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洁辊均匀干燥的表面清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4541发布日期:2022-12-31 10:38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洁辊均匀干燥的表面清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辊均匀干燥的表面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民对于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日益增加,诸如洗地机等一类能够方便清洁的表面清洁机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用户可以通过少量、简单的参与来实现对家庭地面的湿式清洁。这些清洁工具内设置的真空电机会带动吸气叶轮吸收污水桶内部空气,使容纳桶内部真空从而将地面上的污水抽吸到污水桶内。然而,清洁辊以及污物流经路径上的管道结构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且容易滋生细菌,不但容易产生异味还会造成下次使用时的二次污染。
3.现有技术中,通过将表面清洁机放置在配套的基座上,基座上设置干燥组件,以此对清洁辊进行干燥。但是,其加热器的位置及结构不合理,导致清洁辊表面受热不均匀,影响干燥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至少部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清洁辊均匀干燥的表面清洁系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6.一种清洁辊均匀干燥的表面清洁系统,包括具有清洁辊的表面清洁机和用以放置表面清洁机的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风道以及设于风道内的风扇、加热器,所述风扇驱动气流携带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向清洁辊传递,所述基座上设有与所述清洁辊相对应的出风口,所述加热器平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加热器两端侧与风道壁的间隙小于上侧和/或下侧风道壁的间隙,在所述气流路径上加热器与出风口的距离小于所述加热器与风扇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加热器两端的温度高于所述加热器中心区域的温度以使所述清洁辊均匀干燥。
7.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包括多个陶瓷加热单元,所述多个陶瓷加热单元沿平行于清洁辊方向布置,其中,两端的陶瓷加热单元的居里温度高于内侧的陶瓷加热单元的居里温度。
8.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包括电极件和导电件,所述陶瓷加热单元包括两个相对的导电面,所述导电面上分别依次设有电极件和导电件,所述陶瓷加热单元并排间隔布置且其两侧的导电件分别连接电源以实现并联加热。
9.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包括电阻丝,所述电阻丝分别包括分别对应加热器中心区域的第一发热区和两端区域的第二发热区,所述第一发热区与第二发热器串联且第一发热区的加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区的加热功率。
10.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的出口与所述加热器大致平齐。
11.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清洁机包括风机组件和具有吸污口的吸污腔,所述风机组件与吸污口连通,所述吸污口位于清洁辊的后侧且朝向清洁辊的中心区域,所述吸污腔自所述吸污口向所述清洁辊的两端延伸。
12.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包括加热器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设有向风道内侧延伸的扰流壁。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的底壁上还设有排水口,所述扰流壁设置在所述排水口对应的顶壁上,以引导从出风口进入第一风道的液流沿着扰流壁淌下至排水口。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的底壁上还设有排水口,所述第一风道的底壁上设有沿着出风方向倾斜的导风壁,所述排水口设于导风壁的背侧。
15.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清洁机包括设有所述清洁辊的地刷,所述出风口位于地刷的前侧且朝向清洁辊,所述清洁辊与基座之间设有过风间隙,以使至少部分干燥气流从所述过风间隙通过。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将所述加热器平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使其与清洁辊相对应设置,使得气流携带加热器释放的热量后能够以基本相等的流动路径达到清洁辊表面,减少热量损失,并且还将加热器两端侧与风道壁的间隙设置为小于上侧和/或下侧风道壁的间隙,以此来减少加热器两端侧的气流粘滞效应并增加气流与加热器的换热面积。同时,还将加热器两端的温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加热器中心区域的温度,不仅提高了出风口两端的热量,还能够有效的弥补出风口两端热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对清洁辊实现均匀干燥的效果。此外,还通过经加热器设置在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使得在所述气流路径上加热器与出风口的距离小于所述加热器与风扇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热量的流动路径,能够更快的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清洁辊,提升能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表面清洁机整机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表面清洁系统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实施例一中的基座的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实施例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不同居里温度的陶瓷加热单元布置示意图;
23.图6是所述陶瓷加热器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实施例二中的基座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机是湿式的洗地/擦地装置。具体的,所述清洁机可以是带有把杆并且由用户手动操作的手持式清洁机,例如手持式洗地机、手持式擦地机等;还可以是具有驱动轮的清洁机器人,该清洁机器人能够根据自身存储的程序控制驱动轮行进,并控制清洁辊清洁地面。
30.实施例一:
31.结合图1-6所示,示出了一种表面清洁机,该表面清洁机包括机身100和地刷200,所述机身100和地刷200之间铰接,所述机身100包括机壳110、风机组件120、污水箱130、清水箱140,风机组件120安设于机壳110内,机身100上的风机组件120是通过高速电机形成的,污水箱130与机身110通过卡扣连接,地刷200上设有刮条(图中未示出)、用以清洁地面的清洁辊210以及与清水箱140之间管路连通的供水口(图中未示出),吸污口220位于清洁辊210的后侧,所述刮条设于所述清洁辊210的后上方并与清洁辊过盈配合,所述污水箱130的下端通过抽吸软管与吸污口220连通,所述风机组件120、污水箱130、抽吸软管、吸污口220依次连通。清洁辊210在转动时与地面擦拭接触以清除地面上的污物并携带污液,所述刮条将清洁辊210上的污液刮落,所述吸污口220用以将刮落的污物吸走并收集于污水箱130内。
32.此外,本实施例还示出了一种用于该表面清洁机的基座300,所述基座300能够放置在地面上,所述表面清洁机放置在基座上执行自清洗程序,以将清洁辊洗净。所述基座30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容纳部320、出风口321和进风口324,所述容纳部320设有用以放置地刷的凹腔,所述凹腔内还设有与所述清洁辊相对应的清洗槽,所述出风口321与清洁辊相对应设置,具体为所述出风口位于地刷的前侧且朝向清洁辊,出风口沿着清洁辊的轴向相对布置。所述基座300还包括风扇330、加热器340以及风道,所述加热器平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加热器两端侧与风道壁的间隙小于上侧和/或下侧风道壁的间隙,所述加热器平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加热器两端侧与风道壁的间隙小于上侧和/或下侧风道壁的间隙,在所述气流路径上加热器与出风口的距离小于所述加热器与风扇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加热器两端的温度高于所述加热器中心区域的温度,所述风扇330通过进风口324从外部环境
抽吸气流并驱动气流流经加热器340,使得气流携带着加热器340上的热量从出风口321出来后吹向清洁辊,从而将执行完自清洗程序的清洁辊吹干,防止细菌的滋生。
33.可以理解的,风扇驱动的气流在其沿着风道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粘滞效应的影响,边缘的气流流速比较慢,从而边缘的气流量以及其携带加热器释放的总热量相对于中心区域的气流量少且总热量低,导致清洁辊不能均匀干燥,这个问题在渐扩式的风道结构中尤为突出。
34.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加热器平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使其与清洁辊相对应设置,使得气流携带加热器释放的热量后能够以基本相等的流动路径达到清洁辊表面,减少热量损失,并且还将加热器两端侧与风道壁的间隙设置为小于上侧和/或下侧风道壁的间隙,以此来减少加热器两端侧的气流粘滞效应并增加气流与加热器的换热面积。同时,还将加热器两端的温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加热器中心区域的温度,不仅提高了出风口两端的热量,还能够有效的弥补出风口两端热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对清洁辊实现均匀干燥的效果。此外,还通过经加热器设置在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使得在所述气流路径上加热器与出风口的距离小于所述加热器与风扇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热量的流动路径,能够更快的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清洁辊,提升能量的利用率。
35.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所述加热器340设置在所述清洁辊210的下方,也就是清洗槽的下方。优选的,加热器距离出风口不超过30mm,减少热量在风道中散失。
36.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风扇330的出口与所述加热器340大致平齐。具体的,所述风道包括风扇与加热器之间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大致水平设置,所述风扇与加热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得两端,即风扇的出口在水平方向上与加热器至少存在重叠。如此,使得从风扇的出口出来的气流能够顺畅的通过第二风道,尽量减少压力损失,进而保证其流经加热器时能够更好的换热。
37.优选的,所述风扇采用离心式风扇,从而使得出口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风压更加稳定。
38.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第二风道内设置分流筋,导致在气流流经加热器之前就风压、风速剧降得问题,优选的,所述第二风道内不设置分流筋且相对光滑,且截面积沿着出风方向大致递增呈渐扩状。
39.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6所示,所述加热器340包括多个陶瓷加热单元341,所述多个陶瓷加热单元341沿平行于清洁辊方向布置,其中,两端的陶瓷加热单元的居里温度高于内侧的陶瓷加热单元的居里温度。图5中示例性的给出了两端的两个陶瓷加热单元的居里温度为185℃,其余的陶瓷加热单元均为110℃。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将陶瓷加热单元居里温度设置为从中心区域向两端依次递增或者阶梯递增。
40.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加热器上设置多个距离温度不同的陶瓷加热单元,使得加热器升温快,而且不同位置的温度更加容易控制,还能够有效保证电气安全。
41.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340包括电极件342和导电件343,所述陶瓷加热单元341包括两个相对的导电面,所述导电面上分别依次设有电极件342和导电件343,所述陶瓷加热单元并排间隔布置且其两侧的导电件分别连接电源以实现并联加热。具体的,所述电极件342与陶瓷加热单元341分别与陶瓷加热单元对应间隔布置以防止相互之间短路。优选的,所述电极件342为铝片,所述导电件343为不锈钢片,且所述导电件343通过不锈钢片一体制
成。加热器生产时,所述相对的两个导电面上分别刷导电胶,将铝片黏附于其上并通过180度烘箱固化1.5-2小时,然后在铝片的另一侧表面涂敷导电胶,将厚度为1mm的不锈钢片黏附在上面后继续烘箱固化。
42.如此,加热器的加工制造工艺方便,而且由于各个陶瓷加热单元通过并联电联接,使得单个陶瓷加热单元的断路不会影响到其他发热元件。
43.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340还包括散热翅片(图中未示出),所述陶瓷加热单元外侧包覆有绝缘层(图中未示出),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绝缘层的外侧以进行传热。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包覆所述绝缘层中的陶瓷加热单元。
44.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器包括电阻丝(图中未示出),所述电阻丝分别包括分别对应加热器中心区域的第一发热区和两端区域的第二发热区,所述第一发热区与所述第二发热器相互串联,第一发热区的加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区的加热功率。具体的,加热管的不同功率段可通过调整加热丝的材料、厚度、宽度和长度实现一根加热管的分段控制,针对不同温度可选取不同的功率进行加热,大大提高加热效率和控温精确度。
45.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器还可以是电热膜、电热管、电磁线圈加热等其他方式。
46.进一步的,所述基座还包括充电部310,所述充电部呈柱状设置在基座的后侧,所述充电部310设有电连接单元311,所述电连接单元311用于与外与表面清洁机电连接以向表面清洁机内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具体的,所述基座还包括与外部市电电源连接的适配器,所述适配器分别与充电部、风扇、加热器等电连接。
47.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包括加热器323与出风口321之间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设有向风道内侧延伸的扰流壁326。
48.气流途径加热器被加热后遇到在第一风道内的扰流壁后,内外侧的气流相互之间混合,使得从出风口出来的气流热量更加均匀,从而实现对清洁辊的均匀干燥。
49.表面清洁机在基座上进行自清洗时,清洁辊转动时可能会导致部分清洁液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出并通过出风口进入风道从而威胁内部电气元件的正常工作。如图2、4所示,所述第一风道的底壁上设有排水口325,所述扰流壁326设置在所述排水口325对应的顶壁上,以引导从出风口进入第一风道的液流沿着扰流壁淌下至排水口,使得进入第一风道的清洗液在该导流壁的引导下滴落至排水口,进一步保证电气安全。
50.进一步的,所述清洁辊与基座之间设有过风间隙,也就是说清洁辊与清洗槽之间形成所述过风间隙,以使至少部分干燥气流从所述过风间隙通过。
51.由于从出风口出来的热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的被清洁辊全部吸收,通过设置过风间隙,使得气流能够沿着所述过风间隙环绕清洁辊流动,从而提升能量的利用率,进一步缩短清洁辊的干燥时间。
52.优选的,所述过风间隙范围为1.5~5mm。所述间隙若小于2.5mm时,机器漏水到滚刷正下方,会持续润湿滚刷,导致烘干失败。间隙若大于2.5mm时,机器自清洗时高速旋转的滚刷和气流无法清理沉在滚刷下方的细沙。通过将该过风间隙设置为1.5~5mm,可保证自清洗效果的同时,保证烘干时间。
53.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出风口的中垂线c-c从清洁辊的转动中心轴0-0下方穿过。
54.通过将所述出风口的中垂线c-c设置为从清洁辊的转动中心轴0-0下方穿过,使得干燥气流能够更好的沿着所述过风间隙环绕清洁辊流动。
55.进一步的,所述吸污口220位于清洁辊的后侧朝向清洁辊的中心区域,即所述吸污口在清洁辊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清洁辊的中心区域且朝向清洁辊,所述吸污腔自所述吸污口向所述清洁辊的两端延伸。优选的,所述吸污腔的截面积自所述吸污腔的两端向所述吸污口逐渐缩小,以使所述吸污腔向吸污口方向呈渐缩形状。
56.通过将吸污口设置在清洁辊的中心区域,使得与清洁辊的中心区域相对应的吸污腔内区域吸力较大,而且该区域距离吸污口近,清洁辊自清洗时该区域的液体更容易被吸走,而清洁辊两端区域的部分液体来不及被吸走。而如前所述,通过将加热器两端的温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加热器中心区域的温度,使得出风口两端的出风热量高于出风口中心区域的出风热量,能够对清洁辊两端区域进行强化烘干,从而实现清洁辊的均匀干燥。
57.实施例二:
58.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扰流壁326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底壁上且沿着出风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风道内设有沿着出风方向倾斜延伸的导风壁327,所述排水口325设于导风壁的背侧。
59.通过在第一风道内设置沿着出风方向倾斜延伸的导风壁,能够缩短气流的流动路径,引导气流快速的流向出风口,防止气流在第一风道内形成乱流,同时也保证了出风口的气流温度均匀。
60.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壁为多个间隔设置。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导风壁的顶端高度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壁形状相对应,使得气流能够更加顺畅的在导风壁的作用下从出风口排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