之间一一对应分布设置,且卡合凸块与防护减震外架均关于巨型百叶本体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并且防护减震外架的外端为椭圆形结构设置。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外幕墙大型消防百叶门开启装置,通过左右两片巨型百叶本体通过承载钢架连接在一起,整体重量承受在下端,下端采用能够承受径向力的圆锥滚子轴承,上端采用深沟球轴承;经过现场试验,百叶门能够顺利地开启,以及顺利的闭合,其具体内容如下:
20.1.外力墙地面的底面以及顶面分别对承载钢架以及防脱钢架进行安装,同时通过承载钢架内部的承载转槽以及防脱钢架内部的防脱转槽对深沟球轴承以及圆锥滚子轴承进行安装,并且承载钢架以及防脱钢架中部左侧的导向转轴对可开式救援窗的转动进行限位;
21.2.巨型百叶本体内部前后两端对卡合凸块进行安装,巨型百叶本体外部的卡合凸块将防护减震外架通过限位螺栓相互连接设置,提高巨型百叶本体的整体强度,同时巨型百叶本体的顶端贯穿连接于防脱钢架的防脱转槽内部,并与深沟球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巨型百叶本体的底端贯穿连接于承载钢架的承载转槽内部,并与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壁相互连接。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承载钢架正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脱钢架正面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巨型百叶本体俯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开式救援窗正面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外立墙地面;2、承载钢架;3、防脱钢架;4、承载转槽;5、防脱转槽;6、导向转轴;7、可开式救援窗;8、巨型百叶本体;9、深沟球轴承;10、圆锥滚子轴承;11、卡合凸块;
12、防护减震外架;13、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条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外幕墙大型消防百叶门开启装置,包括外立墙地面1,以及固定安装于外立墙地面1顶面的承载钢架2;
30.承载钢架2的顶面横向预设有防脱钢架3,且承载钢架2的顶面等距离开设有承载转槽4;还包括:
31.防脱钢架3的底面等距离开设有防脱转槽5,且防脱钢架3的底面左侧防脱转槽5的内部固定连接于的导向转轴6的顶端;其中,承载钢架2顶面左侧承载转槽4的内部固定连接于的导向转轴6的底端;其中,承载钢架2顶面与防脱钢架3底面的导向转轴6外壁贯穿连接于可开式救援窗7的外端。
32.如图1-2、5所示,外立墙地面1的底面以及顶面分别对承载钢架2以及防脱钢架3进行安装,同时通过承载钢架2内部的承载转槽4以及防脱钢架3内部的防脱转槽5对深沟球轴承9以及圆锥滚子轴承10进行安装。
33.外立墙地面1的横向中心轴线与承载钢架2的横向中心轴线以及防脱钢架3的横向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分布设置,且承载钢架2与防脱钢架3组合构成横向的长方体结构设置。
34.承载钢架2顶面等距离开设承载转槽4的内部转动连接于巨型百叶本体8的底端中心位置处,且巨型百叶本体8的顶端中心位置处贯穿设置于防脱钢架3底面等距离开设防脱转槽5的内部。
35.巨型百叶本体8的左右两侧外壁为弧形结构设置,且巨型百叶本体8的顶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于深沟球轴承9的内壁,并且深沟球轴承9的外壁固定连接于防脱钢架3底面防脱转槽5的内部。
36.如图1-2所示,巨型百叶本体8的顶端贯穿连接于防脱钢架3的防脱转槽5内部,并与深沟球轴承9的内壁固定连接,巨型百叶本体8的底端贯穿连接于承载钢架2的承载转槽4内部,并与圆锥滚子轴承10的内壁相互连接。
37.巨型百叶本体8的底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于圆锥滚子轴承10的内壁,且圆锥滚子轴承10的外壁固定连接于承载钢架2顶面承载转槽4的内壁,并且巨型百叶本体8与深沟球轴承9以及圆锥滚子轴承10之间一一对应分布设置。
38.可开式救援窗7的顶面与底面分别通过深沟球轴承9以及圆锥滚子轴承10转动连接于巨型百叶本体8的上下两端,且巨型百叶本体8关于可开式救援窗7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并且巨型百叶本体8为倾斜状结构安装设置。
39.巨型百叶本体8的前后两端内部均固定设置有卡合凸块11的外壁,且卡合凸块11的顶端贯穿设置于巨型百叶本体8的顶面外部,并且巨型百叶本体8外部卡合凸块11的左右两侧外壁均通过限位螺栓13固定连接于防护减震外架12的内端。
40.如图3-4所示,巨型百叶本体8内部前后两端对卡合凸块11进行安装,巨型百叶本体8外部的卡合凸块11将防护减震外架12通过限位螺栓13相互连接设置,提高巨型百叶本体8的整体强度。
41.巨型百叶本体8内部的卡合凸块11与防护减震外架12之间一一对应分布设置,且卡合凸块11与防护减震外架12均关于巨型百叶本体8的横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并且防护减震外架12的外端为椭圆形结构设置。
42.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外幕墙大型消防百叶门开启装置之前,需要先检查装置整体情况,确定能够进行正常工作,根据图1-图5所示,首先通过外立墙地面1的底面以及顶面分别对承载钢架2以及防脱钢架3进行安装,同时通过承载钢架2内部的承载转槽4以及防脱钢架3内部的防脱转槽5对深沟球轴承9以及圆锥滚子轴承10进行安装,并且承载钢架2以及防脱钢架3中部左侧的导向转轴6对可开式救援窗7的转动进行限位;
43.巨型百叶本体8内部前后两端对卡合凸块11进行安装,巨型百叶本体8外部的卡合凸块11将防护减震外架12通过限位螺栓13相互连接设置,提高巨型百叶本体8的整体强度,同时巨型百叶本体8的顶端贯穿连接于防脱钢架3的防脱转槽5内部,并与深沟球轴承9的内壁固定连接,巨型百叶本体8的底端贯穿连接于承载钢架2的承载转槽4内部,并与圆锥滚子轴承10的内壁相互连接。
4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