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05935发布日期:2022-08-12 20:12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3D床垫的制作方法
一种3d床垫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3d床垫。


背景技术:

2.如业界所知,床垫的种类主要取决于择用的材料,有些床垫貌似绿色环保,但由于采用了化学胶粘剂胶结,因而化学胶粘剂缓释出的化学成分如甲醛会损及健康,典型的如:椰棕床垫便是使用化学胶水粘合的,棕榈床垫同例,并且由于这种床垫虽然可以暴晒但几乎是不能清洗的,因而极易积聚藏匿细菌。又如乳胶床垫,该种床垫虽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弹性,能使人体的重量分散至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保护脊背的作用,甚至还具有帮助使用者矫正睡眠姿势的作用,但是存在不容易清洗、内部材料容易遭损坏,清洗时若用力不当而易致全面损坏。
3.采用特定规格的涤纶丝编织并经合理组合方式形成的3d床垫既可体现前述山棕、乳胶之类的床垫的弹性之优势,又能表现出极致的弹性恢复力并且不会因时久而丧失弹性及其恢复力,尤其具有能满足使用者依需清洗并且快速恢复至干燥状态以及相对廉价等的长处。
4.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3d床垫的技术信息,代表性的如授权公告号cn210354016u推荐的“一种3d床垫”由多个3d床垫层叠单元堆叠而成,每个3d床垫层叠单元包括上基面、下基面、第一3d垫层、第二3d垫层、第三3d垫层和第四3d垫层,相邻的两个3d床垫层叠单元之间通过上基面以及下基面连接,而每个3d层叠单元中的第一至第四3d垫层之间通过缝制固定,并且各相邻两个3d床垫层叠单元之间粘接固定(说明书第0025、0029至0030段)。
5.通过对上述cn210354016u推荐的“3d床垫”的说明书全文的阅读并且结合其说明书附图可知,其所讲的第一至第四3d垫层的原料为涤纶丝,即由涤纶丝编织成第一至第四3d垫层,因此虽然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及合理的弹性恢复效果,但是由于上下各两相邻的3d床垫层叠单元之间需要通过粘接固定,而粘接需要使用粘结剂,因而存在有失绿色环保安全之虞,并且由于使用了粘结剂,因而对合理清洗产生制约(清洗易造成脱胶);又由于上下各两相邻的3d床垫层叠单元之间还可以采用缝制固定,采用缝制固定可以免用粘结剂,但是缝制一方面给制作造成麻烦,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弹性。基于前述,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在不丧失良好的弹性效果的前提下显著增进承压强度、有利于依需方便清洁、有益于摒弃粘结剂而得以体现良好的环保性、有便于简化结构而得以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并且体现经济性的3d床垫。
7.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3d床垫,包括骨架层以及与骨架层形成叠置关系的缓冲层,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骨架层由间隔分布的连结绳连结,并且所
述骨架层由骨架网格状面层、骨架网格状底层以及连结于骨架网格状面层与骨架网格状底层之间的骨架中间纤维层组成,而所述缓冲层由缓冲网格状面层、缓冲网格状底层以及连结于缓冲网格状面层与缓冲网格状底层之间的缓冲中间纤维层组成,当所这缓冲层与所述骨架层叠置后,构成缓冲中间纤维层的纤维的弯曲方向与构成骨架中间纤维层的纤维的弯曲方向是相反的。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构成所述骨架层的所述骨架网格状面层、骨架网格状底层以及骨架中间纤维层三者为涤纶丝编织的一体结构;构成所述缓冲层的所述缓冲网格状面层、缓冲网格状底层以及缓冲中间纤维层三者为涤纶丝编织的一体结构。
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骨架网格状面层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并且骨架网格状面层的骨架网格状面层网孔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的骨架网格状底层网孔的形状以及大小是一致的;所述缓冲网格状面层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并且缓冲网格状面层的缓冲网格状面层网孔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的缓冲网格状底层网孔的形状以及大小是相同的。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骨架层与所述缓冲层彼此呈一隔一或一隔二叠置。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构成所述骨架网格状面层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的涤纶纤维的直径大于构成所述缓冲网格状面层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的直径。
12.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缓冲层与所述骨架层叠置后,所述缓冲网格状面层网孔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网孔的方向与所述骨架网格状面层网孔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网孔的方向形成十字交错的关系。
13.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构成所述骨架中间纤维层以及所述缓冲中间纤维层的所述涤纶丝的弯曲方向呈c字形。
14.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骨架网格状面层网孔以及缓冲网格状面层网孔的形状呈菱形。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骨架层以及所述缓冲层的克重为1200-1800g/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连结绳为化学纤维绞合绳或天然纤维绞合绳。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将骨架层与缓冲层并用,因而能在不失良好弹性效果的前提下显著增进承压强度并且可将位于3d床垫上的重量层层抵销式分散;由于骨架层以及缓冲层的结构合理并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丰富的镂空性,因而有利于依需方便清洁;由于由连结绳将骨架层以及缓冲层连结,又由于骨架层以及缓冲层为编织结构,因而无需使用胶粘物而得以保障理想的环保效果;由于结构相对简练,因而既可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又能体现经济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22.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中、下之类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正在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3.实施例1:
24.请参见图1,示出了骨架层1以及与骨架层1形成叠置关系的缓冲层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缓冲层2与前述骨架层1由间隔分布的连结绳3连结在一起,即在缓冲层2与骨架层1叠置后,通过连结绳3使两者紧贴,并且前述骨架层1由骨架网格状面层11、骨架网格状底层12以及连结于骨架网格状面层11与骨架网格状底层12之间的骨架中间纤维层13组成,而前述缓冲层2由缓冲网格状面层21、缓冲网格状底层22以及连结于缓冲网格状面层21与缓冲网格状底层22之间的缓冲中间纤维层23组成,当所这缓冲层2与前述骨架层1叠置后,构成缓冲中间纤维层23的纤维的弯曲方向与构成骨架中间纤维层13的纤维的弯曲方向是相反的。
25.就本实施例1的状况而言,由于骨架层1与缓冲层2各有一层,因此依据专业常识,在实际使用状态下,骨架层1位于下部,在设置外护套后,人体隔着外层套与缓冲层2相接触(也可称“贴触”)。
26.构成前述骨架层1的前述骨架网格状面层11、骨架网格状底层12以及骨架中间纤维层13三者为涤纶丝编织的一体结构;同理构成前述缓冲层2的前述缓冲网格状面层21、缓冲网格状底层22以及缓冲中间纤维层23三者为涤纶丝编织的一体结构。
27.从工艺角度考虑,作为优选的方案,可采用热熔融后的冷却方式使骨架层1的结构体系的骨架网格状面层11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12形成显著强化的并且坚固的镂空状构造。
28.前述骨架网格状面层11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12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并且骨架网格状面层11的骨架网格状面层网孔111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12的骨架网格状底层网孔的形状以及大小是一致的;前述缓冲网格状面层21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22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并且缓冲网格状面层21的缓冲网格状面层网孔211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22的缓冲网格状底层网孔的形状以及大小是相同的。
29.优选地,构成前述骨架网格状面层11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12的涤纶纤维的直径(也可称“纤度”)大于构成前述缓冲网格状面层21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22的直径。
30.由图1的示意可知,当前述缓冲层2与前述骨架层1叠置后,前述缓冲网格状面层网孔211以及缓冲网格状底层网孔的方向与前述骨架网格状面层网孔111以及骨架网格状底层网孔的方向形成十字交错的关系。
31.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前述骨架中间纤维层13以及前述缓冲中间纤维层23的前述涤纶丝的弯曲方向呈c字形,这种形状能体现理想的弹性以及弹性恢复效果。
32.在本实施例中,前述骨架网格状面层网孔111以及缓冲网格状面层网孔211的形状呈菱形。
33.前述骨架层1以及前述缓冲层2的克重优选为1200-1800g/

,较好地为1300-1500 g/

,最好为1350 g/

,本实施例选择1350 g/


34.前述的连结绳3为化学纤维绞合绳,但也可以是天然纤维绞合绳。所谓的化学纤维绞合绳如涤纶纤维绳、锦纶纤维绳或者涤锦复合纤维绳,等等;所谓的天然纤维绞合绳如麻纤维绳、棉纤维绳、麻棉混合纤维绳,等等。连结绳3是一次性从上向下穿过底层后固定的。
35.当用外护套封闭并且在外护套的四周留出拉链位置的状态下缝合后,即形成可付诸使用的3d床垫。
36.实施例2:
37.请参见图2,在图2中示出了中间为骨架层1,而上部和下部为缓冲层2,并且由连结绳3由上向下一次性穿过底层后固定连结。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38.实施例3:
39.请参见图3,自下而上依次为两层缓冲层2、一层骨架层1、两层缓冲层2、一层骨架层1和两层缓冲层2,使缓冲层2与骨架层1彼此自下而上形成两隔一的循环反复叠置结构。连结绳3是从上向下一次性穿至最下层后固定的。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40.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受到上述实施例1至3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完全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内容即技术方案进行形式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乃至全部技术特征进行趋于等同的替换,但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4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